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代昭:2004年考研政治预测试题及答案(十)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12/24 16:44 北京领航考研 | |
作者:林代昭 一、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每小题1分,共15分) 1. 经济全球化是人类交往发展的结果,其实质是 A. 在新科技革命条件下政治上层建筑的根 本变革 B. 在新科技革命条件下思想上层建筑的根本变革 C. 在新科技革命条件下生产的社会化和分工的发展 D. 在新科技革命条件下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提高 2. 列宁在谈到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时指出:“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 ,以便不至于使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这句话说明 A. 实践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 实践标准并不可靠 C. 实践标准是不确定的 D. 实践标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3. 把意识看成是大脑分泌出来的特殊物质的观点是 A. 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B. 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C. 庸俗进化论观点 D. 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4. 对感觉是认识起点的观点 A. 唯物主义承认,唯心主义不承认 B. 唯心主义承认,唯物主义不承认 C. 辩证唯物主义承认,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承认 D.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可以承认 5.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简单劳动为尺度。而复杂程度不同的劳动相交换的比例则是 A. 由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的 B. 由政府部门规定的 C. 由生产者之间的协商决定的 D. 在商品生产者背后,由自发的社会过程确定的 6. 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新变化表明 A. 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论断是没有根据的 B. 资本主义制度具有优越性 C.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已经消失 D. 当代资本主义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更充分的物质条件 7. 资本周转速度与 A. 周转时间成反比,与周转次数成正比 B. 周转时间成正比,与周转次数成正比 C. 周转时间成正比,与周转次数成反比 D. 周转时间成反比,与周转次数成反比 8.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A. 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B.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 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 D. 统一、开放、有序的市场体系 9. 1947年十二月会议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报告中提出了十大军事原则,其核心是 A. 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领导 B.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C. 开展政治工作 D. 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10. 1947年我国最早建立的省级民族自治政府是 A. 内蒙古 B. 新疆 C. 广西 D. 西藏 11. 党和国家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 A. 生产力水平低经济发展落后的现实状况 B. 人口数量多素质不高的现实状况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的现实状况 D. 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2. 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 A. 解决温饱 B. 小康水平 C. 全面小康 D. 很大提高 13.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 A.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B. 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 C. 积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D. 铲除腐败,建设新型政治文明 14. 我们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改革本色、永不脱离群众和具有蓬勃发展的根本保证是 A. 坚持用时代发展的要求审视自己,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完善自己 B. 坚持党的绝对领导 C. 坚持与时俱进 D. 坚持改革开放 15. 2003年5月9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第376号国务院令,发布实施 A.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管理办法(试行)》 B.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管理办法》 C.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D.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二、下列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少选、多选、错选,该题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30分) 16. 在认识活动中,情感、意志、欲望等非理性因素是 A. 起激发和调控的作用 B. 认识运动的支撑力量和推动力量 C. 同理性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D. 受到理性因素的决定与制约 E. 决定理性因素 17. 关于反映、信息和选择的关系,下列论断正确的是 A. 反映、信息和选择是物质形态普遍具有的属性 B. 反映是接受、选择、传输信息的过程 C. 信息在事物间的相互作用和反映中表现出来 D. 只有人才具有选择和反映信息的能力 E. 人的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能动选择、加工信息的高级反映形式 18. 劳动力商品价值的特殊性在于 A. 没有客观条件 B. 它是价值的源泉 C. 它取决于劳动者必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及教育费用 D. 