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正文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答案解析(2)

http://www.sina.com.cn 2004/08/30 19:28  双博士丛书

  


  二、强化训练

  (一)单选题

  1.C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资本主义条件下商品价值构成的识记。

  [解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生产出的商品的价值由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三部分构成。其中c是生产过程开始时资本家预付的不变资本的价值,它用于购买生产资料。这部分价值通过雇佣工人的具体劳动转移到商品中去,构成商
品价值的一部分。v是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开始时预付的可变资本,当这部分价值以工资的形式支付给劳动者后,劳动者就把它消费了,然后劳动者再在必要劳动时间内把这部分价值重新创造出来,至于m则是劳动者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新价值。据此分析应选C。

  2.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对劳动力价值决定的特点的认识。

  [解析]由于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生产力水平、自然条件、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决定着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在范围、数量和质量上都不相同。这是劳动力价值区别于其他商品的突出特点。因此,应选择D项。题中A项是共同点,B项只是劳动力价值的外在转化形式。而C项是错误的表述,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它所需要的生活资料所必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不是由劳动者的能力决定的。

  3.C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剩余劳动时间生产剩余价值的理解。

  [解析]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不会发生增殖。要使价值增殖,只有把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使工人创造的价值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所以价值增殖过程就是超过一定点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就是工人用于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这样,工人的劳动时间就分为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和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剩余劳动时间,所以C为正确选项。

  4.A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工资形式掩盖资本主义剥削的原因的认识和理解。

  [解析]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它的本质是劳动力价值。由于资本家是按劳动时间或劳动成果支付工资的,因而从表面上看,似乎工人表现出来的不是劳动力而是劳动,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不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而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这就造成了工人的全部劳动都是有酬劳动,抹煞了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区别,掩盖了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剩余劳动的剥削关系,因此应选A。

  5.C

  [考点点拨]本题是根据“资本积累”知识点命的题,考查对资本积累概念的识记。

  [解析]个别资本的增大是通过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两种形式实现的。资本积聚是直接通过资本积累使个别资本增大。资本集中是通过把若干个别资本结合成一个大资本,使个别资本增大。资本集中本身又有两种形式,一是通过资本之间的兼并,二是通过资本之间的联合。所以正确的选项是C。A、B不符合题意,而D项是资本积聚的结果。

  6.B

  [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对资本集中的理解。

  [解析]资本集中的直接后果,即资本集中行为本身,资本集中和资本积聚的不同是前者不会增大社会总资本。所以A项不正确。选项CD,如果能成立,那也是个别资本迅速增大,从而生产规模迅速扩大而派生出来的,所以也不符合题意,应排除,该题只能选择B项。

  7.B

  [解析]借贷资本是和职能资本相对立的所有权资本,也就是财产资本。它的存在,使资本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借贷资本所有者把货币作为资本时所取得的一种追加的使用价值,即生产利润的能力,让渡给职能资本家,但保留了对货币资本的所有权,并凭借其所有权取得了平均利润的一部分,即利息。因此,本题只有B项为正确答案。

  8.C

  [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的认识,实际上是考查对级差地租形成的原因的理解。

  [解析]级差地租是指租种较好土地而缴纳的有等级差别的地租。级差地租实质上是由于优等地和中等地生产的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劣等地生产条件所决定的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而形成的超额利润。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垄断使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由劣等生产条件决定,而不像工业那样由中等生产条件决定。本题正确选项是C。

  9.B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商品价值如何转化为生产价格

  [解析]商品的生产价格是由商品的成本价格加上平均利润构成的,它以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为前提。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资本主义关系占统治地位以后,形成了自由竞争的环境,资本和劳动力可以在各个部门之间自由转移,剩余价值在不同生产部门重新分配,各部门资本都获得了大致相等的利润率水平,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从而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10.B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股份有限公司的概念以及与有限责任公司的区别。

  [解析]有限责任公司与股份有限公司是现代企业的两种主要表现形式,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公司资本是否划分为等额股份。划分为等额股份的是股份有限公司,反之则为有限责任公司。

  11.B

  [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超额利润的认识和理解。

  [解析]利润率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并不排斥各部门中,少数企业仍可获得超额利润。因为分析平均利润率形成时,是把每个部门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事实上,同一部门中各个企业的利润率由于生产条件的不同,仍然有所不同。先进企业由于劳动生产率高于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仍可获得超过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所以,排除A、C、D三项,选B。

  12.C

  [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商业利润的全面理解。

  [解析]商业利润是商业部门和产业部门之间竞争和资本转移的结果。但是单纯的商品买卖活动是不创造剩余价值的。所以商业利润的真正来源是产业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价值的一部分(排除D项)。由于商业资本家分担了销售商品,实现剩余价值的职能,所以产业资本家就不能独占全部剩余价值,而必须把其中的一部分转让给商业资本家。转让的途径和方法就是,生产企业按低于社会生产价格把商品卖给商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则按社会生产价格把商品卖给消费者。商业企业是通过购销活动来获得商业利润的。选项C符合题意。

  13.A

  [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绝对地租的产生原因的理解。

  [解析]绝对地租是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存在,因租种任何土地,包括劣等地在内,都必须缴纳的地租。其形成原因是对土地私有权的垄断。B项是级差地租形成的原因。C是级差地租Ⅰ形成的条件。D项是级差地租Π形成的条件,都不符合题意。正确答案是A。

  14.C

  [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垄断价格公式的掌握。

  [解析]垄断价格是指垄断组织在销售商品和购买生产资料时,凭借其垄断地位规定的旨在保证最大限度垄断利润的市场价格,在价值上等于成本价格和垄断利润之和。所以C项是正确选项。A项是生产价格公式,B、D是干扰项,应排除。

  15.C

  [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金融资本地位的认识。

  [解析]垄断的银行资本和垄断的工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形成金融资本。金融资本是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占统治地位的垄断资本形式。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了金融寡头,它是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事实上的主宰者,通过“参与制”实现对经济的统治,进而控制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实现其对整个国家的全面统治。在只有资本主义时代,是工业资本占统治时代,选项A不对,B和D也不对。

  16.B

  [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原因的理解。

  [解析]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市场问题的日趋严重,国际国内竞争的不断激化,客观上要求作为总资本家的国家在全社会范围内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管理,对私人垄断资本进行扶持和帮助,以缓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克服私人垄断资本单纯追求高额垄断利润的狭隘界限,为私人垄断资本的发展开辟道路。所以,B项正确,A、C、D则为干扰项。

  17.B

  [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主要原因。

  [解析]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反映了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规律和客观要求。生产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也就是说,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主要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决定的。所以B为正确选项。A、C、D三项都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表现形式,不符合题意。

  (二)不定项选择题

  1.ABC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

  [解析]既然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都是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方法,也就都体现着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他们都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绝对剩余价值是通过延长劳动时间来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而相对剩余价值是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来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既然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当然就都增加了剩余价值量和提高了剩余价值率。所以ABCD是正确的选项。

  2.ABCDE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内容是对剩余价值规律的认识。

  [解析]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这是因为: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动机是为了追逐剩余价值。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其次,它制约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资本主义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都以追求剩余价值为出发点。所以A、B、C、D四个选项全选。

  3.AD

  [考点点拨]本题通过具体事例考查对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的共同点的理解和运用。

  [解析]纺纱厂的资本家购买的用于生产的棉花属于原料,从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来看。它属于不变资本;从资本的周转方式的不同来看,它属于流动资本。所以AD项正确。

  4.CD

  [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

  [解析]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同其他社会劳动过程一样,都是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创造出新的使用价值的过程。任何生产商品的劳动都包含两方面:一是创造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二是形成商品价值的抽象劳动,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有其独特之处,即它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在劳动创造的新价值中包含了剩余价值。所以A、B项不是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所独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不仅占有生产资料,而且获得劳动力的使用权。所以CD项为正确答案。

  5.AC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剩余价值率公式的识记。

  [解析]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资本,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产生的,而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所以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构成的剩余价值率就反映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因为剩余价值是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里创造的,所以剩余价值率也可以表现为剩余劳动时间和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所以AC为正确选项。B是利润率公式,反映预付资本的增殖情况。D是年剩余价值率的公式,反映预付资本在一年内的增殖情况。B、D均为干扰项,应排除。

  6.ABC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马克思资本有机构成学说的意义的掌握。

  [解析]资本的有机构成是由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价值构成。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随着资本积累程度的提高,资本有机构成也不断提高,即可变资本在社会总资本中的比例降低。这就意味着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同时资本积累又导致劳动力供应的增加,于是出现了相对过剩人口。在技术进步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条件下,社会扩大再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比消费资料生产的增长更快。同时,由于不同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不同,利润率也不同,而资本追求利润的天性与此相矛盾,导致平均利润的形成。随着社会资本平均有机构成的提高,同一资本获得的剩余价值的相对额减少。所以ABCD四个选项都正确。

  7.ABC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剩余价值量产生影响的因素。

  [解析]剩余价值率反映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剩余价值率即对工人剥削程度的高低不同,显然会影响剩余价值量,所以A项正确。在资本有机构成既定的条件下,可变资本也会相应增加,从而在剩余价值率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剩余价值量,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将直接影响到资本的周转速度,从而影响剩余价值量。社会劳动生产率发生变化时,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剩余价值量,竞争的激烈程度,可能会使资本家提高积累率,增加积累,但在积累率不变的前提下,这一因素不会影响到积累的规模。所以B、C两个选项也正确,答案为ABC。

