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通行币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连载首页 > 正文

出版业大刀阔斧改革几家欢乐几家愁(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06/02 14:25  北京青年报


火爆书市

  为了进一步了解出版业改革的情况,记者拨通了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图书司一位负责人的电话,被告知按照总署规定记者必须先与总署宣传处联系。随后记者联系到总署宣传处,希望他们能够安排采访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宣传处的同志表示要先传真一份采访提纲过去,之后会尽快安排采访。由于时间安排等原因截止到发稿时止,记者还是未能采访到总署相
关负责人。但是5月13日在桂林举行的第十四届书市“出版业改革与发展高层论坛”上,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柳斌杰作了主题发言,题目就是《出版单位改制中的几个重要问题》,他在发言

  中对出版界改制试点的进展情况以及出版改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论述,由此不难看出政府部门对此次出版业改革是十分重视和谨慎的。

  四月,是残忍的季节

  国家终于下定决心进行出版社的改革,除人民出版社以外所有的出版社均改制为企业。一个行业正在经历转型的阵痛,有的走向灭亡,有的走向新生,同时伴随着的还有不计其数的个人的命运的选择。

  我丝毫不想掩饰我对他们的同情。我曾接触过好多编辑,很难想像即将接受社会挑战的他们将会是怎样的一个未来。他们习惯了合作出版,有的甚至几年当中都没有出过一本走本社发行的图书——他们还生活得丝毫不比别人差。但是将来呢?他们应该早就有预感这样一天很快就会到来。2002年,国家新闻出版署组织了出版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考试,全国出版业17000余人参加了首次职业资格考试,仅有6000余人取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证书》。这个被誉为中国暴利行业的从业人员素质可见一二。

  同时被改变命运的更可能是像我这样的希望毕生与文字为伴的人。我的很多写字的朋友都有过退稿的经历,很多稿件根本就没有拆封,便被“打道回府”了。更令人气愤的是,有的杳无音信,去信去电询问,没有人答复。前几年,很多朋友都还不习惯电脑写作,手稿就这样永远地消失了。

  为读者服务、尊读者为上帝的编辑哪儿去了呢?

  我了解的某在京出版社这两年一直在做内部的机制考核,以应对出版的市场化,其中,如果图书亏损了,编辑的收入自然就减少了。由于出版社是事业单位,每个编辑的基本工资是国家支付的。你什么都不做,基本的收入有保证;你做了些事情,但是亏本了,那就会因此而被扣工资。常听编辑抱怨的一句话:“你以为一本书赚一万元是件容易的事情吗?”如此这般,又有谁还会愿意自找麻烦呢?最旱涝保收的做法就是:合作出版。不需要承担销售压力,书刊管理费是非常纯粹的净收入。

  如今,编辑们终于断奶了,你做了有可能会没吃的同时也有可能会吃得更好,但是,你不做就是百分之百没吃的。他们会珍视每一个来稿,尊重每一个作者的劳动。作者将不再是出版社大门前可有可无的过客,将成为出版行业完全市场化后商业链的开始。那些用了几十年的无视商业规则的规范合同将会退出这个时代。

  或许,这样一个下午是值得期待的:

  你和编辑一起坐在某个咖啡厅,外面阳光灿烂,你们心情愉快地在谈论你的新作,当中的某些细节还需要进一步的修改。装帧设计已经做出了第一稿,版式和目录页都很漂亮,但是封面颜色似乎还有些不够中意;内容简介要删去几个关键的字,这样显得更为简洁,主题突出;编辑提出了几个举办首发式的候选书店,并在介绍他们对媒体、销售策略等方方面面的考虑,征求你的意见……

  若干年之后,我们回望2004年的春天,会发出和里尔克对四月一样的感慨:

  所有的喧嚣蛰伏在 嫩枝闪亮的花蕾 (流川枫)

  改革非做不可,非如此不可

  [受访者:白冰 接力出版社总编辑]

  出版业改革是符合现在中国出版业发展现实情况的,首先我们承认图书是精神产品,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同时也必须承认图书是商品。过去我们一直是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这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市场运营机制的问题,按照市场发展规律拓展新项目的问题,很多事业单位的制度不利于出版社的发展。现在中国的出版业要和世界接轨,国外的出版业市场化程度非常高,因为他们的出版社是企业,如果我们还是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就很难同世界接轨。出版社企业化以后会给出版社带来很多新的活力,在机制上会有很多新的东西,比如在事业单位人才流动难的问题就会得到很好的解决。当然任何改革都会有阵痛的,这条路会比较艰难,但这一步是必须要迈出去的,不走中国出版产业是不会有大发展的,不走出版社也不会有大发展的。现在中国出版行业和许多传统行业相比,体制上可能要落后十年到二十年,改制这一步不走不要说和国外竞争,就是和国内的其他产业比都没有竞争力。改制这一步不是可做可不做,是非做不可,非如此不可。

  出版社体制改革也面临着一些问题,首先是要明确国有资产授权,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还要明确国有资产的管理者,这牵扯到今后国有资产增值保值问题。第二个问题是人员的分流,事业单位和企业在管理上有很多的不同。有些出版社兵强马壮不存在这个问题,但有些机构过于臃肿,转变为企业就要追求效益的最大化,只有人员合理出版社才是良性运转。第三是转制之后就面临的价值链重新评估的问题,比如现在我们就提出来奖励制度向编辑和发行倾斜,因为他们是直接面对市场直接创造价值的人。第四是如何完善市场运营机制,在没有政府补贴的情况下如何迅速建立完善的市场运营机制。改革比较早的出版社不存在这个问题,但一些依靠行政拨款和教材教参教辅的出版社就面临着这个难题。第五建立企业的各项制度,我们在财务、管理和人事很多方面都是按照事业单位来做的,如何制定现代化企业制度也是一个课题。

