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命透析出希望的火花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07/12 14:52 新浪教育 | |
我第一次上古代文学课时,老师要我背古文: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巳暮矣!”……师旷曰: “……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我顿悟生命的崇高与庄严,在这个世界上也许财富是个定数,而唯有智慧才是真正的变量。把自考进行到底,让生命透析出希望的火花。 一一—个自考生的手记 八十年代初是社会大变革的起点。从十年浩劫中复苏过来的‘垮掉的一代”才明白自己的无知的悲哀。社会日日在提速:慢半步者叫无知,快半步者叫时尚,快一步者叫前卫。而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工厂观念、方式都面临“物竟天择。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而重新“洗牌“-我的生命也在沉沦和崛起之间进行无数次迭择:是当无知者还是无愚者?我难道是“多余心的典型?这似有当年鲁迅“两问余一卒,荷戟独徨彷。”那种看不见路在何方的苍凉感i 然而这时本市首开自学考试之门,透出了希望之光,我成了首批“吃螃蟹者,抱着阿里巴巴“芝麻开门”的美梦步入自考之路,从此生命中点燃了希望的篝火,经历了从专科至本科前后“八年抗战’的苦乐年华,每前进一步都镌刻出我厚重的身影。岁月无痕,青春无悔! 自考是向落后意识开战。 当时我厂是本市的“特困企业”,步履艰难。由于没有抛弃计划经济的窠臼,堆积如山的产品复盖着落后的生产意识,大家不知穷的根源,怨天尤人:不愿学习新思想、新方法和提升人的素质,只是消极地生存:有的“下海”“掏金”,有的给农民打工缝纫:收取微薄的加工费。现实的无奈与市场的诱惑是我自考的思想障碍。一些尖刻的话使灵魂在颤抖:“怪哉!肚子里装着猪食还要去赶考’! ……”我没有随波逐流,而是用“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来捍卫自己的“精神疆界,为生命的升华而步入书中去默默地耕耘,我真象是涅磐的凤凰,排除红尘中的干扰,聊作小诗自勉:“从前是一颗流星,在别人迷路时,你释放最灿烂的光辉;今天是一颗恒星,在自己迷路时,为自己烛照出生命的路徽;登上泰山观日出啊,在拥抱太阳中化为五彩烟云。’(《让生命为自己燃烧一’次》) 我想死都不怕了还拍别人讥讽吗! 从此自考沉淀为心中的一尊女神,似《蒙娜丽莎》永恒的微笑,但比 达·芬奇的《画蛋》》在时空、精力和经济上更显凝重,是一杯芬芳的苦酒。 自考是一项与时间赛跑的事业。 当时我既要参与厂新产品的试制,挑灯夜战,又要自学,夙兴夜寐,给自己精力下达“干毛巾拧水’的指令,见缝插针,学习讨划分散进行。枕上、厕上、路上都有学习资料,达到“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境界,真有“走火入魔”之嫌,连梦中也象在放电影一样一页页地翻书。书翻烂了,但要真正掌握又是另一回事。记得第一次考《现代汉语》就发现语音的准确掌握因受方音的影响而犯难。四川话虽划归北方方言,但说起话来却是L、 n不分;f、h不分,z、c、s与zh 、ch 、sh不分等,连常用词如“鞋子”发音成“孩子”也是常有。眼看还有月余就要考试了,我们哪能象达·芬奇用三月的时间来从容地学“画蛋”。这时采取了在“强闻博记”的基础上,—是找规律性,背少不背多优化记忆:厂.是把易错的语音词语制成卡片,随身携带,贴于家中各角落或器皿上,如:胡椒瓶/hǘ jiāo píng,风扇fēng shàn,茶几chájī,拉手lā shǒu等,随时记忆;三是看新闻联播时注意不断纠正自己的语音,打好—场学好普通话的攻坚战,从而提高了时间的运营效果。