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专家为高考考生、家长“支招把脉”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05/31 10:57 燕赵都市报 | |||||||||
再过一个星期,高考就开始了。在考生心目中,高考事关个人前途,事关家庭未来。如果考生背负着如此重压进考场,那么不用考试就可以结论,他在起跑前就已经输了。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教育专家、精神卫生学博士丛中教授日前在接受本报驻京记者采访时说,高考和体育比赛是一样的,既考技术,也考心理。丛中教授说,高考不仅仅是在测试学生,同时也在考查学校、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平静、正常、舒缓、轻松是考生考试之前必备的心态,也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应该为考生努力营造的环境和氛围。
日积月累培养良好心态 紧张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心理体验过程,产生紧张情绪所牵扯的范围非常大,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个表情,周围的声音等等都会让人产生强烈的紧张情绪,同时还伴随着无法抑制的焦虑。如何努力去缓解和释放自己紧张的情绪和无法抑制的焦虑呢? 丛中教授给考生建议:“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人的紧张情绪在达到极至以后就会‘回头’,从而不再紧张或者紧张趋缓。如果知道了这个原理,当你发现自己高考前每次考试都很紧张时,你没有必要马上寻求别人的帮助,你可以让你这种紧张情绪一直保持下去,一直让其达到顶峰,看看你究竟会有多么紧张,看看你在最紧张的时候有什么不良反应。”正式高考之前,学校一般会进行几次模拟考试,如果考生在这种考试之前很紧张,学校可以利用这种机会测试一下考生的紧张程度,然后再来对症下药。考生也尽可能把这样的考试当做正式高考,体验一下自己在考试过程中有哪些方面是因为紧张而出现的不良反应,在知道这些结果以后,考生会有一些心理准备,等到正式考试时他们一般不会犯同样的错误。事实上,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在接受各种突发事件的过程中慢慢培养起来的,没有谁天生就有很强的心理承受能力。 高考前两个月许多学校把这个时期称为冲刺阶段,题海战术让许多考生只知道埋头学习而不注重调整自己的心态;有的学校喜欢在临近高考前请心理专家为考生做心理调节,要知道,十几年的准备就为高考这一天,临战磨枪,不快也光的道理并不适合高考的学生。值得注意的是,现在孩子精神出问题的低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心理教育和孩子的学科教育同等重要。良好的心态是日积月累培养出来的。 父母的不良情绪会使考生紧张加剧 孩子参加高考就如同在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家长牵肠挂肚心情紧张也是正常的。备考的孩子最忌讳的也是紧张,临场发挥如果高度紧张会满盘皆输的。高考前有适当的紧张是应该的,但是,父母不能把自己的紧张情绪传染给孩子,因为此时他们可能最不需要的就是来自父母的紧张情绪。这跟百米短跑一样,如果不紧张瞬间速度提不起来,如果太紧张则容易抢跑而犯规。 考生家长完全没有必要在生活上为考生增加一些额外的东西。有的考生在备考期间因为营养不良而出现意外,其实这跟改善生活没有必然的联系,这种现象仍然是紧张所致。人在紧张的时候就会出现食欲不振,吃不下饭,血糖降低。如果一味地从改善生活入手,这种方法只治标不治本,今天的菜考生吃得香,明天他就不想吃了。解决问题的关键仍然是让考生放下思想包袱,在一种轻松的状态下,孩子吃什么都是香的。因此,考生家长大可不必放下工作在日常生活上为考生做更多的事情。平时吃什么,备考时就吃什么,除非那些条件很差的家庭,不露声色地为考生改善一下生活还是有必要的,但是家长一定不能在孩子面前说:咱们家多长时间都不吃肉了,要不是为了你能够考上大学,怎么舍得花钱买肉啊!这一类的话是万万不能说的,因为这些话将会给考生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他们会觉得考不上大学就对不起眼前的这碗肉。 备考期间的考生,如果让其做到心理平静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是人生很重要的一步,他们往往会认为,这一步跨过去了,前途便是一片光明,相反则未来渺茫。虽然这些想法有失偏颇,但考生家长往往与考生的这种想法如出一辙。正因为如此,家长们给孩子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一定要好好学习,考上大学,不然往后连工作也找不到。其实,这些话考生从上初中时就开始在听,从初中听到高中,这句话一听就是6年,这种想法早已在他们心目中根深蒂固了,考生家长已经完全没有必要继续重复这句话了。 丛中建议考生家长最好的做法就是,自己先平静情绪,不要过多地给考生讲这些话,尤其是考生备考期间,绝对不要说那些诸如“不好好学习考不上大学,将来没有好工作!”、“考不上大学去扫垃圾也不一定排上队”等刺激考生情绪的话。十八九岁的孩子心理不成熟,很容易产生逆反情绪,有时候他们会做出惊人选择:宁可扫垃圾,也不想考大学。 家长的紧张情绪直接影响着考生备考,有些家长偏偏不知道这一点,他们时常会自作聪明地企图为考生减压,比如对考生说:别紧张,千万不要紧张。其实,这些家长在说这些话的时候,紧张早已经写满了他们的脸,而考生在这个非常时期是异常敏感的,他们有足够的能力从家长的脸上“阅读”出自己父母内心的紧张情绪,虽然他们嘴上不说,但是内心却能够深深地感应到,只是不好将自己的这种感应释放出来而已。如此循环反复,孩子的紧张情绪也会呈现出恶性循环,严重的会导致精神崩溃。 制定恰当目标可减少紧张情绪 丛中教授说,不现实的期望总会给人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因为它们使生活变得不可预测和无法控制。临近高考时,学校、家庭包括周围的社会环境都笼罩在紧张和焦虑之中。平时喜爱的体育运动被题海所取代,零食和逛街被课外辅导所占据。考生会感觉到很压抑。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那些感到极度压抑的人总是无法控制自己,至少他们无法控制某些特定的环境(比如高考),事实上,失控感觉所带来的压力是巨大的,如果决定控制自己,那么你就应该预料到造成压力的各种问题。 苹果长在高处,如果通过你自己的努力无法摘下来,你应该毫不犹豫地放弃。北大、清华每年在全国范围只招收新生约3000人,而今年全国参加高考的人数超过300万。给自己定下一个恰当的高考目标也可以有效地缓解你的紧张情绪。 谁都希望上北大上清华,但千分之一的录取概率剩下最多的无疑是失望。因此,学校、家长和考生自己在高考前要为自己确定一个实际的考试目标,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想法会导致最后的失败。而制定恰当的目标可以让自己在轻松的状态下实现超水平发挥,最后的结果可能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高中三年的学习,任何一个考生都应该知道凭自己的能力能够上哪一类大学,学校和家长在考前应该帮助考生制定恰当的目标。 另外,考生在备考阶段应该经常给自己以积极心理暗示。这种暗示是多方面的。比如,告诉自己你只有这个能力,尽力而为就可以了;没关系,考不上大学我可以干别的工作,盖茨不是也没有上过大学吗?今年权当是牛刀小试,明年努力一飞冲天上清华等等。这种心理暗示作用不能小视。 丛中教授认为,考生适当的心理暗示可以有效缓解紧张情绪,自己为自己减压。 本报驻京记者:程福俊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