它随着经济文化发展而不断提高 E. 它包含着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19. 一切商品都包含着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这句话包含的意思是 A. 缺少使用价值和价值任何一方面,都不能成为商品 B. 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 C. 有使用价值,但不是劳动产品,因而不是商品 D. 有使用价值,也是劳动产品,但只是供生产者自己消费,因而不是商品 E. 有使用价值且是交与别人使用的,但不是通过交换,因而不是商品 20. 内涵扩大再生产的途径主要依靠 A. 增加生产要素的数量 B. 改善生产要素的质量 C. 扩大生产场所 D. 改进生产技术 E. 提高资金和资源的利用效率 21. 为完善我国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需要采取的政策措施包括 A.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B. 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C. 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D. 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为主,按生产要素分配和按劳分配结合起来 E. 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 22. 1947年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明确提出了新民主主义三大经济纲领,它们是 A.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B. 没收四大家族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C. 保护民族工商业 D. 节制资本 E. 平均地权 23. 新中国成立后,我党曾多次宣布知识分子中的绝大部分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主要有 A. 1956年1月知识分子问题会议 B. 1962年3月全国科学工作会议 C. 1962年3月全国话剧、歌剧、儿童剧创作座谈会 D. 1962年3月全国人大二届三次会议 E. 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 24.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根据是 A. 当代国际局势的新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B. 技术革命引起当代世界的深刻变化 C.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 D. 前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在社会主义发展问题上所提供的严重教训 E. 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25.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是 A. 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B. 是在总结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C. 是依据当代世界的新变化、国情与党情的新变化提出来的 D. 联系我们党的队伍的状况进行思考的结果 E. 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26. 贯彻“三个代表”要求,要做到 A. 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B. 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境界 C. 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 D. 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活力 E. 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不断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新动力 27.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是 A. 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B. 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 制 C. 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D. 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法律制度 E. 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28.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02年12月9日至10日在北京召开, 会议指出,实现2003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必须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目的。要围绕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两大任务,着重把握好以下方面 A. 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B. 加快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C. 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为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D. 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E. 围绕中心,把握全局,妥善处理做好经济工作与推进其他各项工作的关系 29. 2003年3月11日,胡锦涛在参加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台湾代表团审议时就做好新形势下的对台工作提出的意见是 A. 要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B. 要大力促进两岸的经济文化交流 C. 要深入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 D. 要团结两岸同胞共同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E. 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和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八项主张 30. 2003年10月9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在记者招待会上回答记者有关“保钓”行动提问时表示,中方愿重申 A. 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的固有领土 B. 中国政府和人民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决心是不可动摇的 C. 