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求职招聘 > 正文

一流媒体的独特文化与采用记者标准

http://www.sina.com.cn 2004/04/16 10:01  21世纪人才报·大学周刊

  总体上看,纸媒对人才的要求朝着明星记者制、对报道的客观公正的强调、新闻从业者的敬业态度、编辑的精英意识及对于编辑独立原则的尊重方向发展。所以我们大学生们应该有意识地加强对这方面的培养,比如:《南方周末》——要求采编人员必备“职业记者气质”。用人原则:是文学青年出身,受过生活的磨难,有新闻理想。《中国青年报》——“英雄不问出处”。用人原则:看学历不惟学历,看底气也重才气,看知识更看人品。《体坛周报》——大学生刚毕业不能进体坛周报。用人原则:对编辑要求,除了常规编辑必备素
质外,最重要的是要有突出的策划能力,能够根据记者上报的新闻线索迅速找出最引人关注的焦点,发现最贴近读者的切入点而组织专题报道。对记者的要求,除了对文字能力的要求以外,体坛周报的记者还要求有多种语言能力和很强的社交能力,能和体育圈的各界建立良好关系,打通顺畅的新闻渠道。《电脑报》——永不停息的创业文化。用人原则:你要有不断创新的思维,不断追求进取的精神。《经济观察报》——我们需要有信用的人。用人原则:要有积极的、向上的工作作风,热爱新闻事业。

  电脑报:永不停息的创业文化

  有一位从创刊伊始就来到报社的高层领导说,自己来到电脑报以后,一直都像创业初期一样,不敢有片刻的松懈。

  1992创刊的电脑报,如今已经发展成拥有三十多家媒体和子公司的企业集团,年销售额五个亿,但即使在它发展壮大以后,电脑报仍然没有脱掉创业初期的很多特点。它不断扩张,不断有新的事业等着人去做。

  在电脑报做编辑,你要有不断创新的思维,不断追求进取的精神。而且,要求你关注比报纸版面更多的东西。电脑报已从最初的4个版面,扩大到现在的120多个版。在电脑报还会感到,这里并不是一切都井井有条,按部就班。就像创业时一样,事多人少,有些事没有人分配谁去做,谁主动去做了,做得又比较好,那很有可能你就会成为这个项目的负责人。

  电脑报常常鼓励每个人都去做超越自己职责范围的事,这在很多公司恐怕是难以想象的。但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大量的人才得以从工作第一线脱颖而出。

  这样的创业气氛使电脑报一直有朝气和活力,没有一个老企业的那种陈旧的习气,也避免了久而久之容易生成的自满和惰性。由此而形成的电脑报特有的企业文化对年轻人特别有吸引力。

  电脑报喜欢用年轻人,它的大多数采编人员都是从应届毕业生做起的,与外人想像不同的是,它并非要求自己的员工都有媒体和IT行业的专业背景,许多编辑刚刚来的时候,只是作为《电脑报》的一个读者,或者是一个电脑爱好者,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媒体,也并非持有计算机专业的学历。

  由于这种创业的气氛,电脑报人更多的是充满了一种理想主义的浪漫气质。但他们同时又是一群孜孜不倦的实践者。电脑报人要做一个“有理想的现实主义者和务实的理想主义者。”

  经济观察报:我们需要有信用的人

  《经济观察报》是一家民营企业全额投资的报纸,也有人说他是一家充满了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色彩的报纸。他精致、大气的北派风格,渐渐深入人心。

  本报记者与《经济观察报》总编何力有着下面这样一段对话:

  问:作为财经报纸的领头羊之一,很多财经记者或想成为优秀财经记者的人,都想进入《经济观察报》,你们在选择从业人员时最看重的是什么?

  答:积极的、向上的、热爱新闻的,所有的媒体大概也都是要选择这样的人。

  但落到具体方面我们也有一些细微的差异,比如说我们要看这个人对自己的人生有没有一个好的规划,我们更多的是强调《经济观察报》提供这样一个舞台,你要用你自己的行为来证明,你能够在这个舞台上表演,能够不断地发展。

  问:一个优秀的记者,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

  答:信用与道德。这也是报纸的安身立命之本。

  我们有一位记者,在写一篇报道时抄袭了别的媒体的文章,我们请这位记者离开了报社,还以“社评”的形式向作者和读者致歉。在我们看来,信用与道德,是最重要的。

  问:《经济观察报》的理想是要办一份什么样的报纸?

  答:办成一张受人尊敬的报纸。我们应该靠什么赢得声誉与尊敬?首先一条是讲真话。80年代末,我在《中华工商时报》工作的时候,当时的总编辑丁望曾说过,我们要办一张讲真话的报纸,至少可以不讲假话。十几年转瞬即逝,但言犹在耳。

  除了讲真话,作为财经媒体、作为经常性地与业界打交道的媒体,把握好编辑权与经营权的界线又是一件多么重要、又是多么不容易做到的事情。

  问:《经济观察报》和《21世纪经济报道》,最大的区别在哪里?

