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青春校园 > 正文

高校新生心理体检 警惕隐蔽内心生活被窥视

http://www.sina.com.cn 2004/02/20 13:12  中国青年报

  据2月14日《新京报》报道,从今年起,高校新生在入学时不仅要体检,同时还要接受心理健康测试。教育部社政司透露,今年10月《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将在教育部直属的72所高校进行测试。教育部正在组织专家研制用于测试的心理健康评定量表,将以表格的方式记录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心理健康评定量表,主要包括生活困扰问卷、人格问卷、应急问卷等几个部分。通过问卷调查,学校将请辅导员关注心理忧郁的同学,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帮助,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

  心理是否健康,并无客观的标准,有时当你觉得自己心理不太健康,其实与别人一比较,却可能发觉自己要好很多。因此,一些心理医学专家便试图通过心理测试的方式,区分出那些真正心理有障碍的,需要受到帮助和被关注的人。专家们认为这个测验,可以客观评价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但他们同时也不否认这种测验不能排除可能的误差,因为心理健康更多是一种主观的感觉。比如有的人已经适应了自己的抑郁或者焦虑,某种意义上也就超越了所谓的不健康。所以说,心理健康测试既不是完全科学的,同时也应该是一项隐秘的自我选择方式。而社会公共领域是不应当提出对个人做心理健康测试的要求的。

  心理测试涉及的另一个严重问题是,在测试时毫无疑问地要牵扯到测试者的个人隐私问题。尽管道德上要求专家对心理测试过程和结果、解释和评估都予以保密,但事关人们的隐私不被扩散及利用,仅靠道德约束是远远不够的。这里就涉及个人隐私权的尊重与保护的问题。隐私权作为人们的一项基本权利,理应作为独立的人格权的组成部分,成为整个社会精心呵护的对象。但在心理健康测试结果出来后,测试方(校方)有可能忽视或根本不考虑个人隐私权,任意使用或扩散其心理测试结果,自觉不自觉把窥视到人们的隐秘生活公之于众。这种情况的产生有多方面原因,但有一点最主要也不得不强调的事实是,一些行政管理部门用最先进的技术和手段,以办好事的名义对人们的权利加以侵犯,这种现象经常出现。在很多情况下,这些权力连同其所掌握的技术手段很容易被滥用,而弱小的个人很难在强大的公权面前维护自己的隐私权。即使有关部门承诺对个人隐私加以保密,但也缺乏相关的法律保障。

  另外,采用心理测试方式,很可能形成社会新的不公平。在我国的高考录取工作中,已经有过因身体健康原因被拒之大学校门之外的现象发生。而据《中国教育报》报道,2月2日,来自全国各地的80多名考生参加了北京师范大学教务处举办的自主招生选拔考试。在这次考试中,他们第一次领略到一种为时30分钟的心理测试。校方希望通过此项测试选拔到能力强、潜力大、心理健全的学生。但北师大心理学院院长、心理健康测试的命题负责人车宏生教授也承认:“这样的心理测试能否准确地评判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发展潜能?不能说被淘汰的学生心理不健全,但这样的测试确实能有效地选出心理健全的学生,从而减少未来大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中国教育报》2月8日)也就是说,只要你可能存在所谓的心理健康问题,甚至你没问题而只是心理测试说你有问题,你就可能被大学拒之于门外。这无疑会产生新的社会不公平。

  或许有关教育部门是从社会利益来考虑,才在高校录取前或录取后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试。但我们不能因过分考虑社会利益而忽视个人利益,从而侵犯人们的隐私权,更不能由此而形成新的社会不公。(李坚)




评论】 【推荐】 【 】 【打印】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search 小灵通 儿童用品 香水
 
   



文化教育意见反馈留言板电话:010-62630930-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