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杰出父母 > 正文

幼学毋须拔头筹

http://www.sina.com.cn 2004/04/28 12:30  新浪教育

  文化知识的学习不是体育比赛。体育比赛只有一个冠军,而文化知识的学习,并没有那样的排他性,逼着孩子在小学低年级就为一二分、排头名拼命,结果是窒息孩子内在的广泛求知欲望。

  如何对待刚刚上学的孩子,有两种截然相反的看法:一种主张高位切入、高起高走,一开始就使孩子建立绝对的竞争意识,要在学习上争头名排榜首,这样才可以保证今后步
步登高,考上好大学,谋得好职业;另一种主张,认为孩子尚小,当以启发兴趣、积累能量为主,课业学习完成大纲规定,与同伴齐头并进即可,毋须非争第一不可。

  现在绝大多数父母实际上是按第一种主张办事,于是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便花大钱选重点校,七八岁娃娃每天挤车通勤,更有些人则以为进所谓“贵族”学校,“全托”“封闭”教学更可靠,于是便不顾孩子的意愿将其送入那些徒有虚名的地方。

  我倒觉得,这些家长虽有“望子成龙,盼女成凤”之心,但这种作法本身却都是来源于对自己的孩子缺乏信心。这些家长在潜意识中认定自己的孩子无法在人群中崛起,无法在正常生活中成功,必须采取特殊手段补救。而这种“揠苗助长”式的前期投入,往往使孩子陷于被动,从一开始就产生“学习是为父母”的负重感。每一天学习都紧紧张张,每一次考试都惶惶恐恐,许多学生排名第二都担心受到家长的责骂。这在尚未成熟的幼小心灵上该是多么沉重的阴影啊!

  我是很不赞成这种心态与做法的。我觉得小学时期,还是应以涵养心性、启发兴趣为主,让孩子自己产生在学习上精进求深的欲望。特别重要的是,要相信自己的孩子会在正常而平凡的环境中逐渐发现自我、塑造自我,最终达到出类拔萃。

  我的儿子该上小学了,当时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在其父单位附近托人进一所市内有名的重点校,一种则按我们当时的住地进片区里的小学。

  不巧的是,我们当时住在婆婆家,地点是市区南部接近郊区的地方,片区小学是一所半城半乡的延兴小学。这所小学我和丈夫都很熟悉,院园四周矮矮的土墙,靠近一排泥土校舍,这样的校舍大概在哈尔滨也只有这一家吧。

  怎么办呢?我不是没有犹豫过,但最后还是和丈夫共同做出了就地入学的决定。我们的出发点只有一个,那就是不要过早把学习做为一种负担加给孩子,还是多留给孩子一点自由的空间吧。

  儿子只有七八岁,很听话,对自己的新学校一点挑剔也没有,高高兴兴地去上学。每逢星期天,我和丈夫、儿子还到那土墙围成的校园去玩,打秋千,爬滑梯,捉蝴蝶,不但丝毫没感到有什么“难堪”,相反倒都觉得很惬意。曾与佳佳同一幼儿园的小朋友,有的上了“继红”,有的上了“花园”,有的去了“兆麟”这些哈尔滨市的名牌小学校,单位里一些谈得来的同事都劝我赶快给孩子换一所学校,我也曾把这些话说给儿子听,可他很满意自己的学校,很喜欢自己的老师,丈夫是坚决的“保护童年派”,于是“土墙里的小博士”便照常上自己的学了。

  “土墙里的小博士”这个雅号,是我和丈夫开玩笑时,背地里给儿子取的。因为儿子年龄虽小,但从乡下到城里,大自然大世面都见过,平时兴趣广泛,什么事都愿与我们讨论。上自天文,下到地理,人文历史,无所不问,说起话来,常有一些大出我们意外的见解。

  特别有趣的是,每逢说起这些“大事”,儿子总是一本正经,仿佛胸有成竹,不吐不快似的。跟班上的小同学也是如此,跟城里人说乡下,跟乡下人讲城里,都与一般同龄儿童大大不同,有些精巧的观察、细致的对比,连我都自叹弗如。

  儿子特别喜欢看书,年龄虽小,识字不多,却将当时能找到的连环画、儿童故事书几乎全都读遍了。对于他这些爱好、兴趣,我和丈夫从不加干涉,还在可能的情况下予以鼓励。

  丈夫最愿与儿子“唠嗑”,父子二人谈天论地,有时竟会说上一两个钟头。有时我觉得奇怪,问丈夫:“你说的那些,孩子能懂吗?”丈夫总是极其肯定也略带自豪地说:“能懂吗?!不,我们是平等对话,我还从中得益匪浅哩!”

