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全球化催促大学打开校门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08/06 12:54 东方网-文汇报 | |
“全球化产生的影响日益增大,表现在通讯技术的普及、商业的发展、新理念的流行甚至疾病的传播上,但今日大学的变革、进步远远落后于全球化的速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校长李·C·伯林格教授今天上午发表题为《全球化和现代大学》的演讲时,说出这段引人深思的话。他认为,世界的变化向大学提出了挑战,需要大学立即采取行动,对教学及其他工作进行本质化的变革。 大学不应只是眼光向内 伯林格校长回顾道,从上世纪40年代起,“全球化”一词尚未进入词汇库时,美国一些大学实际上已经有意识地走向外部世界,学者已开始考虑解决一些全球性的问题。例如,冷战时期开展俄罗斯、东亚等地区性研究;民权运动时期兴起宪法研究热;对环保的关注等。今天,在全球化的影响下,移民速度、安全威胁、社会公正等诸多方面的新问题正在涌现,大学有责任面对并讨论这些问题。 虽然伯林格校长承认全球化问题已引起一些重视,如耶鲁大学等一些大学成立了全球化研究中心,与国外大学建立了各种合作,但他强调,这些合作大多缘于教授间的个人关系,缺乏完善的激励机制和措施去鼓励和促进合作,缺乏大规模、有秩序的合作。 解构理论、后现代理论、博弈论,等等,伯林格校长肯定这些成果的价值,但他认为,总体上看,过去二、三十年代,包括哥伦比亚大学在内,大学大多“眼光向内”,对激烈变动的外部世界关注不够,参与意识不如上一代人强烈。 过度强调专业有隐患 在今天的大学,专业划分得日趋精细,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伯林格校长认为,需要强调专业,但也要看到,许多专业有渗透到其他领域的潜力,应该与其他学科结合在一起进行跨学科、跨边界的研究,促进新想法的产生。问题是,跨学科的交流至今仍未形成机制。 例如,对艾滋病的研究,许多方面都在参与,但相互结合不够,使研究未能充分发挥出力量。伯林格认为,高度专业化易使学校忘记它为公众服务的功能,易失去与公众交流的机会。不同的专业之间,应共享知识,增加相互依存性,促进创新,并将新的想法更广泛地运用到实践中。新的思维方式和合作方式十分重要。大学里的教师、学生、管理人员都应更多地参与到实际生活中。 据伯林格校长介绍,哥大的教授们目前正热衷于讨论如何建立起跨学科研究机制。 大学校门应更敞开一些 “学生应该观察到真实世界”。伯林格认为,出国留学是观察真实世界的一种方式。美国学生出国留学的比例还不够大,本科生不到1%,且63%去欧洲,这当中五分之一去英国,约4000名到中国。赴美留学的国际学生为校园、经济带来了活力,但6月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国际学生申请率降低了47%,签证、财务支持等障碍日益突出,这些因素对办学的开放产生了影响。 校门的进一步敞开还应在师资吸纳上有所体现。伯林格认为,大学应更多地聘用学术方面的探索者,而不是传统保守的学者,更多地吸纳来自商界、新闻界、政府部门等领域的人才。“经历会使判断更正确!”另外,及时地扩展学术范围也很重要,伯林格举了个例子,因为历史等原因,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研究宪法第一修正案的学者多达几十位,但研究国际贸易法的仅一位,显然数量太少,不能应对世界发展的潮流。 (本报北京8月5日专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