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考试中心 > 聚焦2004高考复读 > 正文

梦想的延伸--2004年高考复读热继续升温

http://www.sina.com.cn 2004/07/06 11:54  三晋都市报

  复读热持续升温

  追根溯源,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恢复高考制度后,复读现象就已出现。当时由于高校招生计划有限,考生为考取一所理想大学,复读三四年者不乏其人,个别的甚至“卧薪尝胆”复读8年,即所谓“8年抗战”。复读真正成为热潮则是近几年才出现的。究其原因,复读热在相当程度上受到了国情的制约。近年来高校发展很快,入学率连年攀升,然而由于受
到普通高校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考生复读热呈升温趋势。继1999年高校扩招政策实施后,2001年全国掀起了高考复读热潮,高等教育从精英化一步步走向大众化,考生也从追求“有书读”到以“读好书”为目标,每年都有不少学生加入“复读”大军。

  复读心态:苦一年,不苦一辈子

  一般来说,选择复读的考生不外乎以下三类:1.高分考生。他们的期望值较高,往往对就业形势好的名校“情有独钟”,一般学校不上。这类考生在复读生中占的人数不多,不过近几年呈增长趋势。2.发挥失常考生。这类考生考分虽然偏低,但与实际水平不符。3.贫困学生。自身有潜力,希望通过继续奋斗圆大学梦。

  老师提醒:“破釜沉舟”须慎重考虑

  复读因人而异,切忌投机和盲目。尽管每年高校的招生计划都有相应增长,但未来的趋势是报考人员一年比一年多,明年复读竞争性仍然很大,选择复读的学生承受的心理压力普遍很大,他们有冒再次失败的风险,所以必须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较好的心理素质,否则,选择复读是不理智的,那些高考成绩已上线的高分考生也可复读一年向更高的目标冲刺,但风险大压力更大,应认真权衡利弊。

  考分越高,复读后想再提高难度越大。因此考生一定要结合自身实际决定是否复读。一般而言,通过复读,400分左右的考生最多可提高100分左右,600分左右的考生提高幅度将非常小,此外,考生的复读效果与补习学校的学风、师资力量、考生心理状况等因素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专家分析:复读有利亦有弊

  有利的是,复读为自己争取了一次重新参加高考竞争的机会,能积极调整自己、挑战自己,更加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以便圆自己的大学梦,或是圆自己的重点大学梦,找回自己的自尊和自信;不利的是,当那艰苦的“高四”生活开始时,复读生会比高三时的压力更大。他们非常看重学习的结果,即分数的提高,由此易产生学习的紧张和焦虑,或出现学习疲劳状态,影响学习效率。有的同学还没有从高考落第的阴影中走出来,就开始了新一轮的学习竞争,情绪低落、压抑,不仅拿不出良好的学习状态,而且内心很容易产生挫败感,影响身心健康。有的学生甚至走入了一个复读“怪圈”,一年复读未考上再来第二年、第三年、第四年……越上越觉得味同嚼蜡,可又不想放弃,苦不堪言。

  关于是否应该复读,对考生提出以下建议:

  其一,考虑这次高考是否是自己发挥失常。答案是肯定的,则可以考虑选择复读。

  其二,考虑自己的学习潜力还有多大,能否提高到自己期望达到的水平。如果这一次高考,自己已经尽了最大努力,复读的效果可能不如想像的效果好。

  其三,考虑高考分数。根据以往经验,如果高考分数低于当年的本科线100分,就不要考虑复读,因为学生基础较差,很难在一年的时间内提高。

  其四,考虑自己的身心状况和现实条件是否允许再复读。其实,通过

成人高考或函授等形式,一样能提高自己的学历层次。退一步说,即使不上大学,也会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实现自己的理想。

  其五,那些已经达到本、专科录取线,却感到不理想准备再一次备战高考,一定要考上重点大学的同学,复读要慎重考虑。普通高校也是人才辈出的地方,重要的是自己是否为实现远大的理想付出了最大的努力。希望家长在孩子高考落榜后,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帮助孩子分析失利的原因,作出符合孩子实际的最佳选择。

  最后,是否对复读下定了决心。复读不仅辛苦,而且心理压力很大,学生一定要认真考虑,只有坚定的信心才不至于半途而废。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新浪高考 新浪教育      欢迎网友投稿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