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考试中心 > 考研政治复习指南 > 正文

2004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热点问题应试突破

http://www.sina.com.cn 2003/11/14 14:22  北京领航考研

  作者:张俊芳 徐之明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热点问题

  1.关于中国人在抗击“非典”中所体现出来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可用精神、意识的能
动性和社会意识的反作用以及精神文明原理综合分析说明。

  2.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可用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文化的本质和功能、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分别说明或综合分析说明。

  3.关于创新问题:可用认识主体在反映中的创造性、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综合分析说明。

  4.关于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问题:可用自然与社会的关系、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原理综合分析说明。

  5.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可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原理分析说明。

  6.关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可用经济、政治、文化三者的关系分析说明。

  7.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有关原理说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关系及其重要意义。

  8.关于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可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分析说明。

  9.关于“以德治国”的思想:运用社会意识形态中道德和法律的关系分析二者的关系。

  应试突破

  1.江泽民在十六大政治报告中指出:“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请依据江泽民的论述,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有关原理说明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稳定和改革发展的关系。

  【答案要点】(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的对立表现在: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依赖、互为存在前提、互相渗透,存在着由此达彼的桥梁。这种关系的建立使事物保持着稳定、联合、团结、统一的状态,它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指对立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相互对立的性质。这种性质的存在使得事物呈现出动荡、不稳定、变革的状态。矛盾的斗争性贯穿于过程的始终,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二者的统一表现在:同一性包含斗争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同一性制约斗争性。但同一性并非是无差别的等同,而是包含差异和对立的同一,这种同一的许多条件要通过斗争来建立,所以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2)这一原理对于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稳定和改革发展的关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社会的稳定在哲学上就是坚持矛盾的同一性;改革发展类似于矛盾的斗争性。根据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同一性中包含斗争性的原理,要保持社会的稳定不能光是消极地去维护,而是要深化改革,适度发展,使得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为社会稳定创造条件。根据同一性对斗争性的制约,同一性为斗争性提供场所的原理,我们在改革和发展的同时,必须十分注意保持社会的稳定。没有改革,我国现代化事业就没有动力;没有发展就不能前进。但所有这一切,如果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就什么也谈不上。因此,我们一定要辩证地处理好稳定和改革发展的关系,用深化改革、适度发展去维护和促进社会的稳定;用社会的稳定为保证改革和发展提供必要的社会环境。

  【解题分析】本题是考查考生对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掌握及其运用。回答此题,首先答出所运用的哲学原理,即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然后运用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的原理分析江泽民关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具体关系的论述;最后说明处理好三者关系的重要意义。沿着这样一个思路分析回答该题,基本要点是可以答出来的。如果有的考生丢分,会丢在分析问题欠全面上。

  2.以下是一组关于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关系的一组材料:

  材料1

  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一些国家的共产党在实现共产主义的时间上犯了欲速则不达的错误,在对未来共产主义的描述犯了过于具体、因而是空想的错误。

  材料2

  我们是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统一论者,忘记了远大理想而只顾眼前,就会失去前进的方向;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就会脱离实际。

  材料3

  既要有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更要踏实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我们对共产主义社会的某些特征和发展方向可以作出科学预见,但未来的事情具体如何发展,应该由未来的实践去回答,我们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但不可能也不必要对共产主义社会作具体的设想和描绘。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要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

  请回答

  (1)比较材料1与材料2,用矛盾观点说明党的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辩证关系。

  (2)比较材料1、2、3,说明重点论的哲学思想。

  (3)比较材料1、2、3,说明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答案要点】(1)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是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只有把两个方面统一起来才符合辩证法关于矛盾的对立统一的观点。材料1说明作为矛盾着的两个方面,最高纲领若是脱离了最低纲领,就会犯空想的错误,而最低纲领若是脱离了最高纲领,就会迷失方向。矛盾分析方法要求我们,在看到最高纲领的同时要看到最低纲领,在看到最低纲领的同时要看到最高纲领,把二者结合起来。(2)材料1、2、3表明,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是统一的,但是这种统一不是绝对均衡的,而是区分主次的。在看到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是统一性的同时,必须有重点,这个重点就是正在做的事情,要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和出发点。

  (3)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充分体现了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必须以量的积累为前提。要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必须从点滴做起,从我做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要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要踏实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我们只有做好了现阶段的各项工作,才能为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作好量的积累,最后实现质变。

  【解题分析】该题是考查考生对矛盾规律、重点论、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的掌握及综合运用。回答此题抓住三个点:一是回答矛盾规律的内容,然后运用矛盾观点分析两个纲领的关系。二是用重点论分析两个纲领不是平衡的关系,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重点,要抓住当前的重点工作。最后以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实现最高纲领必须以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为前提,必须先做好现阶段的各项工作,才能实现质变。这样就将所要求的内容比较全面的回答出来。

  3.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说:“必须认识到,如果只讲物质利益,只讲金钱,不讲理想,不讲道德,人们就会失去共同的奋斗目标,失去行为的正确规范。要把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为社会保持良好的秩序和风尚营造高尚的思想道德基础。”根据江泽民的论述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原理,分析说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答案要点】(1)历史唯物主义认为:①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在阶级社会是有阶级性的。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映经济基础,并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对社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的发展有重大的反作用。

  (2)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思想道德建设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

  (3)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①以德治国,有利于全社会正确估量道德的社会作用,进一步增强全党全国重视道德建设的自觉意识。②对于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和腐败、丑恶现象的滋生蔓延,形成追求高尚、激励先进的良好社会风气,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促进整个民族素质的不断提高,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解题分析】此题主要是考查对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的掌握和理解。回答此题抓住三个环节:一是历史唯物主义关于道德的原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二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三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沿着这样一个思路分析该题就是很全面的了。有的考生可能会由于原理答不全面或谈意义不到位而丢分。

  4.“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二者范畴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始终注意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依据材料请回答:

  (1)“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的哲学依据。

  (2)“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的关系怎样?

  (3)作为治国方略“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紧密结合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案要点】(1)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道德和法律既联系又区别。二者的区别表现在:①道德是通过人们的内心信念、社会舆论的自我约束力量而存在并实现其对社会的作用;而法律则是通过成文的条例、条文而存在,并通过强制的手段实现其对社会的作用。②道德的社会作用比法律的社会作用更广泛。道德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不仅可以使个人自我节制,还可以使人们为某种理想、信念自觉献身。③道德与人类社会并存始终,而法律作为一种政治制度伴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国家的消亡而消亡。道德和法律都是调节社会关系、约束人的行为的规范,二者又相互联系、相互补充。

  (2)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①以德治国,就是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积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②以德治国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依法治国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③德治和法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二者缺一不可。法治必须以社会上公认的道德作为其前提和基础;德治也要有强硬的法律规章制度的支撑和制约。

  (3)把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紧密地结合起来,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解题分析】此题主要考查考生对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的关系的理解和把握。回答此题要以回答道德和法律的关系为前提,然后再揭示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此题没有太大的难点,只要紧紧抓住“两个关系”,即道德和法律、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的关系,并将这两个关系讲清楚,也就抓住了采分点。

  5.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

  试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原理分析这一论断。

  【答案要点】(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因为:①人民群众是构成人类社会的主体,是社会的大多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巨大能力就蕴藏在这个社会大多数当中。他们的利益和意志反映和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②人民群众是构成人类历史活动的主要担当者和体现者。社会诸领域的历史活动,即构成人们的社会生活过程、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一切活动都是人民群众参加的,都渗透着人民群众的影响和作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产物。只有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才展示出人类历史活动的客观过程及其规律。③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决定力量。④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2)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就要坚持三个“一致性”,即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三个“一致性”是共产党人思想和行动的原则。其中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最为根本。

  (3)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是一致的。①人民群众是人类社会历史的创造主体,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表现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中。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是一致性的。②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决定了我们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就要自觉地把“两个尊重”有机地结合起来。

  【解题分析】此题是考查对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关系的理解和把握。此题的全部答案都是江泽民“七一讲话”中的原本内容。命题规律说明,凡是根据党和国家政府相关文件命制的考题,标准答案都是原文,因此,这种考题的内容政策性很强,少于个人的理解,只能强行记忆。

  6.材料1

  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材料2

  我们党要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材料3

  我们党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根据材料请回答:

  (1)材料1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什么观点?

  (2)材料2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什么观点?

  (3)材料3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什么观点?

