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正文

资本的运行--复习指导、习题及答案解析(3)

http://www.sina.com.cn 2004/08/31 10:37  双博士丛书

  


  答案与解析部分

  一、基础训练

  (一)单选题

  1.A

  [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资本循环的认知能力。

  [解析]资本循环指产业资本从某种职能形式出发,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分别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相应的完成为剩余价值生产准备条件、生产剩余价值、实现剩余价值三种职
能,实现了价值增殖,最后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过程。产业资本循环顺利进行的条件:一是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并存。二是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时间上继起,所以正确答案是A。B、C和D项都是干扰项,应予排除。

  2.C

  [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了对资本循环三种职能形式的认识。

  [解析]产业资本必须按比例划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部分,相应地完成剩余价值的准备、生产和实现,资本主义生产才能顺利地进行,从而实现价值增殖。货币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和生产资料的产业资本,生产资本是满足生产过程需要的资本,商品资本是销售产品中所需要的资本。考生只要记住该知识点就能做出正确选择C。

  3.A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主要内容是对资本总周转涵义的掌握。

  [解析]生产资本的各个部分按照它们的价值转移和周转方式的不同,区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所以资本总周转当然是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平均周转,A项正确。B项中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是按照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划分的;而D项中货币资本和商品资本是资本循环中的两种职能形式,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4.A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解析]从第Ⅰ部类来看,资本家追加500的投资,由于技术构成不变,500的投资将以4:1的比例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间分配,从而追加的可变资本为100,在此基础上加上原有的可变资本1000和资本家个人消费500,所以部门之间交换的价值总额是1600。这也可以从第Ⅱ部类中得到验证.因此本题应选A。

  5.C

  [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的认识。

  [解析]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过剩,不是绝对的过剩,即不是生产的商品太多了,超过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而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社会的实际支付能力和社会购买能力来说,商品是生产的太多了。所以,生产相对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就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本题应选C。

  6.B

  [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原因的掌握。

  [解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呈现周期性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特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具有时缓时急的特点。当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由此引发的种种矛盾十分尖锐时,会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危机爆发后,又会强制地使种种矛盾暂趋于缓和。但随着各种矛盾的进一步深化,积累到一定程度又会引起下一次危机的爆发。所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就呈现出周期性。由以上分析可知选B。

  7.A

  [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资本国际化的根本原因的掌握。

  [解析]资本无限增殖的本性是资本国际化的根本原因。随着垄断的形成,一方面,金融资本获取大量利润,积累并掌握巨额资本;另一方面,国内利润率较高的部门已被垄断组织控制,具有较高的进入壁垒,从而产生大量的剩余资本,需要输出到国外去。B、C、D三项都是资本国际化的动因但不是根本原因,不符合题意,故排除。资本国际化的根本原因是A项“资本无限增殖的本性”。

  8.B

  [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基础的认识。

  [解析]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国际分工的重大发展,也推动了交通运输和通讯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从而有力地推动了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国际分工的发展过程,同时就是生产和资本向国际化方向发展的过程。因而,国际分工的发展是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基础。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和资本国际化发展的新阶段。答案是B。

  9.B

  [考点点拨]本题所考的知识点:资本主义国有制的性质

  [解析]资本主义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是资产阶级国家调节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的重要的物质基础和手段,是保证垄断资本再生产运动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这种垄断资本是由总的垄断资本家,即以国家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共同占有的,是为垄断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因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所以B正确,其他各项为干扰项。

  10.B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占有规律的理解。

  [解析]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分析,揭示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的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的必然性。在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条件下,资本家用剩余价值转化来的资本,购买工人的劳动,从表面上看完全符合商品生产的所有权规律,但实质上已转化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因为,资本家用剩余价值转化来的资本购买劳动力,从表面上看,资本家对资本拥有所有权,劳动者对劳动拥有所有权,资本家需要工人的劳动力,一般也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购买。所以从表面上看完全符合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但其真实内容是资本家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来无偿地占有更大的剩余价值,所以选B。

  (二)不定项选择题

  1.AB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了考生对货币资本的涵义的掌握。

  [解析]商品资本、生产资本和货币资本是资本循环中的三种职能形式。所以货币资本所对应的只是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C和D项被排除。货币资本是用来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剩余价值的生产做准备的那部分资本,通常以货币的形式存在。产业资本循环总是从货币资本开始,货币资本的购买是产业资本循环的开端。

  2.CD

  [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考生了对资本再生产的基本理论前提的认知。

  [解析]为了考查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及其各个组成部分的补偿问题,首先必须分析社会总产品的构成,以及彼此相适应的社会生产的划分问题。社会总产品在实物形式上按其最终用途,可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与此相适应,整个社会生产也可分为两大部类:第一部类即生产生产资料的部类和第二部类即生产消费资料的部类。社会总产品在价值形式上,由三部分构成:不变资本的价值(c)、可变资本的价值(v)和剩余价值(m)。因此,根据马克思的原理分析可知,正确答案为CD。

  3.CD

  [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扩大再生产的两种实现形式的掌握。

  [解析]扩大再生产按其实现方式分为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两种类型。外延扩大再生产是在生产技术、劳动效率和生产要素质量不变的情况下依靠增加生产要素数量以及扩大生产场所来扩大生产规模。内涵扩大再生产则是依靠生产技术进步,提高劳动效率以及生产要素的质量来扩大生产规模。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方式,是和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的。在生产技术水平较低的条件下,一般以外延的扩大再生产为主,而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条件下,则内涵的扩大再生产所占的比重提高。故答案为CD。

  4.ABC

  [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资本流通时间产生影响的因素的理解。

  [解析]资本周转时间由流通时间和生产时间之和构成。流通时间是资本处于流通领域的时间,它包括: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采购时间即资本由货币转化为生产资本的时间,商品的销售时间即资本由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的时间,流通时间的长短主要取决于生产地点距离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的远近、交通运输条件的好坏以及市场的供求关系、市场信息的传播速度等。所以A、B、C三项都是正确答案。而D项对商品的销售没有影响。

