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代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08/04 19:16 恩波教育 | |
第二章 “三个代表”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1997年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国际国内、党内党外,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有的比较容易处理,有的则十分 1、当今世界的新变化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1991年后,随着苏美两极对峙格局的终结和冷战的结束,和平与发展日益成为当今时代 的主题。21世纪既是和平与发展进一步展开的历史时期,也是两极格局终结后,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布局时期。 现今,经济科技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各国,中国是世界的一员,除了融入世界,参与世界性竞争,在竞争中求得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之外,我们别无选择。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中国必须实行改革开放,利用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实现施展自身优势和现代化的“后发优势”,实现几代人的梦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但是,机遇本身就暗含着挑战。面对着以经济力、科技力、军事力、文化力、凝聚力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国力的竞争,面对着资本主义的巨大压力,社会主义的中国能否抓住机遇,经受住考验,是中国共产党面对的严峻考验。 而要赢得挑战,经受住考验,根本取决于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是否具有立于时代制高点、站在时代潮头前沿,带领中华民族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的先进性、号召力和战斗力。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是全球化时代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时代要求。 “三个代表”形成的时代背景可以概括为: (1)、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2)、经济全球化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3)、现代科技迅速发展; (4)、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 2、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根据 苏联共产党执政74年后失去政权,原因固然有许多,但非常重要的一点原因是党内出了问题,党的建设出了问题。认真分析过去的政党兴衰的历史经验,对我们加强党的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如何吸收苏东剧变的教训,如何粉碎西方对我实施和平演变的阴险图谋,如何在与暂时相对强大的资本主义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永葆党的先进性和战斗力,在与资本主义的共处和竞争中求得生存、取得优势,是我们党面临的严峻挑战。“三个代表”思想就是在总结和吸取了世界上一些政党建设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体现了思考和解决执政党建设问题的一种忧患意识。 以上观点可以概括为: (1)、苏东在思想理论上,长期固守僵化思想,不能与时俱进; (2)、苏东在实践中,未做到通过改革,进行制度创新,发扬民主,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3)、在党的建设上,苏联东欧共产党未能保持党的先进性,日益脱离群众,不能代表和满足人民的利益和要求。 3、国情和党情的新变化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 国情的变化主要是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及其带来的重大变化。从国情来看,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日益消解,市场经济的作用日益增强,中国的经济正经历着艰难的体制转轨。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已经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社会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分配形式和就业方式呈现出日益多样化、复杂化的趋势。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也随之出现多元化趋势。社会的进步,民主和法制观念的增强,使人们的思想日益呈现出独立性、选择性和差异性。 与此同时,市场经济固有缺点所带来的不良影响也开始日益体现。自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和分散主义等思潮开始在各个社会生活领域蔓延。人民内部矛盾的内容和形式由此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利益差别、利益矛盾、甚至利益冲突表面化、现实化。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和拓展,各种思潮在当代中国交织在一起。其中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有先进的,也有落后的。这些思潮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模式形成了巨大冲击。 在这样一个体制转轨,经济转型的新形式面前,如何分清主流和支流,正确与错误,做到弘扬正气,凝聚党心、民心,形成万众一心的民族向心力,来完成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具有全局性的重大意义。做到这一点,最根本的一条还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水平和领导艺术。 党情的新变化主要是指党的历史方位的变化。从党情来看,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基本上承担了全部城市居民的就业需求,农村人口也全部组织在集体经济的体制框架之中,中国国民基本上都在政府直接管理的部门或单位中工作,党的组织和领导主要通过自上而下的行政部门来实施。然而,现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出现了新的经济组织和新的社会活动领域,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三资企业大量存在,许多人在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之间流动频繁,人们的职业、身份经常变动。这种情况下,完全依靠过去的方式实施党的领导,进行党的建设,显然是不行的。 如何更好地代表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不同社会群体的具体利益,保持党的先进性和广泛性的有机统一。调动全体人民的积极性,共同建设社会主义,只有从根本上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着眼于新实践中的新问题,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才能使我们党的事业立于不败之地。 从党情的另一方面来看,新中国建立以来,党的地位发生了由革命党到执政党的变化,掌握了政权,权力之大,可调动的资源之多,都是前所未有的。这对党和每一个党员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在这个考验面前,党内一些人开始不思进取,以权谋私的现象开始发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作风也开始泛滥。因此,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代,严惩腐败,重新塑造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崇高威望,再造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同样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的重大课题。 综合以上观点,可以把“三个代表”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概括为: (1)、当代世界的新变化是“三个代表”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2)、社会主义建设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是“三个代表”思想形成的历史依据; (3)、国情和党情的新变化是“三个代表”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 (4)、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 (5)、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2000年江泽民在广东视察时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001年“七一讲话”阐述了“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与精神实质。