  【答案要点】材料1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和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的理论。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经济生活决定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国共产党只有代表先进生产力,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才能真正体现共产党的生命力,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也才能解决好其他一系列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2)材料2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能动反作用的观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经济并不是社会发展的唯一动因,文化等社会意识也会以反作用的形式影响社会发展。中国共产党要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就是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同时,大力倡导提高全民族的精神、文化、道德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体现中国现代化的独特社会主义精神风貌,同时,也为物质文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条件。

  (3)材料3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是通过人的自觉活动实现的,是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其中尤其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要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体现了对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的高度重视。历史和现实都一再证明,中国共产党只有代表人民,依靠人民和服务人民,才能取得各项事业的成功和胜利。

  【解题分析】此题主要考查江泽民“三个代表”

  思想的哲学依据。该题非常重要,但难度不大。一般考生都能将每一个“代表”所对应的有关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答出来。

  7.阅读材料:

  材料1

  公元2003年的春天,当全党和全国人民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灾害降临到我们的头上,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又一次考验和锤炼着中华民族的民族意志和民族精神。这就是抗击非典的斗争。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无形长城迅速筑起:领导干部临危不惧,深入一线;共产党员迎难而上,冲锋在前;白衣战士日夜奋战,视死如归;科技人员携手共进,并肩战斗;祖国大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事实给我们一个深刻的启示:危难之中见精神;事实给世人一个鲜明的昭示:我们的党和国家、我们的民族和人民是任何危难都压不倒的。

  ——摘自“人民日报”2003年5月15日“危难之中见精神”

  材料2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伟大民族,历来以勤劳勇敢、不畏艰苦著称于世。中国人民不仅从来不在侵略者面前低头,从来不在自然灾害面前退却,而且还在同各种敌人和困难进行百折不挠的斗争中造就了威力无比的民族精神,历经磨难而不衰,饱尝艰辛而不屈,千锤百炼更坚强。越是遇到危难,这种精神越发放射出耀眼夺目的光芒。“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疾风知劲草”、“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时穷节乃见,——资料来源同上

  材料3

  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中国共产党,是在我们祖国和民族的危难中诞生,在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奋斗中成长壮大、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我们党聚集了千千万万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在长期的斗争实践中,以“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的大无畏气慨,排除万难,一往无前,谱写一曲又一曲惊天动地的壮歌,诠释着危难之中见精神的深刻内涵。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等,就是民族精神不断与时俱进的具体体现。——资料来源同上

  请回答:

  (1)依据材料1,从认识论上分析说明危难之中见精神。

  (2)依据材料2,从价值观上分析说明危难之中见精神。

  (3)依据材料3,用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说明抗击非典的伟大精神必将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

  【答案要点】(1)危难之中见精神,从认识论上讲,就是不断认识真理、在改造世界中掌握客观规律。客观世界在矛盾中存在和发展,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也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不断并进。矛盾就包含着困难险阻。无论革命战争的规律,还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规律,都是经受危难的严峻考验,在艰辛探索中逐渐掌握的。

  (2)危难之中见精神,从价值观上讲,是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我们党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我们总是为着解决各种困难去工作、去斗争,并在团结、依靠群众克服各种困难中造福于人民的。

  (3)抗击非典的伟大精神必将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物质生产在社会发展中具有决定作用,精神活动在人们改造客观世界中具有能动作用。在一定条件下精神可以变物质,精神的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的力量。强大的精神力量不仅可以促进物质技术力量的发展,而且可以使一定的物质技术力量发挥出更大更好的作用。这是辩证唯物主义揭示的一条基本原理。把抗击非典的伟大精神转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大物质力量,最重要、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坚决响应党中央的号召,认真贯彻党中央的决策,全面落实党中央的部署。

  【解题分析】这道分析题是考查考生对抗击“非典”的伟大斗争哲学意义的理解。这是一道综合性的分析题。要求考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认识论、矛盾观、价值观综合分析在这次抗击“非典”的伟大斗争中所体现出来的伟大精神。考生回答此题要紧紧围绕所给出的材料和所提问的问题,运用相关原理进行分析说明。该题有相当的难度,比较全面地回答是不容易的。但是这种类型的题则是近几年常出现的。考生一定要引起注意。

  第二部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热点问题

  1.货币流通规律与我国宏观经济运行问题。

  2.价值规律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问题。

  3.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及其理论发展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启示。

  4.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研究和认识,正确认识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的关系,及其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问题。

  5.资本积聚,资本集中,股份公司等原理及其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启示。

  6.平均利润,地租理论等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7.资本循环,资本周转,社会总资本运行等原理及其对我国企业资金运行的意义。

  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个人收入分配问题。

  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问题。

  10.经济全球化趋势及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问题。

  

  应试突破

  1试述货币流通规律与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之间的内在联系,并用以说明当前我国为什么必须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

  【答案要点】货币流通规律也叫货币需要量规律,它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的商品流通过程中客观需要的货币量。货币流通规律的内容是: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与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成反比。这里有关流通中的货币指金属货币,所以,它也称为“金属货币流通规律”。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情况下,不可能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已不是金属货币,而是各种货币符号,如纸币、支票、汇票、银行券、期票等,它们本身没有价值,但其在流通中又代表贵金属执行货币的有关职能,因此,它客观上要求货币符号的发行量应与其所代表的金属货币量相适应。如果货币供应量大大超过了流通中的货币需要量,也就是说,货币符号(纸币)供应过多,社会发生货币贬值,造成物价普遍上涨。这种经济现象就是通货膨胀。相反,如果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过少,则会导致货币升值,引起物价普遍下跌,这就是通货紧缩。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过程中,通货膨胀现象一直是经济生活中的一大顽症。我国在成功地实现了“高增长,低通胀”的软着陆之后,由于亚洲金融风暴的严重影响,我国近年来出现了通货紧缩现象,表现为出口下降,内需不足,物价普遍下跌等。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继续实行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实施积极的(或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调控经济运行,以保证经济的正常、稳定发展。

  2试述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制度下股份公司的基本原理及其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义。

  【答案要点】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制度下股份公司的基本原理的主要内容是:股份公司是在机器工业和信用事业广泛发展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股份公司的出现,促进了资本的集中,推动了生产的发展;股份资本是直接联合起来的个人资本,因而取得了社会资本的形式,是私人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的一种扬弃;股份公司的显著特征是资本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股份公司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没有根本改变企业的资本主义性质;股份公司的发展还会出现投机和欺诈活动等消极现象,加深了资本主义内在矛盾;股份公司是资本转化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的财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通向一种新的生产方式的过渡点。

  这一原理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义是:股份公司作为现代企业的一种企业组织形式或资本组织形式,适应生产社会化发展要求,有利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增强企业和资本运作效率,可以利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国家和集体控股,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所以,是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一种公有制实现形式。在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我们应积极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股份制改造。

  3.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说明,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关系是确定改革目标模式问题的核心。

  【答案要点】(1)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模式,是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我国现在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就其基本要求来说,就是要改革传统的过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的目标。

  (2)在确定改革目标模式问题上,核心是正确认识与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传统的观念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这种错误的认识,压抑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使市场只存在于国家大一统计划管理的某些缝隙之中。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逐步摆脱传统观念,形成新的认识,特别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中首次提出了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调节手段,而不是划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本质区别的论断。这为我们认识社会主义市场问题打开了思路,改变了人们对市场范围的狭隘理解。其理论意义在于:第一,阐明了计划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而非社会主义固有;第二,明确了市场、市场机制、市场调节都是商品生产的产物。它们同计划、计划机制、计划调节一样都是资源配置的不同方式;第三,强调了计划与市场不是相互排斥和替代的,而是互补的。它们在不同层次和不同范围内发挥作用。邓小平这些精辟论断,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使我们在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上的认识有了新的重大的突破,成为确定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理论依据。

  4.用马克思主义关于市场形成价格的原理,说明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价格机制是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

  【答案要点】(1)所谓市场形成价格,主要有下列涵义:第一,价格的形成不仅要反映价值规律,而且要反映供求规律;第二,价格的形成还要反映纸币流通规律;第三,定价的主体应当是企业即企业根据成本、盈利及供求状况自主定价。(2)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的价格机制是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要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就必须建立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的价格机制。①从价格形成的基础来看。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因而,价值是价格形成的基础。价格的制定,必须体现商品的价值。②从价格形成的现实过程来看。价格现实的运动形式,不仅要反映价值的生产条件,而且应反映价值的实现条件,即受市场因素的影响。③从我国社会主义实践来看。原有体制下的以计划形成价格为主,经过多年的运行,暴露出许多弊病,只有改革价格机制建立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的价格机制,才能解决。

  (3)所谓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是指绝大多数商品价格由市场形成,在此前提下,某些特殊商品、特殊地区的价格不完全由市场形成。比如,对城市公用系统产品的定价适当实行低价政策;对边远地区、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适当实行保护和优惠价格。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社会主义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虽然方法上基本上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相似,但也有不同。

  《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1979年11月26日)《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36页

  材料2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1985年10月23日)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48~149页

  材料3

  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资本主义就没有控制,就那么自由?最惠国待遇也是控制嘛!不要以为搞点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道路,没有那么回事。计划和市场都得要。不搞市场,连世界上的信息都不知道,是自甘落后。

  《善于利用时机解决发展问题》(1990年12月24日)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64页

  材料4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就是要对大家讲这个道理。

  《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1992年1月18日~2月21日)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3页

  请回答:

  (l)怎样理解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的论断?

