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教育信息 > 正文

教育部第二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新闻发布实录

http://www.sina.com.cn 2004/08/02 17:19  新浪教育


教育部2004年第二十五次新闻发布会现场

  主持人(王旭明):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下午好!欢迎各位出席教育部今年第25次新闻发布会。在这骄阳似火的季节里,我们又迎来了我们国家教育界特别是高等教育界的一大盛事、喜事,就是我们把全国近百所高校的校长,其中含有教育部直属高校的72所学校的校长和国外的十几所重点高校的校长,云集到北京,共同就高等教育大学发展战略规划和大
学科研与科研成果转化的课题集中进行为期一周的讨论,这就是今年我们即将在8月4号开幕的第二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这一大盛事、喜事对于我们新闻界来讲也是十分令人欢欣鼓舞的,因为这么多校长集中到一起,为我们的采访提供了很多便利。

  关于这一届校长论坛的有关情况,今天我们很高兴的请到了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同志和教育行政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俞家庆同志介绍有关论坛的情况。

  首先请章新胜副部长介绍中外大学校长论坛的有关情况。

  章新胜:感谢各位新闻界的朋友,我们又一次在这儿见面。这次是第二次中外大学校长论坛,在座的也许不少新闻界的朋友参加了第一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首先感谢各位在第一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宣传报道方面所做的努力和贡献。第二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将于8月4—8月10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为什么要继续办第二届?今后还要办下去,不少新闻界朋友都有参加过第一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的经验,我想这儿再强调一下。论坛的召开是教育部党组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的一个重要体现,这次论坛会对于进一步贯彻科教兴国战略以及人才强国战略是一个实际的举措,第一届会办得很成功,在国内教育界特别是高教界以及和教育相关的各界所收到的反映,以及在世界上所引起的反映都比我们预计的要强、要好。所以,呼声也很高。

  我们确定的20年奔小康的战略目标,在本世纪中叶完成三步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最终靠什么?还是中央指出的,靠教育、靠科技兴国、靠人才,这是去年12月19日中央召开的人才工作会确定了一个新的战略,叫人才强国战略。教育、科技和人才,教育是一个最重要的阵地,培养人才、造就人才,同时大学也是一个吸收知识的地方。同时,大学的第三个支柱赋予人才和科技的发展。在这次12月19—20日中央和国务院在北京召开的人才工作会上,国家主席胡锦涛指出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发展的关键问题,全党同志必须从战略的高度,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把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抓紧抓好,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劳动人才和拔尖人才,这是规模宏大、人才合理,充分发挥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重要的保证。所以,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对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对高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高等院校是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重要的支撑点,担负着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知识和人才支持的重要使命。

  今年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报告中强调指出要确实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用更大的精力、更大的财力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实施新一轮的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作为规划2007年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基本蓝图,新的行动计划的指导思想就是坚持一个宗旨、实现三大任务,贯彻八字方针。大家知道这是第一次政府工作报告中把教育五年振兴行动计划列入国务院工作报告,而且正式经人民代表大会协商会议,两会代表审议,最后人代会通过。这些代表们参政议政,所以这在我们教育部的历史上是第一次。这次教育部五年计划的重点就是两项,一项是农村教育,特别是西部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比较贫困的地区要加强农村教育;第二,建设高水平的大学和高水准的学科以及教师人才队伍的建设。对于五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是一篇大计划,但是重点就是两项。