中日双方通过协商解决彼此在钓鱼岛问题上的争议,这一立场没有变化 D. 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的人士发起“保钓”行动是合法的 E. 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的人士前往钓鱼岛宣示主权是合法的 三、辨析题(共3题,每题6分,共18分)要求对所给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31. 人类不能穷尽对世界的认识,因此,世界是不可知的。 32. 股份制形式实现了资本积累,增大了社会资本总额。 33.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脑力劳动在生产过程中的增加,工人阶级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根 本变化。 四、分析题(共4题,其中第34、35、36题每题9分,第37题10分,共37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34.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公元2003年的春天,当全党和全国人民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灾害降临到我们的头上,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又一次考验和锤炼着中华民族的民族意志和民族精神。这就是抗击非典的斗争。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无形长城迅速筑起:领导干部临危不惧,深入一线;共产党员迎难而上,冲锋在前;白衣战士日夜奋战,视死如归;科技人员携手共进,并肩战斗;祖国大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事实给我们一个深刻的启示:危难之中见精神;事实给世人一个鲜明的昭示:我们的党和国家、我们的民族和人民是任何危难都压不倒的。 ——摘自“人民日报”2003年5月15日“危难之中见精神” 材料2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伟大民族,历来以勤劳勇敢、不畏艰苦著称于世。中国人民不仅从来不在侵略者面前低头,从来不在自然灾害面前退却,而且还在同各种敌人和困难进行百折不挠的斗争中造就了威力无比的民族精神,历经磨难而不衰,饱尝艰辛而不屈,千锤百炼更坚强。越是遇到危难,这种精神越发放射出耀眼夺目的光芒。“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疾风知劲草”、“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等,就是对危难之中见精神的写照和赞美。 ——资料来源同上 材料3 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中国共产党,是在我们祖国和民族的危难中诞生,在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奋斗中成长壮大、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我们党聚集了千千万万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在长期的斗争实践中,以“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的大无畏气慨,排除万难,一往无前,谱写一曲又一曲惊天动地的壮歌,诠释着危难之中见精神的深刻内涵。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等,就是民族精神不断与时俱进的具体体现。 ——资料来源同上 请回答: (1)依据材料1,从认识论上分析说明危难之中见精神。 (2)依据材料2,从价值观上分析说明危难之中见精神。 (3)依据材料3,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说明抗击非典的伟大精神必将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 35.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中指出:“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意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请根据这段科学论述,来分析说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新中国对外关系的指导方针。 36.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强调指出“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结合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和所学知识说说提倡为人民服务的内涵、意义,以及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提倡为人民服务的内在统一性。 37. 本题为选做题,请在I、II两道题中选取其中一道作答,若两题都回答,只按第I道试题的成绩记入总分。 选做题I: 下面是一组关于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问题的材料: 材料1 中国代表团团长、外经贸部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17日在日内瓦说:“中国入世,是中国和世界双赢和共赢的结果。”龙永图是在完成中国入世谈判的世贸组织中国工作组第十八次会议上作上述发言的。他说,对世界而言,中国入世后,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将会逐步转化为现实的购买力,从而为世界各国各地区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开放的市场。这是中国将要对人类作出的重要贡献。龙永图认为,把一个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的巨大而复杂的发展中经济体,融入到以市场经济的规则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当中,对于中国和多边贸易体制来说,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战。他说:“中国领导人以自己的远见和智慧,勇敢地迎接了这个挑战,表现了中国政府坚持改革开放的信心和决心。这是这场谈判取得成功的关键。”龙永图表示,江泽民主席最近指出,加入世贸组织是中国政府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所作出的战略决策,是与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一致的。 据新华社日内瓦9月17日电(记者梁业倩、陆大生报导) 材料2 今天的世界贸易组织,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三足鼎立,成为协调当今世界经济的支柱。世界贸易组织135个成员间的贸易额已占到世界贸易总额的90%。我国与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之间的贸易额同样已占我国外贸总额的90%左右。在如此重大的贸易关系中,世贸组织成为135个成员的保护伞,它对于关于世界贸易发展的重大问题有着充分的发言权,它制定着世界贸易组织的游戏规则,裁决国与国之间的贸易纠纷。 刘光溪等著:《WTO与中国经济》 材料3 世界贸易组织协议由序言、16条正文及4个附件所组成。世界贸易组织协议第3条规定其主要职能是:(1) 组织实施各项多边贸易协议。(2) 为各成员提供多边贸易谈判场所,并为多边贸易谈判结果提供框架。