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是场心理战!我考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经历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05/12 15:00 21世纪人才报·大学周刊 | |
江西师范大学现当代文学研究生 余艳 考研是场心理战 考研是一场持久战,从准备初试到最后的录取,几乎要花一年的时间。其间,良好的心理素质尤为重要。 我是5月份准备初试的,那时白天要上课,只有晚上才有空闲看书。到了9月份,我们开始了为期两个月的实习,把我的复习计划完全打乱。实习之后,看着同学们忙着做自荐书,看着招贴栏上一张张招聘信息,听着一个个签了好工作的喜报,想着自己考研的未卜前途,其间的烦躁和矛盾难以言表。无数英雄好汉由此败下阵来,前面的辛劳皆付诸东流。而我们一直坚持到最后的十来个同学,终是“有所付出,必有回报”。 在考研的漫漫长路中,无论外界发生了什么事,我们都应努力让自己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适时调整自己的情绪,适时地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尤其是到了考试的关键时刻,保持最佳的竞技状态,那是至关重要的。 公共课千万别马虎 其次,我们要学会合理地安排复习时间和对参考书作出明智的选择。根据专业的不同来合理地制定计划,要有近期的目标,也要有整体的统筹。同是公共课,英语和政治,我有截然不同的复习体会。 英语的重要性自不必说,坚持每天早读,选择精典的考研作文或文章来读,一来可以培养语感,二来可以提高写作能力。而且考研的作文一般是看图作文,有它固定的句型或三段式的范例。黑博士系列有一本作文预测20篇,朱泰祺的《复习指导》关于作文的那部分,我觉得很有价值。里面总结了许多有用的句型和范文,而且对来年考研的作文做了相关的预测。另外关于英语阅读和听力,这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石春祯的《阅读220篇》文章相对简单,但问题较难,接近考研真题;王长喜的书则是文章要难一点,但问题偏简单,黑博士系列相对接近考研难度。听力书要数白洁主编的《听力指导》最接近考研难度。 要想得高分,一定要双管齐下,我坚持做了阅读题,放弃了练听力,其悲惨的结局就是我的听力只得了4分,庆幸我的阅读题做得还好,否则一年的辛苦算是徒劳了。到了最后冲刺的时刻,做一点预测题是必要的,但没有必要拘泥于分数的得失,更没必要为此或喜或悲,做题只是为了熟悉一下战场,做好临战的心理准备。 如果说没必要参加英语辅导班,那参加政治辅导班是有益的。政治是一门时效性很强的科目,但却是一门最简单的科目。我用的时间最少,收到的成效却是最大的。辅导班满天飞,领航、恩波、导航这些历史较长的辅导班,在全国的很多城市都有授课点,更值得信任。它的基础班和冲刺班是最有必要上的,基础班把错综复杂的知识点系统化,冲刺班预测考试的内容和题目。如果不报班,辅导班的讲义,也是一定要看的。政治平时不用花太多的时间去背,背了也会忘,但一定要具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我考2003年的研究生,临考的前一个月,偶然间听说导航出了最后一本资料《20天20题》,是一本小册子,精选了20道题,我们当时只是怀着“把它当鸡肋”的想法将它勉强背了下来,结果却是让我欣喜若狂——除了有一个内容没有被预测到,其他的尽在小书中。 专业复习量身定做 至于专业,应根据专业的不同和自身的专业基础制定不同的计划。我报考的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专业课有两门科目——一门是文学史,一门是文学评论写作。专业课不像公共课,因为它的主观性很强,与报考的学校和导师的关系相当密切。我事先打电话到文学院了解了考试的题型,这是很重要的,看书的时候才有针对性,将不同的问题归类,哪些知识点是哪种题型,整理成笔记,在最后冲刺的时候一目了然。 参考书只是考试内容的一部分而已,除了参考书,其它相关的书也是很关键的,这也是高分和低分的最大区别所在。我考的那年以前,港台文学的内容从未考过。到了我考的那年,台湾文学得到关注,不期然地出了一道相对简单的13分大题。如有准备,得分轻而易举;若没有相关涉猎,可就错失得分良机。每个学校都是由那一批导师出题,而在一段时间内,他们总是在关注某几个研究课题,或是在哪些课题上有了什么成果,这或多或少反映在考题上,我们在复习的时候就要复习到关于这课题的相关知识点,并做一些深入的思考。 另外,不管哪个专业,相关的专业杂志上总有一些当前的热点问题,我们在复习的时候也要关注这些热点,关注相关的基础知识。另外,人大复印资料里的论文具有相当高的专业水平,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可以多读以作参考。现当代文学专业,一般都会考评论写作,这也是一门拉分的科目,需要积累,平时多参考相关的杂志和论文,比如《当作作家评论》、《小说评论》、《文艺理论批评》、《名作欣赏》,以及人大复印资料里收集的相关论文。在写作的时候,抓住一个要点,层层深入,理论和作品、古今和中外融汇贯通,自圆其说,以理服人。 点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名师 南京大学 丁帆 1993年被聘为南大中国现代文学专业教授。丁帆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乡土小说、中国新时期小说思潮、中国当代文学思潮。 北京师范大学 刘勇 1997年在北京师范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任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副主编。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北京大学 陈平原 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有:(1)在图像与文字之间(2)文学史/教育史/学术史三者的互动(3)现代中国学术史(4)中国小说史(5)中国散文史。 陈晓明 早年有过知青经历,后上大学(77级)和读研究生(1983年)。1990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博士学位,并留院工作十多年。2003年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任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当代先锋派文学和后现代理论等。 复旦大学 吴立昌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市政协委员。主要研究方向有:1.西方现代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关系。2.从文研究。3.现代文学流派研究。 李安东 1978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86年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获硕士学位。1995年获得复旦大学博士学位。现为复旦大学中文系、复旦大学台港文化研究所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当代文学、现当代散文专题研究、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 中山大学 程文超199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研究领域为20世纪中国文学。重点研究世纪初文学现象、当代文学史、新时期文学思潮、新时期文学批评、当代小说叙事流变等。 西南师范大学 李怡 1984年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本科,2000至2003年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攻读博士学位,师从王富仁教授。1989年7月起至今任教于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主要研究方向:中国诗学研究、诗学文献典藏。 王本朝 1983~1990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和湖北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1990年后在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工作。1996~1997年到北京大学中文系做访问学者。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重点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意义、形式和制度问题。(余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