  (2)根据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说明:计划与市场两种调节手段相结合,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

  【答案要点】(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的思想主要有下列涵义:①相对于发展生产力这个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来说,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和方法,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国家要搞经济建设,而市场经济能推动经济建设的发展,实践证明,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正是在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问题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的体制,找到了结合点。②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因而,不能将实行哪种经济体制作为区分两种制度的标志。区分两种制度的根本标志是生产资料所有制。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虽然方法上与资本主义社会相似,但却有根本的不同。这就是说,市场经济既有共性和普遍性,也有因社会制度不同、国情各异而造成的个性与特殊性。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的根本区别在于所有制基础不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以私有制为主体。

  (2)根据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说明:计划与市场两种调节手段相结合,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

  ①从市场的功能来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调节功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实现优胜劣汰,并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应比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与此同时,市场的作用也不是万能的,它也需要与计划手段相结合。第一,市场的调节是事后的调节,供大于求了,才去减少生产,缺少预见性。第二,经济主体是从自身局部利益出发,根据市场信号作出选择。当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发生矛盾时,往往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全局经济的协调发展。第三,市场自发的分配作用,会拉大收入分配的差距,影响共同富裕原则的实现。第四,有些领域如公共工程、环保、教育等,不属于市场经济活动的领域,这些事业需要发展,要有投资,显然,市场对其是无能为力的。市场的上述缺陷本身就要求从宏观上加强计划调控。因此,市场调节和计划指导对于社会主义市场都是不可缺少的。

  ②从市场经济的作用来看,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但它并不排斥计划调节,因为市场作用的结果是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这与计划调节的功能是一致的。

  ③从建立市场经济的目的来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计划调节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发展生产力,而只搞计划经济或只搞市场经济不搞计划调节,都会影响和束缚生产力发展。

  6.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具有时代性,是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的科学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研究和认识?如何认识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的关系?正确认识上述问题对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有哪些启示?

  【答案要点】(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完整的科学体系,它必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与时俱进,因而体现出时代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根据情况的变化,新认识劳动和劳动价值。

  (2)重新认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就必须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研究和认识。

  ①要拓展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种类的认识。随着分工的发展,生产社会化水平不断提高。生产由许多劳动者的分工合作完成的。生产过程中价值的创造实际上已经突破只是由单个劳动者创造的状况,理应认识为由“总体工人”共同创造价值而且,社会分工越发展,“总体工人“的范围日益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特别是科技劳动、管理劳动与直接生产劳动的分离和相对独立化,要求我们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种类的认识不断扩展。不能把创造价值的劳动只局限在工人的直接生产劳动上面。

  ②要拓展创造价值的领域。价值与财富联系在一起,当今不仅财富的数量迅速增加,而且财富的存在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在物质财富不断增长的同时,精神财富也可更快的迅速增长。特别是科技劳动创造的非物质形态的财富,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全面进步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这部分创造精神财富的劳动也同创造物质财富的劳动一样,都是创造价值的劳动。

  (3)要正确认识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的关系。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相互联系在一起,二者都是生产活动的结果。①创造价值的是人类的抽象劳动,生产财富即生产使用价值是人类具体劳动,而抽象劳动与具体劳动二者是统一的,是人类劳动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②价值的创造以财富的生产为前提。价值要以使用价值即财富为物质承担者,在商品经济中,价值与使用价值是统一的,生产价值必须首先生产使用价值,因而生产使用价值的条件也是生产价值的条件。没有物质条件,生产不出使用价值,也生产不出价值。因此,一切生产要素,也是生产价值的必要要素。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又不能完全等同。①价值创造是一个历史范畴,财富生产是一个永恒范畴。价值创造必须具备社会条件,即必须是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才能进行。而财富生产是一个永恒的范畴。人类的劳动和一切自然经济中的劳动都生产财富,但不形成价值。财富是同人类社会并存的。②价值创造和财富生产的因素是不同的。创造价值的唯一因素是人类的抽象劳动。生产财富的因素是多种的生产使用价值的因素,除人类的具体劳动之外,还必须有生产资料(自然物质)。没有生产资料,仅有人类的具体劳动,是不可能生产出商品的使用价值的。③价值的创造与财富的生产,两者并不是始终同比例增长。财富的增长与生产力水平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成正比例增长。而价值的增长并不一定与财富的增长成正比。因为从单个商品看,它所包含的价值是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方向变化的关系,这就表明价值量与数量是两个具有不同变化规律的量。从社会角度看,单个商品所包含的价值要能够转化为社会价值,还必须经过交换环节,要受到供求关系、竞争等的影响,这又使价值创造与价值实现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

  (4)关于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的原理,对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启示①这一原理告诉我们,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我们在社会主义生产中,即要肯定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是人类劳动,又要看到创造价值与创造财富是有区别的,财富的生产需要多方面的条件。②这一原理为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共同参与财富分配提供了理论依据。既然社会财富是多方面因素参与才能创造的那么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在社会财富分配中,也应该参加社会主义的分配,得到相应的回报。

  (5)党的十六大报告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认识的深化及现实发展。在这一问题上,党的十六大有下列新突破。①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这要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认真贯彻。要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不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不论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一切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的劳动,都是光荣的,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海内外各类投资者在我国建设中的创业活动都应该受到鼓励。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入,都应该得到保护。不能简单地把有没有财产、有多少财产当作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和落后的标准,而主要应该看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和现实表现,看他们的财产是怎么得来的以及对财产怎么支配和使用,看他们以自己的劳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作的贡献。要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②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对为祖国富强贡献力量的社会各阶层人们都要团结,对他们的创业精神都要鼓励,对他们的合法权益都要保护,对他们中的优秀分子都要表彰,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③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7.请结合经济全球化的现实影响说明应如何看待经济全球化的利与弊?面对经济全球化的严峻挑战应如何应对?如何看待经济全球化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答案要点】(1)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同时又对世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它可以在世界范围内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是新的科技成果在全世界更快的传播,让世界各国人民都有可能享受生产发展的成果。

  (2)同时也应看到,目前的经济全球化是在旧的世界经济秩序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这也使得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

  (3)我们既不盲目的赞同或反对全球化利大于弊的论断,也不轻率一般的赞成或反对全球化弊大于利的论断。经济全球化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关键取决于发展中国家自己,主要取决于以下几点:①对全球化有没有全面的和足够的认识。②对全球化给本国带来的利弊得失有没有符合实际的估计。③对本国融入全球化有没有充分的准备。④有没有趋利避害的切实措施。

  (4)面对经济全球化,全面拒绝,将本国孤立于经济全球化之外,是完全错误的;全面迎合全球化,更是错误的。我们在融入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扩大对外开放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②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中,一定要反对私有化,自由化和非调控化。尤其要反对西方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的名义下在中国推行私有化的图谋。③在扩大对外开放中,一定要与广大发展中国家一道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而团结一致的进行有效的斗争。

  (5)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如同一把“双刃剑”,它对于中国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经济全球化给中国经济带来了许多机遇,一是国际贸易的加快发展,有利于我国扩大出口,发展对外贸易,尤其是中国入世后,这方面的促进是明显的。二是国际金融和国际投资的发展,使得国际资本流动迅速增加,再加上跨国公司的大发展,是我国能够更好的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一方面可以引进更多资金、技术及先进管理经验,另一方面也可以“走出去”参与跨国投资,利用海外资源,2002年我国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直接利用外资最多的国家。三是经济全球化加速了全球经济结构调整的进程,中国可以利用发达国家的产业向全球转移的机会,加速自己工业化、信息化的进程,是我国的经济结构不断改善和升级。四是可以利用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机会改善我国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等。然而,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来说还意味着挑战和风险,我们应采取积极的态度,审时度势、趋利避害,制定正确政策,发展自己。我们要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WTO的新形势,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做好参与国际市场合作与竞争的各项工作,提高国际竞争力。

第三部分 毛泽东思想概论

  热点问题

  1.关于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关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问题:可以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的、三大经济纲领和经济建设方针、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建设的关系、社会主义改造的目的和意义、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党的中心任务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等方面体现出来。

  (2)关于发展先进文化问题:可以通过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等方面体现出来。

  (3)关于代表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问题:可以通过群众路线等方面体现出来。

  2.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可以通过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体现出来。

  3.关于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问题:可以通过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建设规模必须同国力相适应、适合国情的中国工业化道路以及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的初步探索等方面体现出来。

  4.关于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可以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管理国家事务和经济文化是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最大的权利、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基本依据和基本内涵、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实现民族平等的好制度,实行民族区域制度的基本原则等体现出来。

  5.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可以通过建设现代化国防,发展现代现代化国防技术与国防工业以及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等方面体现出来。

  6.关于“一国两制”和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可以通过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的主张等体现出来。

  7.关于国际形势和对外工作:可以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三个世界”划分的思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营造和平建设的有利国际环境等体现出来。

  8.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可以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党的建设和执政条件下党的建设等方面体现出来。

  9.关于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和与时俱进问题:可以通过实事求是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等方面体现出来。

  应试突破

  1.毛泽东在中共七大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请根据毛泽东这一科学论断,来分析说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目的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目的以及重大意义。

  【答案要点】(1)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只有先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通过实现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才能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消灭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改变买办的封建的生产关系以及建立在这种经济基础之上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确立人民民主专政为核心的新的政治上层建筑,从根本上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

  (2)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开辟道路。

  (3)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建立时就是以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登上历史舞台的。正是由于我们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路线、纲领、方针,体现了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从而使我们党能够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的辨证统一。由此可见,我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根本要求。

  【解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目的的掌握。答对本题关键是要注意革命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改变生产关系,以促进生产力发展。

  2.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请结合毛泽东这段科学论述,分析说明新民主主义文化代表了五四以来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答案要点】(1)关于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第一,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第二,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在思想文化上的反映,并为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服务。

