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对子女教育最大愿望:和城里孩子同等待遇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02/19 12:14 新华网 | |
新华网北京2月18日电 新华社记者、中国青年报记者日前联合进行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和城里孩子享有同样的待遇”、“降低收费标准”,是农民工在子女教育问题上的两个最大愿望。 这一调查历时7天,由新华社记者、中国青年报记者在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山东等地,向农民工发放调查问卷131份,其中有效问卷125份。 调查显示,73名受访者表示,最大的愿望是自己的孩子能“和城里孩子享有同样的待遇”,占受访人数的58.4%。43名受访者最希望能“降低收费标准”,占34.4%;17人希望能“有供农民工子女的专门学校”,占13.6%。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研究员陈光金表示,农民工为城市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城市人没有资格歧视农民工和他们的孩子。这位专家表示,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和城乡差距,给人们的日常行为和语言带来了莫大影响。 调查同时显示,78位受访农民工表示,通过“朋友介绍”为孩子在城里联系学校,占62.4%;16人表示“从媒体报刊获悉”有关学校信息,占12.8%。只有5人表示“向城市教育部门咨询”,2人表示由“家乡教育部门推荐”,1人表示“学校主动上门”,分别占4%、1.6%和0.8%。 陈光金认为,这一结果表明,农民工流入地还没有利用社会资本,为农民工子女教育服务提供便捷的信息渠道。这无形中增大了农民工子女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的社会交易成本,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调查显示,收费高、没有城市户口,是农民工子女求学路上的两大“拦路虎”。 调查表明,有46名农民工子女,曾经因为父母务工地点的变化而被迫转学。其中转学1次的有10人,转学2次的有12人,转学3次或3次以上的有24人。 在回答子女在城里求学遇到的最大困难时,54位受访者表示是“费用太高”,占受访总数的43.2%;46人表示是“没有城市户籍”,占受访者的36.8%。选择“住处附近没有学校”、“受城里人的歧视”、“毕业后拿不到毕业证”的受访者比例依次为16.8%、6.4%和4.8%。“我本来准备把小孩送到公立学校,但因为不是南京户口,我找的一所学校每学期竟然要8000元的赞助费,另外还要交这费交那费,最终还是没有去。”在南京市打工的罗阳告诉记者。 陈光金认为,进城农民工流入地政府要制订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收费标准,减免有关费用,做到收费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对违规收费的学校,教育行政部门等要及时予以查处。这位专家强调,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没有像公办学校一样掌握着大量公共资源,两者不在一个起点上。民办学校所收取的费用一定要用于自身教育设施的改善,不能挪作他用。 调查同时显示,有20名农民工表示孩子在上学时曾“遭受到拒绝”,7人表示“做了很多努力学校才接受”;有19位受访者表示孩子在学校“有过不公平待遇,但不严重”,3人表示孩子在学校“有过不公平待遇,情况比较严重”。 调查问卷还表明,77.6%的受访农民工表示,孩子“学习成绩一般”或“成绩不好”。 81名受访者表示孩子在城里学习成绩“一般”,16人表示“不好”;表示孩子成绩“好”和“很好”的有27人,占受访者总数的21.65%。 调查同时表明,88名受访者表示,“从来没有”或“不一定”有时间辅导孩子学习,占受访总数的70.4%;只有13人表示“每天都能”辅导孩子学习,占受访总数的10.4%。 调查显示,81名农民工表示,孩子在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上学,占受访总数的64.8%。只有5人表示,孩子在重点学校就读,占受访人数的4%。 尽管绝大多数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条件简陋,仍有111名农民工家长对目前孩子上的学校表示“满意”或基本满意,占受访人数的88.8%;表示“不满意”的只有10人,占8%。“小孩只要听话,知道尊老爱幼就行了。我整天忙,没有时间想太多,学校的质量也就不管了。”今年33岁的王克文来自江苏宿迁,以帮酒店洗台布为生。谈起孩子的教育,他无奈地说。 陈光金认为,农民工进城务工具有就业不稳定、住所不固定的特点,所以往往是走一步算一步,因而对孩子的成长和学校质量的要求大多不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