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留学人员:中国巨大的人才资源宝库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02/11 14:27 海外求学 | |
(本刊特约撰稿/宗荷)中国高层次人才的短缺,使海外留学人才被广泛寄予厚望。刚刚召开的全国人事厅局长会议传出的下述信息,令众多学业有成的海外留学人员感到欣喜和振奋。 ——中国将制定和实施留学人才回归计划,重点吸引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通过培养和引进造就一批跻身国际前沿的科学家、学术技术带头人、高级管理人才和精通国际规 ——健全和完善吸引、使用留学人员的政策措施,进一步落实已加入外籍的留学人员在申报科研基金、享受社会保险、子女回国就学、购买住房等方面的国民待遇。 ——加强留学人员创业园建设,搞好创业园区的共建和管理工作,支持帮助留学人员创办企业。 ——建立全国统一的留学人才信息系统和留学人才库,畅通留学人才回国信息渠道。 ——中国将制定和实施引进海外人才规划,建立海外人才评价和准入制度,制定聘用海外高级人才从事公务的办法,积极引进高新技术、金融、法律、贸易、管理等方面的高级人才以及基础研究方面的紧缺人才。 中国机遇吸引海外学子归 26年前,中国的改革开放打开了通向世界的大门,中国学子纷纷踏出国门求学深造。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学子的出国求学热也逐年升温。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在海外的留学人员约有60万人,分布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等院校或研究机构,攻读的专业几乎涵盖了世界上现有的全部学科门类。 学业有成的海外留学人员是中国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在国外都受到了良好的技术训练,打下了扎实的科学基础,接近各学科的最前沿;有开阔的国际眼光和丰富的商务经验,熟悉国际市场运作。最新统计显示,目前全世界共有华侨华人3000多万人,其中的专业人士精英荟萃,从事的研究几乎涵盖了当今世界主要的高科技领域。 人才,是世界上每个国家梦寐以求的强国之宝,是一个民族走向富强的助跑器和发动机,人才的聚集就是财富的聚集。以满怀希望的目光送走学子的祖国,现在又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向海外赤子敞开了怀抱。经济高速发展并日益融入世界经济的中国,为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提供了广阔空间和难得的机遇;“科教兴国”和人才战略的实施,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这些,都为掌握世界先进技术和知识、熟悉国际规则、懂得市场运作的留学人才回国创业或提供服务提供了极为广阔的舞台。 在出国热的同时,回国也热了起来。近几年,留学生回国创业人数以平均每年13%以上的速度递增,据统计,目前已先后有16万多留学人员学成后回国工作。回国工作的留学人员主要分布在教育、科研、高新技术、法律服务、证券金融等领域,许多人利用熟悉国际惯例、市场规则和高新技术发展趋势的优势,创办了自己的企业,回国创业者掌握最新科技成果,其中不少人拥有专利,并有先进的管理经验和较多的人际关系。 凭借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经验,大批学成回国的海外留学人员,成为各个行业的佼佼者,他们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中国的教育、科研、高新技术产业、金融、管理等领域立下了赫赫“战功”,一定程度上缩短了中国与先进国家的差距。据统计,中国科学院院士的81%、中国工程院院士的54%、“九五”期间国家863计划首席科学家的72%,都是留学回国人员,一些企业的中高级管理人员很多都是“海归派”;在全国创办的60多个留学人员创业园中,留学人员创办企业5000多家,年产值逾100亿元。 人才流动的逆向思维 国以才兴,政以才治,对一个国家而言,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刚刚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中国政府提出,把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抓紧抓好,提出培养人才与吸引人才并举。