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青春校园 > 正文

校园便亦手机短信 忧亦手机短信(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04/20 10:21  东方网-文汇报


图为学生在街头用手机联系。(金昊摄)

  放学回家的路上,上海建平中学的学生会主席收到学生处宋老师的一条短信,“记得明天开会。”延安中学的高一学生小许周末在家把刚刚收到的一条笑话转发给了同学。随着中学生手机使用越来越普遍,短信逐渐成为校园交流的“第二种方式”。

  校园无法拒绝手机

  记者在上海的几所中学了解到,这些学校里拥有手机的学生人数都超过了在校生的50%,对于使用手机,学生觉得习以为常,大多数老师、家长表现出比较宽容的心态。

  与孩子随时联络,是家长给孩子买手机的主要原因。中学阶段的孩子大多贪玩,父母常常会不放心。现在,只要拨通孩子的手机就可以督促他们赶快回家。

  某中学的一位团委书记认为,在信息社会里,手机可以帮助更好地沟通信息,对于充满时尚色彩的沟通工具,学生也是无法回避的。

  手机主要是发短信

  某中学针对本校学生使用手机的状况进行过一次无记名调查,调查显示,学生使用手机的目的主要是发短信、聊天、联络家人,分别占到了41%、23%、19%。短信成了同学之间交流的主要方式之一。

  “用短信交流,费用低廉,而且节省时间,真的很方便。”初二男生小李告诉记者,自己平时很少打电话,手机费大部分花在发短信上,一天发四五十条短信是很平常的事。他还告诉记者,很多同学都是“拇指一族”,而话费也大多是花在了短信上。

  学生们发短信除了联系日常学习,大多是发送一些有趣的幽默、笑话。据说,近来一个趣味心理调查在中学生中非常流行。学生们和关系亲密的老师也保持着短信交往。

  给德育提出新问题

  短信在校园的流行也带来了一些问题,老师们认为,互相频繁发短信一是影响学习,“有的学生上课时候也偷偷发短信。”二是引发学生互相攀比,“有的学生把普通手机换成彩屏的,有的甚至还要带摄像头的。”另外,一些不健康短信在学生中间传播也是让老师不放心的。

  学生手机作用的“异化”还给德育工作出了一道“难题”。手机短信让学生的小动作“现代化”了,上课时代替了交头接耳,考试时代替了“传纸条”。此外,一些黄色信息借助手机短信流入校园,很快传播开来。

  上海市建平中学2002年底就出台了《建平中学校园学生移动通讯工具使用管理暂行条例》,针对手机使用的负面影响,做出了8条规定,对于维护学校秩序、增强学生的公共意识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上海市一位从事学校德育研究的教授认为,手机作为科技进步带给人类的新工具,本身并无利弊对错。进入校园后出现的负面影响,进一步暴露了学生规则意识缺乏、性健康教育不到位等学校德育的“老问题”,“最根本的是要整体提升学校德育水平,让学生具备自律意识,以健康的心态使用手机。”

  文/本报见习记者 李雪林




评论】 【推荐】 【 】 【打印】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search 小灵通 儿童用品 香水
 
   



文化教育意见反馈留言板电话:010-62630930-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