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校园原创音乐十周年 闪耀在星光大道上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11/18 12:12 桂龙新闻网 | |
1993年,一首《同桌的你》,让我们看到了中国自己的校园民谣;一张《校园民谣1》,让校园音乐成为了流行音乐中的闪光点。岁月荏苒,不知不觉,十年过去了,经历过鲜花与寂寞的校园音乐不知迎来,又送走了多少校园歌手和校园听众。 十年之后的今天,属于我们这群出生在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的大学生的校园音乐已经大大有别于十年前了。我们不再只拥有纯真的校园民谣,中国内地校园原创音乐呈现出前所
十年前,音乐对于很多的校园歌手来说,是他们表达情感的一种主要方式。十年后的今天依然如此,无论是纯情校园民谣的支持者,还是动感摇滚的热衷人,都为了用音乐宣泄某种情感,只不过他们在音乐形式上按自己的喜爱选择了不同的种类,但他们都是飞往同一个目的地——音乐。 夏潇是个传统意义上、抱着吉他吟唱的校园歌手,来自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文系,一位声音酷似王菲的女孩。在后台时,她一个人静静坐在角落里,拿着把吉他轻轻弹唱,沉醉其间,将自己隔离于杂乱而吵闹的备场氛围之外。“以前我很喜欢写文章、记日记,来记录自己的一些感受之类的,后来喜欢上了音乐,就把那些感受都转化到音乐里了,你可以在音乐中收敛、释放自己,激动时,音乐可以让你平静下来,想要表达某种情感时,音乐更是一种好选择。” 与夏潇相比,“失控体”摇滚乐队则完全属于另外一种风格。队中的女鼓手,一位北京女孩快人快语:“校园民谣太纯了,纯得有点不真实,我们就是喜欢这样激烈的节奏,这才符合我们个性”。 “校园歌曲是学生的创作,充满着朝气。活力、新鲜、年轻是她的魅力所在,她的内容大多是学生生活及感受,很能引起同学的共鸣,也能勾起成年人回忆。所以,发展的空间还是很大的”。即将发行唱片的流行歌手徐元烽说到。 对这些校园歌手来说,选择什么的音乐形式是次要的,最关键的是音乐真的带给了他们所想要的东西。音乐不仅仅是一种平台,一种工具,在很多时候,对于校园歌手而言,也许它更是一种生活。
“校园民谣等不等于校园歌曲?”我们向校园歌手们提出的这个命题似乎不具有意义,因为几乎所有人都持否定的意见。 “校园音乐、校园民谣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风花雪月的确是大学生活的一个特点,但绝不代表学生生活的全部,学生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校园音乐的创作也必然是多元化的,再加上现在的大学生比我们以前有更多的机会接触西方音乐,校园音乐元素、方式百花齐放也就很自然了,所以,即便是摇滚乐,加入校园音乐的行列中,也是完全可行的。”水木年华这样诠释了校园音乐多元化的必然性。 于是今天的校园音乐不再那么局限,相比校园民谣,它有了更宽泛的定义和更丰富的外延。所以今年的“歌影年华”17组参演者中就有5支校园摇滚乐队,连特别嘉宾“水木年华”带来的新歌《自由蓝》也“柔情”不再。 听听新兴力量的声音吧。首师大“无声电台”摇滚乐队的一位男歌手认为,校园中有很多人喜欢听摇滚,也有很多人喜欢搞摇滚,摇滚更能体现大学生的个性和年轻。“一场演出不可能都是那种校园民谣吧,来点摇滚乐才能活跃观众气氛呀。”“失控体”的女鼓手也说了自己的看法。 现在的校园音乐已经不再是一把吉他和清唱,编曲上的多样化让人耳目一新。人大的歌手张敏带来的《道情之苏州园林》加进了京胡、大小提琴的音乐元素,采用了京剧唱腔,观众们对之又好奇又欢喜。 除了音乐形式和编曲上的突破,校园音乐的创作灵感也不再局限于“半块橡皮”和“上铺兄弟”。毕竟,现代大学生的生活半径早已远远超出了象牙塔之外。与他们的前辈相比,现在的校园歌手有更多条件,更广的渠道去接触、感知这个社会,而面对众多的社会现实问题,他们所产生的不解、困惑、甚至不满都极可能渗入他们平时的创作思维和理念中。在他们中间,更有一部分人完全放弃了对“纯情年代”的回忆,而聚焦于现实。“我们写的都是现实。”“失控体”的女鼓手这样介绍他们的灵感来源,他们平时听的也都是西方摇滚乐,尤其是NIRVANA。 回过头来看我们所熟知的民谣领域,也被才气横溢的校园歌手们注入了不少新元素:游离于流行与时尚之外,不能被忽略的一种“文化味”。夏潇今年带来的《天净沙?思乡》就是一首古今融合的佳作:在淡淡的琴声中让人领略了一种唯美和凄清。或许是出身中文系,夏潇说她更喜欢创作一些人文气息浓的作品。 虽然校园音乐已经出现了多元化的倾向,但我们还应注意到这种多元化仍然是不完全的。既然摇滚可以是校园音乐,那么R&B、hip-hop为什么不能是呢?如果其他的音乐形式不能发展起来,那么我们依然是在校园音乐多元化之路上瘸着腿走路。