海外人才回国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 知识经济时代,国家的发展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发展,人才是各国共同争夺的稀缺资源,未来综合国力的竞争,首先是人才的竞争。中国的发展需要大批的优秀人才,但是我国短缺的重要、关键人才却具有全球趋同性,即我们所缺的也是别的国家所缺少的。比如目前我国人才缺口较大的现代通信、生物工程、电脑芯片制造和软件设计等高新技术人才,熟悉国际金融和世贸组织规则的人才,以及既懂经营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等,也是其他国家同样很短缺的。据美国全国科学基金会统计,化学、生物、物理等学科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当年的缺口为45万,预计到2006年这一数字将扩大为67万,而其本国培养能力只能满足总需求的1/3。 移民制度在人才的国际竞争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发达国家吸引外来人才的一个绝招。美国是通过移民政策吸引他国人才最多的国家,每年的高新技术移民十余万;德、日、法等非移民国家也用这一办法引进人才。日本、英国近年来都放宽了向引进信息技术等人才发放绿卡的限制;法国从2000年开始计划5年内发放2万张信息技术人才入境的绿卡签证;对移民一向保守的德国也于2000年开始实施“绿卡工程”,专门开设了网络征才热线。 很多西方发达国家甚至把对已成才者的争夺延伸演变为对高等教育乃至中等教育阶段优质生源的争夺,加大对我国中学生出国留学的宣传和吸引力度,对优秀的中学生提供奖学金等各种优厚条件,同时附加大学毕业后必须为留学所在国服务若干年限的条件。 根据学术界的研究,如果要使国际人才流动对输出地经济发展有益,良性的比例应该是出国人数与回归人数的比例为二比一,从目前我国的情况看,出国与回归的人数大约为四比一。也就是说,我国丰富的海外人力资源正在成为发达国家的财富。这就形成了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逆向的技术转让,这种“转让”是比技术成果更加宝贵的创造力资源。近几年,虽然我国学成回国留学人员的人数一年比一年多,绝对数量是在增加,但从相对数量上看,却是明显减少。回国的人数与庞大的出国流相比,回国人数还是少于出国者。 是金子总会发光 不久前的“海归贬值”舆论成了出国大宴上的一道倒胃菜,吓退了不少正准备留洋和完成学业后准备回国的学子,海外名校归来者屈就于月薪2000元的个例使一些短视者津津乐道:还不如不出国的好! 毋庸讳言,“海归派”中良莠不齐,其中不乏方鸿渐式的人物,但更多的是出类拔萃的优秀人物,是我国极需的紧缺人才。即便仅仅从就业的横向上比较,“海归”实力派在求职路上依然受到青睐,其竞争力不容置疑。 为鼓励和吸引海外优秀人才回国和为国服务,我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其中,“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设立以来,资助金额已达3.4亿元;“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启动至今,资助金额达1.7亿元;“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自1998年启动以来,共有410位曾留学海外的学者受聘为特聘、讲座教授;创建国家级“留学人员创业园示范基地”;制定方便高层次海外留学人才办理多次出入境和5年长期居留的具体操作办法,为加快人才引进步伐创造了更加宽松的政策环境;要求各地、各部门为留学人员回国工作和创业提供便利条件,鼓励海外留学人员以各种形式为国服务…… 在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哪个时代像今天这样急切呼唤人才,也没有哪个时代像今天这样激烈争夺人才,正在崛起的中国不仅呼唤学子的归来,还要吸引外国的优秀人才。培育、造就人才,吸引、争取人才,这是兴国泽后之根本所在。- 种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栖 各地政府为留学回国人员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 北京 无论是出国留学的人数,还是留学人员回国创业的人数,北京都走在了全国其他城市的前列。