  (2)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它代表了五四以来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第一,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第二,是否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是新旧民主主义文化相区别的标志。

  (3)新民主主义文化主要特征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

  (4)发展新民主主义文化需要革命知识分子。毛泽东在《大量吸收知识分子》中强调:没有知识分子参加,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

  (5)新民主主义文化代表了五四以来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第一,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中国共产党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背景下诞生的,从一开始就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人民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腐朽文化展开斗争,推进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发展。第二,文化的指导思想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方向。正因为新民主主义文化是以无产阶级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而共产主义思想是当代最科学、最先进、最革命的理论,它本身就是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精华,又代表着人类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因此,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新民主主义文化代表了五四以来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解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的掌握。从文化与政治、经济关系出发,分析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指导思想和特征,由此说明新民主主义文化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3.在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上中央政治局通过了《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因此一切愿意为着共产党的主张而奋斗的人,不问他们的阶级出身如何,都可以加入共产党。一切在民族革命与土地革命中的英勇战士,都应该吸收入党,担负党在各方面的工作。”请根据这段科学论述,来分析说明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如何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的。

  【答案要点】(1)看一个政党是否先进,是不是工人阶级先锋队,主要应看它的理论和纲领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不是代表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是不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中国共产党从它成立之日起,就把自己定为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始终坚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为保持自身先进性奠定了坚实的阶级基础。

  (3)民主革命时期,由于当时中国社会的特点,我们党的绝大多数党员来自农民和其他劳动者,也有不少来自知识分子,还有来自非劳动者阶层的革命分子。但是,我们党的理论和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我们党高度重视在思想上建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武装全体党员,不仅要求党员在组织上入党,而且要求党员首先在思想上入党,指导他们为实现党的纲领和任务而奋斗,因而保持了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

  (4)瓦窑堡会议上中央政治局通过了《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强调: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它应该大量吸收工人、雇农入党,造成党内的工人骨干;同时中国共产党又是全民族的先锋队,因此一切愿意为着共产党主张而奋斗的人,不问他们的阶级出身如何,都可以加入共产党,这就纠正了在党的组织发展问题上的长期存在的“左”倾关门主义错误,此后党的队伍不断扩大。

  (5)党的队伍迅速扩大,给党的建设带来新的问题,因此毛泽东强调要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这是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重要内容和显著特点。为此必须做到:第一,进行马列主义的思想教育,克服党内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这是中国共产党能够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不断提高战斗力重要保证。第二,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办好一切事情的保障: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第三,整风是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好形式。

  【解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在农村和战争环境中把绝大多数党员来自农民的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基本经验。答对本题关键是要从国情出发,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是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重要内容和显著特点以及采取的具体措施。

  4.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后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总的来说,就是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根据毛泽东这段科学论述,来分析说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是怎样制定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和两步走发展战略的。

  【答案要点】(1)革命最终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把革命最终归结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中心的现代化运动。

  (2)工业化的发展是社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志。毛泽东在战争年代就重视工业化问题:在《新民主主义论》和《论联合政府》中基本形成关于工业化的思想。

  (3)把工业化与社会主义联系在一起:第一,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第二,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三大改造是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由之路;实现工业化则是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过渡的必要条件。

  (4)逐步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第一,毛泽东在1955年七届六中全会初步形成两步走发展战略。第二,1954年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首先宣布四化最初设想:现代化的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国防。第三,1959年底至1960年初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谈话中再次提出四化问题: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第四,1964年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明确提出分两步实现四化的宏伟目标:第一步:1980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到20世纪末全面实现四化。

  【解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和两步走战略的制定的掌握。答对本题关键是要注意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到工业化;再从社会主义工业化,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种认识逐步深化的过程。

  5.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我国的经济建设是以重工业为中心,这一点必须肯定。但是同时必须充分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请根据毛泽东这段科学论述,来分析说明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问题。

  【答案要点】(1)实现工业化是中国共产党奋斗的目标:第一,早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就指出:“我们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工业化的。”第二,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酝酿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时,便把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作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提出来的,并通过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来实现。第三,毛泽东提出要从中国实际出发,即从中国是一个大农业国这个基本情况出发,不能机械照搬外国的经验,特别要注意吸取苏联和东欧国家片面发展重工业的教训,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国工业化道路。

  (2)要在中国实现工业化,首先要正确处理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第一,一五计划在处理农轻重关系方面,没犯原则性错误:优先发展重工业,同时适当安排农业、轻工业和其他事业的发展。第二,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适当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他辨证地论述了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发展关系,提出了发展重工业的两种办法:一种办法是少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一种是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从长远观点来看,后一种办法会使重工业发展得多些和快些,而且由于保障了人民生活的需要,会使重工业发展的基础更加稳固,这里已经有了农业是重工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的思想。

  (3)把发展农业放在非常重要位置,这是毛泽东关于中国工业化道路思想的特色:第一,1957年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毛泽东集中论述重视发展农业基本观点,他强调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农业就是工业。第二,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毛泽东把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提到了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高度加以论述,提出了发展工业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的思想。

  (4)毛泽东对中国工业化道路探索的深化:第一,毛泽东后来进一步提出以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方针。第二,到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把“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思想确定为发展国民经济总方针。

  【解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的理解。答对本题关键是要从中国是农业大国这一基本国情出发,正确处理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

  6.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八十年的实践还启示我们,必须始终自觉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永葆党的生机和活力。”请根据江泽民这段科学论述,分析说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关于执政条件下的党的自身建设的重要思想。

  【答案要点】(1)中国共产党执政后面临的新考验:容易沾染上脱离群众和实际的官僚主义习气,滋长骄傲自满情绪,产生宗派主义倾向。

  (2)保持党的优良传统,警惕“糖衣炮弹”攻击:第一,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执政党建设问题,要求全党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和艰苦奋斗的作风。第二,建国后,我党在反对消极腐败方面开展了整风、整党、三反等运动,保持了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作风,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3)反对官僚主义,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第一,邓小平在中共八大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强调贯彻群众路线,克服官僚主义。第二,中共八大决定在全党进行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的整风运动。第三,周恩来指出领导机关最容易犯的一种政治病症就是官僚主义,必须同官僚主义作斗争。第四,毛泽东强调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4)执政党必须接受来自党内外的监督:邓小平在中共八大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强调:我们需要实行党的内部的监督,也需要来自人民群众和党外人士对我们党的组织和党员的监督。无论党内监督和党外监督,其关键都在于发展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发扬我们党的传统作风。【解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加强执政党建设思想的掌握。考生在回答本题时,要从中国共产党执政后面临的新考验历史条件下出发,从接受党内外监督,保持党的优良作风,反对官僚主义等方面综合分析,并注意其现实意义。

  7.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系统地运用在党的全部活动中,形成党的一切工作中的群众路线,这是我们党长时期在敌我力量悬殊的艰难环境里进行革命活动的无比宝贵的历史经验的总结。”请根据这段科学论述,分析说明党的群众路线是怎样提出来的?其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案要点】(1)群众路线集中体现了党的根本宗旨,是党的根本的工作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是毛泽东思想基本点。

  (2)群众路线形成:第一,周恩来最早明确使用群众路线这个科学概念。第二,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第一次从哲学高度对群众路线作了理论概括。第三,在七大上毛泽东把密切联系群众作为我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标志之一。第四,刘少奇在中共七大关于修改党章报告中概括了群众观点:一切为了人民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向人民群众学习。第五,邓小平在中共八大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强调了群众路线的重要性。

  (3)群众路线基本内涵:第一,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第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4)群众路线基本要求:第一,一切为了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也是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第二,一切依靠群众:相信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尊重和支持群众首创精神,既要反对命令主义,又要反对尾巴主义;虚心向群众学习,倾听群众呼声,注意群众议论,从中提出解决问题的方针政策;发动群众,组织群众。第三,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向人民群众学习,先做群众学生,后做群众先生;发扬民主,既听正面意见,又听反面意见;把从群众中集中起来的意见再回到群众中去,采取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

  (5)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第一,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第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解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群众路线的掌握。考生首先要回答周恩来、毛泽东、刘少奇、邓小平等对群众路线提出所做出的历史性贡献。之后紧紧围绕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来回答群众路线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

  8.下面是一组有关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材料:

  材料1

  中国共产党是非常重视理论指导的党。中国人民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革命的面貌为之一新。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我们党把它称为毛泽东思想。——摘自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1997年9月12日)

  材料2

  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对于中国共产党说来,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因此,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其在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

  ——摘自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

  (1938年10月14日)

  材料3

  八十年的实践启示我们,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这是总结我们党的历史得出的最基本的经验。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只有正确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摘自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1年7月1日)请回答:

  (1)根据材料1,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过程中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2)根据材料2,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如何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3)根据材料3,并结合所学的知识,指出总结我们党历史得出的最基本经验是什么?对待马克思主义科学态度是什么?