  8.BCD

  [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影响工作日因素的理解和掌握。

  [解析]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是通过剩余价值率表现出来的,工作日的缩短并不意味着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降低,因而也不表示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程度的减轻,A项不正确。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意味着生产商品所耗费的时间缩短,因而会导致工作日的缩短;工作日由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大为缩短,为了保证获得尽量大的利润,资本家不会通过缩短剩余劳动时间来缩短工作日,工作日缩短只能意味着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而相对剩余价值就是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来生产的。所以B、C、D都正确,应选BCD。

  9.CD

  [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之间的关系。

  [解析]绝对剩余价值是在必要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延长工作日从而绝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从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相对剩余价值产生的管家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这就必须采用新技术,降低生产成本,只有在绝对剩余价值形成后,这才会成为可能。所以绝对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的出发点。超额剩余价值的条件是个别企业率先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首先采用先进技术的企业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只是一种暂时现象,所有资本家普遍采用新技术会导致社会劳动率的普遍提高,所有资本家也就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所以超额剩余价值生产变相的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据以上理论分析可知答案是CD。

  10.ACD

  [考点点拨]这是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所提出的一个著名论断

  [解析]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股份制的性质,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的手中,由国家和集体控股,就具有明显的公有性质。据此可以判断出ACD项为正确答案。

  11.ABC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了考生对资本主义各种经济现象的实质的认识和理解。

  [解析]资本以物的形式流通,遵循等价交换原则,掩盖了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天性,资本家以工人的劳动成果和劳动时间来支付工资,因而从表面上看,工资是劳动的价格或价值,工人的全部劳动都获得了报酬,抹煞了剩余劳动和必要劳动时间的划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有人身自由,可以自由出卖劳动力,是劳动力的所有者,但劳动力的使用权却掌握在资本家手里,资本家购买劳动力来生产剩余价值;利润是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加值,抹煞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掩盖了利润的实质即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所以,ABCD都是正确选项。

  12.BC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内容是资本积累、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关系。

  [解析]资本积聚是个别资本通过资本积累扩大规模,引起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凝聚。资本集中是众多中小资本合并为大资本的过程,资本积聚使个别资本总额增大,竞争力增强,因而会加速资本的集中;资本集中又使个别资本总额和积累规模迅速增大,从而加速资本积聚。所以BCD项正确。资本积聚是资本积累的直接后果,故A项不正确。

  13.AB

  [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对资本有机构成与相对剩余人口之间关系的理解。

  [解析]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取决于可变资本的大小。所以,在资本积累过程中,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可变资本在社会资本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缩小,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必然会相对减少甚至绝对减少。与此同时,资本积累却造成劳动力供给的绝对增加:第一,由于机器生产使一些操作变得简单,大量女工、童工可以参加生产;第二,破产农民和手工业者、中小资本家中的一些人也被迫靠出卖劳动力为生。很显然答案为AB。

  14.ABC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了考生对资本主义工资实质的认识和理解

  [解析]资本主义工资的实质是劳动力的价格或价值,而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资本家购买的是工人的劳动力,付给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用货币表示就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但是资本家是在工人劳动以后,按劳动时间和劳动成果支付工资,因而从表面上看,似乎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工资是劳动的价格或价值,这就造成工人的全部劳动都是有酬劳动的假象,抹煞了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划分,掩盖了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剩余劳动的剥削关系。依据上述分析可知ABCD项全部正确。

  15.ABCD

  [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生产成本概念的全面理解。

  [解析]资本主义企业生产的商品的价值由生产耗费的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三部分组成。但对于资本家来说,他实际耗费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剩余价值是资本家无偿占有的。所以,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就构成了生产成本。对资本主义经济活动来说,生产成本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生产成本是商品市场销售价格的最低界限。因为如果商品市场销售价格等于或者低于生产成本,就意味着企业没有盈利甚至亏损。所以生产成本是企业盈亏的主要标志。由此分析可知应选ABCD。

  16.ABCD

  [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了考生对生产价格、市场价格和价值之间关系的理解。

  [解析]生产价格和价值之间在质和量上都存在着差别。从质上看生产价格只同资本相联系,与劳动没有任何联系。从量的方面看,各部门生产的商品价值与其获得的利润经常不一致。然而,生产价格是以价值为基础的,虽然从个别部门看,剩余价值量和利润量有差别,商品的价值和生产价格有差别。但从全社会看,资本家获得的平均利润总量与剩余价值总量是一致的。生产价格总额与商品价值总额是相等的。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价值规律作用形式也就变为市场价格以生产价格为中心上下波动。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是ABCD。

  17.AC

  [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了考生对级差地租的概念和产生条件的理解。

  [解析]级差地租是由于租种较好土地而缴纳的有等级差别的地租。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对土地的资本主义的经营垄断。垄断使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由劣等地的生产条件限制,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是土地优劣程度的不同,包括土地肥沃不同、土地的地理位置不同以及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的劳动生产率不同。因此,AC是正确的选项。B项是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D项是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

  18.ACD

  [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过程的把握。

  [解析]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便转化为生产价格,由于平均利润是剩余价值在各部门之间重新分配的结果。所以各部门获得的平均利润会和它生的价值不一致。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获得的平均利润会大于本部门生产的剩余价值,而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获得的平均利润则会小于本部门生产的剩余价值。但从全社会看,平均利润总额和剩余价值总额是相等的。此外,生产价格是以价值为基础形成的,价值变化必然引起生产价格的变化。正确选项为ACD。而B项是干扰项,应排除。

  19.AB

  [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的理解。

  [解析]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出发,我们可以看出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都是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它们和劳动者的具体劳动相结合生产出使用价值,但不会创造价值。抽象劳动才是价值的惟一源泉。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不同的资本集团凭借对各种生产要素的占有,参与对劳动创造的价值的分配,因此,生产要素与价值分配,其实质是这些生产要素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价值由劳动创造和生产要素与价值分配是两个不同的范畴。AB为正确答案。而选项C、D的表述本身就不正确,应排除。

  20.BC

  [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股份公司的本质的认识。

  [解析]股份公司的发展促进了资本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使得资本经营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资本私有制的实现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私人资本已由股份公司统一占有、支配和使用,取得了社会资本的形式;私人企业已由股份公司统一经营,取得了社会企业的形式。但不能据此得出资本所有权性质发生变化和资本分散化的结论,所以选项A、D不正确。事实上,资本私有制和企业的雇佣劳动制度的根本性质并没有改变;资本不但没有走向分散化反而得到了集中。因此,B、C两项符合题意,为正确答案。

  21.ABCD

  [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利息率影响因素的认识。

  [解析]利息率的水平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平均利润率的高低;二是借贷市场上借贷资本的供求关系。供大于求,利息率提高。反之,利息率降低。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影响利息率的因素还有:借贷风险的大小、借贷时间的长短、价格变动的预期,国家的货币金融的政策以及宏观的经济形式。所以,A、B、C、D四个选项全部正确。

  22.ACD

  [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利润的本质特性以及利润与剩余价值的联系和区别。

  [解析]当剩余价值被看做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或增加额时,便取得了利润的转化形式,利润和剩余价值本来是同一个东西,所不同的是剩余价值是对可变资本而言,而利润则是对全部预付资本而言的。利润的本质是剩余价值,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它歪曲了剩余价值的来源,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B项的说法正好相反,因而是错误的。

  23.ACD

  [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职能资本家这一范畴的理解。

  [解析]职能资本家是指从事生产剩余价值或实现剩余价值职能的资本家。由于产业资本家经营资本主义生产的企业,具有生产剩余价值的职能;而商业资本家经营商业企业,具有实现剩余价值的职能。所以A、C、D三项都是职能资本家,为正确答案。而借贷资本家、土地所有者的职能,既不生产剩余价值,也不实现剩余价值。所以借贷资本家不是职能资本家。B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24.BC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结果的认识和理解。

  [解析]个别资本增大是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前提,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是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因此,A选项不正确。

  25.ABCD

  [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二战后垄断资本发展的认识。

  [解析]二战以后,生产集中,垄断程度的大大提高,在集中方面,一是被兼并的对象从中小企业发展到大企业之间的相互兼并,甚至是跨国兼并;二是兼并的形式以横向、纵向发展到混合兼并。在垄断方面,一是垄断企业不但规模越来越大,出现了一些巨型企业,而且垄断集中的程度也在提高。二是垄断企业的经营方式也有重大变化,即日益向多样化、综合化方向发展,出现了混合联合公司。所以A、B、C、D四个选项正确。

  26.ABCD

  [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垄断条件下生产和技术发展的原因。

  [解析]由于垄断没有消除竞争,而且垄断条件下的竞争更加激烈,破坏性更大,为了在竞争中求得自下而上并获得更多利润,必须发展生产和技术,所以A项正确。新科技革命自然会推动生产和技术的发展,B项也正确。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缓和了阶级矛盾,也会促进生产的发展,D项也正确。C项也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提供了条件。答案为ABCD。

  27.ACD

  [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垄断价格与价值规律的联系。

  [解析]垄断价格是垄断资本家获得垄断利润的主要途径,垄断利润往往大大超出平均利润,从而使垄断资本家取得更多的超额利润。但垄断价格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因为:第一,垄断价格不能完全脱离商品的价值。价值仍是价格的基础。第二,垄断价格并没有也不可能增减商品的价值。从全社会看,商品的价格总额与价值总额总是一致。第三,垄断价格不过是使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和其他劳动者创造价值的一部分,在资本家之间做了有利于垄断资本家的再分配。故正确答案为ACD。