(3) 解决成员间发生的贸易争端。(4) 对各成员的贸易政策与法规进行定期审议。(5) 协调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的关系,以保障全球经济决策的一致性。 世贸组织继承了原关贸总协定的基本原则,同时又对其进行了发展完善。 (1) 非歧视待遇;(2) 贸易自由化原则;(3) 透明度原则;(4) 允许例外和差别待遇原则;(5) 以关税为主要保护措施,一般地取消数量限制。 材料4 英国《金融时报》19日发表一篇评论认为,中国入世是一个好消息,对全球经济大有益处。评论说,在全球经济处于衰退边缘的关键时刻,向中国这个经济增长潜力巨大的国家打开贸易大门将会刺激全球经济的发展。评论同时认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将使中国在发展市场经济的道路上进入一个新阶段。在劳动成本低廉、国内市场巨大等因素作用下,中国会生产出更多具有一流品质的产品。 新华社伦敦9月19日电 (记者刘桂山) 巴西著名经济报纸《商报》18日发表题为《中国重振世界贸易》的社论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将对世界贸易和巴中两国贸易发展产生积极和深远的影响。社论指出,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经济实体和最具发展潜力的市场之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这一重大事件将为世界经济前景注入新的活力。社论说,中国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场,也是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市场。社论呼吁巴西企业抓住中国入世的机遇,积极发展与中国的经贸关系。 新华社巴西利亚9月18日电 (记者杨立民) 转引自新华社2001年9月18日~9月19日电 材料5 国际经济权威人士曾做过估算: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可以使中国的GDP增加两到三个百分点。如果按GDP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可以带来500万人的就业机会计算,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可以创造千万个新的就业机会。 材料来源同材料2 请回答: (1)阅读材料1,结合材料说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国政府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所作出的战略决策”。 (2)分析材料3所阐述的WTO的原则和职能,说明加入WTO对中国的影响。 (3)怎样理解材料1中国外经贸部首席代表指出的:“中国入世,是中国和世界双赢和共赢的结果。” 选做题II 20世纪最后一天,叶利钦突然宣布辞去总统职务,同时任命普京为代总统。从此,俄罗斯进入了所谓的普京时期。普京上台后,本着“强国富民”的目的,大刀阔斧地采取行动,使俄罗斯的社会面貌发生了明显的改观。试结合分析普京政府致力于振兴经济,加强中央权力和提升大国地位的全方位外交。 参考答案及解题分析 一、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每小题1分,共15分) 1. C【解题分析】此考点是考查对经济全球化实质的把握。从历史观上分析,经济全球化是人类交往发展的结果,其实质就是“在新技术革命条件下生产的社会化和分工的发展”(B项),它既不是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的根本变革(A项、D项),更不是“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提高”(D项),因为经济全球化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的产物,不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关于人类交往问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知识点,又是今年命题的重要考点,需要考生在复习时多加注意。 2. D【解题分析】本题是考生对真理观问题上的辩证法的确认。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即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与旧唯物主义真理都是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即都坚持真理观问题上的唯物论,二者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真理观问题上的辩证法,即是否承认真理既是绝对又是相对的,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不仅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同时又坚持真理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这个真理的辩证法。题中的A项和C项的内容是唯物主义真理观和唯心主义真理观的对立,B项的内容是形而上学的真理观。所以D项是正确选项。 3. D【解题分析】此题是考查考生对庸俗唯物主义观点的确认。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庸俗唯物主义否认意识具有主观特征,抹煞意识与物质的区别,将意识与物质等同起来。选择此题一定要明确两点:一是庸俗唯物主义不属于唯物主义派别,即唯物主义派别中不包含庸俗唯物主义;二是抓住“庸俗”二字,庸俗唯物主义就庸俗在将意识和物质看成是一回事,即“把意识看成是人脑分泌出来的特殊物质。”这样界限一确定,该题作为单项选择也就不应该有难点。如果有的考生丢分的话,恐怕会丢在对题干含义的不理解以及对庸俗唯物主义错误观点的陌生两个方面,这就需要考生在复习时力争全面。 4. D【解题分析】此题是考查考生对唯物主义经验论和唯心主义经验论的确认。此题有一定的难度,答对此题考生必须对经验论的问题有所把握。经验论的观点是夸大感性认识,否认理性认识。经验论分为唯物主义的经验论和唯心主义的经验论两种,二者的共同点都承认感觉是认识的起点,其区别在于回答感觉的来源不同。所以,承认感觉是认识的起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可以承认(D项),答错此题的考生有可能误选A或C项。 5. D【解题分析】考查对由复杂程度不同的劳动所形成的商品的价值量的准确理解。商品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复杂程度不同的劳动所生产的不同种类商品的价值量的确定,是通过把一定量的复杂劳动化为多倍的简单劳动来实现的。因而,复杂程度不同的劳动所生产的产品,可以按照一定的比例相互交换。但是在私有制条件下,这种交换比例并不是由商品生产者自觉计算出来的,而是由自发的社会过程确定的,也就是通过一系列的交换过程确定的。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A会形成平均利润,选项B是计划经济模式,C项是物物交换模式,都不符合题意。 6. D【解题分析】考查对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趋势的认识。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反映了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规律的客观要求。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国内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一要求,是对社会主义的“让步”。随着这此国家生产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就为转向社会主义准备了充分的物质条件。