  5.ABC

  [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资本国际化的认识和掌握。

  [解析]资本的国际化,主要表现为资本在其循环中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即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它们都从独立化的形式向国际范围扩张,因此资本国际化表现为三种形态:商业资本国际化,借贷资本国际化和产业资本国际化。商业资本国际化是自由竞争阶段资本国际化的主要形式。借贷资本国际化是垄断阶段资本国际化的主要形式。产业资本国际化是二战后资本国际化的主要形式。据此原理分析应选ABC三项。

  6.ABC

  [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战后西方国家间经济关系中的矛盾。

  [解析]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上虽然加强了国际调节,但由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国际范围内的作用,使得发达国家间的矛盾和斗争不断加剧,有时还表现得很突出,这些矛盾和斗争在经济关系中主要反映在贸易、投资和货币金融三大领域内展开的激烈的争夺。其中,在贸易领域中的矛盾最为突出。因此,应选择A、B、C三项。

  7.ABCD

  [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干预和调节经济运用的经济杠杆的认识。

  [解析]资本主义国家干预和调节经济的方式主要包括:一是财政政策调节,包括税收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二是货币政策调节,其核心是政府控制货币供应量,调节利率以影响供求;三是产业政策调节;四是经济计划调节;五是社会福利政策;六是立法行政政策。前四种都是经济杠杆形式。所以A、B、C、D都是正确选项。

  8.ABC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战后垄断的新发展。

  [解析]二战以后,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集中、垄断程度都有很大的提高,私人垄断加速向国家垄断转变。因此,A、B、C项正确。至于D选项,二战后垄断程度的提高,没有也不可能消除竞争,而是凌驾于竞争之上,与之并存。因此,垄断取代了竞争的说法是不准确的。

  二、强化训练

  (一)单选题

  1.C

  [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固定资本及其相关属性的理解。

  [解析]生产资本是指投入到生产部门的资本,商业设施则是投入到商业部门的,属于商业资本,D项不正确;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A、B、C三项都属于不变资本;固定资本是以厂房、机器设备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这部分资本一经投入生产过程,便以实物形式全部发挥作用,供多次生产过程使用,并始终保持其实物形式。而原料和燃料、辅助材料一经投入生产过程就全部被消耗掉,其存在形式也发生变化。因而属于流动资本而非固定资本,A、B两项被排除。

  2.A

  [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社会总资本再生产核心问题的识记。

  [解析]社会资本运动包括生产消费和个人生活消费。因此考察社会资本运动,必须以社会总产品为出发点。因为只有社会总产品才包括用于生产消费的生产资料和用于个人生活消费的消费资料。从社会总产品出发来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核心问题就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就是社会总产品不断实现及其各个组成部分不断得到补偿的过程。如果消耗掉的预付资本的价值不能收回,或者消耗掉的生产资料或消费资料不能买到新的实物加以补偿或代替,社会再生产就无法正常进行。所以应选A项。

  3.D

  [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对社会资本再生产原理反映社会化大生产按比例发展的要求的认识。

  [解析]马克思关于资本运动和再生产的理论,不仅是对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进一步揭露,而且也是对社会化大生产普遍存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概括。撇开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与企业经营管理也是适用的。两大部类之间、各部门之间只有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才能得到实物补偿和价值补偿,从而为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准备条件。据此分析应选D项。

  4.D

  [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划分依据的认知。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知道产业资本运动的过程中所经历的三个阶段、变换的三种职能。产业资本循环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相应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货币资本的职能是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剩余价值的生产做准备条件;生产资本的职能,是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结合,生产剩余价值;商品资本的职能是通过商品出售,收回预付资本和实现剩余价值;可见,三者的划分是以产业资本运动在三个不同阶段的不同职能为标准的。所以D为唯一正确答案。而A项是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B项是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依据;C项是划分生产资料不同形态的依据,都不符合题意。

  5.B

  [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资本周转对年剩余价值量和对年剩余价值率的影响。

  [解析]加快资本的周转就使预付可变资本在单位时间内周转次数增加,从而相应地增加了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就使剩余价值量增加了,相应地剩余价值率也增加了。因此,B是正确选项。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知道资本周转速度的计算方法和对年剩余价值量的影响。在资本周转中,预付的资本总量不会因为周转加快而增加,A不正确;C的说法不正确,流通对生产的反作用在通常情况下普遍的起作用;D项说法也不正确,在资本周转中,即使剩余价值率不变,只要增加周转次数,年剩余价值量和年剩余价值率也会提高。

  6.A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对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的认识。

  [解析]注意这里说的是”基本“实现条件,答案只能选A。这个条件反映两大部类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即两大部类的生产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当然还可以从这个基本条件引出两个派生条件:Ⅰ﹙c+v+m﹚=Ⅰc+Ⅱc和Ⅱ﹙c+v+m﹚=Ⅰ﹙v+m﹚+Ⅱ﹙v+m﹚

  7.C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对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的认识和把握。

  [解析]这里要注意,题干强调的是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而不是前提条件,所以答案只能选C。这个条件说明了扩大再生产条件下两大部类互为条件、相互制约的内在联系,从这个基本条件也可以引出两个派生条件:Ⅰ﹙c+v+m﹚=Ⅰ﹙c+△c﹚+Ⅱ﹙c+△c﹚和Ⅱ﹙c+v+m﹚=Ⅰ﹙v+△v+m/x﹚+Ⅱ﹙v+△v+m/x﹚

  8.C

  [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二战后发达国家控制和剥削发展中国家手段的变化。

  [解析]二战后,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土崩瓦解,原来的殖民地国家纷纷取得独立,走上了发展民族经济的道路。但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仍处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内,在经济上依附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达国家要维护其在世界经济中的既得利益和支配地位,改政治兼并为经济兼并,积极推行新殖民主义,通过对科学技术、金融货币的垄断和不等价交换来控制、掠夺不发达国家。所以,本题应选C。

  9.B

  [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南北问题产生根源的认识。

  [解析]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形成的标志是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形成。国际经济旧秩序的显著特征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从国际贸易、金融、技术等领域控制并剥削发展中国家,造成世界资本主义体系范围内贫富两极分化。当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差距仍在扩大,从根本上说,就是国际经济旧秩序所造成的,是发达国家继续推行新殖民主义的结果。B项正确。