  第一,我们这次办中外大学校长论坛第二届论坛也就是贯彻如何实施进一步的建设高水平的大学和一批高水准、高水平的学科以及相应的师资和科研人才队伍。我想这是第一个重点。

  第二,就是教育部所强调的八字方针,就是“巩固、深化、提高、发展”。大家知道,我们高等教育已经迎来了大众化,这是来之不易的成果,在2002年我们就实现了高等教育同龄入学率达到15%,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估的标准,进入了高校大众化阶段,去年我们已经实现了高等教育同龄入学率。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中,强调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大学以及建一大批高水准的学科和相应的师资、科研人才队伍,是这里至关重要的举措。我们在加快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同时,根据我们中国的国情和需要,以及人才强国战略、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同时借鉴和吸取了世界有关国家在高教大众化以后所取得的经验和走过的弯路,得出这么一个结论,在大众化发展的阶段还要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大学和一批高水准的学科,以及相应的师资和科研人才队伍。所以,我们在经历了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实现了大众化,同时高等教育经历了过去扩招,1998年628万人高校在校生,现在发展到近1800万高校在校生,成为世界最大的高等学校再生生的群体和国家,而且每年还以10%甚至更高的点数在发展。扩招以后, 我们实施了调整、合并、合作、共建的八字方针,由500多所学校合并成300多所学校。同时,高等教育经历了非常大的改革,就是由过去各部来办学,变成中央和省两级政府办学,在这其中,中央和院校又多数下放给地方,以省和市办学为主。以助学金为主体、以贷学金为助学主体的奖、贷、减、免、补的方针。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经过了这样一个大的改革,我们如何巩固这样的成果,同时还要深化这样的改革,在扩招以后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我们的科研水准,以达到进一步加快发展的目的。所以,这就是八字方针所强调的。我们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大学,要继续加强“211”工程并实施“985”工程,同时新启动教育计划和高校科技创新计划以及高校社会繁荣计划,通过这些计划和工程的实施,来实现高水平大学的建设,包括少数世界一流水准的大学和一批高水准的学科和相应的师资人才队伍的建设。这是我们举办中外大学校长论坛的原因所在。

  第三,外部世界变化非常快,全球化的精神仍然在不断的加快。而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同时,新一轮的科技革命,特别是技术的不断加快,都使得高校在经济全球化和新一轮科技革命中引发的技术、知识经济和知识社会的到来,高等院校在社会中,在一个层次、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发展中的地位将越来越凸现。从远离社会中心的神圣的殿堂、纯学术的研究机构而走向了三大内容越来越突出,不光是贡献知识、培养人才,而且还服务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这方面随着全球化的发展,高校的竞争,各国高校特别是高水平的,具有世界水准的高校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呢?它们的变化是非常大的,都在提高自己的国际竞争力,特别是发展,举几个例子,比如说英国,前不久布莱尔政府通过的给予建设重点高校的拨款制度以及对于高等院校学生收费制度的改革,经过激烈的辩论,最终以多数通过。而他们在这场辩论中就常常引用中国的例子,主要是关于中国高校大众化的同时,加强了对于高水准大学和高水平学科建设的投入。德国现在正在酝酿建设一批尖子大学,正如施罗德所言,内部的辩论是非常激烈的,因为德国是联邦制,有16个州,但是就打算建10个尖子大学,就是为了突出高水准一流大学。德国在高教大众化的浪潮中吃了苦头,虽然有所收获,但是由于平均化所以过去在世界上非常突出,各个高等院校深深地感到要奋发追上。所以,在酝酿高校改革中,建立尖子大学的方针就脱颖而出了,要建立10所尖子大学,30个一流的研究生院,40个一流的研究实验室,集中联邦政府和州之间配套进行投入。最近变化非常大的就是日本,日本高教法人化的改革,进行了近半年的内部辩论,在去年3月份,日本国会批准于今年4月1号开始实施,它是由99所国内大学合并成89所,其中包括7所帝国大学,公立大学一直是它的核心,不论是学术论文、人才培养还是诺贝尔奖金的获得,都是以公立大学为主。但是,对公立大学要进行非常大的辩论,在他们的辩论中也引用了中国的“211”工程、“985”计划、长江学者计划,发展高教大众化的同时,还加强高水准大学和高水平学科的建设,就是说一个大学本身不一定全部进入高水准的大学,但是它有少数学科可以进入到某些地区的一流水准,比如说亚洲或者东亚,甚至是世界一流水准。在第一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中,大家都得到一个结论,有三句话,任何世界一流大学,像哈佛、牛津、麻省、斯坦福也不是所有专业都是一流的;第二句话,世界一流的大学一定有一大批学科专业位居世界一流,而且在人才的培养、重要的科技学术刊物上论文的成果以及关于科技成果等重大发现;第三句话,任何学校都要制定好发展战略,坚持我们叫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集中精力建设有自身比较优势的学科,我们通常叫有特色的学科,坚持数年如一日,学科和专业也能建成著名的学科和专业,甚至是世界一流的学科水准。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日本的法人化改革,今年4月1号开始实施,包括所有的公立大学老师再也不是公务员了,包括在大学有文户省派出的都脱离公务员。