  28.ABC

  [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私人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原因、后果及其实质。

  [解析]在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以后,随着生产集中和生产社会化的进一步发展,通过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推动,使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成长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种垄断的发展变化,体现了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部分质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它没有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却使生产资料日益集中在少数人手里,这就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发展并引起其他一切矛盾的发展。选项ABC都符合题意,为正确答案。

  29.ABC

  [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表现形式。

  [解析]生产的社会化要求相互联系的各个部门、企业之间相互配合,这一要求在一个资本主义企业也是能够实现的。但从整个社会范围看,每个私有制企业都是独立的经营主体,谁也管不了谁,整个社会生产必然是无政府的,所以A项正确。资本家追逐利润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促使其扩大生产规模。同时,为追求最大利润,资本家必然加重对人民的剥削,使劳动人民的购买能力缩小,所以B项正确。在资本主义社会复杂的阶级关系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资本家集团对剩余价值的瓜分,体现了两大阶级间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从而决定二者矛盾的对抗性质,所以,C项也正确。

  30.ABCDE

  [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长期性的理解。

  [解析]生产力的发展,科技革命的影响,使社会财富极大增长,资产阶级获得了缓和矛盾的物质条件。生产力的社会化,迫使资产阶级在不触动其根本制度和根本利益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做局部调整,这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内会允许生产力的发展。所以,A、B两项正确。落后国家首先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增加了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复杂性。社会主义国家要和资本主义国家长期共存,时时面临各种威胁,还有可能倒退和反复。所以,C、D项正确。因此,本题ABCD四个选项全部正确。

  (三)辨析题

  1.[答案要点]劳动力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即劳动。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不仅能够创造价值,而且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这部分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劳动力商品的这种特殊的使用价值,对货币转化为资本具有决定性意义。资本家购买到这种特殊商品,才能获得剩余价值。

  [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特殊性的理解。

  [解析]考生只要认识到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劳动,剩余价值的源泉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这一知识点,就能正确解答该命题。

  一般商品在消费过程中,随着使用价值的消失,它的价值也会消失,或者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劳动力商品则不同,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进行生产劳动的能力,它的使用和消费就是劳动,而劳动能形成价值,因此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在于它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剩余价值的本质就是雇佣工人创造的价值中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部分,它的源泉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既在流通领域进行(以流通为媒介,在市场上买到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又不在流通领域进行(剩余价值是在使用劳动力的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整个过程的关键在于劳动力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他的使用能创造出大于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劳动力的使用能为他的购买者创造剩余价值。价值增殖的秘密就在这里。

  [命题探究]本题可以以单项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考生要把劳动力的使用价值、价值的特殊性与剩余价值的创造结合起来复习。

  2.[答案要点]马克思的上述论述清楚地说明了,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体现在物上的生产关系。它体现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资本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如货币、纺纱机等。但这些物本身并不就是资本,只有在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下,或者说,只有当它们成为资本家榨取工人剩余劳动的手段时,才成为资本。离开了这个条件,它就不能成为资本。

  [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资本的本质的认识,以及对资本与货币、生产资料等关系的理解。

  [解析]熟练掌握资本的本质、货币与资本的关系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资本是自行增殖的价值,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在现实生活中,资本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例如,货币、机器设备、商品等,但这些物本身并不是资本,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这些物被用来从事以获得剩余价值为目的的生产活动,也就是成为带来剩余价值的手段时,它才成为资本。所以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一种社会生产关系,即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考生还应该注意,资本本质还有另一个方面,即资本还是一种运动,是以价值为主体的运动,资本只有在不断的运动中,才能不断的增殖,如果停止了运动,也就停止了资本的生命。此项内容虽与本题题意无直接关系,但考生应当举一反三,全面把握资本本质的两个特征。

  [命题探究]资本本质方面的知识点,近几年考试中未有涉及,但它是政治经济学的重点,很有可能以选择、辨析的形式出现。此项内容也可以通过马克思的另一句名言来考查:“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生产关系下,他才成为奴隶。”“纺纱机是纺棉花的机器。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才成为资本,脱离了这种关系,它也就不是资本了。”

  3.[答案要点]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从而相应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企业首先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产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又按社会价值出售而获得的。由于资本家普遍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使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生活资料价值下降,从而劳动力的价值下降,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实现了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包括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的概念以及二者的相互关系。

  [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熟练掌握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并正确理解二者的关系。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由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降低了劳动力的价值即缩短了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所需要的必要劳动时间,相应的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结果。所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相对剩余价值产生的社会条件。

  个别企业率先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目的是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当先进技术被同行业的多数企业采用后,原来先进的生产条件变为一般的生产条件,社会价值和个别价值差额不复存在,超额剩余价值也就消失了,在这一过程中,相对剩余价值实现,所以相对剩余价值是由于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考生应该注意到,劳动生产率是超额剩余价值向相对剩余价值过渡的中间桥梁,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是什么?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是什么?明确了这两个问题,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的关系便一目了然了。

  [命题探究]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基石,此项内容在1997年理科辨析题第24题,2002年文科单项选择题第6题,2000年理科单项选择题第6题多次考查到,考生应该对该知识点予以足够的重视。

  4.[答案要点]股份制是一种资本组织方式。股份制形式借助竞争和信用两大杠杆,把分散的中小资本合并成为少数大资本,实现的是资本集中,不是资本积聚。资本集中只改变社会资本的组合,不增大社会资本总额。资本积聚是个别资本通过积累来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使社会资本总额增大。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内容是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以及对二者关系的分析和运用,还涉及到对股份制的认识和理解。

  [解析]此题的思考和解答分三个层次:首先要区分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其次分析股份制的实质,并确定其在资本积聚与资本集中中的归宿。最后辨明资本集中与资本积聚分别对社会资本总额的影响。

  资本积聚是单个资本通过资本积累来扩大自己的总额,从而引起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积聚,它是资本积累的产物。资本集中是指原来分散的众多中小资本合并为少数的大资本,它的实现形式包括兼并和联合。

  股份制是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金联合经营的资本组织形式,其实质是将社会上闲散的资本集中起来,建立股份公司,进行合资经营。所以股份制实现的是资本集中,不是资本积聚。

  资本积聚的前提或者说条件是资本积累,即通过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来扩大生产规模,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所以资本积聚会使资本总额增大;而资本集中只是把中小资本联合为大资本,他不会改变社会资本总额,只是改变了社会资本总额在不同资本家之间的分配。

  [命题探究]股份制是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的实现形式之一,也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措施,该知识点极其容易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考查,考生应扩大这一方面的知识面,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分析题。

  5.[答案要点]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它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领域中产生,因为在商品流通过程中,等价交换只是价值形式的变换,不等价交换只是对既定的总价值量的重新分配,都不产生剩余价值。离开流通领域,价值也不能发生增殖。因为资本家不把货币投入流通购买劳动力商品;凝结了劳动者剩余劳动的商品不在市场上销售出去,剩余价值也不可能产生和实现。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内容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解析]考生首先应该知道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什么。资本总公式是G-W-G',这一公式反映了资本在运动中增殖的共同本质。根据价值规律的等价交换原则,流通中不可能发生价值增殖,这与资本在运动中带来剩余价值即发生价值增殖的事实发生矛盾,这一矛盾就是G-W-G'(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条件是要明确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但又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

  考生应该从三个方面解答这一问题:第一是解释剩余价值的含义。第二是通过对等价交换和不等价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的分析,指出剩余价值不是在流通领域中产生的。在这里应该重点指出的是,等价交换的结果是商品或货币价值形式的转化,不等价交换的结果是总价值量的重新分配。第三是要分析剩余价值的实现不能离开流通领域,只有在流通领域中商品生产者之间才能发生关系,货币才能转化为资本.

  [命题探究]考生在解答与资本总公式(G-W-G')相关的命题时,考生首先要明确的是等价交换与价值增殖这一对矛盾,并认识到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是认识到剩余价值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产生和从哪里产生,明确了这两点,资本总公式矛盾解决的条件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该知识点在1997年文科多项选择题第13题,理科多项选择题第15题以及2001年文科辨析题第32题中考查过。还有可能与商品流通公式(W-G-W)对比出选择题。

  6.[答案要点]对任何资本家的资本,都可以从价值形态和实物形态两方面加以分析和考察。

  从实物形态上看,任何资本家的资本都是由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部分组成。而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比例是由生产技术水平决定的,这种由生产技术水平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比例叫资本的技术构成。从价值形态上看,资本家的资本由不变资本和可资本两部分构成。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叫资本价值构成。

  资本的技术构成和资本的价值构成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资本的价值构成,而资本价值构成的变化能反映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就是资本有机构成。

  [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资本有机构成中技术构成和价值构成之间关系的理解。

  [解析]资本有机构成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对这一概念,不仅要求记住,而且要求充分理解。资本有机构成实际上就是资本的技术构成和资本的价值构成之间的有机联系。理解了二者之间的有机联系,就能正确地回答本题。