  【答案要点】(1)马列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是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行动指南,但是马列主义提供的只是一般的指导原则,而不是也不可能是绝对适用于一切时代和一切国家的一成不变的结论和公式,因此在坚持马列主义一般原理的同时,又必须按照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情况和特点来运用和发展马列主义。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全面考察、分析中国社会、历史和民族的特点,深入研究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问题,阐明中国革命和建设发展的客观规律,把马列主义由欧洲形式和语言变成中国民族形式和语言,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和语言说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原则和方针政策,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以马列主义为指导,但不拘泥于马列主义已有的结论,是根据中国特殊情况所做出的理论创造。

  (2)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使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的民族特点和民族形式,成为指导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理论。这种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既是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又完全是中国的东西。

  (3)第一,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这是总结我们党的历史得出的最基本的经验。第二,要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是客观真理,科学理论,它的基本原理,它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必须坚持的。但是马克思主义没有也不可能穷尽一切真理,只是为认识和发展真理开辟道路。马克思主义必定要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而不可能一成不变。必须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这就是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

  【解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解。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要注意这样两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要求: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二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涵:既体现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包含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9.下面是一组有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材料:

  材料1

  实事求是,就是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毛泽东同志从来反对离开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实际去研究马克思主义。早在1930年,他就提出反对本本主义,强调调查研究是一切工作的第一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他在延安整风运动前夕指出,主观主义是共产党的大敌,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这些精辟论断冲破了教条主义的束缚,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一大解放。……毛泽东同志上述的思想路线,我们党永远坚持。

  摘自《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年6月27日)

  材料2

  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怎样纠正这种本本主义?只有向实际情况作调查。……………………必须洗刷唯心精神,防止一切机会主义盲动主义错误出现,才能完成争取群众战胜敌人的任务。必须努力作实际调查,才能洗刷唯心精神。……………………共产党的正确而不动摇的斗争策略,决不是少数人坐在房子里能够产生的,它是要在群众的斗争过程中才能产生的,这就是说要在实际经验中才能产生。因此,我们需要时时了解社会情况,时时进行实际调查。那些具有一成不变的保守的形式的空洞乐观的头脑的同志们,以为现在的斗争策略已经是再好没有了,党的第六次全国大会的“本本”保障了永久的胜利,只要遵守既定办法就无往而不胜利。这些想法是完全错误的,完全不是共产党人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完全是一种保守思想路线。这种保守路线如不根本丢掉,将会给革命造成很大损失,也会害了这些同志自己。

  摘自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1930年5月)

  材料3

  要有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是为着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而去从它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的。这种态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态度。“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所以要找这根“矢”,就是为了要射中国革命和东方革命这个“的”的。这种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摘自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1941年5月19日)

  材料4

  我们党内的主观主义有两种:一种是教条主义,一种是经验主义。他们都是只看到片面,没有看到全面。如果不注意,如果不知道这种片面性的缺点,并力求改正,那就容易走上错误的道路。

  但是在这两种主观主义中,现在在我们党内还是教条主义更为危险,因为教条主义容易装出马克思主义的面孔,吓唬工农干部,把他们俘虏起来,充作自己的用人,而工农干部不易识破他们;也可以吓唬天真烂漫的青年,把他们充当俘虏。我们如果把教条主义克服了,就可以使有书本知识的干部,愿意和有经验的干部相结合,愿意从事实际事物的研究,可以产生许多理论和经验结合的良好的工作者,可以产生一些真正的理论家。我们如果把教条主义克服了,就可以使有经验的同志得着良好的先生,使他们的经验上升成为理论,而避免经验主义的错误。

  摘自毛泽东:《整顿党的作风》(1942年2月1日)

  材料5

  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这是毛泽东同志在整风运动中反复讲过的。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

  摘自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1978年12月13日)

  材料6

  我们党在历史上的一些时期曾经犯过错误,甚至遇到严重挫折,根本原因就在于当时的指导思想脱离了中国的实际。我们党能够依靠自己和人民的力量纠正错误,战胜挫折,继续胜利前进,根本原因就在于重新恢复和坚持贯彻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摘自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2001年7月1日)

  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摘自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2002年11月8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3,指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怎样提出来的?

  (2)根据材料1、5、6,指出实事求是基本内涵是什么?

  (3)根据材料1-5,指出实事求是基本要求是什么?

  (4)根据材料1-6,指出实事求是的历史地位是什么?

  【答案要点】(1)实事求是提出过程:1930年5月,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第一次提出了党的“思想路线”这个科学概念;红军到达陕北后毛泽东在《实践论》、《矛盾论》中系统地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1941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对“实事求是”作了科学的解释。从此,实事求是就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集中概括。

  (2)实事求是基本内涵:一切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要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3)实事求是的基本要求:第一,理论与实际相统一,应用马克思主义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研究、探索中国社会和革命的内部规律性,从而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和建设道路。第二,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还包括解放思想深刻含义,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在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一方面,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基础,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才能真正达到解放思想;另一方面,解放思想是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的重要条件。只有坚持解放思想,才能保证做到实事求是。第三,要做到实事求是,就必须对实际情况全面深入地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础环节,也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基本途径和方法。第四,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反对主观主义,也就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要反对教条主义。

  (4)实事求是在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中是最有特色、最根本原则,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它在其中占据着核心地位,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始终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解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实事求是的掌握。考生在回答本题时只要把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的基本内涵、实事求是的基本要求回答清楚,就能把本题答准确和完整。

  第四部分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热点问题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要求,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

  3.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条经验。

  5.发展、改革、稳定的关系以及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6.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7.实施城镇化战略的意义,加快城镇化的思路和措施。

  8.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经济发展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坚持速度、结构,效益,质量的统一。

  9.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10.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大意义。

  11.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

  12.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13.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正确处理收入分配的各种关系。

  14.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15.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地统一起来。

  1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实施以德治国,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7.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18.改革开放以来,新出现的社会阶层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19.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全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

  20.加强党的建设按照“三个代表”的思想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性。

  应试突破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答案要点】(1)当代世界的新变化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我们党之所以在世纪之交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首先在于我们所面对的外部世界已经发生并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①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越来越明显。②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③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④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有利于各民族的思想文化相互学习、交流和借鉴。但与此同时,一些错误的、落后的甚至是腐朽的思想文化也严重冲击着我国的思想文化阵地,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造成消极影响。国际形势的新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国际背景,我们党要不断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必须紧跟世界发展进步的潮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解决面临的问题。

  (2)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依据。①中国共产党80年以来的基本经验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兴起,为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正面的依据。②世界上许多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衰以及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进程为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反面的教训。

  (3)国情与党情的新变化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与此同时,我国社会生活也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具体表现为社会经济成为、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这给我们党执政和领导各项事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加上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和科技教育的整体水平还比较落后。这就是我们党面临的国情。同上述世情的国情相联系是我们党的党情。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二是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在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在这样社会历史条件下提出的。

  2“三个代表”思想提出的重大意义。

  【答案要点】(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示了我们的立党之本,进一步回答了应该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总结中国共产党80多年的历史,我们党的历史使命和任务,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当好“三个代表”。只有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目标和方向去建党,我们才能真正成为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党,才能经得起国际国内各种风险的考验,真正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的作用。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示了我们的执政之基,进一步回答了党应该怎样执政的问题。只有坚持“三个代表”,当好“三个代表”,我们才能不断提高执政水平,巩固执政基础,稳固执政地位。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示了我们的力量之源,进一步回答了党怎样保持先进性和生命力,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问题。

  3怎样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答案要点】(1)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提示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我们党的理论和党的领导始终保持先进性的根本途径。与时俱时是马克思主义与生俱来的理论品质。坚持与时俱进的政党,才能永葆青春。

  (2)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提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真谛和精髓。从最直接的意义上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是着眼于永葆党的先进性。先有“先进”,后有“代表”;惟有“先进”,才能“代表”;只要先进,就能代表。

  (3)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提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要求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工作,要始终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为最高标准,始终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始终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4.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答案要点】(1)坚持与时俱进,首先要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因为时代变化了,情况变了,问题不一样了,解决问题的理论、思想、方法和措施也就不能不变。如果不加改变地照搬旧时的理论、思路、方法和措施来面对新的情况,解决新的问题,必然四处碰壁、遭遇失败。

  (2)坚持与时俱进,还必须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把握规律性。因为时代发生了变化,事物就要随着发生变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这种联系构成的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也必然要发生变化。要坚持与时俱进,就必须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把握事物变化的新规律、新趋势,并用对新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来指导我们的行动。

  (3)坚持与时俱进,最重要的是要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富于创造性。与时俱进,归根到底要体现在“进”上。“进”就是向前进。但是,向前进不可能被动地实现,必须是一种自觉的行为。这就需要开拓进取、大胆创新。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通过总结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通过总结中国社会特别是近代以来的社会发展历史,通过总结中国共产党80多年的奋斗历程,明确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正常永葆生机的源泉。这段话突出强调了创新的重要性。

