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考试中心 > 正文

高考特招生:特“进”未必能特“出”

http://www.sina.com.cn 2004/03/09 15:35  中国青年报

  最近一段时间,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招生办公室因为众多家长的到来显得格外热闹。据北大招办的工作人员介绍,这些家长都是被“特招”的风“吹”来的。从前不久特长生认定情况基本结束以来,不仅前来询问认定结果的家长络绎不绝,招办的几部电话也几乎成了“特招”专线。记者采访前曾连续拨打清华大学专管艺术特长生招生工作的艺教中心的电话,也总是占线。

  在高考巨大的竞争压力下,希望被特招,提前进入理想学校,似乎已经成为众多家长和考生的心愿。以北京大学为例,2001年体育特长生的报名人数约300人,到2003年报名人数就上升到500人。实际上,最后能被录取的只有38人。北大今年的艺术特长生报名人数达到了1182人,复试学生682人,是历年来的最高峰。

  作为首家招收特长生的高校,

清华大学特招生报考情况非常火暴。该校招生办公室副主任王燕告诉记者,清华近3年文艺特长生的认定人数稳定在60人左右,但报考人数却在不断攀升,2002年约有1800人,2003年猛增到了约2500人,今年更是达到了2700人。

  在北大招生办,一位来拿孩子预录通知单的特长生家长向记者道出了其中的原由:“现在找什么工作都要文凭,虽然大学录取比例在提高,但要进北大这样的名校还是很难的,孩子如果能走特长生这条捷径降50分录取就有把握多了。有了北大的文凭,就不愁找不到工作了。”

  特长生们手里握着名校的文凭就真的能“不愁找工作了”吗?记者在对一些高校特长生的调查中发现,其实,高校特长生毕业时的去向大概有三种,一是被学校保送读研,但能被保送的很少;二是某些机关、乐团等直接来高校要人,这样的机会也往往是僧多粥少;三是大多数特长生和普招生一样,到人才市场去面临严峻就业形势的考验。这个时候,特长生们往往品尝着特“进”无法“特”出的尴尬。

  小吴是某高校排球特招生。虽然读大三的他离毕业还有一年多的时间,但提起就业,他已经有了自己的打算,“找工作的时候只要用人单位不问,我不会强调自己是特长生的,因为很多单位对特长生有成见,觉得我们成绩差,懂得少。简历上最多把排球当成自己的兴趣爱好提一下。毕竟人家又不是招运动员。我们队里有个已经工作了的师兄说,在学校的时候还是要好好学习,毕竟招聘会上没有特聘,也不可能靠打球过一辈子。认真学点知识才是最重要的。我觉得他说得挺对,所以上学期我就退队了。都大三了,我得为前途考虑考虑了。”小吴想了一想,又补充道:“退队了也就能过正常的大学生活了。”原来,为了下午4点到6点的排球训练,小吴曾无数次在同学们都在听课的时候从后门悄悄溜出去,用他的话来说,“再重要的课也得说走就走,队里那么多人等着一起练呢。最怕的就是遇上老师点名,平时考勤是要记入成绩的。”

  拉手风琴的小张是某高校乐团的“台柱子”。她告诉记者:“在我们团里纪律很严,原则上迟到两次以上就会被处分。就拿我来说,训练最紧张的时候,经常是从中午12点一直练到晚上11点多,出去演出有时候一落就是一个星期的课,有些课程还好说,像数学落了课补起来真的很不容易。虽然我课下也自学,但理解起来和听老师讲有很大差距。和班上同学相处的时间也没和团里的人多。所以,我们和其他同学确实挺不一样的。”“不过既然作为特长生进来了,学校给我们降分录取,我们为学校服务也是应该的。”小张补充道。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大多数特招生在进校后都会“感觉自己和普招生不一样”。特长生进校以后,学校一般会有两种培养方式。大多数院校采取的是普通管理,就是特长生上课和住宿都和普招生们在一起,由所在院系和学校的体育部、艺术团协调管理;还有一部分学校是集中管理,就是将特长生集中在一个班上,由学校的体育部和艺术团等直接负责。集中管理虽然能让特长生们避免和普招生一起学习时“力不从心”的局面,但这种管理也加剧了一些特招生进校时就存在的自卑心理。而普通管理除了让特招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吃力”外,也往往使特长生所在学院的老师感到为难:“我们能体谅学生们的难处,但作为学生,他们常常不来上课或早退,这样对整个班级的学风都会有影响。如果他们不能通过考试,我们就更情理两难了。”

  与老师和特长生的想法不同,对学校来说,特招生往往是各种比赛和演出的主力,他们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为学校赢得荣誉。这让不少学校不仅对他们敞开大门,还开出如专业任选等优惠条件来吸引高水平特长生。实行普通管理的学校往往在进校时就把特长生放在“比较容易毕业”的专业。如某高校2000级和2001级的大多数体育特长生都进入了法学院的社会工作系。在另一所大学,2000级以来的体育特长生就大多被放在了法律专业。

  但不管别人怎么说,对特长生自己,和热切盼望着他们凭借特长进入名校的家长来说,或许特招的“热”和就业的“难”才是他们关注的焦点。如何在特“进”不能特“出”的尴尬局面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是特招生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如何让在进校时因为自己的特长而显得与众不同的特长生,4年的大学教育之后合格毕业,也是高校应该重视的。毕竟当特“进”的他们“出”校门的时候,要面对的人才市场里没有特聘。(本报记者 刘万永 实习生 鲁静 王颉一)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37,000,000篇。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