截止到目前,北京地区出国留学人员有11万多人,约占全国的1/5;到京创业的留学人员4万余人,约占全国的1/4,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全国留学回国人数以平均每年13%的速度递增,而北京留学回国人员的增长超过了20%。 近几年,北京市相继推出了“新世纪首都百千万人才工程”、“优秀人才培养”计划、“科技新星”计划、“北京市留学人员创业奖”等相关措施,并对留学人员到京创业的服务形式、户籍管理、生活待遇和工作条件等方面做了明确的规定,表现出北京市热情欢迎海外留学人员来京创业的诚意,北京以独特的区位优势正在成为留学归国人员创业的“热土”。 留学人员已成为首都经济发展的“最活跃的推动力量”。留学归国人员在京创办的企业已有3600多家,其中,在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内就有近2000家,年收入达到312亿元人民币,园区从业留学人员近5000人。不久前,美国《新闻周刊》选出了全球新兴的8个文化圣地,中关村名列其中。报道称,中关村是“一个高新技术的孵化器”,致力于培养中国的比尔·盖茨,中关村将带领中国进入信息时代。 北京市统计局人口和就业处透露的最新消息,2004年北京市新增的就业岗位中,需聘用海外留学人员1799人。其中排在前10位的是,高等教育教师需要443人;科学研究人员需要253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需要175人;律师需要114人;编辑需要85人;计算机软件开发人员需要78人;计算机应用技术人员需要66人;银行业务人员需要44人;电子工程技术人员需要43人。 上海 上海正成为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工作创业首选地之一,据最新统计,2003年前11个月,就有1267名海外留学人员定居上海,办理上海居住证B证的海外留学人员1468人,有318名海外留学人员创办企业299家。目前在上海工作生活的海外留学人员近5万人,其中回国定居、在国有部门工作的约有3.2万人,2600人回国创办企业,有23位国家首席科学家是回国留学人员。此外,留学人员创办企业2400多家,投资总额达4亿美元。 上海不断加速人才国际化进程,吸引海外留学人员来沪服务。2003年,上海市人事局以“课题软引智”形式,在全市首批征集了156个课目,内容涵盖物理、化学、新材料、基因技术、金融、知识产权、世博会、可持续发展等领域,邀请海外高层次留学人员以学位论文、学术论文或专题研究等方式,参与上海有关领域的课题研究或项目攻关;为吸引他们来沪发展创造条件。“上海居住证”制度更突破了传统人才引进过程中的国籍限制,使海外留学人员既能来去自由,又能在子女就读、社会保障、银行资讯等方面享受市民待遇。 上海市政府启动的“万名海外留学人才集聚工程”,计划在2到3年内向海外留学人员提供1万个中高层次专业技术和管理岗位,聘用1万名“海归”人员。上海希望通过这个近年来力度最大的吸引海外留学人员计划,提高上海人才的国际化水平,加速上海建设世界级城市的进程。为方便海外留学人员创办企业,上海市还建立了海外人才申办企业“一门式、一条龙”服务,简化办事效率。 广东 在全国各地争夺“海归派”的大环境下,广东省采用更加灵活的方式吸引高层次人才回国工作,将建立专门的留学生回国协调机构、建立海外引智基地、开通广东留学人才信息网等等。 近日,广东省又出台了“广东省引进人才实行“广东省居住证”暂行办法”,规定来粤工作的留学人员可以申领广东“绿卡”——“广东省居住证”,享受当地居民待遇,并在创业上岗、子女教育、社会保障、住房购车、出入境等方面享受优惠政策。 在深圳市,每年用于资助海外留学人员创业的财政拨款就达3000万元。 近日召开的深圳市留学人员工作联席会议上,14个政府部门的负责人就深圳市留学人员工作展开“集体会诊”,深圳市将在五个方面营造“海归”创业乐园: ——建立由人事、科技、财政、公安、教育等部门组成的全市留学人员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全面加强深圳市留学人员的引进和服务工作; ——两年内拨出1000万元专项经费,作为留学生企业的办公场地租用补贴,那些暂时不能进入创业园的留学生企业,可搬进有关方面租用的过渡性场地办公; ——批准设立“深圳市留学人员及专家服务中心”,专门为留学生提供各种信息咨询等全方位的服务,把工商注册、税务登记等各种留学生办事所需的信息进行汇总,编写《留学生在深创业服务大全》,细到把“办事时路怎么走、车怎么坐”都写进去。 ——借鉴兄弟城市的做法,兴建留学生公寓。市住宅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前期准备工作已启动,总之是要让留学生公寓做到配套完善、交通便利,让留学生在深圳安居乐业。 ——市公安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市车管所设立了为留学生购车上牌及国际驾照换发考领的专门服务窗口,让那些持有未满3年国际驾照的来深留学生,经过公证,且有关科目考试过关后,也可以换领到国内驾照。- 各国是如何吸引人才的? 美国:网罗人才造就强国 美国是一个非常重视人才的国家。历史上,美国从世界各国吸引到大量的一流人才,并想方设法把他们留下来。美国今天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和科技强国,与其成功的人才战略不无关系。 对人才敞开大门 很多人抱怨获得美国签证太难,但实际上美国对于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总是敞开着大门。从1990年开始,美国实施专门为吸纳国外人才的“H—1B签证计划”,吸引外国高科技人才到美国工作。1998—2000年,每年约有11万外国人持此类签证进入美国高科技领域工作。2001和2002年,美国政府进一步提高了H—1B签证发放数量,从每年11万提高到20万左右。2001年,在美国移民局发放的20万个H—1B签证中,印度占46%,中国占10%。 对于一个想到美国读书的学生而言,他们在美国申请到奖学金的机会远远高于其他任何国家。据调查,1999年在美攻读博士学位的外国留学生75%以“研究助理”身份获得大学的全额奖学金。20世纪90年代以来,外国留美学生人数不断增加,仅2001年到美国各大学留学和深造的外国留学生就达20万人,其中半数以上来自亚洲,中国有6万人,占据首位,印度居第二位。 留住人才的法宝 吸引人才不容易,留住人才更难。当世界各地的人才来到美国工作后,美国会用环境、待遇和政策尽量把他们留下来。 从美国移民法的若干规定中,可以看出这个国家对人才的渴望。自1921年美国实施《移民配额法令》以来,尽量减少一般性移民,大幅度增加技术移民的比例。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多次修改移民法,规定只要是专业“精英”,可以不考虑其国籍、资历和年龄,一律优先进入美国。 对于高科技公司而言,高薪和股票是吸引并留住人才的两大法宝。公司给予优秀人才的报酬非常丰厚,可比普通员工的工资待遇高几十倍。近年来,美国公司又纷纷采用股票期权及配股等方式,即除薪资外,对高技术人才每年额外配给股份,并规定一定时间内不准转卖。这样既用股票留住了人才,又用股价激励了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在硅谷,高级工程师和技术人员中有1/3是外国移民。 很多大公司还利用其跨国公司的便利来招聘当地精英。像微软、英特尔、杜邦等大公司都在中国设有研究院,高薪招聘当地最出色的研究人才。硅谷一家大公司的副总裁曾告诉记者,这家公司20世纪90年代刚在中国开设研究院时,利用与美国相当的薪水待遇就可以招到最顶尖的人才。 人才跟着资金走 美国科技发达,科研资金充裕。人才跟着资金走,大批外国人才来到美国,在这里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同时也为美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 美国的大学在审批科研经费时,较好地体现了公平原则。保证资金总是流向最有创造力的课题和社会最需要的课题,同时也激发了所有科研人员的创新意识和进取心。以美国生命科学研究经费最充裕的国家卫生研究院为例,每个研究方向都有一个项目评审小组,负责开会投票审批研究经费。记者采访过的一个华裔评审小组成员说,不管申请经费的人是诺贝尔奖得主还是助理教授,只要他的申请研究课题令人信服,都可以得到充足的研究经费。 人才流动很容易 外国人才到美国后,可以通过自由流动来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不断提升自己的个人价值,这一点对他们很有吸引力,让他们对未来总是充满希望。美国各地物质文明都很发达,信息技术应用广泛,劳动力不受户籍和地域制约,人才流动非常容易。 外国人才为美国作出的贡献很难用数字来估量,不过从诺贝尔奖的得奖情况可初见端倪。自从诺贝尔奖创立以来,全世界共有400多位科学家获此殊荣,其中美籍科学家占40%以上。最近10年的诺贝尔奖得主有七成是美国人,而其中一半是移民美国的外国人后裔。 不过,在“9·11”之后,美国笼络全世界人才的政策也遭遇了一些挑战。美国出于安全考虑,拒绝了一些外国科研人员的入境要求,甚至一些在美国工作和学习的外国科研人员在回国探亲后无法正常返回美国。