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移民海外 > 《留学生》 > 正文

在罗米欧与朱丽叶的故乡

http://www.sina.com.cn 2004/06/24 09:51  《留学生》

  作曲家伍石(笔名)1957年出生于北京,自幼受家庭熏陶,随父母习钢琴及音乐创作,后在四川音乐学院私人师从杨汉果继续学习钢琴。70年代中期,参军从事文艺工作,走遍祖国西南边疆。1978-1979年,在中央音乐学院进修,师从杨儒怀教授学习和声与对位,师从杜鸣心教授学习作曲。1984年,出国留学。1992年,毕业于芬兰西贝柳斯音乐学院,获作曲硕士学位。

  近年来,伍石游历世界,讲学演出,访名家,观古迹。与此同时,作曲家拿起笔,除了谱出铿锵的五线谱外,还用音乐家细腻的心灵,用文字作为载体,记录自己的行路历程。

  本刊将陆续刊载部分“历程”。

  在罗米欧与朱丽叶的故乡——意大利维罗那之行散记

  文/伍石

  当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奔向“世界之都”罗马惊叹其无与伦比的历史;涌向“新雅典”佛罗伦萨赞叹其杰出的艺术;走向“黑社会”故乡西西里观望尚活跃的火山口,不少人却忽视了意大利北部重镇维罗那——这座不提及罗米欧与朱丽叶就不能叙述的古城。

  夏天,我到意大利休假七天,落脚于北部的加大湖(Garda Lake)著名风景区,离维罗那不远。古罗马诗人维吉尔(Virgil)非常喜爱这里,透明的湖水,雄伟的山峰,神秘的山峡湾给诗人带来无数的创作灵感。

   加大湖是意大利唯一的大淡水湖,每年夏天这里游人如织。湖的周边有很多古迹和名城,如西尔欧内(Sirmione)古城堡,大作曲家威尔第(Verdi)度过少年时代的里瓦城(Riva),等等。从历史上看,意大利北方不少地方仍说德语,并以此为荣和高贵。

  在罗马之前,西方世界的文化之都曾是雅典,后来由于罗马帝国的兴盛,雅典与罗马并称西方文明的两个顶峰,罗马城垣内聚集了整个古代世界的艺术和文化。两千年风雨,意大利这块古老的土地经历了多少战火的洗礼。谈论意大利,似不易用整个国家来描绘,而分别在各个城的“县志”足以让人们全面了解这个民族的风貌。

  维罗那的昨天与今天

  原始的维罗那早已消失在时间的迷雾之中,至今人们仍不知为什么这座城市叫维罗那。古罗马人什么时间占领该地已无从查起,但公元一世纪维罗那已成为罗马人重要的军事、商业、文化基地。

  15世纪中叶,文艺复兴时代为维罗那带来了艺术的繁荣,众多的画家、建筑设计家创作留下了无数珍品,但随着17世纪末拿破仑的到来和威尼斯失守,意大利一带战火四起,维罗那的“艺术历史”中断。1882年城市曾遭受阿地哥河(River Adige)的洪水袭卷。1915—1918第一次世界大战间,维罗那正处战争前沿,受到严重破坏。但这都没有使维罗那失去其文化重镇的地位。现在在维市中心,人们还能看到古罗马斗技场(Arena)残迹。

  巨大保存完好的老城堡建于1354—1355年,这是一座主要用于军事防卫的城堡,沿城中主干道走出,便到了著名的滂斯卡里机罗桥(Ponte Scaligero),桥下流淌的是千年阿地哥河,站在桥头眺望维罗那城远景,美丽中含有着时间的残酷和历史的无情,多么轰轰烈烈的事业都将被时间吞蚀得无影无踪!