  本题的解答思路是:第一,回答什么是资本的技术构成,什么是资本的价值构成。第二,回答资本的价值构成和技术构成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资本家为组织生产,必须购买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雇佣一定数量的工人。两者数量的对比,取决于各生产部门的特点和技术水平,取决于各企业技术装备的先进程度。一般地说,生产技术越进步,所需要的劳动力数量相对地甚至绝对地越少,而推动生产资料的数量越多,生产资料数量和劳动力数量的这种比例,因为取决于技术条件,所以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生产资料表现为不变资本,劳动力表现为可变资本。不变资本的价值和可变资本的价值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价值构成取决于并体现着技术构成。

  [命题探究]资本有机构成是本章的重点,联系实际考查分析题的可能性十分大,2001年文科单选题第4题曾考查过此项内容。

  7.[答案要点]把剩余价值看做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但这并不直接导致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是由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构成。只有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才转化为生产价格。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的条件以及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条件。

  [解析]要正确的解答该命题,考生应该熟练掌握以下知识点,利润的涵义及其实质、生产价格的涵义及其实质。简单地说,考生应该掌握利润和生产价格的形成条件。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不仅耗费的资本在发生作用,全部预付资本都在发挥作用,这样,剩余价值就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加额。当剩余价值被看作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加值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既然利润是预付资本的增加值,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就成为资本的必然要求,于是在竞争过程中,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资本家按预付资本的比例分配利润。这样,商品就不能按价值进行销售,而必然按生产资本加平均利润的价格即生产价格出售,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的形成以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为前提。

  此题的解答思路是:一是弄清利润的产生前提和生产价格的形成条件;二是思考利润和生产价格的形成前提是否相同。

  [命题探究]利润和平均利润的问题在1995年理科论述题第27题、1998年理科不定项选择题第14题、2000年文科单选题第5题、1997年理科不定项选择题第13题多次涉及。生产价格的问题在1994年文科单选题第4题、1997年理科单选题第3题、1999年文科辨析题第31题、2002年理科不定项选择题第21题多次考查,如此高的出题率,足见这部分知识点的重要性,理应引起考生的高度重视。

  8.[答案要点]股票是投资者投入股份公司的实际资本的代表,本身没有价值。但由于股票能获得利息收入,作为一种特殊商品进行买卖,才有一定的价格。从理论上说,股票的价格不等于股票的票面额,也不是股票价值的货币表现,而是股息收入的资本化。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包括股票的属性、股票价格的实质。

  [解析]此题的解题思路首先是要指出股票的实质既是股份资本所有权的凭证,又是股份资本分配收益权的证书和投资者投入股份公司的实际资本的代表。它本身没有价值,但股票具有流通性,可以自由买卖,所以股票具有价格。其次,要指出股票价格的实质。因为股票是资本收益分配权的凭证,所以股票买卖实际上是买卖获得股息的权利,是资本所有权与收益分配权的转让。因而股票价格的实质是股息收入的资本化,也就是说它应该等于这样一笔货币,将这部分货币存入银行取得的利息和股票取得的股息相等。所以股票价格取决于预期股息收入和银行利率两个因素。

  考生只要熟练掌握以上知识点,马上就可以指出题干的错误之处:一、股票没有价值,所以题干中“股票有价值”的提法错误;二、股票价格是股息收入的资本化,题干中“货币表现”的提法错误。

  [命题探究]股份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股市行情是一国经济的晴雨表。所以对股票知识的考查应该是当前考试的热点。1997年文科单选题第3题、2000年文科辨析题第31题都涉及到此项内容。

  9.[答案要点]这是马克思批判过的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提出的“三位一体”的“资本主义生产分配公式”。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客观存在的假象的反映,它的错误不在于描述了分配的现象,而在于它混淆了社会经济的现象和本质。它认为资本、土地、劳动三要素共同创造价值,进而否认劳动是价值即这三中种收入的惟一源泉,否认利润、地租是无偿占有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工人的劳动是创造新价值的惟一源泉。资本所有者实际上凭借各自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分别占有了劳动者新创造的价值。“三位一体”公式的要害,就在于混淆了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的关系,否认了资本主义剥削。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了考生对资本主义分配关系的理解,即对工资、利润、地租实质的认识和掌握。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知道“三位一体”错误在哪里,要害是什么?本题的解答思路:第一,要明确资本主义分配关系的实质。第二,要指出“三位一体”的要害,其中对第二层次回答是本题的侧重点。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决定了社会各阶级的收入采取工资、利润和地租的形式,而获得这些收入的条件是劳动力的出卖、资本的占有和土地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但各种收入的源泉都是工人创造的新价值,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要素参与价值分配的实质是资本所有者和土地所有者共同瓜分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但这种分配关系在社会表面和资本家的意识形态中却歪曲的表现为资本家获得利润是由资本提供了服务而应得的报酬;土地所有者获得地租是由于土地提供了服务而应得的报酬;工人所得的工资是劳动这种服务的报酬。资本、土地、劳动这三种要素是三种收入的源泉,三种要素创造三种收入,谁也没剥削谁。这就是混淆了使用价值的创造和价值的创造,混淆了价值的创造和价值的分配,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

  [命题探究]本题内容可以与“正确认识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的关系”这一知识点相结合,命制分析题或者选择题。

  10.[答案要点]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能够造成利润率下降的因素是部门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因为只有整个部门资本的有机构成提高了,才有可能因为资本所剥削的雇佣工人的减少而减少剩余价值,从而使利润率降低。

  如果同一部门中个别企业因利用先进的生产技术而提高了资本的有机构成,不仅不会使利润率降低,反而使利润率提高。因为随着这些企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产品的个别价值会低于社会价值,从而使它得到超额剩余价值或超额利润。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内容包括资本有机构成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利润率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资本有机构成与利润率的关系。

  [解析]本题的解题思路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回答利润率的高低与个别企业资本有机构成有什么关系,与整个部门资本有机构成又有什么关系,这两层关系是否相同;二是要回答部门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与利润率是否存在反比例关系。

  资本有机构成的价值形式是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例关系,所以提高资本有机构成的途径包括增加不变资本即扩大投资和减少可变资本,即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当增加不变资本而保持可变资本不变时,由于购买不变资本时资本增加,使剩余价值减少,必然导致利润率降低;如果在不变资本不变的条件下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可变资本,从而提高资本有机构成,那么利润率就会因剩余价值不变,可变资本减少而提高。

  整个部门提高资本有机构成的途径是增加不变资本,个别企业提高资本有机构成的条件是个别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它们与利润率的关系是不同的。

  [命题探究]利润率方面的知识在1997年理科不定项选择题第13题考查过。资本有机构成方面的知识已经很多年没涉及到了,但考生不能掉以轻心,应该注意出选择题或者辨析题的可能。

  11.[答案要点]土地和山脉、河流一样,都是天然存在的自然物,而不是人类劳动的产品。因此,它本身并没有价值,也没有价格。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土地成为买卖的对象,因而也就有了价格,但由于土地没有价值,因此,土地的价格并不是“土地价值”的货币表现。在土地私有制条件下,土地占有者可以凭借土地所有权取得地租收入,土地所有者出卖土地,实质上是出卖获得地租收入的权利。因此,土地的价格实际上是土地提供的地租的购买价格。也就是说,土地所有者把出卖土地获得的货币存入银行所带的利息,必须和地租收入相等,否则,他就不会出卖土地。所以说,土地价格实质上是地租收入的资本化。

  土地价格的决定,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地租额的大小,二是银行存款利息的高低。土地价格同地租额成正比,与利息率成反比,可以用公式表示如下:土地价格=地租额/利息率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内容包括价值的实质、土地价格的实质。

  [解析]本题的解题思路分两个层次:一是土地是不是商品,有没有价值,二是土地价格的实质。

  价值是商品的特有属性,只有商品才具有价值。而商品是用来出卖的劳动产品,判断一种事物有没有价值,是不是商品,关键是看它是不是劳动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是不是耗费了人类劳动。土地是天然存在的自然物,不是人们劳动的产物,所以它本身没有价值,题干中“土地价值”的提法不正确。

  原始的土地不是劳动产品,因而没有价值,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土地被私人占有,能够给它的所有者带来地租收入,因而也可以作为商品进行买卖,因而也就具有价格。土地的买卖实际上是对获得地租权利的转让,所以土地价格是地租的资本化。

  [命题探究]有关地租的知识点在1997年理科单选第4题,1998年理科多选第21题、文科论述第28题,2001年文科多选第20题、理科多选第21题,2002年文科多选第20题曾多次考查过。但土地价格方面的知识却少有涉及,考生应该对照股票价格方面的知识,联系起来复习。

  12.[答案要点](1)股份公司是通过发行股票的方式合资经营企业。它是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和信用的发展而出现的,从历史的进程看,股份公司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社会化、商品化和市场化的必然产物。

  (2)股份公司的出现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它自身范围内的局部调整,表明资本在形式上发生了变化,即由社会资本代替了单个私人资本。但是,企业的资本主义所有制性质并没有改变,股份公司仍然是资本家所有的建立在对雇佣劳动剥削基础上的资本主义企业。

  [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股份制本质的理解和掌握。

  [解析]本题可以从两个层次进行思考和解答:第一,什么是股份制,它有什么特点?第二,股份制有没有改变资本主义所有制?