  10.D

  [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资本主义国家调节经济运行的实质。

  [解析]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基础。在国民经济中占统治地位的仍然是私人垄断资本经济,主要经济力量仍然掌握在私人垄断资本家手里,所以它不管采取什么形式,其本质都是维护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不论是实现充分就业,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还是保证资本主义经济稳定增长,都只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运行干预调节的目标,而不能表明其实质。只有选项D是对其实质的正确表述。

  11.B

  [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资本周转是从资本运动的速度方面揭示资本周转快慢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解析]考察资本周转是分析制约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以揭示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和实现的影响。加快资本周转,可以节省预付资本,特别是节省流动资本,如果把节省下来的流动资本也投入生产,就可以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加快资本周转,可以避免或减少无形损耗造成的损失,可以提高固定资本的利用;加速资本周转,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提高年剩余价值率,使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数量增多,从而生产出更多的剩余价值。从以上分析可知应选B。

  12.C

  [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预付资本总周转的涵义的掌握。

  [解析]由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周转时间不同,预付资本的总周转就只能由资本的各个部分的平均周转率确定。固定资本一经投入生产过程,便以实物形式全部发挥,供多次生产过程使用,而它们的价值则按照每次生产过程中损失的程度,一部分一部分地逐渐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并随着产品的销售,而一部分一部分逐渐周转回来。流动资本一经投入生产过程,便全部被消耗掉,它们的价值便随之全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并随着产品的销售全部周转回来。所以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快于固定资本的周转速度。答案为C。

  13.C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的认识。

  [解析]经济危机既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的产物,同时又是矛盾在资本主义范围内暂时的强制性的解决形式。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无法根除它自身的基本矛盾,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

  (二)不定项选择题

  1.ABCD

  [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

  [解析]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第一,价值的周转方式不同,这是二者间的最主要的区别。固定资本的价值是根据它的使用年限、磨损程度逐渐转移到产品中去的;而流动资本的价值则是一次性全部转移到产品中去;第二,周转速度不同,固定资本的周转速度慢于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第三,价值的收回方式不同,固定资本的价值随产品的销售一部分一部分地周转回来,而流动资本的价值则会随产品的销售一次性全部周转回来;第四,二者的物质更新方式不同,即固定资本的物质形态不需要每个生产过程都更新,而流动资本的物质形态则必须每个生产过程都要更新。故应选ABCD。

  2.AD

  [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总资本运动的特点。

  [解析]社会总资本运动呈现出不同于个别资本运动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个别资本只包括生产消费以及与此相应的资本流通,不包括个人消费和商品流通。而社会总资本运动既包括生产消费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资本流通,又包括个人生活消费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一般商品流通。所以A、D项符合题意,为正确答案。

  3.BCD

  [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分析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过程的意义的理解。

  [解析]通过对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分析,可以使我们看到从一个孤立的生产过程所看不到的一些重要的内容和特点,进一步暴露出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从再生产过程看,可变资本是工人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不仅可变资本,而且全部资本都是工人的劳动创造的;工人的个人消费不过是为资本家再生产劳动力。可见,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不仅是产品的再生产过程,同时还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过程,不断再生产出雇佣工人和资本家。故应选BCD三个选项。

  4.BC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影响年剩余价值量的因素的掌握。

  [解析]由于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带来的,剩余价值率高,一定量的可变资本带来的剩余价值就多。年剩余价值量,除了可变资本量和剩余价值率的影响外,还受可变资本周转速度影响,可变资本周转速度越快,一定量的可变资本在一年内转化为劳动力的数量越多,就能剥削更多的剩余价值,从而增加年剩余价值量。所以B、C、D三项都是正确答案。由于不变资本不会带来剩余价值,它的周转速度快慢,对年剩余价值量也就无影响。因此,A项为迷惑项,应排除。

  5.AC

  [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物质条件。

  [解析]扩大再生产是指生产过程比原有规模更大的再生产。扩大再生产的实现必须有两个物质前提:一是必须有追加的生产资料,作为两大部类追加的不变资本之用;二是必须有追加的消费资料,作为两大部类追加的可变资本之用,所以正确的选项是AC。B、D两项是扩大再生产所需要的追加货币资本投入的来源,而不是物质条件,故不选。

  6.ACD

  [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的把握。

  [解析]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生产单位产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导致单位商品价值量的下降,所以A项正确;生产劳动者所需要的生活资料,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也会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缩短,再生产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也会缩短,相对剩余价值量也会相应增加,所以ACD正确。

  7.ACD

  [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

  [解析]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受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资本周转的时间的长短或资本周转次数的多少。资本的周转速度与资本的周转时间成反比,与资本的周转次数成正比;二是生产资本的构成,即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占的比重大,整个资本周转速度就慢。相反,流动资本占的比重大,整个资本的周转速度就快。很显然应选ACD。

  8.BCD

  [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固定无形磨损的理解和掌握。

  [解析]固定资本的无形磨损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再生产劳动资料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从而造成原有的固定资本价值的下降;另一种是由于出现了性能更好的替代品,从而引起原有固定资本价值的贬值。无形损耗造成的固定资本价值损失不会完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所以资本家采取种种方法来提高固定资本利用率,如轮班制以及加速折旧等方法,来加快固定资本的周转,以便尽快收回固定资本的价值。所以选BCD。

  9.ABCD

  [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资本周转速度加快的影响的理解。

  [解析]加速资本周转可以节省预付资本总量。就固定资本来说,一方面可以避免或减少无形损耗,另一方面可以加快固定资本更新,提高固定资本利用率。就流动资本来说,则维持同样生产经营规模所需要的流动资本减少,或者预付同样数量流动资本可以满足更大生产经营规模的需要,从而提高资本的增殖能力。加速资本周转速度,还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和提高年剩余价值率。所以正确答案为ABCD。

  10.C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了对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客观必然性的认识。

