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2005考研政治红宝书配套习题解析 > 正文

第三章 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http://www.sina.com.cn 2004/09/02 11:46  双博士丛书

  


  本章大纲新增知识点及配套习题

  本章的新增知识点:原因和结果;可能和现实。

  本章配套习题

  一、单选题

  1.久旱缺雨时,下雨对庄稼生长有好处;雨涝成灾时,下雨对庄稼生长有害。这说明

  A. 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无条件的

  B
. 事物的联系是现实的、具体的

  C. 事物的运动是客观的、绝对的

  D.事物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引起事物的运动

  2.一些地方的人们掠夺性地滥挖草原上的甘草,以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却破坏了草原植被,造成土地荒漠化,一遇大风,沙尘暴铺天盖地,给人们带来巨大灾难。这些挖甘草的人们

  A.只看到事物的客观性,没有看到人们的主观能动性

  B.只看到事物的绝对运动,没有看到事物的相对静止

  C.只看到眼前的直接联系,没有看到长远的间接联系

  D.只看到物与物之间的联系,没有看到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3.同质的事物也是有区别的,把它们区别开来的依据是

  A.事物的度 B.事物的属性

  C.事物的量的规定性D.事物的特殊矛盾

  4.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一评论所蕴含的哲理是

  A.要区分事物的两重性B.要把握事物的度

  C.对事物既要肯定,又要否定D.要把事物看作一个整体

  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唐诗蕴含的哲学原理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D.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6.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丰富多彩、快捷的全球信息,但互联网本身还不完善,网上充斥着大量的垃圾信息和一些病毒数据,给人们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甚至一些邪教组织、贩毒集团、黑社会势力也在利用这一新的传媒手段进行新的犯罪活动。这表明

  A. 新事物的成长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B.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互联网也不例外

  C. 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是消极和积极的对立统一

  D. 矛盾的双方的转化总是在无条件地进行着,否则就不会有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7.“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是一种

  A.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 B.形而上学机械唯物决定论的观点

  C.历史宿命论的观点D.唯心主义非决定论的观点

  8.在自然界,没有上,就无所谓下;在社会中,没有先进,就无所谓落后;在认识中,没有正确,就无所谓错误。这说明

  A.矛盾双方是相互排斥的 B.矛盾双方是相互渗透的

  C.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 D.矛盾双方是相互转化的

  9.在哲学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唯心主义派别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常常有利于唯物主义的发展,这一事实说明

  A.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促使事物发展

  B.矛盾一方的发展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提供条件

  C.矛盾双方中每一方自身矛盾,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所利用

  D.矛盾双方的融合促使事物发展

  10.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

  A.质和量的相互转化B.肯定和否定的相互转化

  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D.矛盾双方的互相排斥、互相否定

  11.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是

  A.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前提,两点论内在地包含着重点论

  B.两点论以重点论为前提,重点论内在地包含着两点论

  C.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内容,两点论以重点论为形式

  D.两点论以重点论为内容,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形式

  12.认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必须分清主流和支流,而且要看到取得的成就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不迷失方向,坚定前进信心。这在哲学上是坚持了

  A.普遍联系的观点B.运动发展的观点

  C.肯定与否定的观点D.“两点论”与“重点论”结合的观点

  13.在工作中抓中心环节的理论依据是

  A.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B.矛盾的客观性原理

  C.矛盾发展不平衡性的原理

  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14.“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反映的是以下哪种关系:(本题为新增知识点对应试题)

  A. 可能和现实B. 原因和结果

  C. 现象和本质D. 必然和偶然

  二、不定项选择题

  1.下列联系中属于直接联系的有

  A.生产力与经济基础B.生产力与哲学

  C.阶级斗争与国家D.国体与政体

  2.根据唯物辩证法的过程论

  A. 事物的发展是新事物通过艰苦的斗争不断壮大并逐渐战胜旧事物的过程,但由于条件的复杂性,发展的具体道路又是曲折的, 既有高潮也有低潮,既有前进也有倒退

  B.发展仅仅是一种直线式的过程

  C. 发展仅仅是迂回、循环、曲折的过程

  D. 我们既要对前途充满信心,又对困难有足够的估计,准备走曲折的道路

  3.古语说:“奢靡之始,危亡之溅。”这句话是说,奢侈逐步发展会导致危亡。其中包含的哲学道理有

  A.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

  B.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4.下列现象中属于量变引起质变的是

  A.物体由于量的不同而区分为不同的形态和体积

  B.生产力发展引起生产关系发生根本变化

  C.种子在适宜条件下、经一定时间后发芽,长成禾苗

  D.认识由感觉到知觉和表象

  5.辩证的否定观认为

  A.否定是事物内在矛盾所引起的自我否定

  B.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

  C.否定是包含肯定的否定

  D.否定就是扬弃即克服和保留的统一

  6.掌握辩证否定观的重要意义是

  A.坚信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B.承认新事物中留有旧事物中的因素

  C.承认社会发展是在曲折中前进

  D.以继承、批判与创新的态度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7.在科学上,高能物理和天体物理的研究证明,地球上的核反应,元素蜕变现象与宇宙天体运动存在着共同规律,这说明这两种科学现象之间具有