在商业化迅速渗透进每一根骨髓的现代社会,商人们雀跃,艺术家困窘。当艺术成为商品,风格和理念可以量化、复制甚至批量生产时,校园音乐人们也不得不正视这样一个冲突的现实:身后校园民谣为代表的手工作坊时代渐渐落幕,而机器大工业背景下校园音乐的商业化时代正喷薄而出。 参加“歌影年华”的歌手中不乏被唱片公司相中的,对于游走于商业与音乐边缘的校园歌者来说,问题已经不是单纯的YES或NO可以涵盖的。至少他们都不同程度地赞成商业化的引进。说到底他们是几乎没有经济能力的学生,在音乐创作的器材、设备甚至排练场地经费上捉襟见肘的情况下,对于能为其提供长期物质支持和表演机会的商业运作不可能不心动。歌手徐元烽目前已与某唱片公司签约,他坦言商业化的引入可以在资金、制作方面进一步提高校园音乐的质量,“毕竟校园民谣有自身的一些局限,比较自我、也比较单一,商业的介入可以带来一些更专业的东西。” 事情往往是这样:一个硬币的两面迥然相异。在这方面校园音乐的受众立场更为坚定:商业化会毁了校园民谣的那种单纯的美好、纯净的不受污染的率真与质朴,而这些正是人们被深深打动的东西。对于这一点,水木年华的看法一针见血:“只有艺术上的真正成功才能有商业效益。” 歌手们更注重引入商业化的质量。让他们犹豫的是,商业化究竟能否继续捍卫他们的音乐理念,用适合于校园音乐规律的运作方式去经营它,而不是把它变成一个挂着校园音乐旗号却完全走商业流行路线的怪胎?一个令人乐观不起来的现实是中国内地缺乏真正理解校园音乐的制作人,对校园音乐的肤浅甚至片面的理解,导致了经过商业包装的不是过分强调了传统民谣的风格导致雷同,丧失了校园音乐的多元与实验的特质,就是完全抛弃了校园音乐的理念,将校园歌手包装成唱片工业流水线复制出的又一个商业歌手,令人失望。 “像港台和欧美都有非常完善和成熟的校园音乐商业运作机制,他们鼓励校园音乐的多元化和实验性创作,你会发现他们的作品非常多元,有单纯的民谣,也有摇滚,而且非常流行。”“无声电台”乐队的言谈中多少透着几许羡慕与落寞。
看着舞台上动情投入的演出,尤其是当夏潇在吟唱《天净沙-思乡》时眼含泪花,你会由衷地相信这是一群把心交给音乐的人。但当被问及是否会将音乐进行到底时,他们眼里理想的光芒瞬时变为现实的冷静。参加了3届“歌影年华”的向波刚刚考取了人大法律系研究生,他坦言也想过把音乐作为自己的事业,“但是很多条件是受制约的。” “无线电台”和“失控体”乐队向记者讲述了他们排练时的情景:几个人从各自的学校跑到六环外的排练场地——一间向同学家里借的4.5平方米的小房间。由于是做摇滚的,怕吵到邻居,不论冷热都得把窗户关得严严实实的,排练的器材等等都得自己掏钱……为了维持经费,除了自己节衣缩食,他们不得不抓住每一个演出的机会,不得不唱着对方要求的那些曲目,尽管那可能已经是他们好几年前的作品,尽管他们并不愿意去唱…… 尽管如此,许多人并没有放弃,他们仍然在坚持,用音乐去宣泄情绪,寄托梦想,抓住青春所剩无几的单纯与明亮,只是多了几分批判现实主义的思想意味。 相较于90年代初校园民谣和高晓松、老狼等人得到的狂热崇拜,校园音乐这几年是寂静多了。但许多校园歌手都不同意衰落这个说法,他们说,那只是96年的高潮过后平稳的延续。但是不可否认地,时代在变,多元化的文化产品让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校园音乐只是大学生众多精神消费的一种,相比于其他工业流水线下来的娱乐盛宴,它只能算一道“清粥小菜”。即使是成名如水木年华态度也仍旧冷静:“现在的社会人心比较浮躁,不够踏实,做校园音乐的注定是比较孤独的。” 许多年后,这些今天在“歌影年华”舞台上的身影可能已经成了台下的观众。有一位歌手在他的专辑文案中写道:真正的音乐应该是声音和岁月碰撞的伤痕。对很多人来说,曾经的这段痛并快乐着的音乐之路本身才是最重要的。 当我们让水木年华对当今的校园音乐做一个评价时,缪杰先是很讲究地用了这样的一句话“理论上有进步了”,可能也是觉察到话中流露出某种失望,他随即微笑着加了一句解释“也许是我个人原先的期望太高了”。 说到底校园音乐是对校园生活、校园文化的一种映射,时代变了,大学生变了,校园变了,校园音乐必然也会改变。也许对于校园音乐来说,本来就没有唯一的评判标准,一代代的校园歌手们只是尽自己所能,努力着探索自己的音乐,努力着期望校园音乐的再度繁荣。(周平原 吴馥臻 丁珊 柳玉秀 邵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