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正文

第三章 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4)

http://www.sina.com.cn 2004/09/02 11:46  双博士丛书

  


  答案(3)

  三、辨析题

  1.[考点点拨]本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的原理。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8页知识点一、1.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答案要点](1)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原理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一个整体,
同时又包含各个部分,整体和部分是相互依赖的。整体由部分构成,但不是各个部分的简单总和。(2)人们所从事的任何一项工作也是一个整体,都有其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它可以而且应当通过分工合作的方式来完成。但漫画中所反映的这种工作方式把一项完整的工作机械地加以分割,表面上看是把任务落实到人了,实际上是破坏了工作内部的有机联系,必然事与愿违。这是一种机械的形而上学的工作方式。

  2. [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原理。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0页知识点一、5.(1)现象和本质

  [答案要点]事物的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它生动具体、多变易逝、表面外露;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它相对稳定,深藏在事物内部。没有离开本质的现象,也没有离开现象的本质。

  事物的现象是多种多样的,事物的本质要通过各种现象的总和才能完整地表现出来。偶然的、零碎的、稍纵即逝的现象也从不同侧面、不同程度地表现着事物的本质。认为它们无本质可言,就割裂了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

  3.[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必然性与偶然性关系的原理。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1页知识点一、5.(2)必然性和偶然性

  [答案要点]偶然性是与必然性相对应的哲学范畴。必然性是由内部根本矛盾决定的事物发展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是由非根本矛盾和外部因素决定的事物发展的不确定趋势。二者辩证联系,不可分割。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补充和表现形式,偶然性的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必然性通过无数偶然事物为自己开辟道路并得以实现。

  科学探索的任务是通过反复试验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即通过大量偶然性发现必然性。偶然性是科学活动中的“机遇”,对科学发现有着重要作用。把偶然性看作科学的敌人就无法认识必然性,实际上也就取消了科学。

  4.[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规律极其重复性的理解和掌握。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0页知识点一、5.事物联系和发展的规律性

  [答案要点](1)规律作为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它具有重复性特点。但是,规律的重复性不是指具体事件的重复,而是指事物只要具备相同的条件,规律就会在同类事物中重复出现并发生作用,即重复贯穿于同类事物中的必然性内容。

  (2)规律是可重复的,而具体事件是不能重复的,在客观世界中,找不到完全一模一样的事物、事件。任何事物的发生都是重复性与不重复性的统一,是规律内容的重复和每一事件偶然因素不重复的统一。规律的重复性正是在表面上不重复的事件中体现出来的。

  (3)此观点将规律的重复性归结为具体事件的重复出现,所以是错误的。

  5.[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分歧的理解。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2页知识点一、6.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和反对形而上学(此处参考书有误,5应为6)

  [答案要点](1)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作为两种发展观其对立和分歧是多方面的。从总体对立来看,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世界,而形而上学则主张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世界。因此,否认联系和发展是形而上学的基本观点。承认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但是形而上学也不完全否认联系和发展,比如庸俗进化论,它也承认事物的发展,不过,它只承认事物量变而否认质变,从这个意义上说是否承认联系和发展不能把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最后区别开来。

  (2)不仅承认联系和发展,同时还必须承认内在矛盾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最终动力和源泉的观点,才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根本分歧。

  6.[考点点拨]此题考查考生对斗争性的绝对性和同一性的相对性的理解。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5页知识点三、2.矛盾及其同一性和斗争性

  [答案要点](1)在事物的矛盾运动中,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而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它说明二者在事物运动中存在的状态和起作用的表现和侧重点不同,并不说明二者有主次之分。任何事物的矛盾运动都是斗争性和同一性共同发生作用的结果。即便在具体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或在矛盾运动的不同阶段上,斗争性和同一性的作用各有侧重,那也要求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而不应一概而论。

  (2)该命题的错误在于:混淆了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的本来含义,错把斗争性的作用绝对化,以此贬低同一性的作用,这是错误的。

  7.[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的认识和把握。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9页知识点一、3.世界的永恒发展