  股份公司是适应机器大工业的发展的需要和信用事业的发展基础上广泛发展起来的。股份公司的出现,促进了资本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加快了资本的集中,有力地推动了生产的发展。股份资本是直接联合起来的个人资本,因而取得了社会资本的形式,是私人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一种扬弃。股份公司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没有根本改变企业的资本主义性质。股份公司的发展还会出现投机和欺诈活动等消极现象,加深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股份公司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通向一种新的生产方式的过渡点。

  股份制虽然产生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但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而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不能笼统的说股份制是公有或者私有。判断股份制企业的性质,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的手中。如果私人控股,该股份制企业就具有明显的私有性。相反,如果国家和集体控股,该企业则具有明显的公有性。

  [命题探究]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制度下股份公司的基本原理,与邓小平理论部分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中股份制的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考生应该对两部分知识点联系起来复习。

  13.[答案要点]资本主义垄断阶段,股份公司是一种新的集资方式和生产经营方式。它使企业资本形式由个人资本转化为社会资本,使资本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它顺应了资本主义生产进一步发展的要求,促进了资本社会化和生产社会化。但“这是作为私人财产的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范围内的扬弃”,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占有关系的性质。实际操纵股份公司的仍然是大资本家。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股份公司是为垄断资本服务的企业组织形式。

  [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股份公司本质的认识

  [解析]本题的解题思路分三个层次:一是要回答什么是股份公司;二是要回答股份公司是否促进了资本和生产的转化;三是要回答股份公司促进了资本和生产的社会化,是否意味着资本主义占有关系的转变。

  股份公司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是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金合资经营的企业。从资本占有形式上看,股份资本是股份形式直接联系起来的个人资本,取得了社会资本的形式;从企业经营方式看,股份公司统一经营,取得社会企业的形式。也就是说,它顺应了资本主义生产进一步发展的要求,促进了资本和生产的社会化。

  但这并不是意味着资本主义占有关系的转变,因为上述变化不过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实现形式的变化,正如马克思说的,“这是作为私人财产的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范围内的扬弃”,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性质。不仅如此,垄断阶段股份公司控股权掌握在大股东即垄断资本家手里,是有利于垄断资本控制支配中小资本和社会各阶层货币收入,以扩大垄断资本支配范围的生产组织形式

  [命题探究]股份公司的性质,是进行股份制改革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要结合社会主义股份公司以及股份合作制进行复习。

  14.[答案要点]商品市场价格以生产价格为中心,随供求关系的变化而上下波动是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资本主义垄断阶段,垄断组织控制了大部分的生产与销售,限制了资本的流动,使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过程发生障碍。垄断组织凭借其垄断地位规定垄断价格,获得超过平均利润的垄断利润,使垄断价格长期、稳定地背离了生产价格以至价值,使价值规律进一步改变了表现形式。

  资本主义垄断阶段,也存在非垄断价格,竞争依然存在。因此,商品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而上下波动的表现形式仍然在一定范围内存在。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是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价格运行的基本特征。

  [解析]考生要正确的解答此命题必须掌握从以下三个知识点: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一般表现形式;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代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

  商品的价值量是通过价格表现出来的,价值规律作为商品经济的必然趋势就要通过价格运动来贯彻,价格运动是价值规律的实现形式。价值和价格的关系以及供求关系与价格的相互作用,使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正是要求价格必须同价值一致的价值规律强制贯彻其作用的表现。也就是说,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正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

  剩余价值规律转化为利润,利润进而转化为平均利润。从而商品就不能再按价值出售,而必须按生产价格进行销售。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价值规律也就表现为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后,垄断资本家对市场和销售的垄断限制了资本的流动,使得垄断价格得以维持。垄断价格是市场价格,所以,这一阶段价值规律通过垄断价格表现出来。

  此题的思路,首先从命题的基本判断入手,商品的市场价格以生产价格为中心,随供求关系的变化而上下波动是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而不是垄断阶段的特征。然后分析资本主义垄断阶段的价格形式及其形成原因,并指出其他价格形式在一定范围内继续存在的原因。

  [命题探究]本知识点在1994年文科单选题、1995年文科辨析题2002年理科不定项选择题中多次涉及,要求考生对同类知识点进行归纳掌握。

  15.[答案要点]金融资本是在生产集中和垄断成长过程中,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融合生长而成的,它不是由银行支配,工业家运作的一种资本,而是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互相渗透的资本。金融资本是帝国主义的一个基本特征,它不同于垄断前的银行资本或工业资本。

  [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金融资本及其实质。

  [解析]该命题主要考查考生对金融资本概念的掌握和对金融资本实质的认识,以及对帝国主义条件下银行与工业的关系的理解。

  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以后,工业生产日益集中,垄断集团逐渐形成,在此基础上,银行业也集中和形成垄断。银行的集中和垄断,使银行与工业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垄断的大银行具有新作用,而从普通的信贷中介变成万能的垄断者。垄断的银行资本和垄断的工业资本融合或聚合形成金融资本。金融资本的形成途径,一是信贷关系,即垄断大银行和垄断大工业之间长期的固定的巨额资金的借贷;二是资本纽带,即彼此向对方领域投资、参股或控股;三是人事结合,即互相兼任对方的重要职务。

  解答此题的思路:第一,应该明确金融资本的概念;第二,分析金融资本的实质;第三,指出帝国主义阶段银行与工业的关系。

  [命题探究]此项内容在1996年文科辨析第24题考查过。以后很多年没有涉及到。要做好重新考查的心理准备,一般以选择或辨析题的形式出现,提醒考生重视与此相关的知识点。

  16.[答案要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尽管在宏观上采取了某些调节经济的政策和手段,但它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仍然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它没有改变资产阶级国家的阶级本质和内部的阶级关系。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是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政权保证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只是为社会主义革命提供物质准备,不具有社会主义因素。认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具有社会主义因素是错误的。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了考生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实质的理解和掌握。

  [解析]本题的解题思路:一是说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二是说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仍然是资本主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所采取的形式,如兴办国有企业、进行宏观调控、指定经济计划、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等等,社会主义国家也都存在。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仍然是资本主义,它不包含任何社会主义的因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产阶级国家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的垄断资本主义,这种结合是国家为资产阶级,首先是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的长远的利益服务,它的实质是垄断资产阶级利用国家政权,维护其垄断政治并保证获得稳定的高额利润的一种形式。资产阶级国家在市场机制自发调节的基础上对经济进行有意识的调整,适应了生产和资本社会化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和调节机制。但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没有触及私有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的根本性质,仍然是垄断资本主义。

  [命题探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方面的知识点在2002年文科单选题第6题,理科不定项选择题第7题曾经考查过。此项内容还可以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双重作用”相结合,以分析题或辨析题的形式出现。

  17.[答案要点](1)资产阶级国家直接掌握和运用国有资本,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之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加深,迫使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凭借国家的力量来加以缓解。资产阶级国家掌握和运用国有资本,是为资本主义整体生产过程创造必要条件,为私人垄断资本提供公共基础设施、基本产品、开发高新技术等方面的服务,支持私人垄断资本的发展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2)资产阶级国家掌握和运用国有资本,主要是为干预和调节经济运行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以维护其垄断统治,并非直接为获取丰厚的利润。

  [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资产阶级国家掌握和运用国有资本的目的和实质。

  [解析]回答本题要求重点分析以下三点:(1)指出资产阶级国家掌握和运用国有资本,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这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加深的必然结果。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一方面是通过国有资本,另一方面是通过政策措施。(2)指出资产阶级国家掌握和运用国有资本的目的。(3)指出命题中所揭示的资产阶级国家掌握和运用国有资本的实质是错误的。

  [命题探究]这是2003年第32题。

  (四)分析题

  1.[答案要点](1)马列主义认为: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就是资本积累过程。资本积累的两种方式:一种是资本积聚。它是指单个资本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来增大资本的规模。另一种方式是资本集中,它的作用是把分散的单个资本合并为大型资本主义企业,从而增加资本积累,扩大生产规模。

  (2)资本集中是资本主义社会增加资本积累扩大生产的一种重要方式。因为资本积聚的增长速度要受积累资本的限制,增长速度转慢。如果要使某些单个资本增长成为大型企业,以至于能供修建铁路的程度,那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用资本集中的方法就快得多,它可以在不增加剩余价值资本化情况下,把单个资本合并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用资本集中的方法就快得多,它可以在不增加剩余价值资本化情况下,把单个资本合并为大资本。

  (3)资本集中的重要方式是股份制,它的作用是促进实现资本集中的主要形式。

  (4)马克思关于股份制的论述是一种比喻,它形象而深刻指出股份制在资本集中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社会主义社会,从总体上讲,股份制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一种企业制度,我们所说的资金集中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资金集中。但是,关于资本集中规律也是起作用的。资本主义资本集中的形式我们还可以运用,这必然推动社会主义迅速发展。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运用马克思关于资本集中和资本积聚的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原著进行分析的能力。

  [解析]阅读题干后,考生应该马上领会此题的命制目的,即考查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不同点,有了这一点,考生就应对本题的解答划分一个大概的层次:首先必须回答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涵义,这是解答本题的基础或说是准备;其次要根据题意论述资本积聚与资本集中的不同点,这是本题的核心;最后,考生应该拓展思维,联系现实,概括回答马克思这句话的内涵及其实际意义。当前考研命题的目的,就是考查考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以及对这种知识的实际运用,所以考生在解答此类与现实联系密切的主观题型时,一定要尽可能地(当然也要实事求是地)联系实际问题。

