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教育信息 > 正文

拷问:新生入学季节 红白喜事为何携手而至

http://www.sina.com.cn 2004/09/01 15:50  公益时报

  每年的9月1日对新一届大学生家长意味着什么?喜悦,疲惫,抑或焦虑?

  如果我告诉你个别家长因为一纸通知书的到来无奈“驾鹤西去”,你若不谙时势,一定会莫名惊诧,但事实的确如此。每年的此时前后,总会有“红白喜事”的新闻传来,按中国的忌讳传统,本来“红事”与“白事”泾渭分明风马牛不相及,但如今的教育却不时地将二者合一。

  看了《农家孩子考上大学无钱交费 病母为省钱悬梁自尽》这条“热点新闻”后,心中再次激起抑制不住的悲愤,然而我却不想再次徒呼,因为呼唤“不要学费杀人”的人们的喉咙已经嘶哑,而悲剧仍然不断重复发生。所以我想还是放眼体制、彻底挑破教育流弊这个艳若桃花的脓包要紧。

  “想不开”的学生家长虽是极少数,但现行不够完善的教育体制的一些“导向”对广大家长所带来的沉重压力,早已是大面积。让我们来看8月27日新华社公布国家发改委统计的这组最新数据:今年上半年,全国各级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共收到价格举报、咨询257125件。在价格举报反映有六个热点问题中,教育乱收费高居首位,占已经查处的价格举报案件数的24.56%。

  如果据此认为现行不够完善的教育体制最大的弊害是“乱收费”加重了广大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那么似乎也说得过去。但是,危害果真如此浅显如此而已吗?

  从教育是立国之本的大处着眼,我以为不够完善的现行教育体制最严重的流弊,不在夺去广大家长的钱袋乃至生念,而在于它有偏离教育正道、毁掉大学理想色彩之虞。

  少年中国,情系教育,政治乌托邦曾给中国留下痛苦的记忆,但一个国家的教育领地,如果失去了理想光芒,那将是怎样的一片“菜市”?对于一个国家的未来与一个民族的精神而言,充满理想向往的教育乌托邦不仅必要,而且必需。

  然而,中国教育乌托邦正出现被三记铁掌击碎的险境。

  这第一记铁掌的击出,当属“教育产业化”的“战略”迅速蔓延。不管“产业”推广者多么巧舌如簧,剥开他们的层层外衣,露出的内核定是商业动机。在貌似前卫的“产业化”大旗引导下,高收费堂而皇之。什么叫“乱收费”?什么叫“一费制”?我把“四菜一汤”改成“四盆一缸”,你又能把我怎么地?反正是“产业化”的东西,最大的目的当然是赢利。

  这记铁掌,击碎了“地球人都知道”的教育所必需的公益色彩,对于有才的穷人家庭,是个致命打击。它加剧了教育的贵族化倾向,使得孩子受教育的水平,不再主要取决于他们的学习成绩,而大致是由他们父母的经济状况所决定。

  第二记铁掌,是业已赫赫有名的“教育腐败”。在我看来,不管是“学术腐败”还是教育官员、各级教师利用职务之便的种种牟利,都不值得格外称奇。它既是“公权私用”泛化的必然,也是“清水衙门”自寻“夜草”早晚的事。应该承认,我国教师的工资水平普遍不高,尤其是基层教师,不仅薪水微薄,而且青黄不接。在生存尚忧的前提下,谁还有专门的心思教学?利用各种学生及其家长资源体外循环“自我贴补”,是当前各级教师的普遍心理。另外,就教育官员的腐败而言,如果挑出与其他贪官有什么不同,那么就是:他们受到了在他们那“一亩三分地”里探囊取物般“获取高学历”的政府官员的交换浸淫与另类启迪——“产业化” 铺就腐败黄金期,“教育”是手段,捞钱是目的。

  此铁掌击碎的是灵魂工程师的灵魂,加剧他们沦丧“身正为范”的宗旨。与此同时,势必带动的是台下学生的价值观混沌,极大地瓦解了他们的社会责任心。

  第三掌,为“就业难”击碎每一个跨出校门的毕业生残存的最后憧憬。这是经济利益驱动下盲目“扩招”的必然恶果,是“教育产业者”顾前不顾后、只顾自己不顾学生、甩给社会的遗患。

  当你背负父母的巨额债务跨出校门立志报效时,却发现报效无门,因为各个应聘窗口前早已挤破了脑袋、自己只好作相当时间的“待业者”,心中会是怎样一种孤苦的滋味?这是一种对学生希望的打击,使得他们的人格甚至为就业而扭曲。同时,也是对广大家长“投资教育”的“逆回报”,大灭他们对教育“投资”的信心。

  三掌均属恶手,教育乌托邦就这样应声落地。(程万军)




评论】 【推荐】 【 】 【打印】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服饰 首饰 手机
电器 MP3 数码相机
热 点 专 题
2004雅典奥运盘点
议机动车撞人负全责
新丝路模特大赛
新浪财经人物(1500个)
可口可乐含精神药品?
同学录开张欢迎加入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出国办护照完全攻略
张学良的红颜知己连载

   



文化教育意见反馈留言板电话:010-62630930-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