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报志愿学问大 高考志愿选择好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05/19 22:01 河南报业网-大河报 | |||||||||
当下,各大传媒又在不遗余力地围绕着高考信息、报考常识等做“高考新文章”。别怨媒体对此关注,这些事也确实值得关注,还不用说应届考生及其家长,就是那些“准考生家长”们,如今都对这些信息格外在意,而且越看越觉得应该早点关注。为什么?因为越看越觉得上大学的报考技巧是一门深奥无比的学问。早点进行相关“扫盲”,早些进入角色,有百利而无一害。
说这是一门学问,而且深奥无比,好像有些耸人听闻。但我们不妨想想,报考一所“对得起自身实力”的大学,要掌握多少信息,分析多少因素,冒多大风险,承担多大压力?这里,我们试着列出一部分“相关知识”,看看到底有多复杂。 第一,你要掌握本年度的国家、本省、本地区的招生政策,比如哪类院校、哪些专业的招生有限制,哪些生源有哪些照顾等;第二,你要搞清楚一些重要术语和相关概念,比如什么叫一批录取,什么叫二批录取,什么叫调档线,什么叫录取线等;第三,你要了解目标院校的专业设置、招生名额、近年的调档和录取分数线、第二志愿的录取比例等相关规定;第四,你要掌握考生的总体成绩及各科成绩结构、兴趣特长、未来志向等;第五,你要根据今年考题的总体难度,来估算自己在区一级和市一级的排行位置,而决不能仅凭分数及目标校历年的平均录取分数,来填报志愿;第六,在志愿之间还要适当拉开档次,否则第一志愿考不上,就有所有志愿全落空的“坐滑梯”危险。而这档次到底拉多大才合适,就全看你的分析判断能力了。所有这些劳神费力后,你填报的志愿也不过是精心掷出的一颗“骰子”,特别是那些处在某个档线的边缘、上一层有希望、下一阶心不甘的考生,因报考、应考、录取过程的诸多变数,使其紧张与焦虑不亚于高考本身。 这里最难掌握的,是各校录取分数线的“水涨船高”,而最难判断的,就是当年高考总体“分数之水”到底是涨是落,涨落多少?只有知道了这个,也才能估算出自己在区里、市里的大致排名,而什么位次的排名,才是哪一级高校录取的决定因素。 我们不否认,有些“选择之累”,是考生及家长们必须付出的风险成本,本身无可厚非。但是,也有相当多的“报考学问”,是大概只有我们这个社会才有的积弊与荒唐。比如,为什么几乎所有重点校都只招收第一志愿而不要第一志愿之外的考生?此举的真正目的是考察考生对本校的忠诚度还是什么?如果分数还是录取的主要标准的话,那又何必在乎是第几志愿,由高到低录取不就行了吗?这到底是观念问题还是技术的问题?要知道,这给那些“爬上去”与“跌下来”都有极大可能的考生带来多大的抉择之难?再比如,历年高考实行过考前报名、考后估分报名、考后公布成绩再报名三种形式。按说第三种形式最该接近报考的准确度,但是仍然存在某些名校的“报考扎堆”现象。究其原因,还在于对自己的准确排名、校方的录取标准等信息掌握不及时、不准确或公开化程度太低造成的,为什么不能及时一些,准确一些,公开化程度更高一些?这难道仅仅是技术问题吗? 一年一度的高考,成了每年此时的最大新闻,其全民总动员式的紧张气氛,已被视为一种社会病态。可是有谁从考生及家长的角度认真考虑过,一些紧张气氛、焦虑情绪恰恰是我们认为天经地义的某些做法而人为导致的呢?但愿有关人士对此能有所反思。但愿我们的高考没那么多的“学问”。(北京 马龙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