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牌大学异地办学 深圳大学城势比北大清华?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11/17 14:59 21世纪经济报道 | |
深圳大学城硬件设施可谓世界一流,但其师资力量等软件条件目前却令人堪忧。与世界一流比肩的梦想何时实现? 2000年10月,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和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先后加盟深圳大学城; 2001年5月,哈尔滨工业大学也与深圳市政府签约合作办学; 南开大学也拟加盟深圳大学城,成立南开大学深圳金融工程学院。 深圳大学城欲建中国第一研究生大学城。 30余座崭新的现代化大楼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夺目,人造喷泉激射出美丽的曲线,芳草如茵,甚至还有数百株从别处移植而来的参天大树。这就是深圳大学城,从外观条件看,它绝不亚于国内乃至世界任何一座高等学府。从2002年11月开始施工,到2003年9月一期工程交付使用,它仅用了不到10个月的时间。当地媒体自豪地说,这创造了世界大学城建设史上的“深圳速度”。 漫步在风景如画的校园中,记者却感到出奇的冷清,一路未能发现多少求知若渴的莘莘学子,却接连遭遇两个谈笑风声的参观团。这并不奇怪,清华大学尚未搬迁入内,而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进驻的学生加在一起总共也不足两千人。“按照我们的远景规则,三校办学总规模至少将达10000人,现在还只是起步阶段。”大学城建设办负责人称。 硬件已经与国际标准接轨,人气也正在聚集中,深圳大学城办学的软件如何,它能否在2010年之前,成为“国内具有广泛影响力、在国际上有一定知名度的大学园区”?这一切,都在等待着答案。
在短短20几年的时间里,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深圳神话般地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经济总量列沪京穗之后的全国第四大城市。深圳有太多可以值得骄傲的地方,但有一点却是心底永远的痛,那就是作为拥有700多万人口的都市,深圳还没有一所拿得出手的大学。这事关深圳的形象,同时又是制约深圳高速发展的瓶颈——为了弥补人才总量的短缺,深圳每年都要从外地引进愈万名的大学毕业生,去年更是高达1.6万名,创造了历史新高。 2000年末,深圳市有关领导提出了创办深圳大学城的构想,意在“借鸡生蛋”,提升深圳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当年10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先后与深圳市签署了合作办学意向书。2001年5月,哈尔滨工业大学也与市政府签约。另外,南开大学也拟加盟深圳大学城,成立南开大学深圳金融工程学院。 为了建设大学城,深圳可谓不惜血本,大学城首期采取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办学模式,政府无偿在南山区西丽镇辟出近1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为了启动校园建设,光是2002年,市里便投入了20亿。 按照规划,深圳大学城将以研究生教育为特色,研究生比例将占到七成左右,到2010年,总的招生规模为1.5万人到2万人。据称,浙江宁波、河北廊坊等地亦有类似的大学城,广州、珠海也有异地办学,但它们大都以本科教育为主。
“以国际型、创业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为培养目标,积极探索和国际一流水平大学合作办学的新模式,加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深圳的二次创业和国际化城市建设做出贡献。”这就是深圳大学城的办学宗旨,简言之,大学城就是为深圳的经济建设服务。 入驻大学城的北大深圳研究生院首批设置了商学院、文法学院、生物科技与医学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环境与城市学院等5个学院。该院副院长栾胜基明确表示,这些学科的设置是考察过深圳实情后所决定的,它们将为深圳的未来发展添砖加瓦。例如环境与城市学院今后将对深圳的水污染治理问题做专门研究,以解决这一长期困扰深圳人的生活难题。 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设置了信息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技术、机械与电气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等5个学科群。而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则将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新材料、环境工程、先进制造、能源与电工新技术、物流、传媒、管理等学科。 更值得一提的是,按大学城的规划,“对于深圳本地学生,招生时将进行一定的政策倾斜。未来深圳本地生源数,可望达到半数左右。”
38栋现代化、信息化的高楼,体育馆、图书馆、国际会议中心、多媒体网络中心一应俱全,教学、科研、办公、学生宿舍独立成群。在硬件上,你的确很难发现国内还有比深圳大学城更好所在。 在物价高昂的深圳,先期进驻的学子们也享受着难得的物美廉价的宾馆式待遇,学生们可以选择单人间,双人间,也可以选择四人间。双人空调间一年的住宿费定价为3300元,但可以打7折,只要2310元,算下来每月不足200元。 为了满足学生的生活需要,大学城还专门引进了了一家大型超市;此外,政府有关部门还开设了五条公交线路。为了解决教职员工的住房问题,深圳市住宅局在附近的桃园村小区增建三期工程,欲计建造3000套住宅,其建筑成本与安居房一致,专供大学城使用。甚至,有关部门还规划在大学城旁边建设塘朗山公园,“以满足师生放松身心的需要”。 大学城还率先启用了“深圳一卡通”,师生们只要凭着一张IC卡,就可以完成食、宿、市内交通、借阅图书等各项活动,这在全国还属少见。
大多数名教授、名教师不愿落户深圳,而是充任空中飞人,不定期来深圳讲学;图书馆藏书不多,高端实验室尚待建设;生源不令人满意,大多数学生选择在本部而非深圳就学……这些,都是深圳大学城面临的棘手问题。 事实上,师资问题是最急迫的。以北大为例,到目前为止,该校在深圳共有400余名教职员工,主要的授课教师虽来自北京,但绝大多数都非“全日制”,很大程度影响了教学,也引起了部分学生的非议。而图书馆方面,与藏书数百万册的本部相比,深圳大学城总共不过40余万册的藏书也令学生感到不满足,虽然校方通过网络方式实现了本部与大学城之间的图书联网,但毕竟还是有许多的不方便。在大学城就读的学子,可以拿到同本部一样的被国家承认的毕业证,但就业的选择范围相对要狭窄得多,这就使得很多外地学生不乐意南下深圳。短期内要将学生扩充至一两万人,招生速度不愁,但生源质量又如何保证? 大学城建设办主任张宝泉很坦率地承认:“名牌大学在异地办学能否成功的问题,这是深圳乃至全国都十分关注的话题。国内也有不少异地办学的事例,有成功的经验,但也有失败的教训。建大楼建校园容易,硬件问题不大,真正要创办名校,还要在软件上下大功夫。” “过去不存在的,不等于现在没有存在的可能,我们就是要闯出一条路来。”张宝泉坚定地说。(本报记者龚敏深圳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