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在想什么?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11/28 16:36 新浪教育 | |
这是一个父亲的难题: 我的孩子到底在想什么? 我的孩子到底想要什么? 我的孩子每天早上起床的时候开心吗? 我的孩子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我吗? 我的孩子为什么总是把自己关在屋子里? 我是在让孩子做我喜欢的事,还是让我做孩子喜欢的事? 当我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我是让他像我,还是让我像他? 每个父母都在为自己的孩子操心,每个父母都希望孩子像自己期望的那个样子成长。在过去的20年里,我们的国家发生了巨大变化,很多事情都不是原来那个样子了,但是父母心目中的“好孩子”形象,可以说是最少变化的:既不胖又不瘦,既聪明又听话。幼年擅背古诗歌,少年精通数理化。既不看电视,也不看小说,但一定要会一手琴棋书画。不交朋友,不去“网吧”,脑子里面装着“名次”的概念,不是“第一名”,就是“争当第一名”。从重点小学,到重点中学,然后不是清华就是北大。 可是这一切究竟是孩子的需要还是父母的需要?孩子的愿望,孩子的问题,孩子的需求,常常是在一种不经意的情形之中表现出来的。父母有没有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孩子最喜欢的事情上呢? 2003年6月23日是个星期一,上海的很多父母在和他们的孩子度过一个兴高采烈的周末之后,走进办公室,忽然意识到,他们原来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在想什么。 这一天的《文汇报》刊登了一个孩子的来信,编者把它说成是“一个小学生的烦恼”。 孩子名叫黄诗佳,是上海市徐汇区建襄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按照她的父亲黄崇德的说法,她的“学习成绩不错,学得也轻松。” 看上去,黄崇德是一个很乐意理解女儿的父亲,还常常为了自己对孩子的宽松感到欣慰。但是他怎么也没有想到“女儿竟也有一肚子烦恼”。 父亲一定是被触动了,所以把“女儿的烦恼”送到了报社。 编者读罢来信,不禁感叹:“我们许多做家长、做老师的,常常为孩子想得很多,却并不真正了解孩子需要什么。” 女儿的烦恼是用一连串“我”写出来的,字里行间压抑着不可遏止的激情和渴望: 我,是学生。我,是儿童。我,是个喜欢看书、画画、玩电脑的女孩。 我,是…… 我,只想说:“我要玩,我要看,我要画!”我,不想整天在家。我,不想你们帮我辅导。我,不想做那没有“长处”的孩子,不想…… 我,并没有感到学习压力大,但我感到:我不想做那长不大的孩子,不想一到外婆家就给我糖吃。 我,想有点自由,只要一点儿。我想用一点儿自由看书、看电视、玩电脑、画画、去公园玩……不想作业一做完,只能看半小时电视、只能读英语、只能做数学练习题。我只想能看我喜欢的动画片,不用等到每晚六点,只想在童话里遨游,只想玩够电脑游戏,只想做我喜欢的事。 我,不是机器人,一切按你们设计的“程序”做。我,想双休日没事就出去玩,不想在家里读我已背得“滚瓜烂熟”的英语,我只想在家里看那“囫囵吞枣”的图书。 我,要出去玩,哪怕我胆子太大闯了祸,也由我承担。 我,要大声叫喊:“让你们解放我的眼睛,解放我的嘴巴,解放我的双手,解放我的双脚,解放我的空间,解放……” 我,面对大山喊:“哎——真苦!”只听:“哎——真苦!哎——真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