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政府应出台政策预防“职业枯竭”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08/17 10:16 信息时报 | |
因工作极度疲劳而丧失了理想和热情,这样的“职业枯竭”在我国现已进入高发期,心理咨询师、教师、新闻工作者、警察、医护人员等职业人群,脑猝死、冠心病、心理障碍等疾病的低龄化趋势越来越严重,各年龄组的发病率均大幅提高,导致情绪低落、创造力枯竭、价值感下降、人情化淡漠等“枯竭综合征”。笔者认为,这类人群的“职业枯竭”固然与情商和适应能力有关,但更主要是受到商业化影响,竞争失于科学、合理而过分残酷造成的。 我们对社会性(并非商业性)的脑力劳动引入竞争机制,一直未能建立科学合理的评判标准。相反,往往乐于采用“末位淘汰”、“一票否决”、“指标分解”、“效益创收”等简单、机械的方式。这种“量化”考核对社会性的脑力劳动,其科学、合理性一直备受质疑。大约十年前,我们还鼓励教师以教书育人为终身职业,对老教师赞美有加,但如今在“升学率”、“上线率”、“成绩排名”等数字考核的淘汰下,加上满打满算的定编定员,终身从教似乎已不受鼓励。教师离开教坛还能干什么?这种压力能不让他们身心疲惫吗? 社会性的脑力劳动,是为社会文明和科学进步添砖加瓦,其效益往往具有滞后性和长远性,对其评价、考核不应过于直观和功利,更不宜不加分析地把蓝领的指标考核“量化”到他们身上。医生在临床上的劳动价值,不可用开出多少金额的药品来衡量,警察处理案件的价值,需要的是依法操作、人性关怀而不能以多少次“投诉”来考量。然而现实生活中,背道而行的做法屡见不鲜。 此外,这些行业在年龄、学历、职称、性别上人为设置的职业门槛,不见得比其他行业少,人际关系对工作评价的影响,却比其他行业更为明显。而政府在这方面的政策和引导,缺乏连贯性、科学性和紧迫感。凡此种种,使竞争规则和工作评价趋于随意、扭曲和简单化,日渐一日地加重着人们的工作压力。 职业枯竭需要得到社会关怀,更需要建造科学合理的竞争平台让其心灵平稳着陆。政府应当像为蓝领公平竞争而出台劳动法规那样,为教师、医生等的职业竞争建立科学合理的政策和规则,使他们不再为稻梁谋、为“指标”谋。否则,“平均寿命53岁”的生命枯竭,就可能不仅仅是中关村的事了。(贺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