因此,D是唯一正确的选项。 7. A【解题分析】考查对资本周转速度的认知。资本周转速度是指资本运动的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内资本周转的次数。周转次数越多,速度越快,周转时间越长,周转次数就少,周转速度就慢。所以 A为正确选项。B、C、D都是错误的。 8. B【解题分析】此题考查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的认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目标的确立为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使经济体制的各个方面能够相互协调、相互配套改革,从而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以B项是正确选项。A、C、D是干扰项,排除。 9. D【解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十大军事原则的掌握。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在十二月会议上毛泽东作了《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报告,提出了著名的十大军事原则,其核心就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因此,备选项D符合题干要求,为本题正确答案。备选项A是人民军队建设的根本原则;B是人民军队的惟一宗旨;C是人民军队建设的生命线。因此,备选项A、B、C不符合题干要求,不是本题正确答案。 10. A【解题分析】最早建立的省级民族自治政府是1947年5月建立的内蒙古自治区。因此,备选项A符合题干要求,为本题正确答案。备选项B是在1955年建立的;C是在1958年建立的;D是在1965年建立的。因此,备选项B、C、D都不符合题干要求,不是本题正确答案。 11. D【解题分析】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这是我们最基本的国情和最大的实际,因此D是正确选项。而A、B、C是三者都属于初级阶段在各个具体方面的表现和特征。 12. B【解题分析】此题考查常识。200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5933亿元,比1989年增长近两倍,年均增长9. 3%,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六位。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本题正确选项应为B项。 13. A【解题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一点与党的基本路线相衔接。语出十六大报告。 14. A 15. D 二、下列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少选、多选、错选,该题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30分) 16. ABCD【解题分析】本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非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非理性因素情感、意志、欲望等在认识活动中“起激发和调控的作用”(A项),也是“认识运动中的支撑力量和推动力量”(B项),非理性因素在理性因素的决定与制约下,并同理性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对认识事物起着作用(C项、D项)。E项与D项的内容是相互矛盾的,明显是错误的干扰项,这样A、B、C、D四个选项正确体现了非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所以是正确选项。 17. ABCE【解题分析】本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反映与信息、选择的关系。反映、信息和选择都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所以A项是正确的。反映是信息交换传输和接收的过程,故B项也是正确的选项。由信息的定义可知C项也是正确的选项。既然反映、信息、选择是物质形态普遍具有的属性,那么人与其他物质形态相比较,其特殊性就在于“人的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能动选择、加工信息的高级反映形式”,所以E项也是正确的选项。考生选择此题有一定困难,最大的问题要出在D项上,考生最容易误认为“只有人才具有选择和反映信息的能力”而将D项判断为是正确的,丢了这2分 18. CE【解题分析】考查对劳动力商品价值的特殊性的理解。劳动力商品同其它商品一样具有价值,但它的价值具有特殊性。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同时要受到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以及各个国家道德精神和风俗习惯的制约。题中A项是错误的,B项价值的源泉是劳动,D项说明的是劳动力价值的物质内容,只有C、E两项才是正确的选项。 19. ABCDE【解题分析】考查对商品及其二因素之间关系的理解。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抓住两个关键:一是劳动产品 ,二是用于交换。即商品具有两重属性——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而交换价值的内容和基础是价值。所以商品的二因素,从表面上看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在本质上则是使用价值和价值。任何物品只有同时具有了使用价值和价值才成为商品,缺一不可。题中五个备选项都正确地反映了这种关系。 20. BDE【解题分析】考查对内涵扩大再生产实现形式的理解。扩大再生产分为内涵的扩大再生产和外延的扩大再生产,依靠改进的生产技术、改善生产要素的质量、提高资金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的扩大再生产是内涵的扩大再生产。所以,B、D、E是正确的,A、C是外延的扩大再生产,所以不正确。 21. ABCE【解题分析】此题考查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结构的理解和掌握。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结构,主要是要掌握一个制度(A项)、一个原则(B项)、一个政策(C项)和一个措施(E项);另外加上实现共同富裕。由此可见,题中A、B、C、E是正确选项。当然,由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要素也参与分配,要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但要以按劳分配为主,而不能以按生产要素分配为主。D项是错误的表述。 22. ABC【解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新民主主义三大经济纲领的掌握。1947年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明确提出了新民主主义三大经济纲领,其基本内容是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因此,备选项A、B、C符合题干要求,为本题正确答案。备选项D、E是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不符合题干要求,不是本题正确答案。 23. ABCDE【解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知识分子中的绝大部分在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问题的掌握。