  欧盟区域化的进程非常快,大家知道欧盟5月1号成功的实现东扩,由15国变成25国,但是欧盟实现了波罗尼亚进程,就是统一欧盟国家的学制,本科三年,加两年硕士,再加三年就是博士。所以,在欧盟要统一进程,首先要取得硕士的突破口,这是非常大的变化。并且制定了依拉丝姆斯项目计划,就是在25个成员国之内,大学生、研究生、博士后和学者都可以自由的流动,比如说我大学两年在这儿学,第三年只要在欧盟成员国、货币统一就可以到别的地方读。所以动作非常大,按照西方的说法二十一世纪四年的时间都不到,变化非常大。所以,我们举办第二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的论坛就是在这样的前提下,大家知道,我们要加快对外开放就要加快步伐,比如说我们和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建立了学历互认,这样就打通了通道。我们和西方主要的科技高教发达的国家都签订了教育协定,我们的强强合作,联合举办研究生院、中外合作办学,联合别人研究生,联合搞实验,都取得很大成绩,而且需方还非常瞩目我们的科技园孵化器和科技成果转化。因为世界变化现在非常快,再举个例子,牛津大学是世界最古老的大学,有800多年的历史,它现在聘任了一个新校长,原来说要聘任生物技术方面的,可能在座的有部分人知道,它聘任的校长是新西兰澳克兰大学的校长,但是这个人的主要经历不是学教育的,而是企业,是新西兰一个十分成功的企业家之一,五年前被澳克兰大学聘为校长,办得还不错。这个消息在世界高校界很有震动,因为剑桥大学聘用了耶鲁大学的副校长,知名度在于学校的基金,过去哈佛大学是第一位,耶鲁大学是第二位,但是拉的层次很远,现在耶鲁大学日趋逼近,而且大学内基金的增值保值非常好。所以,这位女校长就被剑桥请去做剑桥大学的一把手。同样像华威大学后来居上。过去我们知道的老牌学校多,其实有很多后来居上的。

  高教在二十一世纪不久,特别是在全球化的趋势,在知识经济到来的时候,大学的经济越来越凸现,在六十年代高教大众化浪潮过来以后,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最后几年,比如说今天我们在讨论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日本说你们的高教改革比我们早,你们很成功。就是说中国的改革也使得他们非常震动。所以,我们这次举办中外大学校长论坛就是我们要总体发展国内教育、科教兴国强国战略以及我们五年兴国计划,重点是两项,一项是农村特别是西部,第二项是高水平的学科以及高水平的师资和研究人员的建设。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继续举办第二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这件事大家知道,最早是李岚清前副总理和陈至力前部长倡导的第一届,而且着重点就是在于我们高等教育进行了非常深刻的,花了很大的改革以后,领导们就提出来大学校长本身的领导和管理的培养,所以他们非常重视,第一届办的也深受大学校长的欢迎。周济同志主持教育部工作会议以后,特别强调一年要开好三个会,一个会就是大学校长论坛,包括中外大学校长论坛,由校长参加,而且要求是正校长参加,第二个党建会,第三个是全国各直辖市厅长会。

