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教育信息 > 正文

清华大学人事改革浮出水面 被解聘教师起诉学校

http://www.sina.com.cn 2004/07/16 10:34  中国青年报

  刘求生曾经是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一名教师。他不明白为什么双方在合作6年之后,清华2003年不再与他继续签约。

  刘求生决定向清华要个说法。7月12日,海淀法院开庭审理刘求生与清华大学人事纠纷一案。

  清华大学一直低调进行的人事制度改革,由此终于浮出水面。

  官司引出的低调人事改革

  刘求生自称是“清华人事改革赶走的第一位副教授”,但并不是清华惟一不续聘的教师。据清华介绍,1998~2002年聘用合同没有续聘(含未满合同)的教师占签聘人数的10.8%。

  一组更详细的数据是,目前清华全体教师的40%,也就是大约1000名教师正处于有期限聘期状态。从1994年至2002年,据保守数字统计,中初级教师调出近300人。其中,博士占5.3%,硕士占6.9%,本科毕业的占4.8%。

  事实上,改革的正面效果是明显的。一些教师离开了,与之相对应,最近几年从国外留学回国到清华应聘的人数呈现上升趋势,学术层次也在不断提高。比如清华物理系,通过引进、培养,物理系已经有8名院士,如果算上杨振宁先生就是9名。

  不久前,世界计算机界最高荣誉———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卖掉了美国的房子,辞去了普林斯顿大学的教职,回到清华一心一意地任教。

  在经济学领域有一定影响的白重恩、李稻葵现已正式受聘为清华全职教授。

  不仅如此,一些科研教学团队也纷纷成建制地从海外飞来。“如果清华49个系中,每个系能有五六个大师,就可以了。”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院士说。与其他几所知名大学的人事改革一样,清华希望达到这样一种理想状态:一流,流动,竞争。

  实际上,1989年清华就开始了第一次人事改革。有教育界人士分析,清华改革是“小步快跑,并没有引起大的震荡”。

  “减震改革”步步逼近核心

  人事制度的改革势必会牵动方方面面的利益,就像是台大手术,难免伤筋动骨。很多大学的高层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激烈地批评与巨大反弹。

  许多人都很奇怪:清华这样庞大的一支队伍,而且是能人汇聚,精英云集,十几年的改革竟然没有引起大的波澜?刘求生状告清华可能算是最大的一个反弹了。不过,他似乎只有个案意义。

  在外人看来,清华各次改革的时间间隔没有什么规律。可在校长顾秉林看来,清华改革简化成“四步走”,而且是步步逼近:

  第一步是聘任,教师明确自己的岗位和责任,让那些干不好的走人。

  第二步开始于1994年,从非升即走,到后来的非升即转,是对于那些走不了的人进行分流。清华为此专门成立人才流动中心。

  第三步是待遇问题。清华要吸引人来,它的竞争对象不再局限于兄弟院校,而是扩展到社会上,与那些大公司竞争人才,如果不给相应的待遇,难以得到顶尖人才。

  第四步是教师序列的改革,正是有了前面的铺垫,这次改革直逼利益核心。

  在一年前国内不少高校进行的人事制度改革中,人们一直争论的是,改革应该是“休克疗法”,还是“在跑步中动手术”,或是“先改革,在过程中调整”。

  而清华却是在它长达十几年的四步走规划里,实行了自己的套路———每次改革都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激烈讨论,不同意见,争论,尽量统一,试点,推广。有了前面一系列的铺垫,每一步改革举措推行起来自然水到渠成。“因为学校的舆论准备比较好,我们把改革分作几年进行,把问题一步步化解。”顾秉林说。

  有人评价,清华人事制度的改革体现了理工科名校的特点———低调务实、思路清晰、步步紧逼。

  “止痛药”需要加量?

  但正像校长顾秉林所感叹的,“改革越往后,越艰难”。

  去年年底开始的第四步走,最终还是将手术刀指向了一所高校仰仗的核心———教师队伍。这场打乱既有利益格局的改革与以往一样,也在平静中登场。

  其改革的目标是重新明确教授职责:所谓教授,必须讲课,不讲课的不再享有教授称谓。

  这意味着多年以来寂静无声悄然潜行的改革进入了“攻坚战”。虽然在付诸实施之前,已经经过了长时间的讨论。

  这是一个长达几年的伏笔:

  1999年第三次改革,清华全面实行岗位聘任与岗位津贴制度,大幅改善教师待遇。激励机制进一步被强化,岗位津贴的最高差别可达12.8倍。但对于教学骨干来说,与其他人员相比,待遇方面失去优势。

  2000年3月,时任清华校长的王大中院士提出在完善岗位聘任及人事制度改革方面,要对教学倾斜。

  2002年进入方案逐步推进阶段。学校改革了正、副教授的聘任评审程序,有两个重要环节:一是校外同行专家隐名评审;二是院系教授会议审议。

  去年年底,这项新的人事改革才在清华正式推广开来,而且改革的过程也定的是“3年后才能完全到位”。

  有位年轻教师就表示不理解:我工作好,国际上也承认,为什么进不了教学科研系列?顾秉林亲自与他谈话:你很出色,科研也好,但是这个系列要求教学更好。教师队伍的核心是教学。“如今,改革表面的震动是越来越小,可是思想起伏确实越来越大。”顾秉林说。

  比他冲在更前头的是改革政策的直接执行者:现任人事处处长———裴兆宏。

  这项教师系列的改革,他一个院一个系地谈,已经走了17个院系,开了17场座谈会。每次都是先讲上一个多小时的政策,然后再一一解答教师们的问题。这种沟通会往往一开就是一个半天。

  许多教师有意见。“科研很重要,上课会影响科研进度。”裴兆宏对此很理解:教师对科研有积极性,科研项目的经费可以改善收入,促进学术成长。“问题是教师的定位不能模糊。人才培养永远是大学的首要责任,教学是教师的首要职责。一个大学教师如果长期不授课,长此以往,会影响大学的声誉和教学水平。”他说。

  以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为例:一次他回国访问,行程还未结束,就着急赶回美国。陪同人员苦苦挽留,杨先生拒绝的理由很简单:“我要回去给学生上课。”

  每一口馒头都很重要

  对清华的改革先锋们来说,他们冲锋的目的只有一个:拥有一流的师资队伍。而目的实现的背后,是历任、现任乃至后任清华校长不息的奋斗目标: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清华现在进行的并不是最后一次改革,而只是人事改革过程中的一步。再过几年,还会推出新的重大措施。我们现在的改革并不到位,但每一步都是在向前进一步。”顾秉林说。他把清华的改革比做吃馒头,人们总以为最后一口才是吃饱的关键。其实每一口都同样重要,没有前面的铺垫,后面是吃不饱的。清华改革也是一样。“这种行为不是妥协,而是适合中国国情,以人为本。”顾说。

  但是,解聘教师刘求生的疑惑与愤怒在此刻爆发出来,对于清华的“减震改革”也许是一次不大不小的挑战。(记者 原春琳)




评论】 【推荐】 【 】 【打印】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search 小灵通 儿童用品 香水
 
热 点 专 题
解放军东山岛军演
2003年审计报告
杜邦不粘锅致癌风波
长春人质事件
《十面埋伏》 视频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美洲杯 视频点播
环法自行车赛 亚洲杯
见证《焦点访谈》连载

   



文化教育意见反馈留言板电话:010-62630930-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