早在1956年1月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周恩来宣布我国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密切合作,依靠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兄弟联盟。1962年3月全国科学工作会议和全国话剧、歌剧、儿童剧创作座谈会在广州召开。周恩来和陈毅等再次强调我国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已经是属于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而不是属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1962年3月周恩来在二届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又强调从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属于劳动人民。在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明确宣布知识分子绝大多数已经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自己的知识分子,已经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一部分。因此,备选项A、B、C、D、E都符合题干要求,为本题正确答案。 24. CD【解题分析】此题考查邓小平理论形成过程中的历史依据。选择项A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E是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现实根据。该题考察的是历史根据,C、D是正确的。需要提醒考生注意的是,碰到这样的题目,考生不仅要记忆小平理论的历史根据是什么,而同时要记住时代背景、现实根据是什么。编者在设计题目的时候,为了节省篇幅,而尽可能设计得综合了一点,但同学们不能省略你应该记住的内容。 25. ABC【解题分析】这道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的确认和掌握。十六大报告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A项);是在总结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B项);是依据当代世界的新变化、国情与党情的新变化提出来的(C项)。题中的D项和E项明显是干扰项排除,所以A、B、C项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 26. ABCD【解题分析】本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对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体要求的掌握。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深入论述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要求,即“四个必须”,也就是题中A、B、C、D四个选项的全部内容。此考点极其重要,一定要一字不漏地背下来。 27. ABCDE 28. ABCD 29. ABCD 30. ABC 三、辨析题(共3题,每题6分,共18分)要求对所给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31. 【答案要点】(1)世界及其联系、发展和层次是无限的,因此,人们不能穷尽对世界的认识,这是正确的。 (2)但由此认为世界不可知,则是错误的。不可知论错误的认识根源之一就是割裂认识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的辩证关系。世界是无限的,人的认识就其具体实现而言有其局限性,但就其发展而言,又存在无限的可能性。现在未认识的事物,将来可以认识。世界上的事物只有已知和未知的区别,没有可知和不可知之分。不能把“未知”当成“不可知”。我们人类每天都实现着由未知到已知的转化,实践是驳斥不可知论的最有力的武器。 32. 【答案要点】股份制是一种资本组织方式。股份制形式借助竞争和信用两大杠杆,把分散的中小资本合并成为少数大资本,实现的是资本集中,不是资本积聚。资本集中只改变社会资本的组合,不增大社会资本总额;资本积聚是个别资本通过积累来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使社会资本总额增大。 33. 【答案要点】(1)新时期我国工人阶级的状况确实发生了重大变化,但这种变化没有也不可能改变中国工人阶级的先进和历史地位。 (2)工人阶级始终是同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生产活动中的脑力劳动大大增加,但这只是劳动方式的改变,并没有改变工人阶级在生产劳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要把科学技术变成现实生产力,必须通过实际的生产过程,通过工人的劳动。自动化是科学技术进步对人类的贡献,但自动化仍然需要人去操作。 (3)还要看到,知识分子包括掌握现代先进科技的知识分子,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条件下,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知识分子在工人阶级中的比重会越来越大,在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发挥的作用也会越来越大。这将进一步提高我国工人阶级的整体素质,增强工人阶级的先进性。 四、分析题(共4题,其中第34、35、36题每题9分,第37题10分,共37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34. 【答案要点】(1)危难之中见精神,从认识论上讲,就是不断认识真理、在改造世界中掌握客观规律。客观世界在矛盾中存在和发展,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也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不断并进。矛盾就包含着困难险阻。无论革命战争的规律,还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规律,都是经受危难的严峻考验,在艰辛探索中逐渐掌握的。 (2)危难之中见精神,从价值观上讲,是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我们党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我们总是为着解决各种困难去工作、去斗争,并在团结、依靠群众克服各种困难中造福于人民的。 (3)抗击非典的伟大精神必将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物质生产在社会发展中具有决定作用,精神活动在人们改造客观世界中具有能动作用。在一定条件下精神可以变物质,精神的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的力量。强大的精神力量不仅可以促进物质技术力量的发展,而且可以使一定的物质技术力量发挥出更大更好的作用。这是辩证唯物主义揭示的一条基本原理。把抗击非典的伟大精神转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大物质力量,最重要、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坚决响应党中央的号召,认真贯彻党中央的决策,全面落实党中央的部署。 35. 