  A.间接的联系B.内在的联系

  C.偶然的联系D.本质的联系

  8.“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二为一,一切科学就都成为多余的了。”这个论断表明

  A.现象和本质是有区别的

  B.现象是由本质决定的

  C.现象可以脱离本质而存在

  D.透过现象可以达到事物的本质

  9.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在

  A.前者坚持用运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后者则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B.前者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后者则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C.前者认为事物内在矛盾性是事物运动发展的根本原因,后者否认事物的内在矛盾性

  D.前者主张规律是客观的,后者否认规律的客观性

  10.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

  A.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本质内容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B.它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各个规律和各个范畴的中心线索

  C.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把握对立统一是辩证认识的实质

  D.是否承认对立统一学说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

  11.下列哪些现象是矛盾同一性的表现

  A.一团和气,与世无争

  B.敌我双方军队展开激战

  C.敌中有我,我中有敌

  D.团结互助的进步集体

  12.1999年,中美两国就中国加入WTO达成了“双赢”的协议,它将对两国经济产生深远影响。这在辩证法上的启示是

  A.矛盾的双方在相互斗争中获得发展

  B.矛盾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某种发展为条件

  C.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发展

  D.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13.下列做法符合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有

  A.“解剖麻雀”、抓好典型

  B.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

  C.“集中优势兵力”、反对“两个拳头打人”

  D.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14.列宁说的“任何个别(不论怎样)都是一般”或“个别就是一般”是指

  A.个别同一般完全相同(即个别等于一般)

  B.个别一定与一般相联系而存在

  C.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一般只有通过个别而存在

  D.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质

  15.在下列命题中,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有

  A.“天地变化,二端而已”

  B.“自动自休,自峙自流”

  C.“吁炎吹冷,交错而动”

  D.“万物莫不有对”

  16.中国宋代哲学家张载提出了“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的理论,这是

  A.诡辩论的观点

  B.没有对立面就没有统一的观点

  C.没有双方相互依存,矛盾双方作用就会停止的观点

  D.揭示矛盾双方对立统一关系的观点

  17.西周末年思想家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生之”。这里所包含的辩证法思想有

  A.矛盾的同一是包含差别的同一

  B.对立面的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不包含内部差别的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D.事物是由不同方面、不同要素构成的统一体

  18.辩证思维方法“由抽象上升到具体”,是指

  A.在思维中形成“许多规定的综合”和统一的过程

  B.在思维中再现具体的过程

  C.思维生成现实具体的过程

  D.由抽象规定,经过逻辑中介,形成思维具体的过程

  19.在下列命题中,属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观点是

  A.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B.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在内容和形式上是同一的

  C.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

  D.事物的发展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20. 把握可能性这个范畴,要注意区分以下哪几种情况:(本题为新增知识点对应试题)

  A. 可能性和不可能性B. 简单的可能性和复杂的可能性

  C. 好的可能性和坏的可能性D.现实的可能性和抽象的可能性

  三、辨析题

  1.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原理对漫画中所反映的工作方式进行辨析。

  2.并非所有的现象都表现本质,偶然的、零碎的、稍纵即逝的现象就无本质可言。

  3.“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

  4.规律具有重复性的特点,因此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具体事件经常重复出现。

  5.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也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

  6.在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中,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因而是主要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因而是次要的。

  7.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因此,社会矛盾越多,社会发展自然就越快。

  8.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四、分析题

  1.毛泽东同志为我们党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邓小平同志把解放思想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一个重要内容突出地提了出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思想路线。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在“5•31”讲话中把“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列,在十六大报告中正式把与时俱进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一个重要内容提了出来,明确指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并强调:“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请用发展的原理和认识论的有关原理来分析“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想路线的确立,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新认识,标志着党的思想路线的又一次丰富和发展”并阐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三者的关系?