  5.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答案要点】(1)根据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邓小平提出了“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提出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重要论断。①这是由我们党的先进性,并且要在中国长期执政的历史地位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代表着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党已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统治,成为执政党,当前,正面临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任务,在执政后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使命,始终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保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上来。把握住这一点,就从根本上把握了人民的愿望,把握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②发展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极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大力发展生产力,使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更高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条件。③发展是时代的迫切要求。当前,世界科技革命日新月异,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世界经济在起伏中进一步增长。与此同时,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的较量中,我们面临着发达国家在经济和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面临着国际关系中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的压力,能否加快发展,加快现代化进程,在国际合作与竞争中取得主动,将决定我国在世界的地位和前途。④发展是解决社会主义建设中国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的根本途径。只有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才能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各种问题。我们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离不开发展;解决国内各种问题,保护稳定局面,离不开发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离不开发展;坚持“一国两制”方针,离不开发展;振兴中华民族,使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离不开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同样离不开发展。⑤发展是实现民富国强的要求。我国是一个经济文化的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我们党在这样一个国家领导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又面对世界范围日趋激烈的竞争,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我们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只有这样才能使党的执政地位不断巩固,使强国富民的要求不断得到实现。

  (2)在实践中贯彻“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①是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立足中国现实,顺应世界潮流,不断开拓促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新途径。②必须坚持和深化改革。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发展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③发展必须相信和依靠人民。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要集中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6.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点、内容和提出的重大意义。

  【答案要点】工业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党的十六大把“基本实现工业化”作为本世纪头20年一个“历史性任务”为经济建设提出了具体方向。

  (1)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点。①以信息化带动的工业化。发达国家都是在工业化之后推行信息化的,中国是一个后发展的国家,这些年信息化发展很快,我们完全可以在工业化的过程中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从而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②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为中心的工业化。工业革命以来,工业化之所以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的大趋势,就是因为工业化可以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生产力加快发展。但是,我国现在实现工业化,和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的历史条件有很大不同。当代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全球制造业生产能力和产品大量过剩,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实现工业化,又不可能像发达国家当年那样依靠同广大殖民地的不平等交换,而必须依靠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动力,不断提高工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在国内和国外市场上打开销路。因此,必须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紧密结合,着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③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的工业化。在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大多数是以消耗能源、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可以说“先发展,后治理”,代价是很大的。我们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特别强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强调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④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中国的国情是人口多,劳动力成本比较低,我们处理好资本技术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处理好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处理好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也就是说,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也扩大就业。

  (2)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容和要求。①科技含量高,就是要充分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促进科技成果更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②经济效益好,就是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即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铺新摊子、追求数量,转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通过技术进步、加强科学管理、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③资源消耗低,就是要充分考虑我国人均资源相对短缺的实际,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努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积极推进资源利用方式从粗放向节约的转变,转变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④环境污染少,就是要高度重视生态环境问题,从宏观管理入手,注重从源头上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避免走旧工业化过程中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⑤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就是要从我国人口多、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实际出发,制定推进工业化的具体政策,处理好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通过教育和培训加强劳动力资源的能力。

  (3)新型工业化道路提出的重大意义。①新型工业化从世界经济发展新阶段的特征和我国国情出发。对工业化要求作了全面的阐述,进一步拓宽和丰富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的内容。②新型工业化道路对中国基本实现工业化作出了科学规划,为我国实现工业化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7十六大通过的新党章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请说明其依据和重大意义。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的原理,依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的基本原理,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要求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强调要始终注意把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掌握、运用和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紧密地结合起来。这就准确地把握了当今时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本质特征和基本规律、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规律。

  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相互用的原理,强调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指出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前沿,不断发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这就大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加深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规律性认识,并充实了执政党的先进性内涵。

  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立足于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这一基本原理,提出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这就为我们党在新世纪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保持和加强党与人群众的血肉联系,提出了明确的要工指明了方向,同时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党建原理,第一次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文化建设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统一起来,思考和指导党的建设,突出了党的先进性与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的一致性,揭示了党的先怀性的基础、灵魂和本质,形成了一个崭新、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丰富和深化了党的建设总目标的内涵。丰富和深化了我们对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根本问题的认识。

  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新阶段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第一,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第二,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建设的新局面;第三,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第四,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活力。

  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供了衡量我们党执政兴国成败的标准,进一步回答了如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问题。

  【解题分析】考查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历史地位的掌握。(1)回答依据时,分别从“三个代表”的“三个方面进行,并集中到党的先进性上来”。(2)回答意义时,集中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党的目标任务的深化。本题可改为选择题。8十六大指出“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请阐述这一论断的依据,并回答当前如何坚持与时俱进。

  【答案要点】(1)与时俱进的根据。①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指南,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它一面指导着各国的革命和建设,另一方面它又在与各国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得到发展。1)马克思主义是反映时代要求和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先进思想体系。它在产生时期是反映时代要求和无产阶级利益的,在产生后的发展时期也是始终反映时代要求和代表无产阶级和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而时代是在不断发展的。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基本根据。2)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认为,世界任何事物都是在变化、发展的,理论也是这样,因此,马克思主义从不把自己封闭起来,而是根据变化了实际,发展理论,纠正错误。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是它必须与时俱进的根本依据。3)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科学思想体系。无产阶级实践的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是发展与时俱进的根本动力。

  (2)如何坚持与时俱进。①坚持与时俱进,首先要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因为时代变化了,情况变了,问题不一样了,解决问题的理论、思路、方法和措施也就不能不变。如果不加改变地照搬旧时的理论、思路、方法和措施来面对新的情况,解决新的问题,必然四处碰壁、遭遇失败。②坚持与时俱进,还必须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把握规律性。因为时代发生了变化,事物就要随着发生变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这种联系构成的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也必然要发生变化。要坚持与时俱进,就必须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把握事物变化的新规律、新趋势,并用对新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来指导我们的行动。③坚持与时俱进,最重要的是要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富于创造性。与时俱时,归根到底要体现在“进”上。但是,向前进不可能被动地实现,必须是一种自觉的行为。这就需要开拓进取、大胆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正常永葆生机的源泉。

  【解题分析】考查对马克思主义必须与时俱进的理解。

  (1)回答依据时,抓住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特征进行分析。(2)回答当前如何与时俱进时,要联系实际。本题可改为选择题。

  9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结合实际,说明,十六大提出用20年的时间来建设小康社会的依据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出的重大意义。

  【答案要点】(1)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的小康社会的依据。①21世纪头20年是我国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世界科学技术保持着迅速发展的势头,科技与经济日益融合,推动产业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这为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面对这样的国际局势,我们必须十分珍惜、气氛和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把国内的事情办好。②经过全国人民的努力,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同时也要看到,我们目前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要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提出新的、更高的战略目标。③第三步战略目标所构想的,从本世纪初到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五十年,时间跨度比较大,有必要对第三步战略部署的具体进行设计。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①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②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③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④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3)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大意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为实现现代化总体目标指出了具体部署,分阶段实现现代化,是邓小平同志的一个重要战略思想。邓小平同志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党的十五大对我国的2010年、2020年和建国一百周年这三段时期的发展目标涂出了展望。这就是通俗说法的“小三步”。十六大把新世纪“三个小阶段”的前两个合起来,提出一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这是实现现代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所谓“承上”,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奋斗目标是现代化建设第一、第二步战略步骤,在这个基础上起步的;所谓“启下”,是说经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阶段二十年的奋斗,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界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解题分析】考查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理解。答题时要注意扣题,要把“用20年的时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由说出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依据有可能出选择题。

  10.十六大报告把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作为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请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说明,如何正确处理好效率优先与兼顾公平的关系?

  【答案要点】(1)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关于社会主义分配的一项重要方针,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两者的关系,是妥善解决收入分配问题的必要条件。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社会主义分配中,效率是指经济效率,即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程度。“公平”则有两个涵义:机会公平和结果公平。机会公平,即竞争规则相同,结果公平,即收入的均等化,它可以用收入的差别程度来加以衡量。

  (2)效率优先与兼顾公平两者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①效率与公平相对立的一面,来自市场经济本身。一方面,在市场的自发作用下,人们对利益的追求必然导致收入差距的不断拉大,使收入分配日趋不公平。另一方面,当政府为缩小收入差距而通过税收等手段对收入分配进行干预时,又会抑制人们追求资源有效配置的动力,从而降低经济效率。②效率与公平两者又是相互统一的,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它既要求重视效率又要追求收入分配公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坚持效率优先的基础上,效率和公平这两个原则必须兼顾,忽视哪一个,都不符合社会主义精神。

  (3)要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在收入分配方面,要正确处理下列关系。①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各项分配政策。②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放悬殊。③在收入分配的不同环节正确把握调节重点。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实行机会均等,鼓励人们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以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

  【解题分析】考查对“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理解。“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目的是共同富裕。在答题时,要抓住这一根本目的进行阐述。本题可改出另一分析题:“如何理解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目的是共同富裕。

  11试述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的思想以及按照“三个代表”的思想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性。

  【答案要点】(1)江泽民同志指出:“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抓党的建设,同新时期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的目标总要求是一致的。推进党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都应贯穿‘三个代表’的要求”。

  (2)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对党的先进性作出的新概括。这“三个代表”是有机联系的紧密整体。①生产力不仅是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也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②先进的文化既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又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的智力支持,影响人的精神和灵魂,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③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将人民团结起来,将人民群众的力量凝聚起来,克服一切困难,立于不败之地。在当代中国,这三者有机地统一于党领导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3)当前,国际形势已经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国内改革和建设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特点,我们党也进入了整体性新老交替的重要时刻,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立足现实、面向未来,针对如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战斗力这两个历史性课题作出的回答。它丰富和深化了党的建设总目标的内涵,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作出了新发展,是新形势下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纲领。