  [解析]迫使资本家进行资本积累扩大再生产的,是两种自发的力量:第一,对剩余价值的无止境追求是其内在动力,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实质就是获得剩余价值。资本是自行增殖的价值,追求利润是资本的天性,如果不能带来剩余价值,资本的生命也就终结了;第二,资本主义竞争是外在强制力,资本家要在竞争中取胜,就必须增强经济实力和竞争能力,这就需要改进技术,更新设备,扩大资本积累和再生产的规模。因此,答案为CD。

  11.CD

  [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资本主义国家干预和调节经济的手段的认识。

  [解析]资本主义国家干预和调节经济的手段最主要的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运用。在财政政策方面,当社会总需求不足,经济衰退时,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财政支出,减少税收,以刺激需求。在货币政策方面,当经济衰退时,中央银行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通过增加货币量和降低利率来促进投资和消费,促进经济增长。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调节经济运行的两大杠杆,其目标是一致的,即保证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本题应选CD。选项AB是在经济过热时,采用的政策。

  12.AC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

  [解析]私人垄断资本同国家政权相结合构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其基本形式有:国家直接掌管的垄断资本;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

  13.ABC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是对国际分工的特点的掌握情况。

  [解析]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科技进步和新产业革命的发展,国际分工达到一个新阶段。其特点有:第一,部门之间的国际分工发展为更多的部门内部的分工。第二,发展各自有科技优势的新兴生产部门。第三,工业国和农业国的国别分工格局相对削弱,而以“技术、知识密集”、“资本密集”、“劳动密集”等产业划分的分工格局日益突出。第四,参与国际分工的国家类型,由过去的帝国主义宗主国和殖民地附属国,变成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所以,当代的国际分工,从总体上看,是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起支配作用的不合理的国际分工,是当代发达资本国家剥削其他不发达国家的物质基础。

  (三)辨析题

  1.[答案要点]资本按周转方式的不同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按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的不同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这是两种不同的划分方法。

  投在劳动力上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价值增殖,是可变资本。但就价值周转方式来讲,这部分资本也同投在劳动对象上的资本一样,属于流动资本。不能因此混淆两种不同划分方法,把流动资本看做是在生产过程中其价值发生增殖的资本。

  [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依据、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依据的理解和掌握.

  [解析]这种类型的题目,主张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要正确的解答此类问题,必须熟记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依据、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依据,又不能混淆各自的对应关系。

  本题的解答思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由“流动资本”联想到固定资本,由“价值增殖”联想到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在价值增殖中的作用,从而指出题干的矛盾之处,即混淆了资本的两种划分方法;二是对“价值发生增殖”的资本即购买劳动力资本进行分析,指出他在两种不同划分方法中的相应归类,按资本的周转方式来说,它属于流动资本;按其在价值增殖中的作用来说,它属于可变资本。

  [命题探究]资本的两种划分方法是比较容易混淆的,1999年理科辨析题第30题、2001年文科不定项选择题第18题、理科不定项选择题第19题多次考查此知识点。考生应该把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联系起来,举一反三全面掌握。

  2.[答案要点]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都是研究个别资本的运动,但是它们研究的侧重点不同。资本循环侧重研究个别资本经过的阶段、采取的形式及资本循环保持连续性的条件;而资本周转侧重研究资本运动的速度及其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可见,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研究的问题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内容是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的异同点。

  [解析]解答本命题,必须首先理解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都是研究个别资本运动的,更重要的是理解他们研究的侧重点的不同。本题的解答思路:第一,阐述什么是资本周转和资本循环。第二,论述资本周转和资本循环之间的关系。

  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都是产业资本运动的形式。但是它们考察的角度不同。资本循环主要是从资本运动的连续性方面揭示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而资本周转则主要从资本运动的速度方面揭示有关价值增殖的问题。与此相适应,它们考察的目的也不同。考察资本循环,主要分析资本在运动中要经过的阶段和要采取的职能形式,揭示资本循环必须具备的条件;而考察资本周转,则要分析制约资本运动速度的因素,揭示资本周转速度对商品生产和价值增殖的影响。

  [命题探究]资本本质的第二层意思是以价值为主体的运动。在复习中,一定要明确生产资本的三种划分:一是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二是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是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对这三种划分的依据、目的和意义一定要明确,不可混淆。

  3.[答案要点]社会总资本运动与个别资本运动的联系与区别:

  (1)社会总资本运动与个别资本运动的联系表现为二者的运动具有某些共同点,具体表现在:从运动的内容上,都包含生产剩余价值的生产消费。从运动的形式上,都采取了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形式。从运动的过程上,都经历了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从运动的目的上,都是为了价值增殖。

  (2)社会总资本运动与个别资本运动又存在着重要的区别。具体表现在:在数量和规模上,社会总资本运动比个别资本的运动要大得多,更重要的是在内容上,个别资本运动只包括生产消费和资本流通,不包括生活消费和一般的商品流通。社会总资本运动不仅包括生产消费和资本流通,而且还包括生活消费和一般的商品流通。

  [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个别资本运动和社会资本运动及其相互关系的掌握和理解。

  [解析]熟练掌握个别资本运动和社会资本运动的内涵是解答此题的关键,在此基础上,分两个层次对本题进行思考和辨析。第一,个别资本运动和社会资本运动有没有共同之处?第二,个别资本运动和社会资本资本运动有没有不同之处?根据这两个层次,从运动的内容、形式和目的方面考察个别资本运动和社会资本运动。

  从个别资本考察资本主义再生产,主要是为了分析再生产过程中剩余价值的生产及其资本化;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社会后果。至于各个资本家在流通领域中的相互关系,如生产出来的产品卖给谁,为继续生产所必须补充的各种生产资料从哪里来买,是没有考察的。也就是说,个别资本运动只包含生产剩余价值的生产消费以及与此相适应的资本流通。从社会资本的角度来考察资本主义再生产,主要是为了从各个个别资本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上,来研究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这就是工人和资本家从哪里获得自己的消费品?资本家从哪里获得生产资料?产品怎样满足这些要求和怎样使扩大再生产成为可能?因而这里不仅包括剩余价值的生产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商品流通,还包括工人和资本家的个人生活消费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一般商品流通。因为从社会资本运动来看,资本家和工人购买个人生活消费品的过程,也就是经营消费品的资本家出卖商品的过程,即把他们的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的过程。