【答案要点】(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第一,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确定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方针。第二,1954年4月日内瓦会议召开,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的一次重要会议。第三,1953年12月,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1954年6月周恩来在访问印度和缅甸时分别与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并倡议将这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近30个亚非国家的确认。1956年10月周恩来明确提出以五项原则为基础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和经济新秩序的思想:在政治上各国要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相互约束”,“相互监督”,和平共处;在经济上各国要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互通有无”,“互相帮助发展而不附带任何条件”;“国际间一切争端通过和平协商解决而不用武力”。 (2)1974年2月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提出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观点:首先,联、美国是第一世界;其次,中间派,日本、欧洲、加拿大,是第二世界;最后,亚洲(除了日本)、非洲和拉丁美洲是第三世界。4月邓小平在联合国大会第六次特别会议上,第一次正式向全世界阐明了毛泽东这一崭新的战略思想。 (3)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第一, 1950年以毛泽东为核心党中央作出抗美援朝的战略决策,并取得胜利,维护了国家独立和主权。第二,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毛泽东强调 必须坚决反对苏联的大国霸权主义,决不充当它的卫星国。1958年毛泽东拒绝了苏联提出的在中国领土和领海建立中苏共有共管的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的建议;1959年毛泽东拒绝了苏联要求我方放弃对台湾使用武力的承诺;1960年6月当赫鲁晓夫策划“布加勒斯特会议”,对中国共产党组织围攻,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明确表示:“宁可被碾得粉碎也不屈服”。当60年代初苏联撤走在华专家时,邓小平表示“中国共产党永远不会接受父子党父子国的关系”。当苏联反对中国发展自己的核力量、企图使中国接受苏联的核保护伞时,中国政府表示:“中国人民决不承认某一个或者某几个大国垄断世界核力量,对别的国家任意发号施令的特权。”对于苏联方面的军事挑衅,中国人民坚决地给予回击,1969年取得了珍宝岛战役的胜利,顶住了霸权主义的压力。 (4)营造和平建设的有利国际环境:第一,1955年8月中美两国在日内瓦和华沙举行长达15年的大使级代表会谈,结束了中美双方不接触的局面。第三,对于中苏两党的分歧,毛泽东采取“坚持原则,后发制人;坚持斗争,留有余地;坚持团结,反对分裂”的方针。第四,20世纪60年代初,毛泽东提出在世界范围内建立反帝反霸统一战线的国际战略。1964年中法两国建交使美国长期以来孤立中国的政策在西欧打开一个重要缺口。第五,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第六,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在上海发表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两国关系正常化过程的开始。1972年9月,毛泽东会见了日本首相田中角荣,中日邦交也实现了正常化。 36. 【答案要点】(1)以为人民服务的内涵。①强调对他人和社会的奉献。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人民服务就是要求人们在处理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社会(人民整体)利益的关系上,以满足他人和社会需要、实现他人和社会利益为基本行为准则。在全体人民中提倡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的精神,提倡尊重人、关心人,热爱集体,热心公益,扶贫帮困,为人民为社会多做好事,反对和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②提倡人们对他人和社会奉献的同时,尊重和保护个人的正当利益。③强调为他人、社会服务可以有不同层次的要求和不同形式的表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于社会各个不同的群体,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要求不可能是绝对一致的,它包含有不同的层次。 (2)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提倡为人民服务的内在统一性。市场主体的利益是通过商品交换来实现的。商品交换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自愿交换,交换双方都以能获取各自的利益为前提。所以,市场经济客观上要求市场主体必须把追求自己的利益与交换方的利益结合起来。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在全社会提倡为人民服务道德准则,而且为实现这一道德准则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我国建立的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结合在一起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不同,它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最终目标的。这就决定了,只有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并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服务。一切拜金主义、极端利已主义的道德观都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要求的,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消极、破坏因素。 (3)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现实意义。①进一步明确道德建设的性质和方向。一个为人民服务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人际关系的实质,体现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先进性,统摄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具体道德规范,因而对社会的全面进步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②是有助于全面加强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道德建设,逐步提高全社会成员的道德素质。③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37. 选做题 选做题Ⅰ:【答案要点】 (1)创造良好的国际经贸环境,这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的外部条件。