科技界对政府的这种做法意见很大,美国国家科学院院长艾伯茨在一份声明中说:“在国家安全名义下对外国人士来美的限制,正在无意中给美国的科学、工程和医学研究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外国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来访和国外留学生进入美国大学接受培训,对保持美国研究事业的活力和质量至关重要。而科学研究反过来又可为国家安全、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提供支持。”(颜亮) 日本:制定战略综合培养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个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取胜的关键在于人才,因此,以科学立国为国策的日本更加重视人才培养。 重视人才培养,是日本能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根本所在。进入21世纪以后,日本科学技术的方针有所变化,原来的口号一直是追赶世界领先水平,现在要站在世界潮流的前列,因此在人才培养方面进一步加大了力度,出台了一系列计划,构成日本人才总体战略。日本的人才战略的具体内涵概括有以下几方面: 一、240万科技人才开发综合推进计划。日本政府决定,从2002年6月开始实施大量培养科技人才国家战略。目标是到2006年,培养精通IT、环境、生物、纳米材料等尖端技术的人才240万,确保企业需求的具有实战能力的技术人才,从根本上改变大学现有教育体制。这一战略计划由日本经济产业省和文部科学省负责,主要包括大量培养实战技术人才计划、240万人终身教育计划和人才培养机构评价推进计划。其中,实战技术人才培养以大学生、研究生和科研人员为对象,这种人才要求具有立即投入科研开发、并能很快把技术转化为产品的能力。按照计划将定期派遣大学生、研究生和科研人员到佳能、索尼等国内大企业研修,学生培养仅仅积累知识远远不够,必须通过企业的实际锻炼提高自己的能力。 二、21世纪卓越研究基地计划。从2002年开始,日本文部科学省每年选择50所大学的100多项重点科研项目进行资助,每个项目资助时间为5年,每年1亿到5亿日元不等。这一计划使日本大学的科研更具战略性,同时有助于快出人才。日本有一个宏伟目标,就是在21世纪头50年培养30名诺贝尔奖获得者,21世纪卓越研究基地计划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一流人才培养基地,在取得国际领先重大科研成果的同时,让一批国际顶尖级人才脱颖而出。 三、科学技术人才培养综合计划。这一计划由文部科学省制定,共有四个目标:培养世界顶尖级富有创造性的研究人员;培养社会产业所需人才;创造吸引各种人才、可使他们充分发挥才能的环境;建设有利于科技人才培养的社会。具体做法是,在2004至2008年,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据点,对被选中的据点重点资助,集中优秀人才,扩充设备,多出成果以后,研究者更有知名度,形成良性循环。 在经济方面对有潜力的博士生进行支援,为了使优秀的学生专心致志搞研究,实行生活费补助制度。到2008年获生活补助费的博士研究生将达到4500人;为了给青年科学家以动力,长期派他们到海外一流研究机构研究,派出时间从2年延长到3年,2003年度派遣114人,以后将增加到500人。所有的人才培养计划都有一个标准,就是要多培养综合型人才。日本文部科学省科学技术学术审议会人才委员会2002年7月就人才培养问题作出决议,为了多出成果,要大力培养知识面宽同时专业特长突出的“T”(横线代表知识面,纵线代表专长)型人才。综合型人才可从事科学管理,组织大型多学科项目攻关,深受产业界欢迎。 此外,日本政府还很注意吸引国外优秀人才。虽然日本失业率最高达6%左右,大学毕业生有1/5找不到工作,但仍在绞尽脑汁吸引外国优秀人才。在日本,有很多外国科研人员与日本导师合作搞研究,在筑波市就有近千名中国学者,有的是访问学者,有的已在当地就职。在最先进的信息和生物技术领域也有很多中国人,不久前,日本经团联又提议要促进外国劳动者在日本就业,按照现在的规定,如果外国人在日本留学毕业当年找不到工作就要回国,经团联建议,留学生即使找不到工作也要再给两三年的签证。 (何德功) 德国:培育环境“赢取大脑” 高级人才哪里都缺,发达国家也不例外。德国目前失业人口有400万,可是却有大量需要高素质人才的岗位有待填补。 德国政府和经济界普遍认为,高素质的人才是保持德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势头的最根本动力。为了吸引“最好的大脑”,德国最近几年想了不少办法,一方面吸引外国的高级人才来德国,另一方面想办法留住本国的人才。 