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求职招聘 > 正文

自我定位:走无悔的路 尽管有时会茫然

http://www.sina.com.cn 2004/07/13 11:32  中国青年

  走无悔的路,尽管有时会茫然

  马东顺(男,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经济学学士,A型血,未婚)

  “小伙子,多大了?”偶然被一位前辈这样问起时,我有些无措,因为我已经忘记自己多大了,赶紧用自己正经历着的年份减去自己的出生年,得到了一个自己有些不敢相信
的数字——25!已经25了!看看自己手中无钱、身下无房、脚下无车,尤其是当一些长者说他们在我这个年纪已经怎么样了的时候:突然间竟有了些许的茫然、有了些许的焦虑、有了些许的不知所措。

  25岁前,更多的时候行事还是率性而为,而25岁了,开始不知道自己该站在哪一个行列里了:已经不敢再当仁不让地自称男孩,而要称自己为男人,长者又会大肆地嘲笑一番,一个小P孩儿人生阅历无几、脸上皱纹不多、终身大婚还没完呢,充什么大。站在了"男孩"与"男人"的临界点上,对于自己是谁突然就有些茫然了,说话做事也要经常考虑到所要面对的对象和可能造成的影响了。于是,午夜梦回时,开始认真地思考"我是谁"了。

  本命年时,作为一名志愿者,我来到了新疆,来时的激情仍清晰如昨。虽然我坚信自己的激情仍如始地燃烧着,但短短的八个多月过去了,有些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却很现实地摆在了面前:今年8月底,服务期满后,当自己不再是一个专职志愿者的时候,我要走一条什么样的路?25岁,应该是一个理性回归的年纪了。我想创业!当我向亲人、朋友、同学征求意见时,得到的支持少之又少:你有创业和守业的经验吗?你从哪儿去搞启动资金?你有能力把握无情的市场吗?你能管理好一个公司吗?在酒量决定业务量的潜规则下,你有多大的酒量?在非市场因素对市场具有近乎决定性作用的情况下,你自认可以摆平一切吗?而母亲的话更是让我无言:孩子,自己干,太苦太累了,还是找个稳定点儿工作,拿着稳定的工资过安稳的日子吧,这样,我和你爸就不会太为你操心了。这么多的问题摆在我的面前,在时时动摇着我的决定却又时时提醒着自己要不断完善自己--要做成一件事,需要综合的素质,而这些不是能够一蹴而就的

  还清晰地记得儿时对自己的定位,那时想像将来的自己绝不会是一个小人物——如果自己将来不是伟人,也是个具有着极强影响力的有着大手笔的人。随着岁月的流逝,抛却了内心深处的渴望和无法自欺的欲望,在现实中,自己越来越倾向于平凡了。在与朋友、陌生人聊天的时候,也总是有意无意地流露出这样的情绪:“我本平凡”。这成了自己也搞不清是实情还是假意的口头禅。尤其当有人问起我的年龄时,总在说出那个数字时有些犹豫,因为自己还没有足够的资历撑起一个丰满的25岁。

  点评

  平凡或伟大大多是他人或者社会的评价。对于个人而言,如果能够做真正的自己就是很伟大吧?你喜欢到处游走,并且在自己本命年的时候走到了遥远的西部去做了一个志愿者。在我看来,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也可以称得上是一次很伟大的行动。

  我33岁去美国访问的时候,也觉得自己很老,但一个美国朋友告诉我,对于他们,45岁依然是青年,而我也只是个"小P孩"。年轻的时候我们有热情、有能量,但当我们慢慢变老的时候,我们增加了我们的阅历和经验;我们会比年轻的时候更清楚我们的目标;我们更能承受困难和挫折;我们更懂得珍惜转瞬即逝的时光......相信你的能力和坚持会让你充实无悔。

  中了“莫非定律”的招

  李玥(女,图书营销策划,文学硕士,B型血,已婚)

