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求职招聘 > 正文

守得云开见日出 2004年5月无忧薪资指数

http://www.sina.com.cn 2004/06/17 10:22  前程无忧

  每年的五月总是被称为“红五月”,据说这个叫法始于1968年的巴黎。在当时的法国,萨特自称为“介入文学家”、福柯被视为“介入哲学家”,高师的教育赋予了这批知识分子大致相同的知识背景,1968年的“红五月”是他们共同经历的激情岁月,而从此之后,“红五月”也便成了革命的代名词。

  和平年代,革命不再是鲜血和大刀,但是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我们依然能够嗅到
硝烟和血腥。就拿我们熟悉的无忧指数来说吧,虽然一连数月连创新高,如今也稳定在了25万有效职位数的高位。作为国内最大的人力资源服务商,我们真切地希望我们能够帮助每一位求职者都能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耐心一些、坚持一下,守得云开终会见日出!

  冷眼看薪资

  经历了连续几个月的牛市神话后,无忧指数终于放慢了它疯狂的脚步,242286席有效职位数,较之上月跌去了8840席,但是跌幅只有区区的3.5%,不难想像这只不过是下一轮高峰来临之前的短暂休眠期。

  相比有效职位数的微挫,无忧薪资并未受到影响。1500元以下薪资段和3000~4499元薪资段分别下降一个百分点,相应上升的是2000~2999元薪资段和10000~14999元薪资段,看来5月份无忧指数的“薪情”还不错!

  前不久,笔者收到一份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发来的调查报告,这份报告不仅追踪了MBA972班66位毕业生在毕业五周年之后的一个职业、生活状况,而且从另外一个角度向我们诠释了“读中国最贵的MBA到底有什么用?”这一令人困惑的问题,的确有点意思。

  根据我们最原始的想法,高投入自然要有高产出,花了十几、二十万钞票,投入大把时间精力,我们需要得到的当然不仅仅是MBA这一块金字招牌。虽说工作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那白花花的银子,但是工资单上后面那几个0还是能够见证一个职业人在职场中的成功程度。在这份调查报告中,我们欣喜地发现在进入中欧之前,这些未来成功人士的平均月薪仅为3100元,也就是说他们当时拿着和我们差不多的朴素薪资,这一结果足可以让人阿Q一把——原来进中欧的门槛并非高不可攀啊!一年半之后,迈出了校门的MBA毕业生们足足把身价翻了两番,平均月薪达到了11244元,这是一个让人诧异的数字,中欧的魔力真的有这么大?再往后推五年,MBA的毕业生们基本上都当上了管理者,身价再次翻番,平均月薪高达27833元,这可是刚入学时的9倍!阿Q们应该好好想想了,为何差距会如此悬殊?

  深市有回暖

  同上月相比,5月份无忧指数覆盖的大部分地区的有效职位数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回落,只有一个城市逆市上扬,而且还一举突破2万大关,那就是深圳。长久以来,在珠三角地区,广州和深圳就几乎并驾齐驱,有效职位数的差距也多在1000席之内,但在半年之前广州突然发力,接连突破1万、2万大关,直教鹏城好不尴尬。此番深圳的异军突起不仅迅速缩小了与广州之间的绝对差距,而且对于收获“华南第一人才高地”的信心也大有裨益。

  再来看看薪资分布,深圳地区的薪资透明度显然要高过广州,这对于求职者来说,无疑是个福音。最近看到网上有则热贴,讨论的是面试之前是否应该告知应聘者该职位的薪资范围?几乎绝大多数的求职者都对薪资透明持赞成态度,但是几乎所有的赞成者在涉及自己应聘前询价一事表现得羞于启齿,他们最大的担心是企业给他们扣上“拜金主义”的帽子。其实,在笔者看来,在面试前的询价不仅是保护自己的好方法,而且对企业也表现了十分的尊重。试想一下如果面试之后大家都对薪资期望相差巨大,哪又何必浪费时间来安排面试呢?


  市场出真金

  在林林总总的各种工作职能之间,哪种工种最容易获取高薪?是销售,还是采购?是技术,还是财务?也许,这些都不是!从中欧的调查报告来看,在毕业五周年后,除去综合管理的职位,从事市场营销管理的人员上升得最快,从读MBA前的9.1%上升到了24%,而从事销售职位的比率却从30.3%下降到了12%,这也就意味着市场营销类的职位比销售类的职位含金量要来得高。

  尽管从无忧指数的职能薪资分布来看,我们还看不出市场类职位的一枝独秀,但是现实和趋势原本就是两码事,何况在15000元以上的职位大多还得劳驾猎头出马,因此劝告一声目前仍在市场营销类低薪职位苦熬的同志们不要轻言放弃,因为你所从事的,很可能是份“钱途无量”的工作呢!


  欧美聚人气

  虽说无忧指数目前最火的是民营/私企和非欧美合资/合作企业,但是薪资更高、工作环境更好的欧美外企始终是求职者的第一选择。上月火热出炉的《2004年大学生求职趋向报告》显示:在大学生最想服务的企业排行榜上,微软、IBM、INTEL、西门子、惠普、宝洁、联合利华、可口可乐等欧美外企的得票率要远远高于SONY、LG、三星等非欧美企业。

  同样,在中欧的调查报告中我们也发现了相类似的情况。或许合作方为欧盟的缘故,或许全英文教学培养了更强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中欧MBA一直与欧美企业最为投缘。调查显示:目前全班同学中有六成在欧美企业任职,与读中欧之前相比提高了32%。值得深思的是,在读中欧前有38.2%的同学服务于国有企业,而五年之后,这个比例降到了9%。难怪中欧的吴敬链教授要在最后一堂课上非常诚恳地谈到这个问题:“我知道你们毕业后多数会去外资企业,不过,我真心希望今后有人、有更多人愿意到国有企业去,国有企业一样欢迎你们……” (张烈)


点击查看新浪网教育频道与《前程无忧专版》共建专栏




评论】 【天生我才论坛】 【推荐】 【 】 【打印】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search 小灵通 儿童用品 香水
 
热 点 专 题
中国工人在阿富汗遭袭
胡锦涛出访欧亚四国
美国将移交萨达姆
第三轮六方会谈将举行
河南高考舞弊案
河北邯郸6-3矿难瞒报
辽宁盘锦大桥垮塌事故
《后天》 孙燕姿巡演
2004欧锦赛 NBA总决赛

   



文化教育意见反馈留言板电话:010-62630930-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