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就是吃青春饭?媒体人生存状况调查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08/06 14:14 21世纪人才报 | |
反应速度、知识面、新闻触觉……媒体的竞争使得社会对媒体人要求不断提高。但在压力日增的今天,我们可有相应地关注他们的生存状况?接触这高效、精彩讯息背后英雄们的辛酸?媒体需要责任感,媒体人要遵循这样的责任,但又有谁来对这些媒体人负责。 工作、生活,无规律 媒体人的事业绝对是份艰苦的工作。常年上夜班、常年睡眠不足、常年生活规律颠倒……这些对媒体人来说早已习以为常,哪里有新闻,哪里有事件发生,哪里就有记者们的身影。“很多事件突发之后,记者到的都比我们早……”提起记者,警察这样说。 记者冲在采访第一线,要的是时效,特别是日报记者,永远没有休息日。“事件发生就是开工命令,我们的手机、传呼永远是24小时开着。没有不出‘新闻’的日子,所以也没有我们休息的时候,半夜出去采火场、车祸对我早已不算什么了。”辽宁日报特别报道组小陈笑着,他自言现在睡觉听到警笛声就会马上蹦起来,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周末,什么叫正常工作日。 当报纸、杂志或新闻报道第一时间出现在读者手中、观众眼里时,媒体人们往往已经在为下一组报道做准备去了。接受媒体人工作成果的同时,我们是否忽略了,编辑、记者们其实也是平常人,他们同样希望有正常的生活……但真实的情况是什么?记者是离婚率和死亡率都很高的群体,正常的生活规律对媒体人来说可望而不可求,他们往往在职业与家庭以及个人健康之间无法兼顾。 人身风险“二级”起 前几天,北京某财经媒体的两名记者一起到友邦保险公司准备各买份人身保险。本以为平常、容易的一件事,咨询之后才得知,身为记者,他们的保险风险测定还需要一定手续。“咨询顾问告诉我们,记者的风险至少是二级起,因为调查结果显示记者出意外的可能远远高于其他职业……” 而战地记者就更不用说,大家都知道那是世界三大危险职业之一。 媒体人是一个需要责任感的职业,但今日又有谁来为他们负责?调查了解后《21世纪人才报》惊讶地发现,今天北京很多媒体的记者、编辑们还属于“自由”工作者,即使在北京的大媒体,领工资时都得用发票来换,你永远都弄不清楚工资里面到底有些什么项目,钱好像很多,但没有觉得有谁会对你负有保障的责任。有的偏远地区,也实行聘用制,结果记者每月的工资只有300元。没有加班费,没有劳保,没有所在单位正常的福利待遇。当然,更别提报销医药费,休带薪假之类的好事了。女媒体工作人员的情况还要复杂一些。有的女孩子不敢干媒体这行,担心将来生孩子会影响到生存问题——即能否被所在单位继续使用。没有人明着说,不允许生孩子,但也没有人会相信,生了孩子不受影响。连正式的女员工有时都享受不到产假和婚假,聘用人员就可想而知了。 媒体人,何去何从 “记者是吃青春饭的”、“记者干不了一辈子”、“做媒体不是长久之计”……身为一名媒体人,这样的话记者听得多,见得也更多。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记者大多是二十几岁的年轻人,而媒体的人员流动率更是非常大,有三年以上工作经验的记者在北京绝对可以称得上是“老”字辈。 近日有调查显示,上海新闻从业者从事新闻工作的平均年限为10年。而尽管媒体人的平均工资收入不低,却仍有差不多25%的新闻从业者对于是否还要继续从事新闻工作产生了动摇。调查称,不愿意继续从事新闻工作的从业者主要分布在年龄和职称的两极。而那些愿意继续从事新闻工作的从业者,他们在选择从事新闻工作时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个人喜好,其次是对媒介社会功能的看法,最后才是物质诱惑——金钱、名望、地位。 “收入不低也不高,入行这样,十年、八年之后也强不了哪里去。”虽然记者是个“高不成低不就”的职业,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媒体人们离开媒体后大多数很有“出息”,公关公司、媒介联络或是公司老总,凭借媒体圈里多年积累的人脉、口才及头脑反应等优势,媒体人用更短的时间便可在各行业里崭露头角。(王万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