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频繁跳槽令人忧 半年内为何跳槽数次?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08/30 13:50 武汉晨报 | |
记者从近日的一次同学聚会上获悉,毕业不到半年,华中科大某班的26个离校前找到工作的同学,竟然有17个已更换工作,还有4人准备“随时另寻婆家”,3人选择了回校考研。 此外,记者还上网从今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律专业,以及武汉大学新闻系学生的同学录上了解到,大多数学生在离校前找到了工作,而且有的 在当今大学生普遍叫唤工作难找的情况下,为什么却有那么多的人有那么多的机会频繁跳槽呢? 学生频繁跳槽为哪般 一、尊重自己的选择 从事新闻工作,是华中科大新闻系学生吴泉的职业梦想。今年2月初,吴泉跑了十多场招聘会,也去了四五个城市,然而父母“必须留在武汉”的禁令,使他与外地多家媒体擦肩而过。后来他终于找到了一份在武汉某高校做辅导员的工作。然而天性随意的吴泉,怎么也受不了学校中规中矩的生活。两个月后,他又换了份导游的工作。可是一个月后,当他获知北方一家媒体招人后,他还是毫不犹豫地做了“北漂”。 二、选择更好 毕业于武汉科技学院的刘菲,在武汉的一家小型私营企业找到了月薪1000元的文员工作。工作后发现,公司里各项制度极不规范。今年6月,她到成都去旅游,正好赶上一家贸易公司招业务代理,一试之后,没想到竟被公司录用了,对方开出的底薪为2000元。刘菲当即与该公司签了约。 干了一个多月后,刘菲才发现,虽说新的工作薪水比以前的高,但比以前累多了,而且经常要全国各地的跑。后来,她又跳到了另一外资企业,对方开出的薪水又比贸易公司的高,而且提供培训和学习机会,但她有点不能确定这次她能呆多久。 三、因为“不适合工作” 毕业于华中师大中文系的朱玉洁,应该算是非常幸运的一个。2月初,她进入北京亿阳集团下的一家网络公司搞管理。可是,因为“适应不了北京的气候和饮食”,一个月后,她辗转到了浙江湖州。 在湖州,她终于找到了最想做的高中语文教师工作。可是,不到两个月,她交付3000元的违约金,毅然离开了。“毕竟湖州属县级小城,经济不如大城市发达,而且当地将教师工作看得太重,压力很大”。 回到武汉后,她又进入了一家杂志社做文字编辑,可是因为“办公室的气氛太沉闷,她最终回到学校的考研大军中。 大学教授:频繁跳槽不正常 华中科大公共管理学院的梁木生副教授告诉记者:大学生跳槽和其他人才的流动一样,原本是一种自发的趋利避害行为,无可厚非。但是,大学生短期内频繁跳槽则成了一种不正常的现象,有社会、学校和学生三方面的原因。 梁教授指出:首先,学校在人才的培养、信息的传递上,目前与市场是脱节的。学校在课程设置、专业安排和管理体制上多半滞后。 另外,不少单位在招揽人才时,总是给出美好承诺却不能兑现,社会诚信有待提高。 其三,大学生在自身知识结构的储备与更新,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上,做得远远不够。初入社会,大学生多半心态不成熟,对社会了解不充分,在自我定位上存在落差,到新的环境和岗位后,多半无法胜任。 人力资源专家:跳槽与学生自主权增多有关 武汉市人才市场市场部的郑艳部长则认为:大学生频繁跳槽,与掌握在学生手中的自主权利多了有重大关系。 随着大学生就业由原来的学校统分统配转为自主“挑婆家”,加上越来越多的人在选择岗位时将个人兴趣、爱好、特长与社会实际需求综合起来考虑,使得在选择和对待工作的态度上,更加复杂化了。 “当今的大学生普遍向往城市而不愿留在乡镇地区,无论用人单位开出多么诱人的条件,都难以挽留;有些学生自己定位过高,不能以正确心态潜心于某项工作;还有部分学生不能及时完成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变,在工作环境里,一遇到困难便以逃跑等消极方式面对。” 社会人士:频繁跳槽是把双刃剑 有关社会人士称,频繁跳槽是把双刃剑,会导致两败俱伤。 “频繁跳槽是件伤筋动骨的事,不仅会消耗大学生的心力、物力和财力,浪费其宝贵的学习时间,还会给用人单位留下不守信用、没有责任感的印象。而用人单位培养任何一个人才,都是要投入大量成本的。” 初入社会,大学生还算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才,因此,不应过分计较岗位和待遇。应该在工作中积累经验,实现从“人手”到“人才”的转变。 华中科大网络学院学工组长胡丽则特别提醒大学生:“初涉职场,大学生一要明白‘频繁跳槽,起点永远是零’的道理,二要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在未明白自己真正想做什么,能做什么之前,最好不要盲目跳槽”。 (彭莉 董晓林 湛慧 王芳 胡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