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考试中心 > 正文

上海春考改革引出话题 文理分科将成历史?

http://www.sina.com.cn 2003/12/11 12:08  新闻晚报

  几年后,上海的高中学生将不会再被划分为文科生、理科生?这不是空想,今年的春考改革似乎就预兆着这个趋向:和以往不同,春考考生必须参加综合科考试———以往的文科、理科科目全部被纳入其中,数学科试卷也不再分成文、理卷。而此前,江苏、广西等地的考生已在国内提前接受了这种新的高考方式。上海的学生、中学老师、家长及高校相关部门怎样看待这一趋势?周刊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教育部]不分文理是大势所趋

  11月,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在上海参加第九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年会”时告诉记者,文理不分科是今后教育改革的一个方向。他认为,在高中阶段过早对学生划分文理科,并不利于他们的真正发展,因为现在的教育年限正在延长,学生的发展需要也更加丰富。为此,教育部门计划采取相关措施,从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淡化文理分科现象。

  [高校]不喜欢“瘸腿人才”

  陈大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

  作为大学老师,我最不喜欢高分低能的学生。我欣赏那种各方面知识都很扎实、学习很有灵气和心得,那种全面发展的学生。遗憾的是,目前的高中文理科制度却很少能培养出这样的人才。

  在我看来,中学的文理分科制,其实质就是应试教育。中国的学生往往被指为基础好,但创新精神差,就是这种应试教育的后果———学生发展不平衡,大大制约了他们的创新能力。要让学生全面发展,就要取消中学阶段的文理分科制。当然,大学的教学、选拔方法也要随之改变。到大学的后一阶段才可侧重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

  项家祥(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

  其实,高中阶段文理分科已经是个老话题了。它带来的学生不能平衡发展已是很普遍的问题。大家都知道不分文理是个趋势。之所以一直没有推行,应该是操作上有很多问题的缘故。不过这肯定是大势所趋。

  可以看一看国外的中学教育和考试制度。拿美国来说,中学生毕业时也要进行类似于我国高考一样的水平测试,不过它不像高考那么复杂,只是分为语言文学、数学(SAT联考)和科学三种科目,大学在招生时主要看重这些科目的成绩。

  虽然考得少,但考得很全面,学生的各方面素质都考察了,他们不存在文理科的问题,学生进入高校之后才逐渐向不同专业发展。

  在国内,在目前文科生、理科生各自为营的阶段,学生各方面素质发展不平衡是每一所高校都会遇到的问题。作为高校老师,我们经常会碰到文科生的逻辑能力一团糟、理科生的历史地理素养近乎零的情况,这些“瘸腿人才”并不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要解决这一问题,的确要从高中阶段抓起,让高中生全面发展、平衡发展。

  [学生]对我们长远发展有益

  对于春季高考实行文理不分科、大综合的考试方法,部分同学表示赞成。他们认为,文理不分科可以起到引导教师日常教学的作用。同学们觉得高中生正处于人生的关键阶段,过早地分科实际上就是对自己的人生做一个决断。这对尚未成熟的高中生而言压力太大,个人的思想、能力、见识尚不足以做出正确的人生决断。如果不实行文理分科,那么就不会出现文理两难、徘徊难决的情景,更有利于同学全面发展素质。

  当然,也有较多同学认为高考文理不分科,考试大综合的手段存在诸多弊端。第一、现今的日常教学仍然是围绕原来的高考模式,一时的改换将会导致师生、家长、学校的多方面不适应,反有“画虎不成反类犬”之虞;第二、个体存在着诸多差异,不分科的方式将使部分“偏科”同学顾虑尤多。在提倡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也应当重视个体差异,真正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

  对“跷脚生”亮起红灯

  在上海春季高考实行的一系列新的改革措施中,作为学生,尤其是已经高二的学生,我觉得对我们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数学、综合均不分文理的措施。

  如果说数学的不分文理相对于理科生有益、而对文科生没有较大影响的话,综合不分文理意味着学生们必须参加在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6门功课基础上的综合能力测试,也就是说,考试对学生具有广泛知识面的要求更加高了。

  专家分析说,这一举措使文理的界限变得更为模糊,也更强调学生专业的平衡发展和综合能力。我觉得,这样的举措,是素质教育的体现———要求学生全面发展,不至于偏科。这就给目前一些普遍存在的“跷脚”学生加上了紧箍咒。以前你文科不好,还可以通过选理科避开不擅长的历史、政治等等,对于文科“跷脚”也是如此,可如今却只能原形毕露了。于是就要求学生们认真学习、对待每一门课程,做到文理均衡、通晓了。

  所以,我认为,春季高考这一改革,虽然在近期对学生来说苛刻了点,但对于长远的学习教育,肯定是有益的。(上外附中高二 瞿思笺)

  本报记者李征 郭文才 小记者顾文豪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37,000,000篇。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