  [答案要点](1)这个推理是不正确的。

  (2)矛盾即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的结合,促使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和地位的转化,使新矛盾代替旧矛盾、新事物代替旧事物,这就是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的规律和原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既包括矛盾的客观存在又包括矛盾的解决、转化,没有矛盾的解决和转化就没有事物的发展,因此事物的发展并不在于矛盾的多少。如果认为矛盾越多越好,就会人为地制造“矛盾”,这是矛盾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3)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存在、运动和解决、转化,不断推动社会前进和发展,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和社会的发展都是人的能动活动的结果。所以认为社会矛盾越多社会发展自然就越快的观点,否认了人在社会矛盾的解决、转化中的能动作用,又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

  8.[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理解。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7页知识点三、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答案要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包含普遍性,但比普遍性丰富,不能完全进入普遍性中。

  整体和部分则是反映事物的包含和组合的关系。整体由部分组成;部分存在于整体之中只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才能存在。

  可见,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是从不同方面反映事物不同关系的两对范畴,不能把二者等同。

  四、分析题

  1.[考点点拨]本题综合考查了两个章节的内容: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和第四章的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9页知识点一、3.世界的永恒发展;第37页知识点二、4.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第39页知识点三、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答案要点](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由此决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的内在统一。事物的发展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不断前进和上升的运动过程。人类要认识客观真理和客观规律,有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由初级到高级,由片面到全面 的过程。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决定了人的认识不能停留在一个水平上,必须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我们党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和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就是实践和认识对立统一关系的具体的历史的展开。对于人类认识运动的发展过程,毛泽东同志作过精辟的概括:“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人的认识活动不是客观事物的机械反映,而是一种能动的反映,应当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就是要发挥认识的能动性,跟上实践的步伐,总结实践的经验,上升到新的认识阶段,并指导新的实践;就是要坚持认识的实践性,使认识与实践相统一,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把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的标准。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本原理的具体运用,同时又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内容。

  (3)如果不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思想就会僵化,就不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客观情况,就做不到实事求是。如果不实事求是,不尊重客观实际,就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就会造成主观和客观相背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就无从谈起。因此,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和实事求是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2.[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质变和量变及其相互关系原理的理解和掌握。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2页知识点二、1.事物发展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答案要点](1)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量变是事物的数量增减和场所变更,不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质变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事物变化是否超越度的范围,是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

  (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①量变是质变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趋势和结果。②质变打破旧质对量变的限制,造成新事物产生,旧事物灭亡,是事物发展的决定环节。③质变巩固量变成果,引起新的量变,在新质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④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渗透着质变,即阶段性部分质变和局部性部分质变;在质变过程中有量的特征,即新质要素量的迅速扩大,旧质要素量的迅速减缩,直到质变过程完成。由量变到质变,再到新的量变,如此相互转化,就是质量互变规律。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基本实现现代化。为实现这一目标,邓小平设计了“三步走”的战略步骤。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更加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由贫穷落后到解决温饱,是一个部分质变;由温饱又到小康,又是一个部分质变;由小康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比较富裕,则是一个经济发展上的根本质变。前一步骤是后一步骤的准备,后一步骤是前一步骤的必然结果。这种分阶段、有步骤地实现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由部分质变到根本质变的过程,是质量互变规律的体现。

  3.[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知识点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以及分析割裂二者关系所犯的错误。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1页知识点一、5.(2)必然性和偶然性

  [答案要点](1)材料1属机械决定论观点。其错误在于夸大必然性,否认偶然性。偶然性同样是客观存在的,有其产生的原因,不是由于人们主观上没有认识而造成的。

  (2)材料2属非决定论观点。其错误在于夸大偶然性,否认必然性及其客观性。生物进化决不是毫无必然性或规律性可循的纯粹偶然性,而是包含着内在的必然性,人类的出现是生物长期进化的必然结果。

  (3)材料3表明,黑格尔明确分析了必然性和偶然性产生的不同根据及两者的辩证关系,这是它的贡献。但黑格尔把必然性视为“绝对观念”发展的两个环节,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之上的。

  4.[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事物展变化的根本原因。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页知识点一、3.(3)唯心主义的基本类型和存在根源;第19页知识点一、3.世界的永恒发展