考完后我觉得很有‘诚就感”,当时厂去参加考试者有二十多人,成绩下来只有二人过关。有的差l 2分,有的差几十分。大家惊叹自考原来是一架独木桥,只有冲在前面者,才能抢占制高点。我感觉到自考是一项与时间赛跑的事业,从中磨练自己意志和提升自己智商,把失去的岁月夺回来,你就成为生活的强者。此刑在对时间采取了集腋成裘战略的同时,也开始打磨自己的笔尖。 结合工厂实际,先后在《重庆晚报》、《劳动导报》、《机电安全》等报刊杂志上发表了《正确对待自己和别人》、《走出防火的误区》、《安全生产的非理性思考》等文。自考,使我重新肯定了自己生命的伟岸,悟出了希望要靠自己去博奕才能成功的奥妙。我在日记中写道:“无愁前面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这个‘知已’就是知识。” 自考是向贫穷抗争。 自考虽是“无围墙的大学”,但当时经济上的困窘,使它有了围墙。且高不可测。考过几科之后,心象蒲公荚一样想漂泊到一个宁静的港弯去停泊,不由自主地背起了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的招手,……不带走一’丝儿云彩。”工厂只能发生活费,女儿们要读书,自己要支出各种自学费用,“囊中羞涩”的孔方兄使“英雄气短”。但这时我想起了学过的《孔乙已》、《黄生借书说》中两读书人的读书观:从孔乙已的“窃书不能算偷”论,黄生借书学习论中,为自己的读书理由网开一面。从孔乙已的悲壮与狡黠、黄生的理智与刻苦中吸收积极的“养分”,于是给自己订下学习消费原则:可买可不买的书一定不买;可参加可不参加的辅导一定不参加。缺资料到图书馆去借,与参如辅导的同学交流“借光”,如巴金研究资料、古代散文研究资料等都是借来学习的。尤其是借图书馆的书能加速学习,我倍感黄生学习的有效性和勤奋对我的感染,感谢贫困对我的鞭策! 自考,并没有向贫困低头,虽清贫,相反只觉得生命的价值更富有,走起路来精神焕发,无沦在单位当兼职教师或各种场合发言都侃侃而谈,大家都觉得我“变了’——这就是知识的力量!恰巧这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重庆记者站招聘记者,我抱着检验自己能力的心理去应聘考试,居然从几百人中脱颖而出一一录取了。 录取后虽因种种原因未去,但我心中透析出国家、民族在“百废俱兴”中对真正人才渴求的光芒,我们所走的每一个脚印都论证着:自考是通过对人的锤炼来造就新世纪人才的“硬道理". 自考不仅是获取知识的一种途径,也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种精神、一面旗帜。 我的家庭就是一个典型。 我参加自考曾感动了我的两个女儿:“爸爸都中年人了还要‘亡羊补牢’,我们没有理由不努力学习!”放学后,家中—片寂静,只听到渺沙的书写声和翻书声,父女仨在灯下围坐看书讨论,隔壁的麻将声算是音乐伴奏,在风声、雨声中常可听到读书声。当大女美院毕业了,我也大专毕业。几年后二女又美院毕业,可工作一年后说:“爸爸我想考研”,我支持说:“我们两爷崽比赛,你考研我读棚—看谁先毕业!”我毕业不久她也毕业留校任教。为了纪念全家都达到了大学文化水平,我们幸福合影,叮嘱摄影师题字:读书世家。 我想:自考不知激励了多少家庭和热血青年、壮年(跟我一起参加自考时曾有一个将退休的小学教师)为了民族的复兴,成了志同道合者,共同携手向科学文化进军。东方的“雄狮”真的醒了,近百年来中国富民强国之梦屈指可数了,他们的梦就映在“自考”这面旗帜上。 而今我已进入“天命之年,,但回忆起当初参如自考和同儿女读书的情景其乐也融融,它凝固成我生命中最宝贵的经历和财富。培根说:“人生如同道路,最近的捷径通常是最坏的路。”所以,感谢自考,虽然路悠长、曲折却是正道,它使我悟出了那么多的人生道理,人啊,只要敢于手持彩练当空舞,就会让生命透晰出希望的火花! (作者/潘华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