  我本来没有计划来维罗那,但到了意大利才知,莎士比亚创作的“罗米欧与朱丽叶”原发地在此,激发了我无限的好奇心。

  在朱丽叶的故居

  关于罗米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的历史背景与真实性,很多专家都做过深入的研究。按莎士比亚剧中时间1301——1304年,维罗那当时正处在巴多罗米欧一世德拉斯大林卡拉(Bartolmeo I dell Scala)家族统治时期,贵族之间因血缘、名誉、权力等不和与仇恨引发的社会不安是正常现象,青年人的谋叛也不少,但没有迹象证实有莎剧中的卡布雷第(Capuleti)家族的存在,只有一个叫达.卡陪罗斯(Dal Cappellos)家族确有其存在的记载,并且这家的房子如今被称之为“朱丽叶的故居”。来自全世界的游客们到这里来缅怀朱丽叶,他们都相信,这里曾是朱丽叶的家!三层楼高的老房几百年来更换了很多主人,现属维罗那市政府。

  我走入院内,首先看到那著名的阳台,悲剧中朱丽叶与罗米欧约会的地方。今天阳台已成为爱神的象征,人们都在阳台上留影。楼内有许多房间,除了几件家具和艺术画,几乎空空如也。建筑的风格与结构,充满着一种贵族气息。楼下有一座朱丽叶铜像,她的右乳房显得十分光亮,因为几乎每一个游客都要摸一下,传说会带来爱情、好运。男人希望遇到象朱丽叶这样的忠贞美人,女性渴望结识如罗米欧式的梦中丈夫。

  罗米欧故居及殉葬墓穴

  我在朱丽叶故居停留了40多分钟,感受700年前的悲剧所遗留的那种气息之后,出门向罗米欧的故居走去。

  罗米欧寓所外观象城堡,坚固而朴实,离朱丽叶家不远。根据13世纪遗留下的有关文件记载:蒙泰基家族曾与伯尼法西欧家发生火拼对抗。罗米欧所属的蒙泰基家族似乎比朱丽叶的卡布雷第家族在历史上更具存在的真实性。但可惜这里不对外开放,人们只能从外观注意到故居的罗马式与哥特式混合的建筑风格。14世纪,这栋房子属于维罗那富人诺加罗拉(Nogarola)家族,1339年主人死后无直接继承人,曾被茨拉德一世没收,几百年几易其主,维罗那市议会曾计划购下做莎士比亚博物馆,但至今也没落实。

  罗米欧故居大门上刻有莎士比亚《罗米欧与朱丽叶》悲剧第一幕的一段台词:“啊!罗米欧在哪?…… 呀呀呀!我已经失去自我,我不在这里,这不是罗米欧,他在其它什么地方。”这段无意识的反语,象是把罗米欧的居所投掷到另一个什么地方去了……

  罗米欧的故居外,除了我,没有一个游客,这里象是被忽视了。我接着朝这对恋人的殉葬地 —“朱丽叶墓穴”走去。有相当远的路程,在问了好几位当地人之后,终于找到了。

  不大的一个院落,已改为博物馆对外开放。院中间有一老井,四周是平房,南房有地下室,我走下去,猛见一空花岗岩石棺静静地摆放在地上,铁窗外微暗的光线照着石棺,反射出一种十分悲凉的青光。

  这座石棺在历史上很早就是人们朝圣的目标。不少人从石棺上敲下一块碎花岗岩当做纪念品,1822年拿波伦三世的寡妇玛丽露萨曾用从石棺上敲下的多块石头做项链。英国大诗人拜伦(G.Byron 1788----1824)曾描绘这座石棺“其悲哀就如同她的爱情一样……”。1814年至1866年维罗那被奥地利人占领期间,朱丽叶墓穴“没得到很好保护,石棺被妇人用来洗衣,墓穴里的墙上挂满长春藤(Ivy),小孩在院内玩耍……”真是如拜伦所言的悲哀!我望着这凄凉的石棺,心想,难道这真就是当年罗米欧与朱丽叶的殉葬地?这就是他们为了追求的爱情的结局之地?700年弹指一挥而逝,窗外早已换了人间!