  答:《21世纪经济报道》秉承了南方报业的很多传统,有非常好的敬业精神,非常好的新闻敏感和新闻操作手法、技巧。《经济观察报》则很好地利用了自己的区位和资源优势,我们的主要的创作人员,更多的是一个团队,是一伙人在干事情。

  中国青年报:“英雄不问出处”

  中国青年报选人用人坚持的是“英雄不问出处”,看学历不惟学历,看底气也重才气,看知识更看人品。一句话,中国青年报要的是人才——思想敏锐、笔头过硬、德才双馨、勇于创新、不怕吃苦的人才。

  正如中国青年报优秀女记者郑琳所言,“在中青报,不问出身,不看资历是有传统的。也就是这个传统,让许多年轻人甘于清贫,甘于辛苦,义无反顾地投奔这里。”

  能够进入《中国青年报》当记者做编辑,是很多热爱新闻事业的人的梦想。这倒不仅仅是因为中国青年报是一张具有鲜明青年特色的全国性综合日报,目前在发行量100万份左右的中央大报中是中国发行量最大的也是惟一的一份青年类日报,而今已是一家有多个子报子刊的报业集团,正致力于创建中国最大青年报系的辉煌;也不仅仅是因为《中国青年报》创刊近53年来,总是站在时代的潮头,站在新闻报道以及经济、科技、教育战线的最前端,教育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的成长,更因为她有一般报纸所不具有的大气、宽容和强烈的时代感。中青报那位叫肖英的优秀女编辑由之感慨地说:“如果没有在这里的工作经历,我的人生会有很多缺憾。”那位叫做周珣的优秀女记者由衷感叹道:“我想不出任何一家‘中央级’报纸能容我这类风格的胡说八道,那种文体和语言的自由,是中国青年报特有的宽容度。”那位叫做刘学红的网络版女主任说:“增长的是年轮,不老的是心态。这是中国青年报记者独有的风采,我也未能幸免。所以,总不安于现状,总想搞出点名堂。”

  能在这样的媒体干着自己热爱的事业,那真是人生的幸事!

  体坛周报:大学生刚毕业不能进体坛周报

  《体坛周报》1988年7月1日在长沙创刊,经16年成长,已成为国内发行量最大的体育类报纸。目前旗下有《足球周刊》、《全体育》杂志。其近期目标是从长沙移师北京,将“周报”改为“日报”,远期目标是贴近世界体坛,做到有大场面就有体坛周报记者,尽可能见证全球重大体育赛事,以这种方式赋予“重在参与”、“更快,更高,更强”以新的含义。

  体坛周报的办报思路,长期坚持以编辑为主导。在他们的采编系统里,编辑的地位高于记者,对编辑的要求也非常高——该报招徕的编辑人才,几乎清一色是全国各大媒体的资深著名体育编辑,这也是体坛周报在专业体育媒体的竞争中傲视群雄的重要原因。

  体坛周报对编辑工作的要求,除了常规编辑必备素质外,最重要的是要有突出的策划能力,能够根据记者上报的新闻线索迅速找出最引人关注的焦点,发现最贴近读者的切入点而组织专题报道。事实上,体坛周报每期的操作模式都是如此,其强大的记者群在很大程度上起的是“报料机器”的作用,真正主导报道方式和角度的,是坐镇后方的相应版面的责任编辑。如果不具备独当一面的能力,包括精通某一体育大类(如足球、篮球、围棋),显然不能承担如此重任。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体坛周报的记者就是摆设。目前该报的驻站记者也都是以高额“转会费”从各地主流媒体挖来的最优秀名记,其中150万人民币从《足球报》挖来李响,更创造了国内记者身价之最。作为记者,对文字能力的要求是自然的,不过体坛周报的记者还要求有多种语言能力和很强的社交能力,能和体育圈的各界建立良好关系,打通顺畅的新闻渠道。相对其他媒体,体坛周报的重大新闻总是来得准确而及时,就是由于其无孔不入的记者群。

  读了这么多,你或许能从中悟出该报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南方周末:采编人员必备“职业记者气质”

  《南方周末》报社人力资源部最近一次对外公开招聘是在今年2月,外界普遍的印象是——自2003年上半年最后一批元老记者离开之后,南方周末的招聘就显得相对频繁。众所周知,在中国现在的市场条件下办一份周报,按照一般新闻操作的流程规律,其主力记者和编辑不过30人左右,整个制作出版团队也不会超过60人。南方周末一真让外界关注的是其一线记者的变动,一年以来,其记者队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2004年4月7日,一位深谙南方周末记者状况的相关人士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大学周刊:与几年前相比,南周现在的采编人数有明显变化吗?

  相关人士:总体上人数没有太大变化,记者的流动比往年要稍微大点,跑一线的年龄结构偏年轻化了,这也是正常现象,南周比较注重培养年轻记者。

  大学周刊:现在记者的收入比以前增加了吗?

  相关人士:报社对记者的尊重和认同,主要靠制度化的回报来体现,譬如让他们有稳定的收入,在工作中让他们保持独立的新闻判断能力等等。南周记者的收入可能不是全国周报中最高的,特别是年轻记者,但报社给记者的新闻平台应该是最好的。至今,南周仍然是中国青年新闻人最向往也是最为最宽松的从业平台。

  大学周刊:外界曾有一个共识,就是南周的很多记者来自于社会底层,是文学青年出身,受过生活的磨难,有新闻理想。这也是当时招聘记者的一个重要条件。现在南周招聘记者的条件有变化吗?

  相关人士:公信力、责任感、建设性和为底层代言的浓厚草根情结,是南周多年来塑造的外在品牌形象,它的建立源于报社当时有一大批有思想、有个性的新闻人才,从报纸的总编到记者都是很记者型的人才。

  现在,我们依然要求服务于南周的所有记者,具备这种职业记者气质,这是我们录用记者的最基本条件,不会改变!尽管报社无法体现在招聘启示里。

  大学周刊:有一种说法是——现在的南周正在“随遇而安”的智慧中明智地维持生存。现在,还这样坚持和强调年轻记者的职业气质,意义何在?

  相关人士:虽然南周一直有争议,但发展和前进是必然的,只要始终有称职的记者存在,南周就会做得越来越好,即使出现曲折。(傅军 游云 李北陵 白宁 姚海鹰)




评论】 【天生我才论坛】 【推荐】 【 】 【打印】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search 小灵通 儿童用品 香水
 
   



文化教育意见反馈留言板电话:010-62630930-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