  (4)只有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进一步提高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我们党才能永远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并带领人民不断前进。

  【解题分析】考查对“三个代表”思想在加强党的建设中的重要性的理解和掌握。本题答题分四个要点,一是“三个代表”的提出;二是“三个代表”思想的内涵和特点;三是意义;四是重要性。复习时注意掌握其基本要点和内容。本题可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第五部分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热点问题

  1.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与特点。

  主要是: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以科技为先导、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竞争不断加剧。新科技革命的影响加深,经济信息化加速发展。各国经济朝着市场化的方向发展。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世界各国不断调整经济结构等。

  2.冷战后世界政治发展的趋势与特点。

  世界政治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国际形势总体和平、缓和、稳定,局部战乱、紧张、动荡。大国关系深入调整。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作用加强。经济因素对世界政治的影响日益增大。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恐怖主义危害上升。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等。

  3.关于当今时代主题与建立国际新秩序问题,可用哲学的相关原理和观点来分析说明。

  4.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关系。主要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外关系的特征和本质。冷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外关系的调整。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的演变以及西欧日本的外交政策。

  5.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及对外关系。

  6.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7.俄罗斯的对外关系。东欧国家的对外关系与欧盟扩大和北约东扩。

  8.中国外交战略思想的发展和我国外交关系的新局面。

  应试突破

  1.在入世的起始之年——2002年的2月21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北京举办了为期5天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国际形势与世贸组织”专题研究班。在研究班结业时的座谈会上,江泽民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对15年来我们围绕加入世贸组织开展工作取得的经验,要认真总结,从中汲取有益启示。他还进一步指出:“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我们要在这个新的起点上,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新形势,继续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强大动力。”请结合说明,我们应从争取加入WTO的历程中汲取哪些有益启示?应如何应对入世的机遇和挑战?

  【答案要点】(1)加入WTO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深入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争取加入WTO的进程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改革开放前进的步伐。可以说,我国争取加入WTO的15年历史,就是不断向市场经济体制迈进、向国际通行规则靠拢的历史,就是不断加快对外开放、逐步深入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历史。

  (2)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必须坚定不移地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办好,不断增强我们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善于从国际国内政治大局出发考虑问题,切实维护我国的国家安全和根本利益。这就是我们从争取加入WTO的历程中得到的重要启示。

  (3)加入WTO,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加入WTO,从总体上始终要有辩证的观点,既要看到挑战,又要看到机遇,既要看到不利因素,又要看到有利条件。归结到战略思想上和基本态度上,既要注意防御,又要注意进攻。而且从根本上来说,现在以及今后,我们更需要的是进攻、进取。

  (4)对机遇与挑战的分析不能割裂开来,机遇与挑战往往是联系和并存的,关键是如何把握、如何转化,应对得当,挑战可以转化为机遇。应对不当,再好的机遇也会溜走。更重要的是,对机遇和挑战必须从总体上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利大于弊,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在作出加入WTO的重大决策时就作出的判断。我们迄今为止对外开放取得的成就证明,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是有利的,加入WTO,权衡利弊,是值得的。

  (5)加入WTO要看到困难和冲击,应采取及时的防范措施,但防御是积极的,而不能是消极的。参加WTO,根本上还是为了谋取对我们更大、更好、更多的利益与机会。要以进取的姿态、战略、措施去应对。要正确处理好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实现权利和义务的平衡。

  2.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1

  进入新世纪,国际形势迭宕起伏,复杂多变。军事冲突、选举风波、恐怖事件、政局剧变……一连串似乎出人意料的事件将世界搅得无法安宁,也对我国的国际环境和国内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摘自《望》

  2002年5月20日第21期《当今时代的主题》

  从邓小平作出两大问题的判断以来,又是将近20年的风云翻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形势发生了很多新的变化。注视各地炽烈的冲突,冷眼强权者霸道的嘴脸,怒对靖国神社的黑色幽灵……有人不禁提出疑问:和平与发展还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吗?

  摘自《望》2002年5月20日第21期《当今时代的主题》

  两极格局终结10年来,国际形势跌宕起伏,新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大国关系互动频仍,地区热点此起彼伏,世界经济前景扑朔迷离,国际关系进入了一个历史性的调整期。一些长期积聚起来的矛盾呈激化之势。“9·11”事件是国际格局转换过程中综合矛盾的一次极端反映,它反过来又强烈冲击着现存的国际安全与战略观念,刺激了国际关系中许多深层矛盾的联动与发展。

  摘自《望》2002年3月4日第10期《国际政治格局变化大势》

  材料2

  纵观人类历史的长河,单极世界难以持久。谁都不可能主宰世界。多极世界符合历史潮流,有利于公正地处理国际问题,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我们看到,世界多种政治力量出现新的分化组合,世界主要国家间战略关系的调整在加快,而且更加深刻,新的战略框架正在逐步形成。各国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衡、相互影响的特征更加明显。可以肯定地讲,21世纪既不是单一的欧美世纪或者亚太世纪,也不是由某种宗教和意识形态价值体系主导的世纪。

  摘自《望》2002年5月27日第22期《世界秩序与中国国家安全》

  材料3

  由于和平力量的发展壮大,世界和地区组织协调处理各种国际事务的能力不断增强,在今后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世界性的战争可以避免。但是,必须看到,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和国际安全新秩序的建立,任重道远。从当今世界的情况看,起因于经济利益的矛盾是基本的、广泛的;起因于领土争端的冲突是长期的、棘手的;起因于民族、宗教问题的纷争有膨胀的趋势,利用民族主义和宗教狂势制造事端的危险性不可低估。世界的热点问题,都是不同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不同思想文化的交汇点。值得注意的是,国际力量对比严重失衡,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旧秩序还没有根本改变。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在国际政治、经济和安全领域依然存在并有新的发展,带来许多不确定、不安宁的因素,将会导致地区冲突甚至引发局部战争,这是对国际安全新秩序的最大挑战,任何一个主权国家都应高度警惕。

  摘自《望》2002年5月27日第22期《世界秩序与中国国家安全》

  材料4

  中国要在新世纪中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不仅会加速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而且会对世界格局的变化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产生巨大影响。应该讲,在完成这一伟业过程中,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利益,也会遇到挑战。从新世纪面临的世界形势看,我国国家利益受到的威胁是多元的,这是由我国特殊的国家属性决定的。中国是一个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追求经济发展、对亚太地区和世界事务负责任的大国。由此,捍卫社会主义制度所面临的“渗透与反渗透”的政治安全是摆在第一位的;参与和营造世界经济安全是十分突出的;稳定亚太地区和促进多极化发展所遇到的“争霸与反争霸”的国际安全又是不容回避的。

  摘自《望》2002年5月27日第22期《世界秩序与中国国家安全》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3回答当今时代的主题及其核心是什么?

  (2)根据材料2回答当前世界政治格局发展的主要趋势是什么?为什么?

  (3)根据材料3回答当前国际形势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是什么?

  (4)上述材料说明应树立什么样的安全观。

  【答案要点】(1)当今是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和平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南北问题。

  (2)当前世界政治格局发展的主要趋势是多极化在继续发展。这主要是因为:①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决不是偶然的。她孕育于两极格局的演变之中,两极格局终结之后,并没有出现单极格局或美日欧联合主宰世界的局面,世界舞台上的几大力量都在继续发展,力求争得在新格局中自己的有利地位。②多极化趋势必然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各大力量都要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现在各大力量实力有差距,但均衡化是趋势。任何一大力量都要凭借实力来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③多极化趋势是在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冷战后,霸权主义搞单极的图谋不会改变,多极与单极的矛盾和斗争也会日益突出,中俄和中法分别发表联合声明,公开主张多极化,反对单极世界,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支持和赞同。可见,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单极格局决不会实现。④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在继续发展。当前国际上各种力量仍在分化改组,国际关系仍在深入调整。在这样的背景下,世界的多极化趋势无论在全球范围内,不是在政治和经济领域都有了新的发展。各种区域性、全球性的活动和国际会议空前频繁。当然,由于国际力量的对比在短期内不可能出现根本性改变,多极化将是一个曲折的过程。

  (3)当前国际形势的基本特征是“三个总体与三个局部”。即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4)我国一贯主张,各国应遵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以及公认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各国的事务应由本国政府和人民决定,世界上的事情应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平等协商,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国际社会应树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努力营造长期稳定、安全可靠的国际和平环境。各国在安全上的相互依存不断加深,共同点在增多,任何国家都难以单独实现其安全目标。只有加强国际合作,才能有效应对全球安全挑战,实现普遍和持久的安全。各国应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从根本上减少不安全因素,维护全球战略平衡和稳定。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地区齐心协力抑制中国日益壮大的军事实力。这是副国务卿理查德·阿米蒂奇5月中旬出访东京没有人胆敢称之为遏制。但在太平洋沿岸国家的防务分析人士看来,美国显然正设法让整个、汉城和新德里之后出现的外交传闻。与此同时,立场强硬的新任国防部副部长保罗·沃尔福威茨遍访欧洲各国,包括与中国接壤的俄罗斯。二战结束后,为了遏制苏联,美国曾经千方百计从经济上和文化上孤立莫斯科,到处建立军事基地,阻挠莫斯科大展宏国。在亚洲,美国的政策是在商留等诸多事务上跟中国保持全面接触。但显而易见,美国的全球战略开始了里根时代以来的最大转移。有人以为奉行洁身自好路线的右翼影响着布什的政策,但根本上不是那么回事,向布什频频进谏的是一些冷战老兵,他们认定,美国必须采取果断行动维护它在全球的利益。在亚洲,中国想最终摧毁美国的主宰地位,美国的目标则是制止它如愿以偿。但假如亚洲国家掂量一下他们已经全球化的经济会受到什么影响,以及他们跟中国的关系会受到什么影响,那么,他们很可能会决定最好跟美国保持一定距离。

