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考试中心 > 高考 > 正文

考生访谈:我们与高考的第X次接触(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06/08 11:04  长江日报


一场考试下来,考生们心情各异走出考场

  第1次高考:让我单枪匹马闯一回

  昨天是高考的第一天。上午11时45分,武汉三中考点大门慢慢拉开。度过第一科考试的考生,走出考场,奔向父母亲跟前。而武汉三中分校的高三学生肖正(化名)一个人头也不回地飞快往家赶。

  “怎么一个人回家,父母亲没来吗?”

  “都是成人了,没必要总让家里人担心,毕竟将来还有很多路需要自己一个人走下去!”肖正恳切地说。

  肖正介绍,就在高考前一天的黄昏,想着天亮就要高考,一心想完成好高考这张“人生答卷”的他,心里有种莫名的紧张感。吃过晚饭,他就一言不发地躲进自己的书房听音乐,不知不觉进入了梦乡。

  昨天早上6时多起床时,肖正就听见父母亲正忙着策划高考两天的后勤安排:父亲送考,母亲负责洗衣做饭。吃过母亲精心为自己准备的早点后,肖正再三核对准考证和文具刚要出门,父亲紧跟其后坚持要为他送考。

  看到父亲有些着慌的神情,肖正安慰说:“从小到大,你们从来就没对我放心过,这次就让我单枪匹马闯一回吧!没事的,你们尽管在家等我的好消息。”

  谈到语文科的考试感觉,肖正说,除选择题有一定难度外,总体上与平时训练的难度相当,并没出现什么偏题、怪题。

  “考完后,有什么打算?”

  “高考结束就意味着自己已长大成人,无论结果如何,我准备考完后就立即找份短工。一方面借此来了解社会,锻炼自己的社会能力;另一方面为自己挣份意义特别的学费,能挣多少并不重要,关键的是自己亲手挣来的。”(柯进)

  第2次高考:小小少年很普通

  从昨日起,14岁的女孩王晓(化名)已经有了两次全国统一高考的经历。像去年一样,她的目标还是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

  王晓在5岁半时上小学一年级。因为能超前自学,加上当教师的父亲指导,她在不到10岁时就读了初中。12岁时,王晓参加中考,成为市六中的高中生。

  高一下学期,王晓就学完高中全部课程。离高考还有不到3个月时间,父亲抱着“重在参与”的念头鼓励王晓备战2003年高考。当年,王晓成为我市年龄最小的高考考生。

  2003年高考,王晓过于轻松应考,准备不充分,高考成绩不到500分。

  今年,父亲考虑到孩子生活积累太少,平时也贪玩,并不主张王晓再参加高考,但她自己却坚持要求报考。

  据说王晓在一岁半就能说出“乌云滚滚”。当年,奶奶带着一岁多的王晓出去玩,她突然对奶奶说:“奶奶咱们早点回去吧,天上乌云滚滚的,要下雨了!”奶奶当时非常诧异:“这么小的孩子就这么会说话。”

  不过,王晓的父亲总是通过各种办法,力图告诉贪玩的女儿:你不是特别聪明,只是你生长的环境与别人不同,而且你以前比别人付出得要多,所以你只是先别人一步。

  自己坚持的第2次高考,也没给她带来多大压力,成天嘻嘻哈哈。王晓的父亲说,孩子还是太小,老师总说孩子上课不注意听讲。

  如果这次王晓能考上,王晓的父亲还有些担心:孩子比同龄人早三四年进入社会,那时面对的困难可能比现在大得多。(胡孙华)

  第3次“高考”:无法进入考点的考试

  我的第三次“高考”,被所有考点挡在警戒线以外进行。

  作为一名教育记者,作为近三年中国第一大考的见证和记录者,高考对我也是一场考试,我在考场外努力地搜寻“新意”。

  在武汉二中考点,校门口站着好几名维持秩序的警察。这两天,武汉市5.5万名考生被“特保”起来:车辆禁鸣、交通管制、无噪音、顺畅通行;从2002年起,连视察考场的省市领导也不再进入考室。

  2002年,我领到高考采访证,获准进入考点大门,但只能远远地看到考生在考室里答题;2003年,我领到只有半天有效期的采访证;2004年,我没有采访证。

  考点外没有“新意”。在育才高中考点,送考陪考的家长还是那样多,有的家长甚至是单位特批“准假两天”陪孩子。当孩子的背影在眼里消失之后,家长们开始漫无边际的议论:“现在他们拿到试卷了吧?”“不晓得他会不会填错考号。”“我的孩子就是太马虎。”还有一位家长看到门口的“考试须知”之后问老师:“他们会不会涂那个什么卡啊?”

  出国

留学、各类招生宣传照样光临,连民办学校复读班的介绍也在悄悄散发。等候的家长们也开始研究手上十几份各式各样的“传单”。高考不再是独木桥,成材路有立交桥。但“考大学”这三个字,对每一位家长和考生来说,其分量还是很重很重。

  但每年高考总能见到让人感动的一幕。昨日,一名叫黄春晓的下肢残疾女青年蹬着小三轮车到达汉口铁中考点,被考务人员背进考场。22岁的黄春晓说:“不管能不能考上,走进考场我就是最幸福的!”

  高考如同每年的年夜饭一样,正在成为一种平常。(胡孙华 邱枫)

  第4次高考:“一刹那”决定的追求

  带着对艺术的执着,汉口铁中女生李丽(化名)昨日参加了她的第4次高考。

  这位小个子、清秀的女孩子觉得:人一生难得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在决定去中国最高美术殿堂———中央美术学院学油画之前,她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而现在,她很清楚自己的追求。

  2001年,李丽作为艺术生第一次参加高考,当年报考湖北美术学院设计专业,专业课通过了,却因文化成绩不够而落榜。老师对她说,天赋不错,复读一年吧,来年你肯定能上清华或者中央美院。

  2002年,她报考中央美术学院,学油画,但专业课没能通过。

  2003年,她报考中央美术学院,专业课通过,文化成绩却拉了后腿。

  一心上中央美院,李丽的想法是希望能聆听中央美院的大师们面对面的指导,在艺术的造诣上更进一步,另外原因则是能拿上一所好大学的文凭,以得到社会的认同。

  2002年初,李丽首次进入中央美院的专业课补习班,在那里,李丽发现那里的人都好老,还有“高七”、“高八”的师兄在备考中央美院。就在当年,因对中央美院“不拘”的艺术风格的崇尚,“在那一刹那”,她发现自己深深地喜欢上中央美院,并选择了油画。

  在北京学油画的时间里,一个寒冷的夜晚,她曾被当作盲流赶出火车站,但她却在火车站广场激情地描画那些等火车的人。在她的努力下,中央美院补习班的老师认为她是最有希望进入中央美院的人选。

  女儿的想法得不到很多同学的理解,但妈妈理解她:要考一所大学早就上了,追求自己的理想确实不容易。李丽的妈妈说,昨日高考,姑娘觉得比较轻松。(胡孙华)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