  接力出版社原来一直在南宁发展,主要是出版广西地区的教材教参教辅,一般图书也有但不是主项。我们考虑到要改革要发展,2001年10月把教材教参教辅和一般图书进行剥离,我们把一般图书移师北京主要经营青少年读物,拓展一个新的江湖。这是我们接力出版社的第一步改革,原来主营的教材教参教辅具有一定的官方垄断性,很多人创新意识和开拓意识不是很强。移师北京之后要开发新的市场,是背水一战,结果我们的一般图书就有了很大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我们创造了一系列的市场运营机制,比如项目主管制,过去老的体制是责任编辑只负责编稿,改革之后项目主管要对一个项目的全部流程负责,把编辑、策划、推广、营销、发行和回款组合成一个咬合得非常紧的链条。第二实行了“三级两次论证制”,图书是精神产品进入市场流通之后更是商品,就必须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来办事,所以市场论证变得非常重要。现在我们在和作家签合同之前要有一次论证,刊印之前还要有一次论证。还有选题竞标制,社里提供的选题不是由领导分配,而是每个人都可以做选题策划案,然后在全中心的大会上进行演讲,通过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让最好的书找到最好的项目主管,实现这个项目的效益最大化。奖励制约机制也发生了变化,项目主管适当地进行提成,多劳多得。通过这一系列改革,我们社一般类图书的产值大幅度上升,2001年是2000多万,2003年上升到8000多万,今年有希望突破9000万。

  所有好的企业都要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出版产业是在制造商品的同时也在进行文化的积累和沉淀,我们在工作中深切地体会到只有社会效益好的书经济效益才会好。读者的鉴赏水平是很高的,如果你提供的是艺术文化价值不高的书,是不会产生市场价值的。像我们出版的《鸡皮疙瘩系列》销量320万册被评为全国优秀畅销书,在青少年当中也有很好的反响。《马小跳系列》是我们本土的儿童作品,这部书是反映童心童趣的系列小说,现在已经发行了80万册。只有把好的作品投入到大的市场里,才能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在把图书作为商品来经营的同时,出版业也保持着应有的道德水准,我想任何出版社不管怎样改革,文化水准都不会变。在市场化的同时,还有监管部门在监督我们的工作,出版市场绝不会失控。

  民营和外资介入我们的图书市场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对出版社来说是一种挑战一次考验。现在有很多民营工作室和文化公司的产品是适销对路的,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对于出版社来说首先要向别人学习,学习他们在市场运作上的一些新理念。民营和外资的进入并不可怕,主要是我们怎么在合作与竞争中发展壮大自己,只有在竞争中出版社的市场化程度才能提高。民营和外资介入会产生一种“鲶鱼效应”,会把这潭水搅活让所有的鱼都游动起来,出版市场会再次焕发出一种新的活力。 (张磊)

  让出版真正按商业规律运动

  [受访者:金丽红 长江文艺出版社总编]

  出版行业改制是什么呢?就是从出版社的整体机制上面确保书的商业动作。改制分好几步,从事业型要改成经营型,然后从经营型改成股份制。

  首先我认为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我觉得这让出版真正按出版规律办事,在一段时间内,谈到这种“精神产品”,一说它具有商业性大家都是讳莫如深的,其实这是不尊重规律的表现,既然是商品,那一定要按经济规律办事,那就是钱的交易!因为在图书行业不谈钱的时代早已经过去了。这种观念在一些人的头脑中是非常深的,所以机制改革其实是从根本上的彻底调整,是彻底改变“官本位”的东西。

  改制后必定要让商品符合读者的需求,读者的需求并非像许多人想的一定是很低俗的东西,那是一种错误的判断,如果按这种判断那书就做不成了。

  我觉得改制非常必要,但这个过程是很难的。首先要冲破观念上的一些陈旧阻力,要统一一些想法需要过程;另外机制改革必定要触动很多人的实际利益,这恐怕是最大的问题。要靠市场就一定要把不适合市场的东西拿掉,这个事情对我们来讲早就接受了,就盼望着这一天的早日到来,现在终于可以大张旗鼓了。也知道会遇到一定麻烦,但也正常。绝对有信心!我觉得你改不改它都得往前走,因为这是事物不可阻挡的规律,你现在不改,那人家推着你改就非常被动了。过去我在华艺作市场书时被很多人无数次的骂,实践证明你不还得这样走吗?

  让国家养着出版社显然是不可能的,我们相对走得早些,就显得比较从容。你说哪个出版社改制改得非常好呢,也不好说,但它可能在环节进行上却有很大不同,我所在的长江文艺和华艺虽然机制上还并不完善,但它却可以从选题的策划上保证按这个大的规律动作,而不是按个人或领导的意图来如何做,它必须严格按商业规律操作。一定要看读者需求,还要想怎么在市场上得到读者的认可,无论在设计还是在宣传、营销上。因为每年要有十几万种,每天有400种新书上市,那你一定要凸现你的书,不然就会被淹没。也有人问我,你为什么做一本书就能火一本呢?其实他不知道,许多年我们都在琢磨读者的需求。

  我觉得图书出版界的真正希望在于改制。(子水)

  出版业大刀阔斧改革,几家欢乐几家愁(下)




评论】 【推荐】 【 】 【打印】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search 小灵通 儿童用品 香水
 
热 点 专 题
中国企业家治理沙尘暴
AC米兰中国行
美进入恐怖袭击高危期
基地在沙特发动袭击
美英向伊政府移交权力
美英联军虐待伊俘虏
孙燕姿全国巡回演唱会
飞人乔丹中国行全记录
法网女单四强产生

   



文化教育意见反馈留言板电话:010-62630930-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