  [命题探究]此知识点在2001年文科单选题第5题考查过,此项内容还可以命制分析题或者辨析题。

  4.[答案要点]产业资本运动的过程也就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过程,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单个资本再生产必须经历三个阶段,相应地变换三种职能形式,即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相继经过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售卖阶段。购买阶段和销售阶段属于流通过程,生产阶段属于生产过程。所以资本主义整个再生产过程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的理解和掌握。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单个资本再生产必须经历的三个阶段,相应的变换三种形式;而解答本题的着手点在于认识到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就是产业资本运动的过程。

  由资本本质的第二个特征,即资本是以价值为主体的运动,我们可以得知,资本要增殖必须不断的运动。产品和剩余价值在生产领域生产出来以后,必须到流通领域中去实现,然后再从流通领域中购买生产所必须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再回到生产过程,进行再生产。资本就是这样在反复不断的运动中实现价值增殖的。所以资本再生产过程也就是资本的运动过程,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产业资本的循环运动要经历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第一个阶段是购买阶段,资本在这一阶段以货币资本的形式存在;第二个阶段是生产阶段,资本的存在形式是生产资本;第三个阶段是销售阶段,资本以商品资本的形式存在。第一个阶段和第三个阶段是在流通过程中实现的,第二个阶段是在生产过程中实现的,所以产业资本循环也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命题探究]资本循环这一知识点,在1999年理科单选第6题、2000年理科多选第21题、2002年文科多选第19题中多次考查过。考生还应注此项内以分析题、辨析题的形式出现的可能性。

  5.[答案要点]用于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由于与劳动对象具有相似的价值周转方式,可以随产品的出售一次性收回,因而属于流动资本。

  但用来购买劳动力商品的资本,它的价值不是转移到新商品中去,而是工人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劳动把这部分价值同剩余价值一起生产出来,添加到新商品中去。

  因此,用于劳动力的资本属于流动资本,劳动力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出来并随同产品的出售一次性收回。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是流动资本和可变资本价值转移形式。

  [解析]本题的解答思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回答”用于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是不是流动资本;二是要回答”用于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的价值”能不能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流动资本是以原料、燃料和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以及劳动力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根据这一概念,我们可以对解题思路的第一个层次做出肯定的回答。

  流动资本两个组成部分的价值转移方式是不相同的,劳动对象一经投入生产过程,便全部被消耗掉,它们的价值也随之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并随着产品的销售全部收回。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也就是用于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其价值并不是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是由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再生产的新价值来补偿。再生产的劳动力价值凝结在新产品中,并随产品的销售全部收回。这一部分知识点对解题思路的第二个问题做了否定的回答,并进一步肯定了“用于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是流动资本。

  [命题探究]流动资本的知识点在1999年理科辨析题第30题,2001年文科不定项选择题第18题,理科不定项选择题第19题中考查过。

  6.[答案要点]年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首先,它们是从不同的方面来表现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剩余价值率是在一次生产过程中,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它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年剩余价值率是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量同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它表示预付可变资本在一年中的增殖程度。其次,一般来说,年剩余价值率大于剩余价值率。只有当预付可变资本周转为一次,从而预付可变资本与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数量相等时,年剩余价值率才会和剩余价值率相等。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包括剩余价值率和年剩余价值率两个概念。

  [解析]本题的解答思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年剩余价值率的涵义是什么?二是剩余价值率的涵义是什么?三是年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率在质和量上有哪些区别。其中,对第三个层次的回答是关键。

  特别应该引起考生注意的是,剩余价值率所体现的内容,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而年剩余价值率所体现的是预付可变资本在一年中的增殖程度。

  考生对年剩余价值率与剩余价值率相等的条件,即预付可变资本年周转为一次,应该充分的理解。

  [命题探究]近几年的考试中,对剩余价值率这一知识点进行考查的试题不多。考生应注意与此有关的内容以辨析题或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7.[答案要点]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为资本主义经济走出危机准备了物质条件。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推动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恢复和发展,工人就业增多,工资增长,又推动消费资料生产部门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固定资本大规模更新,又为下一次危机的到来创造着物质条件。随着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社会生产迅速扩大,资本有机构成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相对过剩人口增多,社会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生产与消费的矛盾日益尖锐,又必然爆发新的经济危机。所以,固定资本的更新,是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物质基础。

  [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的物质基础。

  [解析]本题要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方面,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为推动经济恢复和发展准备了物质条件;另一方面,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又为下一次危机的到来准备了物质前提。

  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物质基础是固定资本的更新。所谓固定资本的更新,是指从厂房、机器、设备等物质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本用新的形式来更新。在危机之后,当从停滞转向恢复,市场销售开始好转的时候,资本家为了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都尽力更新固定资本,即采用新技术,用先进的机器设备更换原有的机器设备,这就增加了对生产资料的追求,推动了生产资料的恢复和发展,而第一部类企业就业人数增加,扩大了对消费资料的需求,进而又促进了第二部类生产的扩大和就业的增加。固定资本的更新就这样为资本主义暂时摆脱危机促进复苏和繁荣阶段的到来准备了物质条件。同时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又为下一次危机的到来准备了物质前提。因为大规模固定资本的更新,一方面会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急剧增长,另一方面会造成社会资本有机构成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其结果必然增加相对过剩人口,引起社会有支付能力需求的相对狭小,从而导致下一次经济危机的到来。

  [命题探究]本知识点曾经在2002年理科单选题第6题考查过。考生应注意本知识点以分析题或辨析题的形式出现。

  (四)分析题

  1.[答案要点](1)马克思认为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在实物上得到替换。部分产品供过于求表明这部分产品没有通过市场交换实现价值上的补偿和实物上的替换,影响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2)马克思把社会生产划分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两大部类,认为两大部类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要求按比例协调发展;生产资料的供给与需求之间、消费资料的供给与需求之间均应保持平衡。部分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的供过于求,影响两大部类内部和两大部类之间的比例均衡,影响整个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3)按照马克思关于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上述原理,应坚持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应对我国现有产业结构进行合理调整,使社会生产资料、消费资料的供给与需求基本平衡,实现社会再生产按比例协调发展。