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蓬勃发展,其中一个重要表现是世界多边贸易体系的迅速发展。面对势不可挡的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入世”是顺应这一趋势,融入世界经济潮流的必然选择。今天的世界贸易组织,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三足鼎立,成为协调当今世界经济的支柱。世界贸易组织135个成员间的贸易额已占到世界贸易总额的90%。我国与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之间的贸易额同样已占我国外贸总额的90%左右。“入世”有利于我国资源配置效率,因此,入世是我国顺应经济全球化大趋势的必然选择。 (2)从WTO的原则和职能可以看到,加入WTO对中国经济和政治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但也使中国面临严峻的挑战。首先,对中国经济、政治、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第一,从WTO的基本原则中可以看到,入世后,能使中国的产品在WTO成员中享有多边的、比较稳定的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以及其他给予发展中国家的特殊照顾。有利于实现国际资源合理配置,有利于我国消除在国际贸易中遇到歧视性的待遇,推动我国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第二,从WTO的职能可能看到,WTO有较严密的和有效的贸易仲裁体制,入世后如在国际贸易中遇到争端可提交WTO的有关仲裁机构,争取合理公平的解决。第三,从材料2可以看到,WTO已成为世界最大的一个经济组织,加入WTO有利于我国提高国际地位。第四,由于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也将有利我国扩大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其次,加入WTO使中国面临严峻挑战。第一,按照WTO的互惠原则,中国作为WTO的成员要给予WTO其它成员贸易上优惠待遇,具体来说,要同样给予各成员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并削减关税,放宽对外资的限制,开放银行、保险、运输、建筑等服务业,这些情况将对一些部门和企业造成很大冲击。第二,WTO的有关透明度原则,要求各成员的有关政策、措施都必须及时公开,这对我国经济管理方式也提高了要求。 (3)经过长期谈判,中国加入WTO,这不仅对中国经济有利,而且对世界经济也有重大推动作用。因此,这是中国和世界双赢和共赢的结果。首先,加入WTO对中国的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重大推动作用,加入WTO使中国与世界市场接轨,推动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资源合理配置,使中国经济得到更强大的推动力量。根据材料5列的国际经济权威人士的估算,中国加入WTO可以使中国GDP增加三个百分点,并由此创造千万个新的就业机会。加入WTO使中国投入世界最大的经济组织——WTO,也有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因此,这是中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重大胜利。还应指出,中国加入WTO有利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尤其是有利于WTO各成员的经济发展。第一,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实体和最具有发展的市场。中国加入WTO为世界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第二,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坚决站在发展中国家一边,加入WTO有助于提高中国在WTO中的地位。削弱发达国家在WTO中的影响。因此,中国加入WTO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大胜利。 选做题Ⅱ:【答案要点】(1)在经济方面,调整经济政策,振兴经济。在产权结构上,保持国家的合理控制,反对全盘私有化。普京一方面肯定私有化的成果,另一方面也强调要保留必要的国有经济。特别是公共产品部门和天然垄断部门的企业,仍然要保持国家所有或国家控股,以保证规模效益,防止过度竞争。在宏观运行机制方面,强调国家对经济的调控作用,建立有效财政金融体系。首先简化税种,降低税率。其次,提高国家预算,推行积极财政政策,以增加投资,推动经济发展。再次,整顿银行系统,加强中央银行的监管,建立合理的融资渠道。最后,降低通胀率,稳定卢布汇率,保证经济稳定增长。此外,普京还采取断然行动,打击官僚资本集团,维护正常的经济次序。以上措施,产生了比较好的效果,俄罗斯经济出现了好转的迹象。1999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5%,是转轨10年来的首次增长。2000年俄罗斯在经济和社会领域继续保持着良好的势头,全年GDP增长76%。2002年,俄罗斯经济增长保持稳定,投资有所增加。国内生产总值增长4%。 (2)在政治上,普京加强、巩固了自己的权力地位。横向上,加强总统权威,拓展权力空间。纵向上,加强中央集权,限制地方分立。普京采取行动建立一个宪法秩序下的有着强大权力的国家。而加强国家权利的重心则是政体的改革,并采取了几项重大措施:①建立联邦区,在全国划分七大行政区,行政区长官由总统任命并对总统负责,让他们负责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监督总统政令在地方的执行,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②设立国务委员会。2000年9月,普京下令建立国务委员会,把89个联邦主体的领导人聚集在一起。一方面是对地方领导人失去上院议员资格的补偿,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发挥地方领导人参与国家重大决策的积极性,增加向心力。③改变联邦会议(议会上院)的组成原则,上院议员不再由联邦主体的行政长官兼任,而由地方议会选出,成为专职职务。④联邦主体领导或者地方法规如果违反联邦宪法和法律法规,总统有权解除主体领导人的职务和解散地方立法机构。普京用这些做法,使俄罗斯政坛出现了难得的稳定局面。两年来,总统、议会、政府三者关系保持正常,社会趋向和谐。 (3)在外交方面,普京推行与俄罗斯大国地位相适应的全方位外交。首先,普京提出了一套明确有效的外交战略方案,即以国家利益为核心,以民族精神为动力,选择适合本国国情道路,重振大国地位。普京对外交战略更多地体现了现实主义的特点,将维护俄罗斯国家利益置于对外政策的首要地位,反对对外政策意识形态化,突出强调军事安全和推动经济发展,实行务实外交政策。他主张“世界多极化”,反对单极世界;主张建立新型的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强调这一过程中应发挥联合国和安理会的作用;强化俄罗斯的核威慑能力,强调俄罗斯“有足够的能力”捍卫主权与安全和民族利益;积极融入国际社会,通过合作促进自身利益。可以说,普京外交思维的核心内容就是以经济利益为中心的实用主义外交和以地缘政治利益为中心的大国均衡外交。反映在外交实践中,普京把独联体、欧洲、美国和亚洲列了为俄罗斯外交的优先发展方向。着力通过相互交往获取国家利益,提高国家地位。普京的外交政策,在战略上坚持维护国家利益,同时在策略上讲究实现国家利益手段的灵活性,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下,给俄罗斯的外交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局面。 以上资料由北京领航考研提供新浪网独家使用,严禁复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