  第二个大问题,给大家讲一下这次论坛的主题。教育部这次确定论坛的主题就是两项,有两项目标:一是大学的发展战略规划,二是大学的科研与科研成果的转化。我们整个七天时间要围绕这两大主题,结合各校的特点从不同的侧面介绍各校治校的经验和管理的规划。为什么要确定这两个主题呢?这也是针对我们如何进一步巩固、深化、改革和提高,最后实现发展的目的。二、一个大学最最重要的问题莫过于确定大学的定位和它的发展战略方向,而一个战略方向的确定除了大学本身的比较优势,它自己的纵向和它周围的学科专业相近的大学相比之外,很重要的是明确国家的战略发展目标,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国家的重大科研项目。三、还要弄清世界发展的趋势和世界科技和学科建设以及科研发展的前沿。就是说在科学技术方面,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比如说在学科建设上,现在最突出的是跨学科、多学科。比如说在本科教育上,清华、北大开始实施注重通试教育。比如说现在考大学,首先问你什么专业,因为你进来的一流院校只有一个门,哈佛有哈佛学院,耶鲁有耶鲁学院,有不同的系科专业,所以第一年就要分专业。为什么要强调创新人才怎么培养,为什么强调宽口径、厚基础,为什么重视通试教育,清华的学生有25%必修的学科。所以,制定一个大学的战略发展规划是至关重要的。

  二是注重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的转化。“九五”期间高教承担了国家“863”计划,高校有30%以上,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有三分之一以上,组织或者参与科技攻关项目占全国的四分之一。所以,大学对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作用在于知识经济社会越来越凸现。所以,这次我们就围绕这两个重点主题进行。

  第三个大问题,给大家介绍一下本次论坛的特点。第一个特点是这次论坛的规模上层次多样,今年的论坛有24位中方校长参加,其中包括教育部直属的72所高校,进入“211”工程的37所学校,以及初次而外教育部重点支持的中部和西部的部分高校,几乎每个省、直辖市、自治区都有高校校长参加。另外,我们这次还特别邀请了特别行政区的部分大学校长参加论坛。第二个特点是国外高校类别多样,除了第一次论坛注重了国外一批最著名的研究型综合型大学以外,有耶鲁大学,有英国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美国的斯坦福、耶鲁大学,日本的早稻田大学,俄国的莫斯科大学。同时,这次还注意了公立大学和私立大学,公立大学占一部分比重。再一个综合型大学以研究型为主,我们还有多科型的研究大学,像德国的柏林工业专科大学,像英国以人文社会学科、经济学、政治学为主的伦敦政治学院,同时也有服务于地区经济成效卓越的像美国德州的奥斯汀大学,还有法国的大学。多数都是以担任多年大学校长,富有丰富的实际经验,少数也有高教界方面的专家。第三个特点是我们把中国的高校校长聚集在一起,这本身就是一个相互研讨、相互学习的极好的过程。第四个特点,这次活动的形式多样,除了大会的主题演讲,我们将主题演讲作为提问式的时间延长,演讲的时间缩短。另外,增加了这次大会的小组讨论,就是演讲不是一个人,是六七个人在台上进行讨论。大学如何有效的开发科研资源,提高大学的核心竞争力。第五个特点是中外大学校长同台演讲,特别是结合我们自己的国情。另外,我们中方校长的演讲仅仅和这次会议要产生的成果结合起来,所以这次所分的小组是按专利所分的。第六个特点,会上和会下的研讨紧密的结合,会下的研讨安排得非常密集,外方的大学校长来,小组负责专题研究的校长和他们先进行碰面和通气,演讲以后又有大组的讨论,大组的讨论都是开放式的,同时晚上还有专题讨论。

  总之,这次是第二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现在各方面的准备工作都已经就绪,外方的校长也陆续到了,后天就正式开始,欢迎各位有兴趣能够多加报道,特别是能够做一些深度的报道。我的介绍就到这儿,下面请这次筹备小组的秘书长俞家庆同志再做点补充。