高素质移民受欢迎 德国的移民法对外国人移民德国的控制是很严的。可是,德国于2000年开始推动“绿卡”项目,以吸引外国尤其是印度等第三世界国家的高级信息技术人才。为此,德国颁布了吸引外国高级电脑人才的特别法规,为他们来德国大开绿灯。 根据这个法规,外国电脑专家如果在德国找到了接收单位,就可以获得5年的工作许可。他们的年薪最起码是3万多欧元。为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法规允许他们的配偶以及年龄小的子女一同来德国生活。经过一段时间,配偶还可以获得工作许可。这些条件对第三世界国家的信息技术人才尤其有吸引力。“绿卡”项目至今为德国获得了1.5万名信息技术行业的外国高级人才。 政府有关部门和信息技术行业联合起来,简化外国信息技术人才来德国定居的手续。在德国,办理移民等手续通常十分烦琐,但对“绿卡”申请者则“特事特办”,通常一个星期就能办好手续。 最近由于信息技术行业的不景气,招聘来的外国电脑人才数量大幅回落。但作为一个比较成功的吸引外国高级人才的范例,德国政府正计划把“绿卡”项目推广到所有需要高级人才的领域。就是说,如果某个需要高级人才的位置没有德国人应聘,那么该位置就开放给外国人。 在德国学成的外国学生作为高级人才的一部分,也是德国用人单位争取的对象。为了吸引这些毕业生,德国对有关外国人法规进行了调整。根据新规定,外国毕业生如果被德国企业或其他单位聘用,就可以获得德国居留许可;对于一些毕业后不能马上在德国找到工作的外国学生,则有一年的居留时间用于寻找工作。 政府努力牵线搭桥 为了让人才与用人单位接触更方便,德国人才管理部门建立了信息丰富的人才信息系统,尤其是高级人才信息系统。 德国劳工局在其网站上建立了一个“高级人才就业信息服务系统”。这里储存着大量各领域的用人单位求才信息和高级人才求职信息,双方可以在这里直接建立联系进行双向选择。为了支持“绿卡”项目,劳工局则专门在网站上建立了德国信息技术企业与外国信息技术人才的交流平台,许多来德国工作的外国电脑人才都是通过这个途径找到工作岗位的。 劳工局还有专门机构随时跟踪德国高级人才市场,制作年度报告,对每一个需要高级人才的行业进行就业发展趋势分析,为高级人才就业提供权威的指导信息。 高校毕业生作为高级人才的一部分,是人才管理部门工作的重点之一。劳工局有专门帮助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机构。这个局在每个州都有分支机构。该机构跟需要高级人才的企业和高校都有广泛联系。 它们组织人才招聘会,组织学生参观用人单位,组织用人单位与毕业生进行座谈,而且对毕业生进行求职前的应聘培训和咨询。 在国外工作的德国高级人才也是德国政府和经济界争取的对象。德国在2003年成立了一个名为“德国学者组织”的机构,它致力于吸引海外的德国籍高级人才回国。由于大部分出国发展的人才都是到美国,所以该机构建立了在美国的德国人才网络,并在自己的网站上建立了一个“旅美德籍人才社区”,这里还汇集大量德国知名企业或研究机构的求才信息,便于有意回国发展的德国人才与本国企业联系。 德国学术界晋升制度过于严格曾经让不少感觉无用武之地的年轻人远走他乡。为改变这一状况,联邦教育部几年前开始在高校进行了晋升制度改革,实施“年轻教授计划”。根据原来的规定,教授的最低年龄不得低于40岁。而新的规定则是,年轻的研究人员在取得博士学位5年之后,如果能证明其具有独立研究和教学的能力,可以不必写耗时长久的教授资格论文,就可以申请教授资格。从2001年开始实行“年轻教授计划”以来,德国一共产生了800多名年轻教授,包括不少外国人。 大量的研究所、基金会以及奖学金项目等,一直吸引着大量国内外高级人才在德国从事研究工作。其中有国家科学基金会、德国科学研究会、洪堡研究奖学金等。洪堡研究奖学金每年资助500名外国年轻的高级研究人员到德国从事较长期的研究工作,也鼓励他们的研究项目直接与德国的企业发生联系。德国的研究机构认为,德国现在大力资助外国人才到德国研究,除了直接带来研究成果外,还有一个长远的目的,那就是培养对德国有感情的外国高级人才,他们今后会为德国带来长远利益。(郑汉根) 新加坡:丰厚待遇延揽人才 新加坡自然资源匮乏,人才几乎是这个城市国家赖以发展经济的唯一资源。由于国小民少,完全依靠本地人才来推动经济发展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吸引海外人才来狮城工作和生活就成为新加坡政府的一项长期政策。 “必须到国外招揽人才” 新加坡总理吴作栋曾经指出:“从全世界搜罗人才对新加坡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如果我们不面对挑战,新加坡将成为一个只有几百万人口的无足轻重的城市。”内阁资政李光耀也曾表示,新加坡“必须到国外招揽人才”,否则将在竞争中被淘汰。 