  罗米欧与朱丽叶的历史影响力

  自从莎士比亚创作出《罗米欧与朱丽叶》并于1595年公演以来,其巨大的影响力在几百年间传遍全球五大洲。在此基础上,各国艺术家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力,又创作出众多历史杰作,具体体现在绘画、雕塑、文学、音乐、戏剧、电影等各个层面。

  罗米欧与朱丽叶从爱情的萌生、发展、死亡,不过短短几天时间,多么惊心动魄、凄美、短暂而又漫长!全世界在相爱着的人们都希望这爱的一瞬,如歌德的诗句所描述的那样:“你真美啊!请停留一下。”爱情创造了罗米欧与朱丽叶,也毁灭了罗米欧与朱丽叶。据史料记载,中世纪意大利的黑暗,使从国君到平民都生活在一种残酷与复仇恐怖气氛中。意大利的民族特性为双重,谈吐隽雅而性情暴烈,趣味高尚而野蛮凶恶,血的复仇是一种不容推卸的责任,这种气质反映在意大利歌剧音乐中是再直接不过的了,声乐与灵魂是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莎士比亚从罗米欧与朱丽叶这段意大利故事素材中,敏锐地觉察出中世纪保守的英国民族身上同样存在着的愚昧与顽固。他借助异国题材的作品向中世纪的封建道德残余力量挑战。《罗米欧与朱丽叶》是一个在黑暗中发生的故事,黑夜贯彻作品始终。罗米欧夜晚在舞会上邂逅朱丽叶;罗米欧夜晚与朱丽叶在花园里互诉衷情;罗米欧在夜晚被放逐;朱丽叶在夜晚服药;二人又于夜晚在黑暗的地下墓穴双双殉情!黑暗是莎士比亚在罗米欧与朱丽叶身上投射下的一种伟大的悲哀,一种人物未来命运的暗示,也是对中世纪黑暗社会环境的深刻揭露。同时,罗米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故事也是光明灿烂的,她感动着全人类,并一代一代传颂下去。我在“朱丽叶墓穴”见到几位欧洲年轻人在院内那口老井前合影,我问其中一个姑娘:那口老井有什么特别的历史意义吗?她说不,立即指向地下室的石棺说:“那才是历史性的地方,真正历史性的!”看来,人心追求纯真情感的本质还不会因为信息时代的到来而彻底毁灭。正如一位哲人所说:“只要情人们的心还有能力感动和痛苦,罗米欧与朱丽叶的故事就不会被忘记。那里总会有她的帕拉丁(Paladin);有她遨侠骑士(Errant Knights)。”

  中国人在意大利

  中国和意大利的交往可追溯到1257年,旅行商人马可波罗远赴华夏,在元朝首都(北京)忽必烈朝廷内任官职15年之久,并著有东方见闻录《马可波罗游记》一书。1970年11月6日中意建交。目前旅居意大利的中国人约有6万,占欧洲国家比例的第六位(法国居首,现有20万华人)。

  中国人在海外开餐馆的传统在意大利仍继续着,同时朝着贸易、服装加工等方面发展。与美、加及北欧众多进入电脑、通迅领域的中国人相比,在意大利的华人显得慢了一步,可能是因为意国本身在这方面还欠发达。

  在加达湖的第一天,我路过一个叫“月月红”中餐馆,经营者来自上海,在这仅有二千人的小镇上,唯一的中餐馆生意相当不错,不仅是旅行者光顾,更多的是当地人。

  在维罗那我去了一家温州人开的有相当规模的中餐厅。女主人告诉我,她们一家已在意国奋斗十几年了,儿子长大成人已开了自己的皮革店,现在餐馆仍保持家庭性营业,夫妇当老板,年轻的亲戚做跑堂,国内家里仅有老母亲,每年回去探望。我问起将来的打算,是不是要落叶归根?回答是古希腊的一句名言:“你不能两次同踏入一条河”。(编/王兆军 )




评论】 【出国通途论坛】 【推荐】 【 】 【打印】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search 小灵通 儿童用品 香水
 
热 点 专 题
小浪底库区游船沉没
韦尔奇对话中国企业家
大学生卷入非法传销
美国将移交萨达姆
2004世界难民日:回家
凤凰卫视中华小姐大赛
京华时报摄影专栏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不良信息举报

   



文化教育意见反馈留言板电话:010-62630930-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