  25岁生日后整两月,我参加了北师大中文系的博士研究生考试。考试第一天早上,我坐的车在北太平庄抛锚了,虽然只耽搁了10分钟,虽然离考试开始还有相当充裕的时间,我却还是沉不住气,格外焦虑、烦躁起来,因为我突然清醒地意识到--天哪,其实我还不想读博士呢!我想工作了,比任何时候都要想。我被这个念头折磨,一直到我进入考场,提笔答题,才又回到那个熟悉的梦想中--考博士,做研究,成为一名年轻的女学者。

  这个梦从20岁做起。那年我大三,从新开的理论课上,我体会到无比愉悦的思维乐趣,生发出对学术和学者的狂热崇拜。本科毕业,我选择读研,充分体验并品味着学者梦带来的崇高感--那时候,我比较自恋和偏执,生活圈子基本上只在校园,对文学文化以外的领域没有太多兴趣。

  好像是默多克说的,生活会因为你碰到的人得到延展和改变,我深深体会并实践了这句话——我先生“咚”一声掉到跟前,他是我结识的第一个工科学生,我们居然一见钟情!他有很多谈得来的哥们儿,我混迹其中,开始听他们聊管理学、信息技术、通信、经济金融、贸易、保险、公司法、股票……连自己都弄不清楚,变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我居然会去读关于技术历史的书,还会对项目管理发生了兴趣;经济观察报成为我喜欢的报纸,我像研究诗学理论一样地去研究上面的文章。原来学者之外,还有这么多有意思的可能性啊。

  像任何受到诱惑的人一样,我开始抵抗,为了维护对学术和学者的理想不动摇,在准备考博的日子里,我把自己的后路一一切断——我没有写一份求职简历,也没有参加任何招聘会,当然,就更没有仔细地想过,如果不读博士,我该去做什么。越是不去想,就越感到焦虑,到最后竟转化为一种很消极的态度,我对先生说 :“让上帝去选择吧,看看上帝要我做学者还是做别的。”这话够傻的,有点赌气的味道。可我在赌谁的气呢?说到底,还是我自己缺乏勇气——考博士在我好像是一种惯性,是理所当然,这个方向的未来我看得很清楚,虽然会很辛苦,至少目前没有太多风险和不可知的因素。而另一个方向的未来,我就当真一点儿也看不清楚了,甚至没有勇气去预期和规划,去面对不可控制的诸种可能性。我想离开校园,想尝试不同的环境,但这种从熟悉到陌生的过程,却让我感到恐惧和焦虑,我还不够勇敢!

  这次考试绝对应验了“莫非定律”——凡事只要有可能出错,那就一定会出错——我一脸苦大仇深进入考场,患得患失,最后,我落榜了。

  我很愚蠢地把自己逼上不必要的绝路,然后再去发现生机,这种做事的方式,给我带来很多无谓的压力。从知道自己落榜、写简历、投递简历到签约,我总共只花了九天的时间,几乎每天都经历一次从希望到失望,我的承受能力得到了从未有过的考验。

  25岁半,我开始了第一份全职工作:图书编辑。让我吃惊的是,面对曾经害怕的可能性,我发现了自己的学习和适应潜能,尤其是,那种思维的愉悦,没有损失一分一毫,而念书时受到的训练,也在工作中得以发挥,这些都让我感到快乐。25岁的自我认同与定位的焦虑,慢慢平复下去,最重要的是,对不可知的未来,我更少害怕,而更多地,期待着有奇迹发生!

  点评

  恭喜你这一次考博的失利,让你有了新的机会发现自己的潜力,也给了你人生新的经验。正如你所说,这次经验让你对不可知的未来的焦虑和恐惧减小。或许,有一天你重新回到大学校园,不是因为惯性,而是因为你有更明确的目标。可以确信,你会更多地带着期待面对不可知的未来,对“莫非”能够更坦然地接受。(选题策划:《中国青年》编辑部 执行:邱四维)




评论】 【天生我才论坛】 【推荐】 【 】 【打印】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search 小灵通 儿童用品 香水
 
热 点 专 题
暴雨考验北京交通
2003年审计报告
日本调查东海资源
伊武装绑架菲律宾人质
第15届世界艾滋病大会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美洲杯激战 亚洲杯
凤凰卫视中华小姐大赛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文化教育意见反馈留言板电话:010-62630930-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