从某种意义上说,新加坡能够在短短的30多年时间里,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岛,一跃成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万多美元的新兴工业国家,与新加坡政府大力吸收外国人才的战略是密不可分的。 从上个世纪70年代起,新加坡政府开始有意识地引进技术水平较高的专业人才,以帮助提升本国的竞争力。随着大批外籍技术人员与专业人士的流入,新加坡在引进外资和经济发展两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其人才引进政策也进一步完善。 目前,共有6000多家跨国公司在新加坡开设了分公司或办事处,有的还将地区总部设在这里。另外,新加坡还有一万多家外国中小企业。这些跨国公司和中小企业不仅给新加坡带来了大量的外国直接投资,同时也带来了大批优秀人才。 居民1/4是外国人才 为了鼓励企业招纳外国优秀人才,新加坡政府规定企业在招聘、培训外来人才方面的支出,以及为外来人才提供高薪和住房等福利待遇的支出可以享受减免税。此外,政府还通过调低个人所得税、出资为在新加坡工作的外籍人员提供培训机会等手段进一步吸引人才。为了留住人才,新加坡政府近几年每年都批准约3万名外国人成为新加坡永久居民,并允许部分外籍专业人士成为新加坡公民。 许多世界知名的商学院,如芝加哥大学商学院、欧洲工商管理学院等也选择在新加坡成立亚洲校区,麻省理工学院和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等著名学府也与本地大学合作设立研究机构,共同培养人才。 目前,新加坡全国400万人口中,约100万是在狮城长期工作和生活的外国人,其中相当多是拥有专业技术特长的外国专才和企业管理人才。新加坡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在全岛3万多名信息与通信专业技术人员中,30%来自国外,高等院校中近40%的教授和讲师为外国人。 新加坡人力部统一对人才引进进行全面协调和管理,对发展经济急需的通信、电子及其他领域的高技术人才和金融领域的专业人才,优先从速引进。人力部下属的“联系新加坡”在澳大利亚、中国、欧洲、印度和北美等地共设9个办事处,专门为希望到新加坡留学和工作的外国人及海外新加坡人提供各种咨询服务,同时也积极为求才若渴的新加坡企业和希望到此工作的海外人才牵线搭桥。 创造条件吸引人才 外来人才为什么愿意留在新加坡工作和生活呢?首要原因当然是丰厚的薪金。新加坡人力部规定,在本地申请就业准证的外国人,其月工资不得低于2500新元(1美元约合1.82新元),至于受雇于跨国公司的高级企业管理人员,年薪超过百万的比比皆是。 其次,良好的居住环境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新加坡政府认为,要使新加坡成为一个吸引人才的国家,首先应该创造一个世界一流并且充满乐趣的居住环境。花园城市的干净、整洁,市内随处可见的鲜花绿草,良好的社会秩序,比较完善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廉洁高效的政府和公正透明的法律制度,都对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才,特别是来自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人才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再次,良好的商业环境也促使一些企业家选择新加坡作为自己创业的起点。以新加坡科学园为例,目前有300多家跨国公司、本地企业和研究机构在这里落户。与一般意义上的科技园不同,新加坡科学园已经不再是单纯向企业出租土地和房屋的房地产开发商,它在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空间的同时,还提供幼儿园、会议室、诊所、文具店等配套设施和服务,尽全力为在这里打拼的企业和企业家们解决后顾之忧。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调查显示有73%的外来人才在第一个合约期满后,愿意继续留在新加坡工作。总部设在香港的政治与经济风险咨询机构对1000名旅居亚洲的西方专才所作的调查表明,新加坡是外国专才眼中最喜爱的亚洲国家。 吸引留学生是另一手段 除直接吸引海外人才来新加坡工作外,吸引留学生来新加坡读书然后留在这里工作,是新加坡政府吸引人才的另一手段。 新加坡的教育水平在东南亚地区首屈一指,其教育体系由政府教育机构和私营学校两部分组成。