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求职招聘 > 正文

上海会展市场国际化 人才储备要先行

http://www.sina.com.cn 2004/08/25 11:45  职场指南

  2010年前,在我们这个城市最被看好的是什么行业?相信许多人都会把目光聚焦在会展业上。目前,上海每年的展会数量已超过300个,到2010年世博会举行,上海每年的展会数量将呈几何级数增长。机遇已经突现,但我们的会展业准备好了吗?我们的会展专业人才整装待发了吗?

  会展业 我们还缺多种元素

  会展,主要经营什么项目?经过采访,我们发现,除了搭建展台、布置会场,把展品呈现给观众以外,最重要的是应该融入参展者的科技、环保和文化等元素。而目前中国最缺少的就是这些元素。

  长期以来,中国的展会设计都是由建筑师、装潢师及相关专业人员独当一面。然而发达国家,展会设计更多融入了科技元素。在上海市职业指导中心举办的“展会销售技巧与策划”讲座上,德国专家艾维教授告诉我们:“为了方便参观者,西方会展会预先制作参观者展位定位模拟图。由于展厅展品多,参观者行动复杂,我们通过定位模拟图,可以明显观察到每个人的行径和最密集的区域。然后在最密集区域布置最重要的展示项目,由此达到优化展位设计和安排的目的。”

  同样在德国,管理者在展会前期就细致考虑到整个展会怎样才能更前卫、环保、省钱。他们要对观众人数、观众结构、观众希望能获取什么样的信息等进行详细的调查,然后才开始挑选所需要的材料(如化工材料、广告用纸等),并尽量考虑到展会大量废弃品对环境的影响,及时做好善后事务。

  目前,中国展会主要在商业销售方面徘徊。而国外一些世界著名展城(汉诺威、巴黎、纽约等)已把文化元素融入其中,给人们领略世界文化、畅游科技创新的空间。上海需要的展会项目管理人才不单单是组织展商、观众和策划管理,他至少要在某一方面具有专业化的知识。如文化性的展会,管理者要能够精通中国文化、了解世界历史,这样在展位安排布局上才能更加合理。

  在光大会展中心,一位前来参观的美籍华人告诉记者,他认识的一位展会项目经理是生物学专家,“在他组织的药品展会上,会将不同药剂进行合理分配,并将成分一一标明、总结归类,再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给予参观者指导。前来参观的普通观众和专业买家可以各取所需。普通观众一般只为了了解最新的医药产品,而专业买家则可以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

  展会就是一张名片,是一个窗口,它需要经济型的集合和知识型的交融。而实际上,我们离国际化的距离还相差很远。

  会展业 我们还缺专业人才

  会展业是一个比较新的行业。总体看,上海从业人员的技能水平参差不齐,操作不够规范。社会对会展专业技能培训的需求非常大。上海市职业培训研发中心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上海市职业指导中心“会展销售技巧与策划”讲座的消息在周日见报当日,240个名额就报满了,报名者多数为相关的从业人员。“这充分说明很多业内人士都意识到人才不专业会阻碍行业的发展。”

  上海巴伐利亚职业培训有限公司总经理董夷认为,目前上海的展会和国际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我刚参加过上海的某个印刷展,印象很不好!不仅专业性不强,不少毫不相干的企业还在那里设摊,一些玩具厂商还在那里推销玩具。而我前段时间参加的法国印刷展则完全不同,专业观众达到39万人次。”

  她认为,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就在于从业者不专业。“我们公司刚做过一次调查,结果显示会展公司老总目前最头疼的就是员工不专业!” 根据中国贸易促进会的调查,100%办展单位都有对员工进行培训的需要。77%的高级展览经理希望得到国外著名展览公司高级展览专家的培训;68%的展览经理希望学习国外会展理论和实践知识;70%的展览经理表示最希望参加国内短期培训班。

  董夷对“专业”化的理解就是严格按照标准执行,“德国展会之所以成功,有其一套严格的操作步骤。德国人以严谨出名,所以不会出现印刷展上有玩具商这样可笑的场面。中国目前的状况是因为展会组织者的短视和逐利,操作随意性大,专业性不强,这样的展会很难吸引真正专业、优秀的企业,也就无法形成规模和品牌。”

  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会展管理系金辉副教授认为,上海每年办的展会很多,但真正成功的不多,被UFI认证的国际展会只有4个,外加一个与北京合办的。“会展最大的特点即国际化、专业化、规模化,所以必须学习国际游戏规则。”

  金辉副教授告诉记者,从高校教育着手培养专业人才刻不容缓。“我不能给‘专业’下一个定义,业内目前也没有统一标准。国际上一个成熟的会展项目经理所拥有的资质是:会展专业本科学历+10年会展行业工作经验。试想,在上海达到这样标准的专业人才有几人?”上海现在没什么“科班”出身的会展专业人才,做得好的大部分也是半路出家。“就我们调查,50%的会展从业人员从未经过任何专业培训,其余50%也只接受过短期培训。”

