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只是句口号? 八成中小学生补课正常吗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11/22 13:05 解放日报 | |
不久前召开的“上海市中小学收费规范化问题”座谈会上,学生补课现象再次成为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关注的教育焦点,有关部门披露的调查数字令人吃惊:80%的中小学生参加过补课活动。 补课,顾名思义是在正常的学校教学之后去“补”课堂教学之缺,然而它多年来的“红火”并不意味着课堂教学有“缺”,何以见得?市少工委的一项调查显示,补课和相关作
初二学生小张学习基础较薄弱,课堂教学跟不上“大部队”,今年9月,学校组织任课教师利用放学后时间对少数后进生开展义务补课,小张受益匪浅。可这种“免费课餐”的次数越来越少,刚开始是一周两次,后来减少到一周一次,如今已连续3周没补课了。家长们到学校一问,被告知:“老师补课纯属义务,学校也没办法”。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家长和学生最希望学校出面组织教师补课,甚至提出愿意出钱,然而学校却不敢“响应”,以避“乱收费”之嫌。为了满足学生的补课需求,有的学校自己掏钱给义务补课的老师一定补贴,但激励作用不大。一位校长说:“因为经费有限,我们的补贴只能是象征性的,老师在学校补两个月拿到的钱,可能还比不上在外面做一次家教赚的多。”在这种情况下,能长期坚持义务补课的老师并不多。
与学校义务补课“惨淡经营”相比,社会力量举办的针对中小学生的补习班却十分“闹猛”,学校不敢经营的市场正好由其“开拓”。每到双休日,这些办学机构里济济一堂,人头攒动。最吃香的是小学“奥数”班,尽管半学年的学费至少在三四百元,家长们依然千方百计要把孩子”插”进来。某小学曾做过一项调查,发现有90%以上的五年级学生参加了“奥数”班,低年级也有60%左右的学生“补”过“奥数”。除了少部分学生在数学方面确有天赋,绝大部分家长抱有很直接的功利目的:不少民办初中名校把“奥数”成绩当作招生的重要依据,孩子不事先“充电”怎么行? 值得关注的是,有的社会力量办学机构干脆“开”进中小学,租借学校教室开班,少数学校更与社会力量办学机构合作,动员本校学生集体参加社会补习班,甚至派老师到这些补习班任教,借社会补习班之名,开展有偿补课。
如果说社会补习班多多少少“还有人管”,家教市场则是补课的“自由市场”。这个市场的“含金量”有多大,显然难以统计。大学生和教师是家教市场的“主力”,但事实上,如果家长不多个“心眼”,在他们面前的所谓“名校大学生”家教可能只有初中学历。 这种“一对一”的补课活动被家长认为是最有效的方式,尽管成本高,仍然受到毕业班学生家长和经济状况较好家庭的喜欢。最佳的家教“人选”自然是在职的一线教师,而不费多少力的另一份收入也促动教师们“下海”。据了解,普通教师做一次家教的报酬一般在50元左右,小有名气者甚至一次一人收费在百元以上。有的教师干脆私自在家里开出补习班,一次为多人补课,有的一天获利甚至上千元,而代价是本职工作受到影响,班级学习成绩“滑坡”。 本报记者金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