其中,政府教育机构基本上采用英式教育体制,拥有良好的教学设施和较强的师资力量,教学比较规范,质量也有保障。在费用方面,留学新加坡所需的费用要略低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因此,狮城对周边国家和地区希望到海外求学的莘莘学子来说,还是比较有吸引力的。 在新加坡现有的3所大学中,外国学生约占22%,其中中国留学生又占了一半左右。他们在入学前一般都要签署协议,承诺毕业后为新加坡服务5至6年,然后才可以到其他国家择业或继续深造。另外还有一部分是新加坡为吸引人才而招收的硕士生、博士生。他们毕业后只要找到用人单位就可以获得就业准证留在新加坡工作。 为了进一步打开吸引人才的大门,新加坡政府自2003年11月1日起开始发出商业入境证。有意在新加坡创业的外国人可以凭自己的商业计划,申请来新加坡。商业入境证持有者可以在新加坡居留两年,并多次出入国境,同时还可以为其家属申请居留权。商业入境证与就业准证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不受薪金和学历的限制,只要有好的商业点子,就可以来新加坡创业。杨新鹏 印度:敞开大门吸引“海归” 印度政府为了大批吸引在国外工作或学习的印裔高科技人才归国效力,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务实的政策措施,为人才特别是国内急需的高科技“海归”人才搭建能够让他们充分施展才华的舞台。 印度历届政府都高度重视对人才特别是科技人才的培养,但由于印度总体上相当落后,没有这些天之骄子施展才华和抱负的机会,于是他们纷纷来到富饶的欧美等国寻找自己的理想。他们的才智和辛劳为这些国家的经济特别是信息产业的腾飞做出较大的贡献。难怪美国一位官员会发出“美国从印度进口的最值钱的东西是智能”的感慨。 在实现民族独立以后的几十年里,印度以惊人的低成本培育了大批的人才,同时也经历了长期的“人才流失”。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印度优秀专业人员就开始大量流向西方,比如最受欧美国家欢迎的印度理工学院的毕业生中近1/4去了国外的公司。 然而,自1992年实行全方位的经济体制改革后,印度的国民经济开始加速发展,为保证发展后劲,人才后盾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政府将眼光投向了庞大的海外印裔人才储备。 为吸引人才回国效力,印度政府花巨资兴建了科学城,作为国外人才回国工作、为国服务的永久性基地。近年来,印度的高科技产业迅猛发展,已成为世界上重要的计算机软件开发基地。 实际上,印度从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关注吸引海外人才的工作。当时,印度政府就投资创建了“科学人才库”,负责接纳愿意回国工作的印度人。印度政府在主要发达国家都建有海外专家人才数据库,尤其重视那些能为印度重点项目解决难题的人才。 印度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有大批中高级软件人才。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印度政府对软件产业实行了一系列政策优惠,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为海外留学或者工作人员回国开办软件企业或者从事软件开发工作大开“绿灯”。这些海外归国的软件人才具备了从事软件开发与服务的良好技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拥有一定的资金,特别是与海外同行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他们当中每人都形成了一张巨大的海外“关系网”,对促进软件出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当年在欧美电脑、金融、跨国公司等领域尽领风骚的印度人才,凭借在西方发达国家掌握的先进科技知识以及宽泛的关系网,回国后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成为印度国内经济建设不可或缺的人才和高科技行业的领头羊。 如今,在印度的班加罗尔、新德里和海德拉巴等地,科技行业的百万富翁和千万富翁大有人在。他们不但成了印度科技发展的发动机,而且成了青年一代的榜样。 印度总理瓦杰帕伊在一次“海外印度人日”大会上对在场的印侨说:“想回来的时候就回来,我们的大门是永远向你们敞开的!” (王建刚)(新华社供本刊专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