  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第一,资本积聚会使社会资本总额增大,资本集中则不会增大社会资本总额,而只是改变了社会资本总额在资本家之间的分配。第二,资本积聚的增长受到社会财富(包括追加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绝对增加数额的限制,所以它增长缓慢;而资本集中不受这些限制,因而可以在短时间内集中大量的资本。本题着重考查了二者区别的第二个层次,考生还应注意根据第一个层次命制选择题或辨析题的可能。资本积聚与资本集中的联系表现为:资本积聚使个别资本总额增大,竞争力增强,从而会加速资本的集中;资本集中则使个别资本总额迅速扩大,从而有条件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增大资本的积累。这一知识点近几年来没有考查过,不过它使本章的难点,考生不应对此掉以轻心。

  [命题探究]运用掌握的知识论述马克思原著是近几年来考试命题的热点,这就要求考生扩大知识面,抽取时间阅读有关马列主义的经典著作,以便在考试时快速地使原著名言与所学知识相对应,找到解答命题的钥匙。

  2.[答案要点]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分析,揭示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的所有权规律转化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的必然性。

  (1)商品生产的所有权规律是指商品归其所有者占有,不同所有者之间相互之间需要对方的商品必须等价交换的必然性。资本主义占有规律是指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凭借其对生产资料的占有而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必然性。

  (2)在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条件下,资本家利用剩余价值转化来的资本,购买工人的劳动力,从表面上看完全符合商品生产的所有权规律,但实质上已转化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因为:第一,资本家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追加资本不仅是剥削雇佣工人的结果,而且成为进一步扩大对雇佣工人剥削的手段。第二,资本家用剩余价值转化来的资本购买雇佣工人的劳动力,虽然从表面上看完全符合商品生产所有权的规律,但其真实内容是资本家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来无偿占有更大量的剩余价值。这表明,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已经转化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

  [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的理解。

  [解析]本题是一个有相当难度的分析题,必须分两个层次进行解答:首先,必须回答清楚什么是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和资本主义占有规律,然后再回答清楚二者之间是怎样转化的。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其中劳动过程是手段,价值增殖过程是目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只有通过生产资料的买卖,以资本的形式才能结合起来,进入直接生产过程。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就是资本家消费劳动力的过程,它的特点是劳动者在资本家的支配下劳动,他的劳动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的形成过程。这个定点就是再生产出劳动力价值的等价。这说明,工人的工作日实际上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里生产出必要劳动,再生产出劳动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时间,在剩余劳动时间里进行的剩余劳动,生产出剩余价值。

  [命题探究]本题知识点是对大纲内容的扩充,以增加考生的知识面,有余力的考生可对其理解掌握。

  3.[答案要点](1)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大量工人下岗,这是体制改革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企业逐渐成为市场主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裁汰冗员,分流下岗是企业追求经济效益的必然结果。

  (2)但是,我国的下岗工人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中的相对过剩人口。资本主义国家的相对过剩人口,是在资本积累过程中随着有机构成的提高,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或绝对减少,而劳动力供给绝对增加造成的。在资本主义国家中,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不但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也是资本主义生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它为满足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性扩张,以及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创造了条件。

  (3)社会主义国家中不存在相对过剩人口的经济基础,也为更好地解决就业问题提供了条件,我国在解决失业问题上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必须接受下岗和失业这一问题存在的现实,把它当作经济政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二是必须高度重视解决就业问题,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动员各方面力量,保障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并积极实施再就业工程。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包括:资本主义相对过剩人口产生的原因及其社会后果,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中下岗分流的必然性及其积极意义。

  [解析]本题要从三个层次进行思考和解答:第一,资本主义国家相对过剩人口是怎样产生的,它的实质是什么,有什么社会后果;第二,我国职工下岗现象的实质是什么,有什么意义;第三,对资本主义国家相对过剩人口与我国国企改革的下岗职工进行对比,找出其不同之处。解答本题的关键或者说本题的题眼,是认识到资本主义国家的相对过剩人口与我国国企改革的下岗职工在本质上是不同的。

  资本对劳动的需求,取决于可变资本的大小,所以在资本积累过程中,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可变资本在社会总额中所占比重的缩小,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必然减少,与此同时,资本积累使得劳动力的供应增加,结果造成大量工人失业,形成过剩人口。这种过剩量是相对的,即不是社会的财富和生产的能力不能保证这些人的工作和生活,而是相对的,即相对于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需要来说是过剩的,因而是相对过剩人口。因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相分离,掌握生产资料所有权的资本家是根据自己资本的最大增殖限制来雇佣劳动力的,因而产生资本主义相对过剩人口是不可避免的。

  失业即相对过剩人口有四种存在形式:季节性失业、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因而许多失业是与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相联系的,在社会化大生产过程中,发生局部的暂时劳动者失业现象是不可避免的。我国国企改革中出现的职工下岗,是体制改革的必然现象,为了增加国有企业的竞争能力,提高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必须裁汰冗员,下岗分流,这属于结构性失业,即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一些工人由于不能适应新技术、新工艺的要求不得不失业。对这些下岗职工,我国政府采取多种措施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的同时,积极实施再就业工程,对其进行再培训再教育,使其掌握新的适应社会需要的新技术,以便走上再就业的道路。

  [命题探究]本题是根据“政治经济学原理”和“邓小平理论”的交叉知识点命题的一道分析题。对政治理论各个组成部分的相关知识融会贯通综合考查是目前政治命题的一个方向,这就要求考生举一反三,提高概括分析的能力。

  4.[答案要点]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剩余价值不是在流通中产生的,但又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劳动力成为商品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因为劳动力的价值有特殊性,它不但能创造出新价值,而且能创造出比劳动力价值更大的剩余价值。资本家购买劳动力以后,开始了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有两个特点:第一,工人在资本家监督下劳动,劳动者的劳动属于资本家。第二,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在资本主义生产中,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两个部分。必要劳动补偿可变资本的价值,剩余劳动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资本家只要把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必要劳动时间以上,就能从工人身上榨取到剩余价值。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惟一源泉。所以,剩余价值是在劳动过程中被创造出来的。

  所谓剩余价值规律,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的规律,它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这是因为:剩余价值的生产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决定着资本主义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各个方面,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全过程。第一,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主义赖以产生和存在的根本条件,没有剩余价值的生产,货币就不能现实地转化为资本,因此也就没有资本主义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第二,对剩余价值的贪求,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内在动力。资本家为了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一方面尽力采用先进生产技术,另一方面不断地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用于扩大生产规模,从而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第三,对剩余价值的无休止的追求,必然导致资本主义各种矛盾的激化,最后导致资本主义制度的灭亡。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包括剩余价值的源泉和实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实质,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解析]此题是根据基础知识命制的分析题,可以划分为若干个简单题进行解答,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解答该题:第一,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是什么。第二,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是什么。第三,为什么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商品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具体劳动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抽象劳动形成新的价值的过程,商品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商品生产是以雇佣劳动为基础,以取得剩余价值为目的商品生产,资本家进行生产的目的已不是取得价值而是实现价值增殖,所以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一方面,雇佣工人的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并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另一方面,雇佣工人的抽象劳动又凝结在新产品中,形成价值,二者构成了商品的价值。转移的生产资料的价值不会增殖,要实现价值增殖,只有把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使工人创造的价值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这个超过的部分,就是剩余价值。所以价值增殖过程就是超过一定点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就是工人用于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即必要劳动时间,超过的劳动时间就是剩余劳动时间,在剩余劳动时间中创造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实质是雇佣工人劳动创造的新价值中超过劳动力价值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部分价值,它的来源是工人的剩余劳动。

  剩余价值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剩余价值的生产),直接目的(追求剩余价值),制约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全过程,因而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命题探究]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现实的两大伟大发现之一,揭示了资本主义特殊的规律,是政治经济学部分的重点中的重点。1997年理科辨析题第24题,1999年理科单选题第3题,1999年文科单选题第5题,2000年理科单选题第5题,2002年文科单选题第6题,多次考查过此项内容。对这部分内容,考生要重点掌握,灵活运用。

  5.[答案要点](1)资本流通形式的矛盾是指资本流通形式或者说资本总公式形式上与价值规律的矛盾,也是资本流通中价值增殖与等价交换的矛盾。因为价值规律要求等价交换,等价交换不会产生价值增殖。但资本经过流通过程都发生了价值增殖。

  (2解决矛盾的条件是价值增殖既不在流通领域,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产生。因为在流通领域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会产生剩余价值。在等价交换的情况下,只是价值形式的变化,价值量没有变化;不等价交换,只能改变社会财富在不同资本家之间的分配,整个资产阶级占有的财富总量不会因此而增加。离开流通领域,商品生产者只同自己的商品发生关系,这种关系只能是一定量的劳动凝结在商品中形成价值,但不能在这个价值之外增加价值。

  剩余价值既不在流通领域、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产生,关键是在流通领域中找到一种特殊的商品,这种商品在生产领域的使用不但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即剩余价值。这种特殊的商品就是劳动力,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从而也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关键。

  [考点点拨]本题主要是考查考生对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及其解决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解析]材料1中“如果是等价交换,不产生剩余价值;如果是非等价交换,也不产生剩余价值,流通或商品交换不创造价值”,这说明在资本流通过程中,价值增殖与等价交换规律发生了矛盾,按照价值规律等价交换原则的要求,流通中不可能增殖价值,但资本运动中确实实现了价值增殖,这就是资本运动的矛盾。

  材料2中“他为变为剩余价值,必须在流通领域中,又必须不在流通领域中”,这说明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是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中产生。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是因为在流通中只发生价值形式的转变,从货币变商品,或从商品变货币,不能发生价值增殖。剩余价值不能离开流通领域而产生,是因为离开流通,商品生产者只和自己的商品发生关系,一份劳动创造一份价值,不能实现价值增殖,而且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购买也不能离开流通领域。