  丈夫这话不完全是夸张,比如,我们夫妇都不大注意汽车,而儿子却感兴趣。在他二叔带他外出玩时,他就借机问街上汽车的事。后来,有次我们上街漫步,儿子就指着每一辆在我们面前驶过的汽车,介绍汽车的名称、出产地、用途,什么“普契奇”、“华沙”、“嘎斯”,滔滔不绝,真叫我“刮目相看”。

  再比如,天上的云彩,我们早习以为常了,但每逢黄昏散步时,他总能指着天上的云彩,说出什么“积雨云”、“高层云”之类的名称。我和丈夫都认为,儿子的广泛爱好和热切求知欲,也是一种无形的学习,更是一种可喜的收获,它的价值和意义,决不比那几个打在卷面上的阿拉伯数字小。

  对于课堂内的学习,我们并不像一般的“优秀家长”那样,天天监督孩子做作业,日日检查本子上的分数,分数稍有降低便形诸颜色。一般地讲,我和丈夫的确时常与儿子说到功课,但多数是问问进度,谈谈心得,评议评议课业内容。对于考试的分数,只要在全班占中上游就给予鼓励,决不为一二分的得失、名次三五位的进退责难孩子。

  说心里话,我一直觉得,文化知识的学习不是体育比赛。体育比赛只有一个第一,只有一个冠军,它不能容许许多人并列在冠军台上。而文化知识的学习,并没有那样的排他性,学校里班级上按各科总分排名次,并不能说明一个孩子的全面的知识素养。

  逼着孩子在小学低年级就为一二分、排头名拼命,结果是窒息孩子内在的广泛求知欲望,即使真的在考试中连拔头筹,也很难保证各科知识全面加深难度时会有真正的优势。相反,低幼时期广泛吸收各种知识,充实丰富头脑,积累思维材料,虽然未必在一时的考试中拔取头筹,却有较为发达的大脑和较高的智商,当课程进入高难阶段时,就会悠然显露出雄厚的实力,占据不可逆转的优势。

  这一点,已经为许多我亲眼目睹的事实所证明。我看见身边许多人在孩子刚一上学时便使足劲儿“看住”、“管死”,在小学一二三四年级这些孩子确也曾一路领先,可到了五六年级便感困难,上了初中,尤其到了初二,便后力不济、一落千丈,再也无法与实力较强的孩子竞争了。

  我的儿子快快乐乐地当了几年“土墙里的小博士”,在排名榜上并未显山露水,但我们都对他有十足的信心,相信他不久就会有所表现。“小博士”之称,当时虽并未当真就意味着确立了今后培养他攻读博士的具体目标,但也暗示了我们夫妇推许赞赏他博学勤问、广泛求知的心性,并相信他必会在求学之路上成就一番事业的信念。

  不想那时半含戏谑、半含疼爱的称号,20年后竟变成了不争的事实,至今我和丈夫偶尔谈及此事,还会感叹一番。

  到了四五年级时,我的儿子因我们搬入新居,转学到了南安小学校。这仍然是就近入学,并非特殊择校。不过,幸运的是这所小学虽非著名的重点校,教学却十分扎实认真,师资水平也相当强。

  自此开始,我的儿子才真正步入了竞争性求学的艰辛途程。而我们也自此改变了对孩子的要求和家教方式。我们觉得,孩子虽然还不算大,但在心性、智能、见识、基础知识乃至体魄种种方面已做了充分准备,现在迎接“十年寒窗”的考验,该是时候了。一切从严的时候到了。




评论】 【推荐】 【 】 【打印】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search 小灵通 儿童用品 香水
 
   



文化教育意见反馈留言板电话:010-62630930-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