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教育时评 > 正文

时评:校办企业为何成了高校“毒瘤”?

http://www.sina.com.cn 2004/08/19 10:34  河南报业网-大河报

  雪里埋

  闹得沸沸扬扬的北航招生丑闻中,最为关键的角色就是那个所谓的“北航计算机系教授”庞宏冰。而庞宏冰担任的是隶属北航天华集团的天宏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他正是以该企业的名义向家长们大收黑钱。因此,校办企业就成为丑闻中值得关注的一个核心元素。今年年初,北京海淀检察院接连从北航天华集团等单位挖出两只蛀虫,北航校办企业的混乱
和缺乏监管,由此可见一斑。

  事实上,正是这种监管混乱让校办企业成为庞宏冰们坐收渔利的平台。庞宏冰虽在1999年就脱离教学工作,但他仍有北航人事部门发给的、写着“计算机学院教授”的工作证,这自然为庞宏冰狐假虎威行骗创造了条件,在校办企业的一身二任又无疑为他“洗钱”提供了方便。

  这样看来,似乎可以把北航招生丑闻归结到北航对校办企业的疏于监管;那么,北航寻找体制漏洞,加强对校办企业的监管,也就可以“药到病除”了。然而在我看来,问题远远没有这么简单。因为,校办企业本身的性质就决定了它要被疏于监管;校办企业成为高校“毒瘤”,不为别的,就因为它是校办企业。原因很简单,企业是在市场中参与竞争的经济主体,其目标是要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大学是为人类创造知识,传授知识,传承人类文明的教育机构,这一定位决定了它不能成为铜臭熏天的营利场所。但是校办企业却把这井水不犯河水的二者硬生生地“结合”在了一起。

  很简单的道理:一心不可二用,大学校长又要管学校搞教学,又要担任董事长赚钱,他到底是干什么的呢?尽管现在校办企业进行改制,但是并没有真正做到“校企分离”,而“校企不分”就注定了校办企业要被疏于监管,并给其盗用高校资源提供了诸多漏洞,比如:财务管理不规范,缺乏严格稽核,权责利不明等等。这些都是校办企业的“先天性疾病”。

  当然,我说高校不该办企业,并不是说学校就不该筹钱,或者学校不能进行科技成果的市场转化。事实上,高校要生存发展,筹钱的确是校长们的头等大事情,但筹钱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比如争取社会支持、企业赞助,但是无论如何搞校办企业不应该成为学校资金的主要来源。美国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虽有经营性资产,而且数额巨大,但大多是金融债券,而不是以学校为主体办企业。

  “市场的归市场,大学的归大学”,彻底的校企分离才是北航们祛除“毒瘤”的必由之路。



评论

推荐】 【 】 【打印】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服饰 首饰 手机
电器 MP3 数码相机
热 点 专 题
2004雅典奥运盘点
演员傅彪患病住院
新丝路模特大赛
第61届威尼斯电影节
北京将更换出租车车型
庆祝第20个教师节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游戏天堂2新增服务器
周而复:往事回首录

   



文化教育意见反馈留言板电话:010-62630930-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