  国际临聘大鳄瞄准上海会展市场

  日前,全球最大的人才临聘公司Adecco香港公司与上海对外服务有限公司签署了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在上海以及周边城市开拓中国的临聘市场。

  临聘也称为临时雇员派遣或租赁,具体指人力资源公司将社会上的零散员工收入数据库进行登记,再按照各个企业的短期用人需求,选择合适的人才派到客户的企业进行工作。临聘是目前国际上流行的用工模式,但在中国人才市场上,临聘还是一个新鲜的概念。

  “临时”并不意味失业

  临聘给企业用工提供了灵活的空间,满足了企业短期用工的需要,也为员工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和尝试多种工作的机遇。

  一些求职者表示,临聘这种临时而且短期的雇佣模式,可能会吸引一些没有明确工作目标的人,这对他们来说可能是一种机遇;但对于那些目标明确、想在某个职业或领域发展的人来说,这种雇佣模式则没有那么大的吸引力。某科技公司的人力资源总监表示,临聘在某种程度上给企业带来了生机,并让人才真正拥有了一展才华的舞台。然而,临聘的经历也会让许多员工蠢蠢欲动,对公司的忠诚度不断下降。因此,临聘一方面满足了某些公司的人才需求,同时又让另一些公司因此痛失人才,从而造成不小的职场动荡。

  Adecco公司作为全球最大的临聘公司,它的口号是“让人在变化的世界中获得成功!”,这种新鲜的理念与我国人才市场上传统的求职观念相差甚远。Adecco公司北京、上海地区总监Michael Smith说:中国的确存在着广大的劳动力市场,但许多人都认为临聘这种方式不是终身的职业,大多数中国人还是喜欢一份稳定的工作,甚至一辈子为一个公司工作,而这在欧洲的人才市场上几乎是不可能的。“成为临聘员工并不意味着,在一份短暂工作后,你就会成为‘无业游民’。”Michael表示,开展临聘业务,要以雇员的利益为核心,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Adecco向企业推荐的员工在一段雇佣期结束后,可以重新回到Adecco公司再寻找新的职业,这对他们来说并不意味着失业。此外Adecco还要负责每一名签约员工的社会保险、养老保险等福利待遇。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临聘市场

  虽然在职业观念上有很大的冲突,但Adecco公司还是十分看好中国临聘市场的前景,Michael说:“如果中国人能够习惯临聘这种用工方式,中国将是全球最大的临聘服务市场!”

  对于中国的劳动力市场来说,无论是尚未就业的年轻人还是下岗失业人员,都是中国开发临聘市场的广阔资源。但是许多人由于不了解“临聘”这种就业方式,而不愿去尝试。Michael说,“其实很多人应该在观念上做些改变,与没工作做相比,接受临时招聘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多从事一份工作也就多了一份经验,可以为今后的就业开拓更广的道路。”但目前在中国,接触临聘概念的人并不多,中国的劳动力市场虽然广大,但要将这些劳动力登记到人力资源公司下仍是一个不小的难题。

  Michael指出:“中国既然已经加入WTO,我相信目前的一些政策必定会在近两年里得到改变,这样才能和国际接轨,而临聘业务也将得到更多人的认同。”

  上海会展业将带动临聘发展

  众多的会展是临聘人才发挥的最佳舞台。据资料显示,2000年,Adecco公司作为德国汉诺威世博会的独家人力资源供应商,在前12个月内,共收到108000份应聘简历,经专家面试,最终完成了9500个雇佣合同。临聘人才涉及了从保洁人员到展区主管等7个薪金等级的几十种行业。

  除此之外, 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也出现了不少临聘人才的身影。Adecco承担了那届奥运会征集、培训和管理临时雇员的业务,为悉尼奥组委召集了30000名临聘人员。

  从CEPA到世博会,上海近年来不断的世界级展会,将带来难以计数的临聘岗位,并给很多人带来职业机会。而对这些展会的主办机构同样需要这种更灵活、更有效的雇员模式,来解决时间跨度长、用人需求多的大型会展所带来的人工成本问题。Michael表示,在不远的将来,上海的展会将给临聘业发展带来最大的市场空间。 (章凌 陈文 岳杨 李圆圆)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新浪招聘 新浪留学  出国

  欢迎进入职场论坛:职场经历 同事之间 离职跳槽 大学生就业 薪酬专区

  欢迎进入出国论坛:留学考试 奇闻狂贴 出国心语 远足 热点留学




评论】 【职场系列论坛】 【推荐】 【 】 【打印】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服饰 首饰 手机
电器 MP3 数码相机
热 点 专 题
千张即时奥运图片报道
窦文涛侃奥运(视频)
奥运场馆瘦身风波
高校招生现丑闻
机动车负全责遭质疑
北京地铁美食全攻略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出国办护照完全攻略
新浪连载:70派私人史

   



文化教育意见反馈留言板电话:010-62630930-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