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求职招聘 > 正文

供需不平衡 堆起35岁这道坎

http://www.sina.com.cn 2004/09/01 17:01  中国青年

  专家观点

  供需不平衡 堆起35岁这道坎

  郑东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副所长)

  35岁在就业年龄上是个重要界限,用人单位多不愿招用,特别对于女性更是如此。这不仅违法,属于年龄歧视,也有悖常理,因为即使女性,一般退休年龄也得在50岁,不至于提前十几年就退出劳动力市场。但是,这确实又是社会就业和单位用人方面普遍存在的现象。

  为什么发生这种现象?首先是劳动力供给因素。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是基本国情,每年新成长劳动力上千万,农村富余劳动力数以亿计,城镇下岗失
业人员集中,此三股劳动力俗称“三碰头”。用人单位既然有那么多劳动力可以选择,当然是要年轻的,所以35岁以上的人缺乏就业竞争力也就不难理解了。而劳动力供大于求,是我国要长期面对的问题。

  除了供给因素,还有需求因素。那就是就业增长集中在两大领域:一是服务业,特别是传统服务业;二是加工工业。这两大行业要的是体力,要的是年龄,甚至是黄金年龄段的劳动者。加工企业要的主要是18~25岁的劳动者。两大因素加起来就使得就业年龄上限保持在极低的水平。

  但是,在某些行业也不尽然。这几年,月嫂、宴会嫂,甚至空嫂都有了。可称为“嫂”的肯定不在35岁以下,说明35岁以上的就业或再就业也不是不可以,尽管只是少数。各种“嫂”一般都有相当的素质,经过专门的培训和选拔。她们的出现表明,劳动者的就业靠素质,要靠素质去延长就业年龄。

  最近两年,沿海地区加工企业出现了“缺工”现象,闹起“民工荒”,从广东、福建到浙江,甚至更多地方都相当普遍和相当严重。据估计,仅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加工企业缺工就达200万人以上。

  细分析,其中有很多因素。比如加工企业工资低,还发生拖欠和克扣,劳动条件差、工作艰苦,使很多劳动者不想进入或退出了这种行业。但是,我们忽略了一个因素,那就是就业增长主要集中在两大行业的因素。他们不仅35岁以上的不用,而且25岁以上也不愿用,在这种用人观念和用人行为的引导下,稍大年龄的劳动者就都不敢出来,致使在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却出现了有些企业招不到工的现象。

  “民工荒”足以说明,企业用人观念和行为是到了该转变的时候了,同时也说明,35岁的人并非没有竞争力了,主要是因为市场需求出了偏差,而这个偏差来自我们劳动力市场的供大于求。

  正确认识和促进青年人就业

  葛道顺(供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 社会政策研究中心)

  在知识经济时代,年轻人就业难,是发展中国家的普遍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在中国城镇登记失业人口中,35岁以下占很大比重是一个共性现象,但并不能说明,35岁就没竞争力了。

  青年人的实际失业比重会降低,但就业压力巨大

  登记失业率代表与原工作单位完全解除了劳动、工资及福利关系的存量劳动力和尚未进入市场的新增劳动力在劳动部门登记为无业的人数占城镇劳动适龄人口总数的比率,所以登记失业率并不完全代表一个国家的失业的真正状况。一方面,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在存量劳动力中,大量的下岗、在岗无工资等尚未与原单位脱离关系的职工并没有登记为失业,但他们实际上处于无业状态,不可能再回到原单位上岗。据专家估计,下岗人群总数应该超过登记失业人数,其中90%以上是35岁以上劳动者。另一方面,35岁青年人就业灵活,职业流动频繁,隐性就业较中年人普遍,所以实际失业人数应该比登记人数要少很多。这两方面原因导致青年人的实际失业比重会远远低于登记失业统计的70%。

  尽管如此,由于中国青年人口规模大,每年新成长劳动力数以千万计,就业压力依然十分巨大。

  青年人失业率上升多源于不愿就业

  青年人失业率上升是发达国家的普遍现象,在我国发达地区也同样如此,这主要是因为知识经济出现后,体力劳动者地位下降造成的。以上海市为例,上海市青年失业比重超过70%,但青年人求职的主动性不足。上海今年一季度用人单位共发布17.9万个招聘岗位,求职人数达23.4万人,每100位求职者只有76个岗位可供选择。与此相反,17.9万个岗位中,要求求职者年龄在35岁以下的比例高达68.1%,绝对需求在12万人以上,但实际进入职场的年轻人只有5万多人,每个年轻人至少有两个岗位可以选择。这些岗位基本上是体力劳动性质,其中六成只要求高职技校、中级技能证书即可,与上海青年人的劳动技能素质基本适应,但由于上海青年人就业期望较高,导致多数年轻人宁愿待在家里。

  应采取综合措施促进青年人就业

  为促使青年人走出家门,美国和欧盟主要国家相继采取了“工作福利”政策,即规定青年人只有参加一定量的工作才能享受一系列国家福利。在我国现阶段应该相应采取以下措施促进青年人就业:第一,重塑劳动最光荣的优良传统,尊重体力劳动的成果,帮助青年人转变就业观念;第二,扩大青年期的职业技能教育,增强青年人的可就业性;第三,倡导招聘单位放弃工作经验等无实质意义的附加条件,向应届毕业生敞开就业大门;第四,大力发展继续教育,给只具有初级、中级技能的青年人创造发展空间,消除他们就业的后顾之忧。(王歆效)




评论】 【职场系列论坛】 【推荐】 【 】 【打印】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服饰 首饰 手机
电器 MP3 数码相机
热 点 专 题
2004雅典奥运盘点
议机动车撞人负全责
新丝路模特大赛
新浪财经人物(1500个)
可口可乐含精神药品?
同学录开张欢迎加入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出国办护照完全攻略
张学良的红颜知己连载

   



文化教育意见反馈留言板电话:010-62630930-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