  2.如何理解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及其对制订和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的意义。

  3.下面是在必然性和偶然性关系问题上的材料:

  材料1

  霍尔巴赫认为,一切都是必然的,没有偶然性。偶然性这个词是没有意义的“空洞语词”。偶然性是我们对产生结果的原因愚昧无知造成的,我们把看不出同原因相联系的结果归之于偶然性。

  摘自《十八世纪法国哲学》

  材料2

  毕尔生说,必然性只属于概念的世界,而不属于现实世界本身。莫诺认为,偶然性是生命起源和发展的全部基础,生物进化本质上是由无法预料的纯粹偶然变化造成的,人类的出现也不过是“蒙特卡诺赌窟里中签得彩的号码”,是纯粹的偶然性。

  转引自《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材料3

  黑格尔认为,必然性和偶然性是“绝对观念”发展的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环节。必然性根据于事物本身,偶然性根据于他物;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科学和哲学的任务“在于从偶然性中去认识必然性”。

  摘自《小逻辑》

  请回答:在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问题上

  (1)材料1的哲学观点和错误。

  (2)材料2的哲学观点和错误。

  (3)材料3的贡献和错误。

  4.关于物质运动的根本原因,一些哲学家的观点如下

  材料1

  牛顿认为上帝是世界运动变化发展“第一推动力”。

  材料2

  康德“星云假说”理论认为“目前的太阳系起源于一团‘原始星云’不断旋转与断裂,而旋转断裂的原因在于内部引力、斥力的矛盾运动。

  材料3

  柳宗元认为“山川者,特天地之物也。阴与阳者,气而游乎其间也。自动自休,自峙自流”。

  材料4

  僧肇认为,万事万物动与不动的根本原因皆在于心,如果心能“即动而求静”则“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

  请回答:

  (1)比较材料1.4说明其哲学倾向异同。

  (2)比较材料2.3说明哲学的相同点。

  (3)康德“星云假说”理论被誉为“在形而上学思维方式上打开一个缺口”,试简要说明理由。

  5.1997年,我国经济在总体上出现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某鞋厂实行一些新的生产和营销策略,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其材料如下:

  材料1

  在有效供给上做文章。他们认为,现在的市场不能仅仅用供大于求四个字来概括,不适应市场需求的无效供给过多、而适销对路的有效供给不足,才是对当前市场供给状况的准确把握。在供过于求的大市场里也有供不应求的产品,明智的企业家就在于创造出这种产品。于是他们着力在有效供给上做文章,实行产品分流策略,一是男女鞋分流,二是风格分流,三是档次分流,四是市场零售与团体消费分流,五是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分流。五大分流,大大提高了该厂产品的市场应变能力,常年保持淡季不淡、旺季更旺。

  材料2

  在市场开拓上下功夫。他们认为,生产出好产品是开拓市场的基础,没有好产品就没有好市场,但是光有好产品,还不一定有好市场,有了好产品以后,还要加强企业产品的市场建设。他们从柜台形象的树立、户外广告的设置和强化服务功能等三个方面大力进行市场建设,使生产(产品)与销售(市场)比翼齐飞,鹏程万里。

  材料3

  实行一区一策。他们认为,统一的大市场也有区域的差异,市场的共同规律是以各地区不同的特点表现出来的。他们把销售总公司分为南方总公司和北方总公司,同时把分公司化小,由原来的5家分公司裂变为28家分公司,一个公司只管一个省份的销售,每个公司都提出了自己的销售策略。这种小公司大市场和一区一策战略大大增强了产品的市场渗透力。

  请回答:

  (1)在上述三个材料中,某鞋厂分别处理的主要矛盾关系是什么?

  (2)用矛盾同一性原理分析材料1中所讲到的无效供给和有效供给的关系。

  (3)通过材料3,说明该企业是怎样运用辩证法分析、解决矛盾,来增强产品的市场渗透力的?

  6.论述毛泽东在《矛盾论》中阐明的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的原理以及这一原理对中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

  7.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继承和发展。运用所学原理,联系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加以分析,并简要说明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8.一些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

  “一阴一阳之谓道”。“凡物必有合,……有合各有阴阳”。“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万物莫不有对”。“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简析上述论点中包含的辩证法思想,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这方面的基本原理及其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




评论】 【推荐】 【 】 【打印】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服饰 首饰 手机
电器 MP3 数码相机
热 点 专 题
2004雅典奥运盘点
议机动车撞人负全责
新丝路模特大赛
新浪财经人物(1500个)
可口可乐含精神药品?
同学录开张欢迎加入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出国办护照完全攻略
张学良的红颜知己连载

   



文化教育意见反馈留言板电话:010-62630930-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