  王旭明:大家知道第一次论坛在北京郊区,给大家的采访带来了不便,这次的会议在钓鱼台国宾馆,为大家提供了很多方便。关于中外大学校长论坛的有关事宜,欢迎大家提问。

  俞家庆:我补充点情况。作为参加会议工作的筹备工作人员,特别感谢大家对第二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的关注,也愿意为大家的采访报道提供服务。关于这次论坛筹备的背景以及这次论坛特点章部长已经做了介绍,发给大家的材料里面做了介绍。

  我补充一个情况。关于我们这个论坛的活动一览表,这是最初的方案,最近几天有个调整,大家在4号报道的时候,会务组同志会发一个正式论坛的须知,以那次的安排为准,主要内容大致是一样的,但是具体的以那次的为准。

  第二,大家在报道的时候,除了手头的材料以外,筹备小组还给各位准备了报道的补充材料,第一个是我们提供了一本书《世界高等教育与改革发展趋势》第三集,这本材料有200多页,30多万字,主要是翻译翻译和选编了最近几年来有关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些国际组织的报告和一些发达国家政府的报告,还有一些高教团体的研究报告,也有一些国际国内学者写的文章,这个材料是围绕着高等教育以及全世界高教改革发展等论坛主编的,刚才章部长介绍的有关情况在这个材料里都有介绍,可以帮助大家了解这次论坛召开的国际背景。第二个材料,在论坛开幕那天,18位讲演人(5位中方讲演人、13位外方讲演人)的讲演提纲都以中英文的方式印出来了,在大家会议报道的时候可以提供给大家。第三个材料,参加中外大学校长论坛的中方100多位校长的校长本人的简介和所在学校的简介,大家采访的时候可以看到校长的学科背景以及所在学校的变化。第四个材料,我们还给大家提供了参加这次论坛的所有境外讲演人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参加会议的四位校长的简历,更主要的是有照片。

  另外,介绍一下这次会议期间穿插了一些活动,也欢迎大家报道。一个是在预备会,就是3号下午有一个由耶鲁大学主办的一个活动,就是纪念我国第一个留学生卢红在美国耶鲁大学毕业150周年。另外,耶鲁大学这次到会的莱恩校长有一本关于怎么当好校长的中文版发行,也是在明天一起有一个纪念酒会。莱恩校长还要在会散发中文版的著作。另外,还有40分钟到一个小时的演出,这些节目都是每个学校精选的参加比赛得奖的节目。

  再一个,论坛时间中央音乐学院要为与会的中外学校院长在他们的礼堂奉献一台音乐会,都是他们师生在国际上获奖的节目,包括器乐,也包括声乐,具体的时间等报道的时候最后确定。

  第三,根据第一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我们在编文集的时候,作为附录也选录了第一届论坛期间各个媒体的报道。这次第二届论坛编文集的时候还想保留这个特点,也欢迎大家写出精彩的作品。从我们编的第一次文集输入的新闻报道来看,我们深感在短时间内,这么多校长、信息量这么大,能够很快的写出符合各个媒体不同报道对象和服务对象的作品来是十分不易的,大家很辛苦,并且还有语言的障碍。所以,我想这方面我们也给大家尽量的提供一些方便,就是会前收集到的资料给大家提供,会议期间我们为每位境外校长配备了外语的助理,是由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大学等老师和学生担任的义务助理工作,就是协助记者采访,大家有采访要求可以通过新闻办联系助理,给他所陪同的校长安排时间。另外,因为时间短,我们在上届的时候也做过,根据日程的安排,在讲演人不在大会的时候都可以安排媒体采访,这点我们也可以给大家提供方便。另外,每个中方校长都安排了工作人员和联络员,媒体同志可以和新闻办联系对中方校长的采访。中方校长的分组情况和他们所研究的专题大家报道拿到会议须知的时候可能会看到。

