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方兴东:E时代盗火者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05/12 20:20 东西南北·大学生 | |
2003年,“博客中国”成为网民中奔走相告的一个炙热网站搜索关键词。而它的直接负责人,正是在中国首先举起挑战微软“霸权”、一年前,又成为“中国第一博客”的方兴东。 在方兴东心中,理想的博客境界是:每个知识领域的专家都成为博客,运用他们专家的眼光和学者的视角,为人们充当信息时代的搜索引擎。 为什么方兴东可以成为“中国博客第一人”?何样的视角和胸怀让他做到了这一点?带着这些疑问,本刊专访了方兴东。 本刊记者/吴佳男 问(下表为Q):通俗意义上的,大多数人可以理解的博客定义是什么? 答(下表为A):首先,我要说的是,我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愤青,愤青也分理智型和弱智型,其次,我觉得人人可以做博客,只要你有积极的意识,肯于在某个知识领域钻研、提升自己。挑战微软,最重要的是你要知道面对的是谁,你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乱来不行。 博客是区别于网络日记的网络日志的执行者,是某些专类人才在网上固定专区表达自己观点的创作手记平台。同时,它所依托的这个平台——博客网站,就是一个信息过滤器,精选的知识集合体。 Q:您觉得用“博客教父”这个词来形容您是不是合适?如果不,那么会是谁? A:我觉得这个词用得大了一点。当然,在国内,博客文化的推广这一方面,没有谁比我做得更多。还有一个人不能忽视,那就是我现在的同事王俊秀,他也是这方面的专家。我们去年已经就此专题申请了国家研究项目。 Q:您觉得木子美这个人是否在推动博客文化的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你是否认同自己是一个积极利用一切为自己民的目的服务的人? A:我想许多人误解了博客中国,木子美的网络日记首先不是发在博客中国网站上,而是一个名为blog.cn.com的网站上,因为这两个网站的网络实名有相似之处,后来有人又转贴在了博客中国网站上面,最后才形成了博客中国的网络拥堵现象。 对于后一个问题,我首先声明,木子美出现在博客中国上不是我们的本意,其次我觉得我们当然需要找寻可以为己利用的东西来提升自我,但却不应是滥用负面资源炒作,因为从长远角度来看,这对网站发展不利。完全可以寻找更正统,更好的方式。 Q:你本人感激木子美吗? A:从个人角度我真要谢谢她,正像水均益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面对面节目采访时说他个人角度来说喜欢战争一样。但是,在道义或者社会责任角度出发,我宁愿她的文章不在我们的网站上出现。后来我们封杀她也正是因为她的社会影响,她误导了别人,如果从成为角度来看,她本人应该感谢博客中国。 Q:您觉得有朝一日,博客网站及博客文化是否会成为超越比如新浪、搜狐等传统门户网站的新型网络媒体? A:这是必然的。因为在未来,人人都可以是博客,都可以成为博客。那个时候,个人可以在网络上建立起新型的社会关系,那时也才在真正意义上达到了运用了网络地步,成为网络上以主人翁身份出现的网络公民。 Q:您认为博客网站在现今中国的存在意义,或者说它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存在意义是什么? A:它的主要作用是最大限度地启发了人们做网络主人公的积极性,使他们想到并且开始把网络做为个人理性的思想得以表达的工具,而不再是被网络资讯左右的盲目的受众。 Q:做为一名博客,需要哪些素质? A:首先要有在某一方面有较强的专业知识,这样的人应该知道自己为什么被称为博客,为什么自己认为自己是博客。他们应该意识到他们成为这样的人不只是为了展示自己,更是为了提升个人能力,结识更多的同类,形成一个正循环机制。我这些条件中最重要的,我认为就是要有强烈的表达意识,没有这种意识,他的知识再丰富和高端那他也不算是一个博客。 Q:在中国,您认为什么时候才能有一批真正意义上的博客产生并且构建自己的舞台? A:在现今中国,博客的人数只占几千万网民的0.1%不到,而美国的博客则达到了网民总数的5-7%。估计在今后几年,中国的博客数量将会高速增长,尽管中间有人“滥竽充数”,但经过优胜劣汰,总会有相当一部分数量的人得到承认。 Q:博客与黑客、闪客们相比,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A:黑客和闪客人人可做,但博客却不是人人都可以做。他们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方面不同。 Q:您认为在中国,让许多普通民众接受博客文化困难吗? A:每一项新技术被广泛认可都需要一个过程,像一个人成长一样,在博客成长前期,他们和大多数人一样,只是发烧友,但正因为世界上人人都有梦想,有对高新技术的热爱,在人们越来越对新事物的出现感冒程度减轻时,博客文化也会很快为人接受。这一类人今年可以达到网民的2%,之后是10%,最后便是主流人群——包括最顽固的保守主义者。 