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黄宗英抄袭事件”凸显学术评价之弊端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08/06 11:14 新京报 | |
北大英语系副教授黄宗英博士涉嫌抄袭一事,今年初,经学术批评网披露后,终于有了结果,昨天本报记者从北大外语学院了解到,黄宗英已经被院方正式解聘。 学术抄袭,是当今中国学术界学术腐败的痼疾之一。近年来,关于学术腐败的议论不少,揭露著名学者学术抄袭的事件亦有多起。但以往的做法似乎是本着“治病救人”原则的,教授抄袭,不过是通报批评或学校内部行政处分,论文还是照样地发表,教授还是照样 可以注意到,黄宗英的同事称,黄“表现不错”,而且热心公益事业,担任着外语学院的工会主席。但学术评价与一般的道德评价是不同的。从角色理论上说,黄宗英作为一名学者,他的学术诚实出了问题,而这个问题也直接损害了北大以及外语学院的信誉,北大是有权给予相应的严厉处罚的。 今年,应该说是一个倡导学术规范、学术道德,反对学术腐败力度较大的一年。教育部出台了《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而学术界争论了许多年的学术规范问题,也有了初步的进展,由许多学者参与的《学术规范读本》一书正式出版发行。但为什么学术抄袭这类学术界的腐败现象仍屡禁不止呢? 过去,我们反对学术腐败,大多是以道德谴责为主的,由此以为,制止学术腐败也应从道德入手。但现在看来,学术道德的缺失只是学术腐败的表现,而不是原因。《北京大学英语系核查组关于黄宗英学术剽窃行为的评价报告》中所说到的学术评价机制和体系的不完善,才是学术腐败现象滋生的关键所在。 以黄宗英的抄袭之作为例。他的这些“学术成果”不仅正式顺利出版,有的出版社还是有相当级别的,他的“学术论文”则是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这里面本来有两个问题需要率先澄清:一,出版的学术著作是经过专家层层审稿、把关,还是出钱买书号的?二,参加的国际学术会议是不是也有等次?但现今国内大学的学术成果评价的规定中根本就没有将此类问题纳入考虑的范围。只要你出了书,就算学术成果,只要参加了国际学术会议,就可以记分。 学术成果的价值,重“量”轻质,是国内大学目前实行的量化管理模式的重要表现。它不仅模糊了学术评价的标准,也直接造成了目前低水平重复的“学术成果”泛滥,而更重要的是使黄宗英这类投机取巧者得到了实际的利益。其实,从国外的经验看,学术评价,除一般的规范和约束外,主要指的是同行专家评价。而这一点在国内虽有规定,却是形同虚“定”。因此,提高同行专家评价的地位,对当今国内学术界来说,实在是当务之急。 本报特约评论员 尤小立(苏州大学副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