  我就补充以上这些情况。

  王旭明:关于中外大学校长论坛的校长采访,我们强调第一次中外大学校长论坛的采访和报道,各位提供了很多支持,我们教育部党组对那次报道给予了充分肯定,论坛结束后还给以适当的物质奖励,我们在这里表示非常感谢。这次论坛的难度增加了一些,在报道的深度上,我们为大家做了一个新闻报道参考方案,为此俞家庆同志也讲了很多了。我想补充一点,在整个活动期间,为了便于大家采访,我们为中外方集中安排采访,并且有意识的安排若干场小型的主题研讨会。

  王旭明:我再说两件事:第一,近期有不少媒体报道教育部取消部分成人高校招生资格,并且公布了学校名单,有十几所,我们在这里明确,这是一则失实的新闻报道。为什么产生这样失实的新闻报道呢?原因是7月22号按照惯例在《中国教育报》上发表了一版“2004年具有高等教育成人考试资格的成人高校名单”,这个名单不包括经过教育部批准的专门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的成人高校。某些新闻单位根据这个作出了推断,说你公布了成人可以招收学校的名单,那么我把所有学校拿出来,一减,剩下的学校必定是不承认的,根据他们主观的推断,就得出了14所不具备招生资格学校的名单。这14所学校里特别提到中央广播大学,但是中央广播大学是经过教育部批准的进行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的成人高校,由于这个学校主要面向全国举办专科和专科起点的本科远程开放教育,所以,它不通过全国成人高校统一招生考试录取。所以,该校举办的远程开放教育的招生资格是合法的,不存在被取消招生资格的问题。再比如,这14所学校里还提到中国工运学院,工运学院在2003年起就经过教育部批准已经改为普通高校,并且名字也改了,改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所以,也不存在着被取消招生资格的问题。

  我们的记者就根据自己的推断,不是甲就是乙,不是乙就是甲,就根据这种非常简单的、幼稚的、原始的判断就把这14所高校堂而皇之的列出名单,没有经过任何部门同意。这两所学校就足以证明你说这14所学校不具备招生资格是荒谬的、是错误的、是失实的。所以,我们严肃的要求凡是刊登这则消息的媒体尽快更正、消除影响,并要求在今后的新闻报道中注意核实、核准,避免误导、误报,影响学校和社会的稳定。

  关于教育的误导、误报,我已经不止一次就若干事项进行更正了。大家最记忆犹新的就是大概在不到一个月前,很多媒体炒我国高中将实行学分制,被某一中央媒体炒出后,各家媒体蜂拥而上的跟着炒作,事实上进行学分制的某些管理和实行学分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那次是贻笑大方的措施,这次是完全与事实不合的措施。类次,希望教育新闻记者对教育新闻的报道过程当中要深入钻研,你可以不研究,也可以不钻研,最起码要核实,避免产生给你自己本人和给你所供职的媒体带来不利影响的事实发生。

  第二件事情,高校招生录取即将开始,在这个时候媒体记者最感兴趣的就是困难生上不起学,我在上次新闻发布会上已经专门做过说明,在这里我再次强调,我们教育部主张“奖、减、贷、助、免”,国家一套完整的困难自主学生的政策体系足以保证困难学生入学。所以,对于个别学生因为家庭困难交不起钱、上不起学的炒作式报道,我们坚决反对,我们认为这是不符合事实,也是不负责任的,对学校及考生本人,包括对某些媒体都产生了不利影响。所以,我们再次希望大家对这类报道要慎重。新生在报道时,希望媒体报道哪些学校没有落实政策、哪些学校让没有带学费来的学生入学,我们希望这样的报道,一经发现就坚决查处。所以,就这个事情我也在此做一个说明。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就到此结束。




评论】 【推荐】 【 】 【打印】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search 小灵通 儿童用品 香水
 
热 点 专 题
亚洲杯精彩视频集锦
中国互联网统计报告
饶颖状告赵忠祥案开庭
影片《十面埋伏》热映
范堡罗航展 北京楼市
手机游戏终极大全
健康玩家健康游戏征文
环青海湖自行车赛
《谁是刀郎》连载

   



文化教育意见反馈留言板电话:010-62630930-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