2002年中共16大上深入论述了贯彻“三个代表”的指导意义和具体要求。2003年7月1日胡锦涛指出,“三个代表”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学习贯彻“三个代表”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能否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衡量是不是真心实践“三个代表”思想最重要的标志。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三个“必须落实到” : (1)、必须落实到党和国家制定和实施方针政策的工作中去; (2)、必须落实到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去; (3)、必须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中去。 学习“三个代表”务必在武装思想和指导实践两方面取得新成效并做到三个结合: (1)、坚持学习理论和指导实践相结合; (2)、坚持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相结合; (3)、坚持运用理论和发展理论相结合。 1、“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M 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纲领、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主义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三个代表中,首要的是做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代表。有了先进的生产力,又有先进的社会制度,就能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从而更好地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就在于此。 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纲领、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先进的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它渗透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先进的政党不仅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而且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只有这样,才能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纲领、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对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中国共产党来说,判断它的全部理论和实践活动的一个根本性的价值标准就是人民利益标准。“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毛泽东) “三个代表”中的第一个代表涉及了物质文明建设方面的问题,第二个代表涉及了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问题,第三个代表涉及了政治文明建设方面的问题,第一个代表不仅不只表达了物质文明建设的问题,还表达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第二个代表反映了意识形态的反作用和先进文化引领方面的问题。第三个代表反映了政治文明建设的本质,即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总是由各方面的具体利益构成的。在根本利益上,全国人民是一致的,各种具体的利益关系和内部矛盾可以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调节。我们所有的政策措施和工作,都应该正确反映并有利于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都应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但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党的一切工作都要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要把最大多数群众是否赞成、是否受益作为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的根本依据。 纵观历史,政党与人民的对立总是因为政党在行使权力时,不诚实地对待自己所作的神圣庄严的誓言与承诺,而使自己逐渐地失信于人民的结果。因此,一个政党要想使自己的奋斗目标功成事遂,就必须代表人民的利益并使自己的人民积极主动地投身于国家的建设事业之中,并使人民说,这些伟大的事业都是我们自己所决定和我们自己所完成创造的。 2、“三个代表”思想的辨证统一的关系 “三个代表”之间的关系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才能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 只有不断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才能为发展生产力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只有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改革和建设才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人民群众才能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来。人民群众既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又是其成果的享有者。这不仅提出了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而且指明了实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途径。 先进生产力是基础和前提,先进文化是灵魂与旗帜,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主体和目的,三者统一于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和实践之中。 “三个代表”体现了党的建设中继承优良传统与不断发展创新的辩证统一; “三个代表”体现了党的建设中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辩证统一; “三个代表”体现了党的建设中保持自身先进性与联系群众广泛性的统一; “三个代表”体现了党的建设中完成根本任务与实践根本宗旨的辩证统一。党的根本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须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力,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才能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提供强大的物质文化基础,因此,从本质上讲,完成党的根本任务的过程,就是实践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的过程。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要建立与先进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新的生产关系。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要建立以先进文化为标志的新的意识形态。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要建立人民群众拥护的新的执政目标。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三个代表思想是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关系的基本原理,是依据马克思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相互作用的原理,是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基本原理而形成的。因此说,三个代表思想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坚持、继承和发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命题预测:本章是考试重点,必然会出现试题,而且有可能出现大分值试题,其中“三个代表思想辨证统一关系及坚持三个代表思想的意义”为重点内容,最好能熟练背诵。 徐明德:幽默的考研政治辅导专家。轻松通过律师资格、物流师、注册会计师、注册审计师、硕士、博士考试,有对多种考试命题趋势独到的把握能力,有“考试机器”之称。全国唯一一位从内容和逻辑上彻底打通哲学、政经、邓论、毛概四门主课的老师。知识新,学识渊博,讲课思路清晰,考点突出,幽默风趣,押题精准。是当今最年轻、最具实力的优秀名师。主讲政经、邓论、世政、时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