  [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再生产原理的理解和把握,并用来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解析]根据题意,考生应从三个方面解答该命题。第一部分回答马克思关于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和两个基本理论前提;第二部分要分析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第三部分是根据马克思关于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有关原理,对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对策。

  社会总资本运动与个别资本运动的不同在于,它除了包括生产剩余价值的生产消费以及与此相适应的资本流通,还包括工人和资本家的个人生活消费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一般商品流通。因此,考察社会总资本运动必须以社会总产品为出发点,因为只有社会总产品才包括用于生产消费的生产资料和用于个人生活消费的消费资料。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就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也就是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的补偿问题。社会总产品的补偿包括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是社会资本正常运行的基础,社会资本要正常运行,最基本的条件是社会总产品必须全部销售出去,从而它的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都以货币的形式收回,用来补偿预付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并获得剩余价值。社会总产品的实物替换是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关键,社会总资本再生产要正常运行,关键是要保证一个生产过程中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和工人与资本家消耗掉的消费资料能够得到补充,也就是社会总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转化为货币形式后如何再转化为再生产所耗费的生活资料和消费资料。供大于求,使得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与实物补偿不能进行,必然影响社会资本再生产。

  从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两方面来考察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就必须从价值形态和实物形态对社会总产品作进一步分析。从价值形态方面看,资本主义社会的总产品由以下三部分组成:c(消耗掉的不变资本价值)、v(可变资本价值)、m(剩余价值)。从实物形式看,社会总产品按最终用途可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与此相适应,整个社会生产也可以分为两大部类:生产生产资料的第一部类和生产消费资料的第二部类。资本主义社会总产品的价值由c、v、m三部分组成,以及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的原理,是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基本原理,是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

  该题指出的现实经济问题,实际上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和两大部类按比例协调发展的问题,遵循马克思这方面的分析,必须坚持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以推进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命题探究]社会总资本再生产方面的知识点,在2000年理科论述第33题,2001年文科单选第5题中曾经涉及到。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渐形成和发展,实现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顺利进行,日益成为经济生活的中心任务,对该知识点考查的可能性十分大。

  2.[答案要点]产业资本循环经过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能形态,具有三种循环形式。产业资本循环连续进行的条件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态及其循环的三种形式,在空间上是并存的,在时间上是继起的。并存性与继起性互为前提,相互依存。

  马克思关于产业资本循环连续进行条件的分析,不仅进一步揭示了资本运动中的各种矛盾,而且对社会主义企业用好资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社会主义企业的资金总量,必须合理分配在货币资金、生产资金、商品资金三种职能形态上;三种资金的循环必须保持其连续性。只有遵循资金循环的客观要求,才能加速企业资金周转,提高经济效益。

  [考点点拨]这是根据产业资本循环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的知识点,并结合社会主义实际问题命制的一道分析题,考查对产业资本循环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并用来分析其对社会主义资金运转的意义。

  [解析]回答这类分析题,要把握两个层次或要点。第一个层次是回答前半句即基本原理部分,第二个层次是回答后半句即联系实际部分。

  关于第一个层次,本题又要把握两个小点:第一,要回答出产业资本循环连续进行的两个条件,即三种资本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并存和在时间上继起,以及这两个条件互为前提互为依存的关系。第二,一定要指出,撇开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这两个条件所反映的社会化商品生产的一般规律性,因而对社会主义也是完全适用的。

  关于第二个层次,一定要紧扣上述产业资本循环的基本原理,综合我国社会主义企业资金运转进行分析,指出它对加快资金周转,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和提高经济效益的意义。

  马克思关于资本运动和再生产的理论,不仅是对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进一步揭露,而且也是对社会化大生产普遍存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总结,适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家宏观调控与企业经营管理。

  资本循环理论揭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物质生产和价值运动的一般规律和基本条件。社会主义企业同样必须遵循这些规律和条件,合理安排各种资金的比例,人财物合理配置,供产销紧密衔接,做到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三种资本循环的统一,才能实现生产的良性循环和持续发展。

  资本周转理论对于社会主义企业增加市场观念,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改善经营管理,加速资本周转,提高资金利润率,增强企业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再生产理论中关于社会生产分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两大部类的原理,关于两大部类之间比例关系的原理,关于剩余产品是积累源泉的原理,以及关于积累是扩大再生产重要源泉的原理等,对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也有重要意义。

  [命题探究]既然资本运动和再生产包含着适用于一切社会化大生产的共同规律,考生应该举一反三,由本分析题联想到对于资本周转与社会主义实际问题相结合的知识点进行考查的可能,或者对于资本再生产与社会主义实际问题相结合进行考查的可能。

  3.[答案要点](1)固定资本的磨损包括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无形损耗又叫精神损耗,指固定资本在有效使用期内同物质磨损无关的贬值。精神磨损有两种情况,一是由于技术进步,出现了更便宜的机器设备,使已在使用的机器设备贬值;二是由于技术进步,生产了效率更高的机器设备,使原有机器设备的经济效能相对降低而引起的贬值。折旧是对固定资产损耗的一种价值补偿方式,它是随着固定资产的价值转移而逐步提取的。

  (2)知识经济时代,技术进步加速且迅速转化为生产能力,固定资产的精神损耗增加(主要由于机器设备生产成本的迅速降低或者机器生产效能的相对落后),从而企业主在技术的刺激下必然加速折旧尽快更新固定资产。

  (3)由于技术进步成果的采用是资本家之间相互竞争的过程,追逐超额利润和唯恐落后的心态促使其进一步加速折旧和更新固定资本。这一过程反过来又使促进技术的进步和技术向生产力转化的速度加快。在这一形势下,企业应采取的对策是:首先不能排斥科技进步的成果,应当适应形势变化,及时采用新技术更新设备,这样才能保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其次,提高设备利用率,加速资本周转,减少固定资本无形损耗的风险。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包括:固定资产的损耗及其补偿,知识经济的特征及其对固定资本更新的影响。

