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引发中国校园文化变化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02/19 09:24 新华网 | |
新华网北京2月18日电(记者吴晶) 过去,每个中国学生和家长最关心的就是学期末那张薄薄的成绩单。而今,中国部分地区的47万中小学生有了一本由他们自己和老师、家长共同完成的“成长记录”,其中没有“优良中差”的评定,而是对每个孩子成长的重要事件的描述。随着2001年启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这样的变化正在47个国家级实验区悄然上演。正如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18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所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是单纯意义上的课本改革,它引发了中国校园文化深刻的变化。 1999年,中国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改革课程体系和评价制度,争取经过10年左右的实验,在全国推行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自此,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的核心环节,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朱慕菊说,中国先后对义务教育课程和普通高中的教学状况进行调研,比较研究了20多个国家和地区90年代以来的中小学课程改革,多次向一线教师、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和专家学者广泛征求意见,于2001年6月颁布了有关国家政策及文件,并于同年9月正式启动义务教育新课程实验。迄今,中国已就这项实验投入7000万元,涉及1642个县、市的3500万中小学生。据朱慕菊介绍,新一轮课程改革主要包括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和评价系统,与以往相比有四大特点,包括重点研究人的学习方式,将教材内容与孩子实际生活经验相结合,强调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协调,以及推进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等。 “在新的课程改革中,师生关系发生了本质变化。教师成为一个指导者和组织者,与学生一起面对教学中的新问题,并让每个学生都感到是被关注和被尊重的。”朱慕菊说。 同时,教师还被要求要随时记录教学难点,定期与同行进行交流、切磋。15所大学还同一些教育主管部门形成专业研究网络,为教师提供咨询和支持。 一位参与实验的中学生曾在作文中这样评价老师给他的印象:老师不再是百问不倒的权威,更不像话剧演员一样在黑板前独白。 作为主管新课程改革的官员,朱慕菊曾亲眼看到一些学校的教师在校内张贴海报,寻求教学支持。在福建省南安市等地,一些农村小学的校长还自发组织“校长沙龙”,共同设计教学方案。“这种对教学方式的探索改变了教师对自身角色的认知。”朱慕菊说。 她强调,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共有2亿2千万中小学生,各地区教育发展很不平衡。今年秋季,中国还将在4个省区启动高中新课程实验。“这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需要长抓不懈的工作。”(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