Q:您对博客事业在中国的前景表示乐观是吗? A:对,因为这是互联网的发展规律决定的,这是趋势。 Q:2003年,网上出现了两个人物,一个是我为伊狂,一个是慕容雪村。有人也称他们是“愤青”,那么您觉得网络愤青的定义是什么,您自己算是吗——从您对微软的挑战这一角度看? A:严格来说,慕容雪村不算是愤青。他成名是因为小说写得好。其实许多人对这个名词有误解。以为那些有了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之后便去网上疯狂“灌水”,整天愤世疾俗找地方发泄的人就是愤青,这是很浅的认识。我本人不认为愤青是一个贬义词,充其量算是中性词。因为真正的愤青很关注社会深层次的问题,具有人文关怀和终极理念。真正的愤青典型就比如后来上书深圳市长的我为伊狂,挑战网络情色现象的王吉鹏等。我承认,我也是他们中的一员。 Q:在中国,批斗微软,您算是最早也最狠的一个,这样做的初衷和原动力是什么? A:市场讲求公平竞争,但在世界范围内的IT行业里,恃强凌弱的事情却经常出现,遇到这种情况谁告谁也很自然。整个IT业的繁荣其实是一些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小公司推动起来的,不是某些大公司,那些超级IT公司已不可能再有创新,我这样做只是想让竞争更加公平。当然,做这类的事情的时候,会很自然的加入自己的民族自尊心。 Q;您认为现今的大学生最主要应该从互联网上得到些什么? A:能为自己带来价值的东西。现在上网的大学生,聊天和打联网游戏的占了相当一部分比重。我认为这是对自己不负责任的一种表现。学习劳累之后放松一下可以,沉溺下去就很可悲。应当把网络当成一个工具,而不是精神寄托的载体。我觉得无论在网上浏览新闻、接发邮件、进行电子商务,还是更进一步地搜索专门的资讯,重要的是让它创造价值。 Q:您现在从事的是IT产业,但我知道您原本是学习电气工程的,那么您怎么看毕业后工作方向和本专业存在偏差甚至完全不着边际这种情况的呢? A:合适一个人做的工作非常多,但是要选择你最喜欢的。如果你很喜欢自己的专业,那就把它学精做强,日后才有竞争力;如果更大的兴趣在其它方面,那就尝试那一方面,因为这种时候,适应能力强的,毕业后就业的选择面就更宽广。另外,我觉得最好让兴趣和专业产生关联,这样会更有优势。不过无论如何,兴趣爱好不要总变,求职时也不要“这山望着那山高”,频繁更改职业方向的人不可能成才。 简单就好——采访手记 方兴东和西安交大结缘很偶然。1996年的一天,马上就要参加高考的他偶然在《山花》杂志上看到了《平凡的世界》的小说连载,他被路遥笔下,黄土高原上那些纯朴善良的人们感动了,“我铁定了心要考上西安的大学,亲自去看看那里什么样!”他这个愿望达到了。 本科加硕士研究生的七年里,方兴东最深刻的大学记忆就应是图书馆了。偌大的图书馆,每一本放在什么位置他一清二楚。也是在那里,他培养了很严谨的自我学习能力。“好的校园文化对人的塑造至关重要,西安交大的学风就非常好。”方兴东现今练就的每天在电脑前一坐就是几个小时的功力和母校对他的熏陶有关。 当然,他个人的成就还和少年时期的环境影响分不开。方兴东生于逝江义乌的农村,很小的时候,他就抢着干家里的农活,比较勤劳。“我从小到大学习成绩从没有拿过第一名,也正因为如此,我可以很有底气地说,我比大多数人都勤奋。” 接触IT业对方兴东来说也很偶然。一次,一个朋友让他帮忙写一个IT评论,文章发表后反响非常不错,于是之后他便一发不可收拾,索性把注意力转了一个大弯,因为他预感到了自己的优势:理性,而且前瞻——他本人正是为此而生。 了解方兴东的人觉得他真是一个矛盾的复合体。因为他竟能将自己的状态如此游刃有余地穿梭于感性与理性之间。IT评论可以句句入骨,逻辑性极强;诗歌则或激情澎湃,或温情脉脉。大学时,他做过诗社《绿岛》和文学社《星火》,并任主要负责人,在《星星诗刊》上发表过诗歌,1999年,还出版了个人诗集《你让我顺流飘去》。“有时我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 “大学时许多人说我是书呆子,我觉得这个称呼挺好,因为我本人确实内向,虽然行业决定我必须外向。我一直喜欢看书,去某个城市出差也还是不赏风景,只买一大堆书抱回宾馆里看。一个人可以有多个角色,多个角度,沉浸在文字之中的时候,我就是一个理想化的人。” 方兴东不光喜欢看书,还喜欢看电影,喜欢收藏影碟,“我家里现在有7000多张影碟,喜欢什么我就喜欢到彻底”! “我的个人理念是简单就好。生活中许多人都把人生搞复杂了。其实简单了,专注了,就更容易在某一方面出色,获得成功。” 方兴东简明档案: 1969年生于浙江义乌,1987年至1994年就读于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系,获学士和硕士学位;1996年考入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攻读博士学位。1999年3月发起创建国内第一家专业互联网研究和咨询机构——互联网实验室,任董事长和首席分析家。2002年与人合作创办中国最大博客集散地“博客中国”网站。出版专著《起来——挑战微软罪权》、《硅谷时代》、《创新式摧毁力》等。2003年底,被《新周刊》及新浪网评为“年度网络风云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