  [命题探究]此知识点在1997年文科不定项选择题第13题和理科不定项选择题第15题,2001年文科辨析题第32题,曾经考查过。

  6.[答案要点](1)在资本积累过程中,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会相对有时甚至绝对减少,但劳动力对资本的供给却会绝对增加。劳动力的供给显著超过的劳动力需求的结果,造成工人大量失业。在经济危机时期,工人失业人数剧增。工人失业是资本积累的必然产物,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2)二次大战后,由于科技进步和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结构性失业人数显著增加;失业构成发生变化,一般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等白领工人失业比重增加。近几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趋缓,失业人数上升。

  (3)西方国家工人大量失业都发生在经济严重萧条、衰退时期,是各种危机因素长期积累、总体爆发的结果,资本主义制度不可能根本解决失业问题。我国目前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分流出现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时期,是党和国家为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而主动采取的重大措施,我们具有西方国家所没有的解决失业问题的独特的政治优势。

  [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失业现象的认识和理解。

  [解析]材料1反映的情况是,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形势严峻,各国特别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劳动力市场疲软,就业不够充分,失业率居高不下。材料2反映的情况是,结构性失业人数迅速增加,成为失业人口的主要来源,材料3说明,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中发生的职工下岗现象,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失业问题,有着根本的区别。

  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取决于可变资本的大小。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可变资本在社会资本总额中所占比重缩小,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必然会相对减少,有时甚至是绝对减少,出现机器排挤工人的现象。与此同时,资本积累却造成劳动力供给的绝对增加。于是,大量工人失业,形成过剩人口。但这种过剩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即不是社会的财富和生产能力不能保证。这些人的生活和工作,只是相对于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需要来说是过剩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由此引起结构性失业人数显著增加,失业队伍构成中白领工人即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比重也明显上升。

  [命题探究]本题是根据政治经济学部分的“资本主义再生产和资本积累”和邓小平理论部分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命制的一道题。此知识点在1994年、1995年、1996年、1999年的考试中多次考查到。

  7.[答案要点]我国对城市土地征收使用费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的地租理论。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我国城市土地是国家所有,任何单位和个人使用城市土地,都应该交纳一定的土地使用费,确保国家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国家对城市土地实行有偿使用,并按不同地段征收不同土地使用费,有利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有利于培育和发展房地产市场,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对这一理论进行实际运用的能力。

  [解析]本题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思考和解答:一是指出我国对城市土地征收使用费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的地租理论,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和着手点;二是明确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即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表现,这是我国对社会土地征收使用费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认为,资本主义地租是资本主义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取得的一种剥削收入。一切形态的地租都是以土地所有权的存在为前提。土地所有权本身在生产过程中不执行任何职能,对经济的占有只是它在经济上的表现。资本主义地租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它的本质是农业资本家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即超额利润。农业资本家为了租种土地所有者的土地而把这部分超额利润交给土地所有者,构成了地租。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土地的所有权归国家所有,为了确保国家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表现,主要是为了筹集社会主义建设所必需的公共积累资金,就必须对任何单位或个人征收一定的土地使用费。

  地租根据其产生的原因和条件的不同,分为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级差地租是与土地的优劣程度不同相联系,数量有等级之别的地租。绝对地租是由于土地所有权的存在,租种任何土地都应交纳的地租。我国对城市用地征收的使用费,作为地租的转化形式,也应根据土地条件的不同,根据地段的不同,征收合理的费用,这有利于国土资源的合理利用,有利于培育和发展房地产市场。

  [命题探究]有关地租的知识点,在1997年理科单选题第4题,1998年文科论述28题,文科单选题第4题,2001年文科不定项选择题第20题,理科不定项选择题第21题,2002年文科不定项选择题第20题多次考查过,考生应充分注意,此项内容有考选择题、辨析题、分析题的可能性。

  8.[答案要点]当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以后,使一些部门的利润和它所生产的剩余价值在数量上就不一致了。这时,商品就不是按价值来出售,而是按成本价格平均利润所形成的生产价格来出售,从而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价值是生产价格的基础,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使个别部门生产价格和价值在量上就不一致了,它造成一种假象,似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与生产价格理论是矛盾的。但实际上商品按生产价格出卖并不是对劳动价值论的否定,而仍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因为生产价格是以价值为基础的,平均利润是以剩余价值为基础的,它是价值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一种特殊形式。这是因为:第一,虽然各个个别生产部门的平均利润和它所生产的剩余价值不一致,但全社会的平均利润总额和剩余价值总额是一致的。平均利润只不过是剩余价值在各部门之间重新分配的结果。第二,虽然个别部门的生产价格和价值不一致,但全社会的生产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是相等的。第三,生产价格是以价值为基础的,生产价格的变动归根结底是由商品的价值变动决定的。所以,生产价格理论仍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生产价格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解析]该题可以根据题干中的两个问句,分解为两个层次进行解答:首先,解答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过程是怎样的,然后回答生产价格与劳动价值论的关系。第一层次又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的过程;二是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过程。对于第二个层次,明确该层次的实质是要说明价值与生产价格的关系,这是准确解答此题的关键。根据题意,在价值与生产价格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中,着重论述二者之间的统一关系。关于第二个层次,答案中已经做了详细明确的解答,下面对本题第一个层次进行简单解析。

  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周转速度是不同的,因此,不同部门等量资本有不同的利润率。资本追求利润的天性,使得不同部门之间的资本存在着以追求高利润率为动机的竞争,竞争的方式是资本转移,即由利润低的部门转移到利润高的部门,资本在部门间的转移必然引起不同部门商品供求关系、价格水平的变化。过度流出资本的部门将会出现商品的供不应求,促使价格上涨,从而引起利润率的上升;流入资本过多的部门,则会由于生产的扩大,产品的供大于求,价格的下降,引起利润率的下降。部门之间的这种竞争,资本在部门之间的转移流动,导致价格与价值的分离,使各部门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化,形成平均利润率。各部门资本家根据自己预付的资本的多少,按照平均利润率取得利润,就是利润。随着利润率转化为平均利润率,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就不能再按照价值进行销售,而必须按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为基础进行销售。生产价格的形成是以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为前提的,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命题探究]关于生产价格的知识点,在1997年理科单选题第3题、1999年文科辨析题第31题和2002年理科不定项选择题第21题都考查过。

  9.[答案要点](1)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揭示了价值的创造问题。在商品价值c+v+m三个部分中,c是过去劳动凝结的价值,v是劳动者必要劳动时间内新创造的价值,v+m用以补偿劳动力的价值,m是劳动者剩余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这表明了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惟一源泉。

  剩余价值分割理论则揭示了价值的分配问题,一个社会能分配的价值只能是劳动者新创造的价值。工人获得自己在必要劳动时间内创造的,用于维持劳动力再生产的工资。不同的资本家集团,凭借他们占有的产业资本,商业资本,银行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参与了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分配,剩余价值被分割为企业利润、银行利润和地租等具体形式。资本主义社会价值的分配表现为按生产要素分配。

  (2)我国现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并且要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决定,首先,我们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同时,为了鼓励个人将手中的生产要素用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缓解我国资源短缺的矛盾,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促进生产的发展,又要允许生产要素参与价值的分配,承认它的合法性。但这绝不是说,所有的生产要素都创造了价值,必须分清价值的创造和价值的分配是两个不同的层次的问题,创造价值的惟一源泉是劳动。而且,由于不同的社会成员占有的生产要素数量的不均等,按生产要素分配必然会导致社会贫富差别的扩大。因此,在承认按生产要素分配合法性的同时,又必须重视它们的消极作用和由此产生的社会问题。

  [考点点拨]本题综合考查考生对价值创造、价值分配理论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解析]本题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必须要把前后不同章节的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总结和归纳。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阐述了价值创造的问题,剩余价值理论阐述了价值分配问题,把这些理论的要点抓住既可,不必论述的很详细。然后再联系我国的实际进行分析。本题的解题思路可以分为三个层次:首先阐述马克思价值创造的理论;其次阐述价值分配的理论;最后用上述理论分析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问题。

  生产商品的私人劳动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它作为特殊的有用劳动,是社会分工体系的一部分,必须生产出使用价值,满足社会的一定需要。另一方面,它作为一般的人类劳动,形成相同实体的价值,使完全不同的劳动可以互相等同,互相转换。私人劳动的产品,只有通过社会交换才能证明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所耗费的相同的劳动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从而转化为价值。

  社会分配关系的本质,是社会生产资料所有制在经济上的实现。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要素参与价值分配的实质是资本所有者和土地所有者共同瓜分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生产关系的资本主义性质决定了社会各阶级的收入采取了工资、利润和地租的形式,而获得这些收入的条件是劳动力的出卖、资本的占有和土地的资本主义私有制,资本主义的这种“按生产要素分配”,使工人、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凭借各自的条件取得相应的收入。

  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的需要。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分配方式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由于在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过程中,活劳动创造价值,这就必须实行按劳分配;同时,由于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是商品生产所不可缺少的条件,这就要允许各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使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投入各种生产要素能取得相应的收入。