  [答案要点](1)材料1.4相同点在于它们都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不同点是材料1是客观唯心主义,材料4是主观唯心主义。

  (2)材料2.3都是辩证法观点,它们都强调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3)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动力。牛顿把事物变化的原因归结为外部,这种形而上学的思维最后导致了唯心论,这种思想长期占统治地位。康德的“星云假说”用运动、变化、发展和矛盾的观点解释太阳系和宇宙的生成、发展,从而用辩证法的观点在形而上学僵化的思维方式上打开了一个缺口。

  5.[考点点拨] 本题所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对立统一学说。它涉及的内容有:矛盾是客观的,矛盾双方有同一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5页知识点三、对立统一规律

  [答案要点](1)上述三个材料中,分别处理了供大于求与供不应求的矛盾(或无效供给与有效供给的矛盾)、生产与销售的矛盾、统一大市场与区域差异的矛盾。

  (2)矛盾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包含和相互转化的关系。在当前我国的商品市场中,同时还存在着不适应市场需求的无效供给过多和适销对路的有效供给不足两个方面,在无效供给过多中包含供给不足,人们通过创造一定的条件,可以促使无效供给向有效供给转化。

  (3)辩证法认为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矛盾普遍性存在于矛盾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矛盾特殊性表现出来,它要求在承认矛盾普遍性的前提下着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该企业具体地分析了统一大市场中的区域差异,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实行一区一策,从而大大增强了产品的市场渗透力。

  6.[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7页知识点三、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答案要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精髓,是贯穿全部矛盾学说的主线。

  矛盾的普遍性揭示矛盾无所不在、无时不有,是事物的共性、绝对性;矛盾的特殊性揭示每一事物的过程和特点,是矛盾的个性、相对性。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结。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二者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统一,既是客观事物本身的辩证法,又是正确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它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原则的哲学基础。

  中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建设,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又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普遍性、共性、中国特色是特殊性、个性。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深刻体现了普遍与特殊、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统一,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在新的高度上的结合,是邓小平在新时期对矛盾精髓学说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引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胜利前进的指针。

  7.[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知识点主要有: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等。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8页知识点三、5.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

  [答案要点](1)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是在生产力基础上由经济基础(社会的经济结构即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包括政治结构、观念结构)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广大人民群众是处在一定生产关系中从事物质生产和意识形态的主体,是社会历史的主人,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2)江泽民指出:“联系党成立以来的全部历史经验,总结我们党带领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的经验,归结起来就是,我们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的思想体现了上述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3)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实际上就是人民的需要同物质、文化生产还比较落后的矛盾。“三个代表”的思想体现了生产力、文化和人民群众之间的辩证关系和内在统一,也是解决我国现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这是对唯物史观上述原理的继承和发展。

  (4)按照“三个代表”的思想,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推进生产力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先进文化,提高广大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满足最广大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

  8.[考点点拨]本题所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学说的基本内容及其现实意义。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5页知识点三、2.矛盾及其同一性和斗争性

  [答案要点]上述观点指出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不相互联系、相互矛盾,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相反相成,不可分割。但这些辩证法思想是朴素的、零碎的,并带有一定神秘色彩。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揭示客观事物自身固有规律的基础上创立了唯物辩证法,特别是毛泽东系统地发展了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学说,科学地阐明了关于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关系的原理。矛盾是普遍的、绝对的,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又贯穿于一切过程的始终。矛盾双方既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并在一定条件下向对立面转化。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对立统一,不可分割,二者的辩证结合构成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发展。

  在实际工作中,只有用统一的观点观察事物、处理问题,反对一切形而上学的片面性和绝对化,才能获得正确认识,做好各项工作。




评论】 【推荐】 【 】 【打印】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服饰 首饰 手机
电器 MP3 数码相机
热 点 专 题
2004雅典奥运盘点
议机动车撞人负全责
新丝路模特大赛
新浪财经人物(1500个)
可口可乐含精神药品?
同学录开张欢迎加入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出国办护照完全攻略
张学良的红颜知己连载

   



文化教育意见反馈留言板电话:010-62630930-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