  美国《商业周刊》2001年5月28日一期文:美国在亚洲的新战略

  材料2

  美国《华盛顿邮件》刊登了一篇题为《凯南的忠告》的文章。今年95年的凯南是人们熟知的美国外交家和思想家,是二战之后冷战思维的始作俑者,著名的“遏制”政策就是他提出来的。50多年前,正当盛年的凯南充满了好胜之心,提出了对异己思想和力量进行遏制的政策,成为当时西方反共思潮完整体系的主要论述者。15年前,80岁的凯南则有了一种老年人世界洞明的淡泊之气,建议“我们国家看问题应谦虚一些”。今天,95岁的凯南似乎更具一种大文化的视野,他相当尖锐地指出了美国的病根,即美国的文化自大。这位经历世纪风云、被称为“美国最睿智的老人”,在世纪末究竟向美国提出了什么忠告呢?凯南开门见山说出了自己忠告的意向,即“尽量削弱我们朝着可能成为世界领导者的方向发展的梦想和愿望”。凯南认为,“我们其实没那么强大,我们当今也存在着严重的社会问题”,美国对世界的“最佳帮助”就是能表现出“稍稍更具想象力,勇敢地、坚决地面对那些问题”。

  凯南的第二个忠告是“用别人审视我们的眼光来审视我们自己”。他引用了亨廷顿最近在《外交》杂志上发出的警告:“占世界人口2/3的国家的精英们——中国人、俄罗斯人、印度人、阿拉伯人、穆斯林和非洲人——视我们为‘对其社会造成威胁的唯一最大外部力量’。侵犯他人、干预主义、霸权、伪善、从事‘金融帝国主义’和‘文化殖民主义’活动”。凯南第三个忠告是告诫美国政府“远远超然于(其他国家的)内部事务之外”。凯南对比了中国和法国,说这两国都以自己拥有深厚的文化传统而骄傲,都希望不被别人干预。

  古平:《老成谋国的忠告》,《人民日报》,1999年9月6日

  材料3

  美国前驻华大使普理赫说,“一个崛起的中国是无害的”,“想围堵中国是错误的”。基辛格指出:对中国“奉行冷战遏制政策可能会使美国在亚洲乃至在全世界遭到孤立”。中国领导人也一再倡导,中美双方要登高望远,求同存异,“增进了解,减少麻烦,不搞对抗,发展合作”,共同努力构筑建设性友好合作关系。

  转引自《直面中国》,《人民日报》2001年5月31日

  材料4

  美方记者提出“您认为美国是合作者还是竞争者”这一问题时,江主席说,现在国外有一种说法,认为中美必然走向冲突。这种看法没有依据。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美国是最大的发达国家,都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两国虽然存在一些分歧,但在事关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大问题上,有着共同的利益,并都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在经济全球化加快的条件下,国与国之间在经济、科技、贸易、人才等方面存在竞争,这是世界发展的一个特点,中美之间也不例外。这是正常的。但中美之间也有许多重要的合作,而且我认为合作的前景是广阔的。中美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对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的意义也是重大的。

  《江主席纵论中美关系、祖国统一和改革开放》《人民日报》2001年3月26日

  请回答:

  (1)结合美国遏制战略的提示,乔治·凯南在遏制战略的制定方面起了什么作用?

  (2)比较冷战时期美国的遏制战略与当今美国政府的对外战略。

  (3)材料2所列的乔治·凯南的忠告说明了什么?为什么遏制战略是行不通的?

  (4)结合材料1、2、4,评论材料3中的观点:“一个崛起的中国是无害的”,“奉行冷战遏制政策可能会使美国在亚洲乃至全世界遭到孤立。”

  【答案要点】(1)遏制战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美国推行的一种对外战略。1946年~1947年,美国驻苏代办乔治·凯南多次提出必须把苏联看作政治上的敌手,采取强硬政策,这为遏制对象奠定了理论基础。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向国会提出的国情咨文中,提出了以遏制苏联为指导思想的杜鲁门主义,标志着遏制战略的正式形成。(2)所谓遏制战略是主张美国在战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高涨和西方国家受到严重削弱的情况下,以军事包围、经济封锁、政治颠覆,特别是局部性的武装干涉和持续不断的政治冷战,遏制社会主义国家和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加强对西欧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控制,为建立美国的世界霸权创造条件。当前,冷战已经结束,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当年美国作为遏制对象的苏联已经解体,但是,基于社会主义中国在政治、经济的蓬勃发展,美国政府的一些决策者又想继续端起遏制战略。所不同是,当初以遏制苏联为主,当今以遏制中国为主。

  (3)材料2乔治·凯南原来是遏制战略的始作俑者,经过半个世纪的实践,他开始认识到,遏制战略的错误,他对美国政府的忠告有力地说明,遏制战略行不通。遏制战略行不通的主要原因是:①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的准则应该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而不应该是“遏制”。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虽然在意识形态、社会制度方面有原则的区别,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既是“竞争”者,又可以是合作者,完全可以在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前提下,实行竞争共存。②国家之间存在一些问题是正常的,尤其是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在意识形态和竞争的碰撞更是难免的,这些问题应通过劝说来解决而不是用对抗和遏制来解决。③社会主义国家是当今世界一支进步的力量,社会主义运动符合历史潮流,是任何力量所遏制不了的。

  (4)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一支重要力量,对世界的和平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一个崛起和稳定的中国对于世界各国包括美国,不仅无害而且是有利的。美国推行遏制战略的真实目的,并不是他们所说的中国的威胁,而是乔治·凯南所提出的“成为世界的领导者”,从这点出发,美国不仅企图遏制中国,而且与世界各国人民为敌,因此遭到世界人民的反对,许多国家把美国视为“对其社会造成威胁的唯一最大外部力量”,如果美国坚持推行遏制战略,必然会像基辛格等人所说的那样“将使美国在亚洲乃至全世界遭到孤立”。

  42000年6月28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提出:这里,我想提出几个需要全党同志共同深入研究,从思想上政治上进一步取得科学认识和作出正确回答的大问题,请大家一起来思考。第一个问题,关于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这是我们党的理论研究和思想政治建设面临和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请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说明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的意义。

  【答案要点】(1)事物发展的过程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上升的。因为: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每一次否定都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新事物既克服了旧事物的消极因素,又保留了旧事物的积极因素,并在新事物基础上得到改造和实现了事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2)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因为:事物经过两次否定,出现一个周期,在形式上仿佛又回到了原来的出发点;否定因素开始时总是比较弱小,处于被支配地位,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要经历反复斗争的曲折过程;在特定条件下,新事物还可能失败,出现暂时的倒退。

  (3)掌握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对于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①坚持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心。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当代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已经取得社会主义胜利的国家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②要准备走曲折的道路。社会主义是新生的社会制度,又是在极其复杂的环境中成长的,只有经过长期、复杂、曲折的斗争,不断积累经验,才能逐步走向完善。社会主义要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在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长期过程中出现严重曲折,这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我们要充分估计和克服前进中的困难,认清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性,把社会主义推向前进。

  以上资料选自2004年考研精品《政治题型及高分过关》,由北京领航考研提供新浪网独家使用,严禁复制!

 



评论】 【考研论坛】 【推荐】 【 】 【打印】 【关闭

     激情为你燃烧 就等你哦!


  注册新浪9M全免费邮箱
  新浪二手市场重新开张 新浪青少频道(Y-ZONE)全新上线
  燃情互动,情爱添姿彩,在这个冬天找到属于你的爱!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search 小灵通 儿童用品 香水
 
新浪精彩短信
两性学堂
情不自禁极限快感
帮你成为性爱高手
非常笑话
长日漫漫烦了还累
怎么办?看笑话!
图片
铃声
·[陈奕迅] 十年
·[和 弦] 同桌的你
·鸟啼铃语 蟋蟀铃声
铃声搜索


企 业 服 务


中小企业技术交流会
新网站,想要人知道?
低成本实现网上创业!
堵车? 它不堵!!


分 类 信 息
北交大MBA直通车(京)
古城西安群英“惠”
出国留学大优惠(鄂)
牛皮癣鱼鳞病重大突破
揭开糖尿病难治愈之迷
分类信息刊登热线>>
每日2条,28元/月
原色地带--普通图片铃声,5元包月随意下载随心换. 
炫彩地带--彩图和弦铃声,10元包月下载,时尚又精彩
超级精彩
爆笑无比
什么泳裤好?颜色款式没关系,它一定不能比你游得慢!
每日2条,30元/月



文化教育意见反馈留言板电话:010-62630930-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3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