  [命题探究]这是一道前后知识融会贯通,高度综合并且与实际问题密切联系的分析题。考生对生产要素参与价值分配的理论依据要进行重点复习。

  10.[答案要点](1)商业资本是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独立发挥作用的商品资本,是商品资本的独立化形式。商品资本独立化为商业资本,这对产业资本家和资本主义生产都具有重要作用;一是可以使产业资本家减少流通过程中的资本,增加生产过程中的资本,集中力量从事商品生产活动;二是一个商业资本家可以同时为许多产业资本家推销商品,这样可以节省流通费用,三是由于商业资本家专门经销商品,熟悉市场,熟悉业务,从而可以缩短流通时间,加快资本周转。

  (2)资本主义条件下商品资本独立为商业资本,对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重要启示。一是要重视商业的发展,以加速企业资金的周转,要改变过去那种认为商业不创造价值从而不重要的观点。要从资金循环顺利进行和加速周转的角度来认识商业的重要性。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短缺经济已成历史的今天,商品价值实现越来越凸现其重要性。二是要借鉴资本主义的多种商业形式,尤其是期货市场和消费信贷,构建较为完整的商业体系。三是要借鉴资本主义商业企业的经营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提高商业利润。

  [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商业资本知识点的掌握以及运用这一知识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解析]本题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解答:首先要解答商业资本的涵义及其意义;其次,要回答商业资本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回答第二个方面的问题时要紧密结合对第一个问题的解答。

  商业资本的职能,就是货币商品资本的职能,即通过售卖行为,把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实现价值包括剩余价值,从而具有媒介商品的功能和提高资本使用效率的作用。

  资本主义初期,由于生产规模不大,市场狭小,产业资本一般是自产自销。随着生产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产业资本自产自销越来越困难,客观上要求把买卖商品的业务独立出来,交由专门的资本家即商业资本家承担。商品资本独立化为商业资本,对产业资本的生产、经营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有利于缩短劳动时间,节约流通费用,减少流通中资本的数量,增加直接用于生产的资本数量,从而有助于增加剩余价值,提高利润率。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一定要重视商业的发展。1989年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确立社会主义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突破了把商品经济同计划经济、同社会主义制度对立起来的传统观点。既然是商品经济,那就要重视商品资本的作用。

  [命题探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诸多因素,包含了社会化大生产的一般规律。我国要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必须博采众长为我所用。考生应该注意到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包含社会化大生产一般规律的方面,进行综合运用。

  11.[答案要点](1)利率,即利息率,指一定时期内的利息量和借贷资本量的比率。利率的高低,取决于资本市场上的供求关系。供大于求,利率下降;反之,利率上涨。在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利率的高低还受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如预期的价格变动,国家的货币金融政策等,因而是经常变动的。

  (2)市场利率高低关系到借贷成本的大小,因而能影响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干预和调节经济,往往通过中央银行对利率总水平进行调节,从而对市场利率产生重要影响。根据经济发展的不同走势,通过调节利率,增减货币供应量,影响社会总需求和社会再生产水平,以防止经济衰退或通货膨胀,实现经济的适度增长。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内容包括:利率的概念,利率的影响因素以及利率杠杆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解析]利息是职能资本家为取得资本使用权而付给借贷资本所有者的平均利润的一部分,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利息率是一定时期内的利息量和借贷资本量的比率。在一般情况下,利息率低于平均利润率,否则职能资本家就会因得不到利润而不会去借贷,利息率不能等于零,否则就没有人愿意贷出货币资本。因此,利润率的高低取决于资本市场上的借贷关系,供大于求,利息率下降。反之,利息率上涨。当借贷资本的供求平衡时,利息率就由社会的习惯和法律等因素决定。

  材料1告诉我们,当经济面临通货紧缩的危险的时候,日本政府降低利润,以刺激经济的增长。材料2告诉我们,由于美国政府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提高利息率,美国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的现象得到了抑制,经济发展趋向健康。这表明,利息率与经济发展存在着逆向关系,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命题探究]本题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学的“剩余价值的分割”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的内容、方式”两部分内容,考生还应该将这两部分内容与邓小平理论部分的“转变政府职能”部分联系起来进行复习。

  12.[答案要点](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产阶级国家与垄断相结合的资本主义。其实质是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机器来为其利益服务,是私人垄断资本为了维护垄断统治和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而和国家相结合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形式,是资产阶级国家在直接参与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中,代表垄断资产阶级总体利益并凌驾于个别垄断资本之上,对社会经济进行调节的一种有效形式。从表现形式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主要包括发挥国有经济成分的作用和国家干预、调节经济。其中国家干预,调节经济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根本特征,主要有财政货币政策,计划调节,福利政策和行政、立法等手段。

  (2)国家通过反垄断法对经济生活的干预,正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调节的职能的体现。但是由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国家是否干预,如何干预完全取决于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取决于垄断资产阶级谋取垄断利润的需要,而不是法律本身的公正性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波音兼并麦道,有利于美国航空业在国际上的扩张,有利于美国垄断资产阶级与欧洲空中客车的对抗,被裁定为“不违法”也就不足为奇。而微软公司的技术开发、连锁产品、整体销售等,显然有悖于垄断资产阶级要求,因为在技术、信息、知识飞速发展的今天,这种“垄断”只会使资本主义自身窒息,使资本主义经济的“龙头”陷于被困的境地,使资本主义的制度创新、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受阻。这正是微软被确认”违反反垄断法”的原因所在。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自身范围内的调整,尽管它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内促进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但它不可能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的矛盾。垄断作为自由竞争走向生产集中的必然结果,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没有也不可能真正解决这一问题。

  [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掌握的有关国家垄断资本实质的知识,解决或者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认识到波音兼并麦道与微软的技术开发对美国垄断资产阶级获取垄断利润的不同影响,进而利用有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实质的知识,分析美国政府对二者做出不同反应的原因。本题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进行思考和解答:首先,论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及其特征;第二,要分析波音和微软的生产集中对美国垄断资本主义的不同影响;第三,要分析政府对两个企业采取不同政策的原因。

  私人垄断资本发展为国家垄断,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阶段后,社会生产力获得较快发展,生产和管理实现全面的社会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兴起,正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范围内,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进一步调整,即通过私人垄断资本同国家政权相结合,强化和扩大国家的经济职能,对经济生活进行广泛的干预和调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战后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导致生产高度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矛盾的发展。基本矛盾的分化引起了一系列私人垄断资本无力或不愿解决,而需要国家力量的干预调节、组织协调甚至直接承担才能解决的问题,例如,在现代科技革命的推动下急剧膨胀起来的社会生产,同国内市场狭小的矛盾日益尖锐等,这就需要国家的干预和调节,一方面刺激需求,扩大内需,协调不同资产阶级之间的利益;同时以国家力量为后盾,积极争取国际市场。美国政府对波音和微软所采取的不同政策,正是基于这一方面的考虑而实行的。

  [命题探究]时事政治与基本原理相结合,是近几年命制试题的热点。考生在熟记时事政治的同时,也要深刻分析其背后隐藏的相关原理。

  13.[答案要点]一种社会经济制度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必须是它的生产关系已经不能继续容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资产阶级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断的部分调整,能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程度上推动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这种情况使得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激化达到顶点的积累时间有所延长,从而使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一种新社会制度要彻底战胜旧的社会制度,归根到底要求新社会制度比旧社会制度创造出更高的劳动生产率。由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大多脱胎于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国家,要有一个很长时间来建立自己的社会主义物质技术基础,加上社会主义制度产生的时间还很短暂,这使得社会主义的劳动生产率不可能很高。另一方面,具有数百年经济发展历史的资本主义制度,在劳动生产率上具有优势。这种状况决定了社会主义制度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的劳动生产率,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

  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作用下,各国社会主义革命主客观条件成熟不平衡,使得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不仅是长期的,而且是一个复杂曲折的历史过程。

  [考点点拨]本题主要是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般结论,考查学生对资本主义发展历史趋势的理解和掌握。

  [解析]对于资本主义灭亡的必然性,要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资本主义灭亡的内在原因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激化达到顶点。资本主义灭亡的外在原因是埋葬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主义势力的增长。这两个方面的实现,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经过漫长时间的积累。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经济制度总要经历一个曲折、复杂、长期的过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扩展与分化,这是一个必然趋势,但它在运动过程中又受到一些调整因素的作用,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容纳生产力的发展,这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呈现出复杂性和曲折性。这些调整因素主要有: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科技革命的兴起,使社会财富极大增长,使资产阶级获得了缓和矛盾的物质条件;在不触动资本主义根本制度和资产阶级根本利益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做局部调整,缓和了阶级矛盾;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调节保证经济的稳定增长,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等等。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复杂性和曲折性决定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已经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也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与资本主义国家并存。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既有矛盾和斗争,又要彼此和平共处。社会主义国家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人民生活水平,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既要警惕国际反动势力的和平演变的蓄谋,又要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经济文化各方面的交流,吸收人类文明的精华,为我所用,加速发展。这些都需要时间,在发展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错误,从而使得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呈现曲折性。

  [命题探究]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与曲折性,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中都曾从不同角度进行过分析,考生应该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以应对本知识点以分析题的形式出现。




评论】 【推荐】 【 】 【打印】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服饰 首饰 手机
电器 MP3 数码相机
热 点 专 题
2004雅典奥运盘点
议机动车撞人负全责
新丝路模特大赛
新浪财经人物(1500个)
可口可乐含精神药品?
同学录开张欢迎加入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出国办护照完全攻略
张学良的红颜知己连载

   



文化教育意见反馈留言板电话:010-62630930-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