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2005考研政治红宝书配套习题解析 > 正文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导论

http://www.sina.com.cn 2004/08/30 17:17  双博士丛书

  本章增知识点

  本章无大纲新增知识点

  本章配套习题

  一、单选题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理论来源是

  A.劳动价值论 B.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C.重商主义经济学 D.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

  2.社会生产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环节是

  A.生产 B.分配

  C.交换 D.消费

  3. 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具体形式从根本上说必须

  A. 适应经济制度的变化要求 B.适应生产力变化的要求

  C.适应生产体制变化的要求 D.适应经济体制的变化要求

  4.政治经济学在研究生产关系及其运动规律时,必须联系

  A.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结构 B. 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状况

  C.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 D.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物质利益

  5.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考察的理论前提是

  A.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对立统一关系

  B.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对立统一关系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关系

  D.生产关系内部的诸要素的对立统一关系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经济体制是指一定生产关系或经济制度的具体表现形式,反映社会经济采取的资源配置方式

  B.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

  C. 经济体制是经济制度的基础

  D. 经济制度是指人类社会发展一定阶段上占主体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反映生产力的性质

  7.研究生产关系的目的是

  A.揭示经济体制和经济制度的关系B.揭示客观经济规律

  C.揭示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本质D.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二、不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主要有

  A.资本主义世界产业革命的完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最终确立以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其本身所固有的矛盾日益暴露

  B.资本集中和垄断现象日益严重

  C.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D.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2.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重大贡献是

  A.创立了劳动价值论

  B.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

  C.创立了帝国主义即垄断资本主义理论

  D.给出社会主义革命可能首先在一国或数国取得胜利的新结论

  3.生产关系是

  A.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关系

  B.人类社会所有人和人的关系

  C.构成社会生产方式的一个方面

  D.人们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三、辨析题

  1.既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因而变革生产关系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答案、解析与内容链接

  一、单选题

  1.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来源知识点的掌握。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65页知识点一、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的历史背景、理论来源

  [解析]本题的关键词是“主要”。A项“劳动价值理论”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是剖析资本主义经济的理论基础,也是阐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的理论基础。B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C和D两项都是其来源,但D项“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为主要来源。所以,本题D为唯一正确答案。

  2.A

  [考点点拨] 本题主要考查社会生产过程中的四个环节及其相互关系。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66页知识点二、1.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解析] 社会生产总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其中,生产是起点,是决定性环节;分配和消费是中间环节;消费是重点。生产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交换、分配和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据此分析应该选A。以上每句话都可以命制选择题,考生应注意。

  3.B

  [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关系的理解。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66页知识点二、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

  [解析]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关系的性质及其发展变化,是由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的。而生产力自身发展的根本动力则是其自身的内在矛盾。如生产工具不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矛盾、劳动者尚未掌握的技能的矛盾等。生产力诸要素的这些内在矛盾的不断出现和不断解决的过程推动者生产力的不断自我更新和发展。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巨大反作用,则是生产力发展变化的外部原因和最重要的社会条件。故该题正确答案是B。

  4.B

  [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正确理解和掌握。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66页知识点二、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

  [解析]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运动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对立统一的,所以政治经济学不能完全脱离开生产力和上层建筑来孤立地研究生产关系,而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中来研究生产关系。答案为B。

  5.C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是结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66页知识点二、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

  [解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但不是孤立地研究生产关系,而是紧密地联系生产力来考察生产关系,只有联系生产力,才能深刻认识生产关系变化的原因和更替的原因。

  6.A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66页知识点二、3.研究生产关系包括研究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

  [解析]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而研究生产关系包括研究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所以B不正确。在二者的关系中,经济制度是决定性的,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质、主要特点、方向都要由它来决定,所以C不正确,它颠倒了二者的关系。经济制度是指人类社会发展一定阶段上占主体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反映生产关系的性质,而不是生产力的性质,所以D不正确。所以答案为A。

  7.B

  [考点点拨]本题所考的知识点:研究生产关系的目的是揭示客观经济规律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66页知识点二、3.研究生产关系包括研究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

  [解析] 研究生产关系包括研究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研究生产关系的目的是揭示客观经济规律,即明确建立怎样的生产关系以及采取什么形式才能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本题虽然是考查课本上的基本理论知识,但A、C、D三项干扰性非常大,考生一定要注意区分。

  二、不定项选择题

  1.AC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65页知识点一、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的历史背景、理论来源

  [解析]选项A描述的历史背景为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本质及其发展趋势提供了充分的条件;选项C则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社会条件;选项D表明无产阶级科学理论诞生的阶级基础;选项B为迷惑项;所以本题正确答案是ACD。

  2.C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重大贡献。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65页知识点一、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发展的理论

  [解析]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邓小平提出的,均不符合题意要求。所以,答案为CD。

  3.AC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有关生产关系的知识点的理解。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66页知识点二、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

  [解析]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它虽然是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关系,但它不是人类社会所有人和人的关系。所以B不正确。

  三、辨析题

  1.[考点点拨] 本题主要考查了考生对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关系的理解。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66页知识点二、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

  [答案要点]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每一种生产关系都是在一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只有生产力发展受到生产关系的束缚时,才会提出变革生产关系的内在要求。

  变革生产关系能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取决于变革后的生产关系是否适合生产力性质。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变革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超越生产力发展要求进行生产关系的变革不仅不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而是对生产关系的反作用规律的错误运用,是会对生产力带来破坏的,这已为实践所证明。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评论】 【推荐】 【 】 【打印】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服饰 首饰 手机
电器 MP3 数码相机
热 点 专 题
2004雅典奥运盘点
议机动车撞人负全责
新丝路模特大赛
新浪财经人物(1500个)
可口可乐含精神药品?
同学录开张欢迎加入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出国办护照完全攻略
张学良的红颜知己连载

   



文化教育意见反馈留言板电话:010-62630930-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