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从未提出教育产业化 大学生总量仍供不应求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01/07 11:27 中国青年报 | |
本报北京1月6日电 教育部部长周济今天上午在国务院新闻办召开的2004年第一个新闻发布会上盘点了中国教育。 争取在较短时间内教育投入达到GDP的4% 周济说,2002年全国教育经费为5480.03亿元,比上年增加了18.16%。其中,国家财 会上,美国CNN的记者问周济部长:既然你提到教育是中国政府最重要的一项工作,未来几年中国的教育投入将达到GDP的4%。那为什么不能马上实现这一目标? 周济说,我去年参加了联合国举办的教育大会,不管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有一点大家的认识是共同的,就是都认为教育投入不足,希望投入得更多一些。其中也包括美国。中国的教育投入在过去短短5年中增长还是比较快的,从2.55%到3.41%。特别是中国的GDP增长速度本身就很快。我国《教育法》规定,各级政府在教育方面投入的增加要高于本届政府财政支出的速度。如果按照这个规定执行,经过若干年之后,我相信我们的教育投入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将会达到4%,但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老百姓的需要来比,还是不够的。 高校毕业生总量仍供不应求 共同社记者提问关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周济回答说,这个问题应该从两方面看。中国的大学生从总量来说,还远不能满足社会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仍是供不应求,而非供过于求。中国的高等教育规模还将继续发展。从另一方面说,我们和世界许多国家一样,都存在着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情况。大学生就业难不代表大学生过量了。如今“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的现象在毕业生中同时存在。一些地方希望吸纳更多的毕业生,但毕业生却不愿意去。因为他们想去大城市,想去专业对口或条件更好一些的单位,而在那些地方,由于人才相对饱和或竞争激烈,他们又不容易找到工作。周济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时说,一是就业体制的不完善,二是毕业生的心态不能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现状,三是教育教学内容未能及时与市场需求接轨。 周济指出,2003年中国迎来了高校扩招之后的首届本科生毕业。212万的毕业生总数比前年增长46%,再加上非典疫情的干扰,使得就业形势显得比较严峻。但是经过各方努力,截止到去年9月底,高校毕业生的签约率已达到70%。再加上一些毕业生实行“灵活就业”,或者准备考研、出国等“自愿不就业”,因此实际上2003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比前年更好。 周济在会上承诺,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将作为全国高等教育界今后的重要工作来抓。 政府从未提出教育要产业化 最近,海外有媒体称,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败笔”就是教育产业化问题。有记者问周济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周济说,这个看法犯了逻辑上的错误,本身就是一个败笔。中国政府从来没有提出教育要产业化。教育具有公共属性和公益性,这是教育的本质属性。他推荐大家去看最新出版的《李岚清教育访谈录》。他说,我认为这个问题作为学术研讨是可以的,但是各级政府制定教育和经济政策应避免用教育产业化的概念,不能以教育产业化的思想来指导教育发展,更不能作为政府创收、摆脱财政困难的手段。他强调,我国的《教育法》对这一问题的性质做了明确规定,不能把教育同其他产业、同企业等同起来,如果政府提倡教育产业化就会导致追求教育投资利润的最大化,就会对教育社会功能产生负面影响,也会削弱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社会公平。 周济特别说明,教育是一个重大的系统工程,担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历史使命,政府在发展教育事业上始终负有主要责任。但是,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初级阶段,教育的投入远远不够,还需要进一步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推进教育成本的分担,但是,这跟教育产业化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 中国教育的最大优点是质量比较高 有记者请周济谈谈对中国教育的亲身体会。周济说,我觉得中国教育,包括基础教育,也包括高等教育,最大优点就是教育质量比较高,学生的基础打得比较好,对学生的要求比较严格,学生们学习非常努力。 周济给大家讲了两件事情。一个是他在武汉市当市长期间,曾经问来中国办厂的外国企业家为什么愿意到中国投资。企业家们说除了种种原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劳动力的素质相对比较高,比起一些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劳动力普遍接受了良好的九年义务教育,他们认为这很重要。 再就是他接触过的国外的一些教育家、大学校长等,认为中国的本科生教育和硕士生教育的质量也是比较高的,当然,中国的博士生质量还有待提高。周济说,中国教育任重道远,除了继续扩大规模以外,还要进一步提高质量,要特别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本报记者蓝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