  [解析]知识经济与固定资本更新的结合点就在于固定资产的无形损耗,认识到这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本题的解答思路是:第一,要指出固定资本的两种损耗方式,并根据题意重点论述固定资本的无形损耗;第二,要回答知识经济对固定资本更新的影响;第三,根据掌握的知识,论述如何应对知识经济。

  知识经济具有以下特点:知识经济是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是一种智力支撑形的经济,以无形资产投资为主,以智力的生产和使用为依托,以高新技术为第一支柱产业;是一种信息化、网络化经济,是一种不断创新的经济;高科技产业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将成为产业结构的主导,知识型传统的消费将超过传统的物质产品的消费。在这时,科学技术将空前迅速地产生、传播和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从而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固定资本的无形损耗,而固定资本无形损耗所造成的价值损失,不会转移到新产品种去,所以企业应提高固定资本的利用效率,减少固定资本的无形损耗。其方式就是尽可能地采用新技术新设备。

  [命题探究]随着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为时不远,这必然对世界经济、国际竞争产生重大影响,因而对本知识点的考查的可能性也大大提高。

  4.[答案要点](1)马克思的资本循环理论核心是分析和概括保证产业资本循环进行的必要条件。保证产业资本循环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是: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即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在空间上同时并存,在时间上连续继起。资本周转理论主要是分析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及其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主要有二:资本周转时间和生产资本构成。而加速资本周转速度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提高年剩余价值率和节省预付资本等。

  (2)马克思的资本循环理论和资本周转理论包含着适用于一切社会生产的共同规律,对改善社会主义企业经营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社会主义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同样要保持企业资金循环的连续性,同样要加速企业资金周转速度,这对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正常进行,提高经济效益关系重大。

  (3)保证企业资金循环正常进行,加速资金周转速度,企业首先必须强化资金运动观念和市场意识,真正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加强企业管理,提高技术水平和产品的科技含量,减少产品积压,提高产销率,在此基础上,缩短生产和销售时间,加快流动资金周转。其次,要通过强化企业内部管理,提高机器设备的完好率和使用效率,提高折旧率,加速企业固定资金的折旧和更新,使企业固定资金的更新周期跟上社会生产技术进步的周期,减少和避免固定资金的无形磨损。

  [考点点拨]本题涉及到的知识点包括资本循环的涵义、资本循环顺利进行的条件、资本周转的含义、资本周转的速度及其影响因素;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所包含的反映社会化大生产特征的一般规律。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以及运用这一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题意,资本循环顺利进行的条件、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因素应该是本题论述的重点。作为分析题,考生应尽可能多地涉及相关知识点。对社会主义资金循环正常运行和加速周转的论述,应该在以理论为基础的同时,密切联系实际,尽可能的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统一。

  马克思关于资本运动的理论,不仅是对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进一步揭露,而且是对社会化大生产普遍存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概括,撇开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与企业经营管理也是适用的。

  资本循环理论揭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物质生产和价值运动的一般规律和基本条件。社会主义企业同样必须遵循这些规律和条件,合理安排各种资金的比例。使三种资本循环相统一,这样才能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的良性循环和均衡持续发展。

  [命题探究]此知识点可与邓小平理论部分的提高经济效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内容相结合命制分析题或者辨析题。

  5.[答案要点](1)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主要是研究保证社会总资本再生产顺利进行,社会经济体系内部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为了说明这一问题;马克思把规模巨大,部门众多的整个社会生产部门划分为生产生产资料的第I部类和生产消费资料第II部类,通过两大部类内部及其之间的交换和对保证社会资本再生产顺利实现所需条件的概括,说明要实现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协调发展,首先必须保证国民经济协调发展。而要保证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就必须使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以及各部门建立起合理的比例关系。比例协调、结构合理是实现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条件。

  (2)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碰到最大问题是经济结构不合理。而经济结构不合理又突出表现为产业结构不合理。我国产业结构趋同,产业的科技含量低,产业结构没有随着经济发展实现整体优化和升级,这是造成产品的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弱,经济效益差的根本原因之一。从而制约和影响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和整个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因此,对不合理的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对于实现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基本平衡,提高经济效益和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使国有企业在公平的市场竞争中发挥主导作用,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都具有重要意义。

  [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了考生运用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寻找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与我国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这一实际问题的结合点,即两大部类内部及其之间的交换,对保证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顺利进行的意义。因而本题可以从几个层次进行思考和解答:第一,要回答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中对社会总资本顺利进行的条件的论述;第二,回答马克思社会总资本理论对社会化大生产一般规律的科学概括;第三,要根据马克思社会总资本理论,并联系现实,分析论述我国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的必要性。

  再生产理论中关于社会生产分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的原理,关于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之间的比例关系的理论,关于剩余产品是积累源泉的原理,以及关于积累是扩大再生产重要源泉的原理等,对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

  经济结构伴随经济发展发生相应的变化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规律性现象。适时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是经济结构变化规律的客观要求和具体体现。我国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在我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我国已进入必须通过结构调整才能促进经济发展的阶段。按原有结构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发展经济,不仅产品没有市场,资源、环境也难以承受。因此必须在发展中调整结构,靠结构调整来求得国民经济更快速、更健康的持续发展,2001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九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根据中共中央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所做的《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中明确指出:“今后五年要着力于调整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和城乡结构,特别要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关键。”

  [命题探究]此知识点在2000年理科论述题中考查过。复习社会资本再生产,重点要把握现实条件,其次要明确资本运动和再生产所反映的是社会化生产和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性,因而可以进行跨学科考查。

  6.[答案要点](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的相对过剩。经济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也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本身。

  (2)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产物,同时也是矛盾暂时的、强制性的解决形式。它的后果是双重的:一方面,危机造成了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另一方面,危机又是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比例关系强制得到调整的方式,使资本主义生产在倒退后得以继续进行。从这个意义上讲,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保持运行的一种特殊的调节机制和手段。经济危机促进当代资本主义在运作体制上,由一般垄断转变为国家垄断。

  [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资本主义经济危的根源,实质和作用的认识和理解。

  [解析]材料主要阐述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造成的巨大危害,商品大量积压或被人为地毁弃,大批工厂减产,停工倒闭,生产急剧下降,工人大批失业,陷入绝对贫困境地,信用关系崩溃,许多银行、金融机构和商店破产,整个社会经济陷入一片混乱之中。

  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即生产相对于社会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过剩。经济危机期间,所产生的种种现象,都是由生产相对过剩引起的,是生产相对过剩在社会经济生活各个方面的表现。

  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与各个企业内部生产的组织性之间的矛盾,社会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狭小的矛盾,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表现,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资本主义不能消除它的自身固有的各种矛盾,因而也就不可能消除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既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的产物,同时又是矛盾在资本主义范围内暂时的,强制性的解决形式。

  [命题探究]此知识点在2002年理科单选题,第6题曾经考查过此内容还可以以辨析题的形式出现。

  7.[答案要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着既相互依存又相矛盾的关系。战后,由于科技革命的推动和生产国际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相互依存性也在增长。发展中国家需要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和某些市场,来发展民族经济,实现工业的现代化,而发达国家出于自身的利益也需要发展中国家经济的一定程度的发展。人类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也需要双方的共同合作来解决。但是,另一方面,在历史形成的不合理的国际分工格局中,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关系又是不平等的,存在着某些根本利益的对立,存在着掠夺与反掠夺、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维护其在国际经济中的既得利益和统治地位,力图保持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附地位。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它的贫穷落后的历史根源是老殖民主义,造成与发达国家经济差距扩大的现实根源是新殖民主义。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合作,力争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发展民族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的发展及其实质,以及他们之间矛盾的加深的理解和掌握。

  [解析]根据本题所要考查的知识点,考生可以把本题分成两个层次进行解答:一是论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关系的演变及其实质;二是论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加深的表现和原因。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是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关系的重要方面。这种关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表现为先进的帝国主义宗主国同落后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关系,战后表现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发展中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关系,是适应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发展而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在从自由竞争向垄断阶段过渡的过程中,发达国家积极推行殖民扩张,将不发达国家变为它的殖民地,进行“政治兼并”,以获得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之间经济关系的根本特征是殖民地对发达国家的全面依赖和从属。二战后,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土崩瓦解,殖民地国家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但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仍然处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殖民时代遗留下来的单一经济结构和贫穷落后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在经济上对发达国家仍有依属性,他们之间关系的实质是控制与反控制、剥削与反剥削的关系。

  战后科技的发展,生产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使得国与国之间的联系和关系日趋密切,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经济技术合作和交流的可能性和必然性加强。但是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又存在着根本利益的对立。西方发达国家为维护其在世界经济中的既得利益和支配地位,趁发展中国家发展民族经济之机,利用千丝万缕的联系,积极推行新殖民主义,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兼并,即主要通过经济手段进行渗透,来控制和掠夺发展中国家,力图保持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附关系,这必然深化他们之间的矛盾。

  [命题探究]本项内容可能会与“当今世界政治与经济”部分相结合,以分析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8.[答案要点]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和调节的目的是通过对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各种比例关系的协调,通过对各种经济成分和社会成员利益关系的调节,来保证垄断资本稳定地获得垄断利润,以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其调节的目的具有明显的阶级性色彩。但是,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和调节的实践,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反映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般规律。因此,他们的实践,对于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具有许多有益的启迪和借鉴作用。

  (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弥补市场功能固有缺陷的不足,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具有必要性。

  (2)政府对经济活动干预和调节的主要内容至少应包括规范市场经济活动、调节宏观经济运行和调节国民收入分配等方面,以达到协调社会再生产客观要求的各种比例关系的目的,减轻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3)政府对经济运行的调控,其手段多种多样,各种手段的功能和适应范围存在差异。要达到调控的目的,往往需要多种手段配合使用,但不同情况下,各种手段的组合及侧重点将有所不同。

  (4)将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活动进行调控的理论和实践,应用于我国市场经济建设时,切忌照搬照套,而必须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才能做到政策对路,手段得当。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主要内容是资本主义对经济进行干预和调节的目的和实质,以及其中包含的反映社会化大生产的一般规律。

  [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和调节的实践,反映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反映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般规律,简单地说,就是要明确政府干预经济的必要性。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原因,根本的是战后现代科技革命导致生产高度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矛盾的发展,基本矛盾的深化引起一系列垄断资本无力或不愿解决,而需要凭借国家力量的干预调节、组织协调才能解决的问题,国家干预的效果也是显著的,如保证垄断资本获取高额利润,促进经济发展;在市场机制的调节自发调节的基础上,有意识的干预和调节经济,刺激国内需求,扩大国际市场,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国际组织技术开发和产业更新,推动了科技发展和产业结构的更新等等,这一切说明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具有合理性,值得社会主义国家借鉴和学习。

  学习和借鉴,主要是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国家干预和调节经济的手段,所以考生要正确的解答此题,必须了解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和调节的内容和方式,这些内容包括财政政策调节、货币政策调节、产业政策调节、经济计划调节、社会福利政策、立法行政措施等方面的内容,考生应该分别从这些内容出发,分别解释我国实行这些政策的方法,并阐明政府与企业在市场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习和借鉴必须是批判地继承,吸取其精华,抛弃其糟粕,而不是生搬硬套,来者不拒。这就要做到立足于国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精髓,考生一定要注意灵活运用。在解答类似“有什么启示”、“该怎么做”的命题时,都要考虑是不是能用上实事求是这一知识点。

  [命题探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建立起使市场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考生应把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邓小平理论部分中宏观调控这两项知识点结合起来,以应对考辨析题或者分析题的可能。




评论】 【推荐】 【 】 【打印】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服饰 首饰 手机
电器 MP3 数码相机
热 点 专 题
2004雅典奥运盘点
议机动车撞人负全责
新丝路模特大赛
新浪财经人物(1500个)
可口可乐含精神药品?
同学录开张欢迎加入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出国办护照完全攻略
张学良的红颜知己连载

   



文化教育意见反馈留言板电话:010-62630930-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