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正文

第四章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3)

http://www.sina.com.cn 2004/09/02 11:50  双博士丛书

  


  答案(2)

  二、不定项选择题

  1. AB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反映与信息、选择与建构关系的理解。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31页知识点一、3.反映与、选择、重构的关系

  [解析]本知识点是2003年新增考点,但当年并没出题考查,所以应引起2005年广大备考生的重视!主体在认识过程中的选择性主要表现在:主体对客体
的选择、主体感官对客体信息的选择和人脑思维活动对客体信息的选择;认识中的建构就是主体把经过选择、加工的客体信息,在思维中重视组合、构造为观念体系的过程。由此分析可选答案为ABD。C 项是错误项,应排除。

  2. ABC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反映与信息、选择的关系。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31页知识点一、3.反映与、选择、重构的关系

  [解析]反映、信息和选择都是物质的普通属性,所以A项正确。由信息的定义可知C项正确反映则是信息交换传输和接收的过程,故B项也是正确选项。D项只有人才具有选择和反映信息的能力也是正确的。所以ABCD为正确答案。

  3. ABD

  [考点点拨]这是一道综合试题,考查考生对认识的主体性、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的理解。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34页知识点二、1.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解析]同一棵大树,在不同人眼里所表现的价值不一样,这就体现了人的认识能动性。因此,B项正确。大树在木匠、画家、植物学家的认识过程中已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他们对事物的感觉也就变得不一样,这正好体现了人的感觉受理性指导,已有的认识影响感觉活动,因此,A、D也正确。C项的错误之处在于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颠倒了。

  4. B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间接经验的重要性。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31页知识点一、4.实践和认识和辩证关系

  [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得到正确答案。人的一切认识都来源于实践而不是巨人,A项错误。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C项错误。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根源于实践,二者的关系是“源”和“流”的关系,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但并不否认人们通过学习诸如书本接受间接知识的重要性和可能性,所以A.C两项都不正确,只能选BD。

  5. AC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观点。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31页知识点一、4.实践和认识和辩证关系

  [解析]四个备选项中的引言都体现了一定的哲学道理,但体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观点的是A.C.D,因为这三项的关键词“入虎穴”、“改变世界”和“实际行动”便是明显的提示。B项“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体现的哲理是学习间接知识的重要性。

  6. BC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理论和实践关系的掌握情况。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37页知识点二、5.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解析]解答本题应首先理解马克思这句话的含义,马克思这段名言体现的哲学思想就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就是说C项“理论不能代替实践”,“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会变成物质力量”就是说B项“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而A.D两项的表述很明显是错误的,应当排除,所以选BC。

  7. ABC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实践特点的认识。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31页知识点一、4.实践和认识和辩证关系

  [解析]考生应首先理解列宁的这句话。题干的“直接现实性”是实践区别于理论的特点,正是这一特点,决定了实践对真理的检验成为可能。“直接现实性”的含义是双重的:第一,实践本身是直接的现实,是直接存在的客观物质性活动;第二,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能使主观认识、思想或理论变为直接的现实。A.B.C三项都正确的说明了实践高于认识的原因。而D项的表述是错误的,故不选。

  8. AC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观点的掌握和理解。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36页知识点二、3.认识活动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和第37页二、4.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解析]题目中所提供的科学发现事实启示我们:人类借助现代科学手段,对自然的认识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尚未认识的自然现象仍然是大量存在的,再加上新的自然现象层出不穷,因而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没有也不可能穷尽一切、预测一切。由此可见,除B项外,其他选项都是正确的。

  9. ABC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我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观的理解。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33页知识点一、5.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观及其现代意义

  [解析]这是唯物主义论者荀子关于知行观的一个论断。“知”和“行”是人们认识事物规律的两个主要环节。“知之不若行之”说明了A项在知行关系上,行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见之不若知之”说明了C项“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的水平高”。而“学至于行之而止矣”则说明了D项“行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因此,A.B.C.D四个选项全部正确。解答好此题,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文言文功底。若看不懂题干的话,那就难以做出正确选择了。

  10. ABC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我国传统哲学中唯物主义知行观的认识。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33页知识点一、5.中国传统哲学中草的知行观及其现代意义

  [解析]唯心主义知行观是先知而后行,唯物主义知行观则是以行求知,知可反作用于行。备选项里要注意B项荀子说“知明”则“行无过矣”,表明知对行的反作用,因而是唯物主义的。而王阳明所说“知即是行”、“知行合一”表明知行是并列的,是二元论观点,其实质是唯心主义的。

  11. ABC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的把握。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34页知识点二、1.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解析]这是毛泽东的一个著名论断,它正确揭示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说明了感性认识的局限性。感性认识是对事物外部现象的认识,具有片面性;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的认识,具有深刻性,所以二者有质的区别,A项正确。科学的任务就是揭示事物的本质以指导实践,所以B.C也正确。D项的表述具有片面性,应排除。该题答案是ABC。

  12. AB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感性认识越丰富,理性认识越深刻;认识的深刻性与知识的积累有密切联系。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34页知识点二、1.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解析]这是黑格尔的一个论断。老年人的认识有其因经验和知识积累比年轻人多而带来的优点,但也有其守旧性、片面性等缺点,所以不能说老年人的认识在一切方面都超过年轻人的认识,故不选C项。认识来源于经验,说的是来源于感性认识,这是一个唯物主义的选项,老年人之所以比年轻人更深刻,就在于经验更丰富和知识更多,并能在经验和积累中加深认识,所以本题答案是ABD。

  13. ABC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非理性因素的认识。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36页知识点二、3.认识活动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解析]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意识中的非理智、非认知和非逻辑因素,具有不自觉、非逻辑性等特点。狭义的非理性因素指自发的情感、动机、欲望、意志、信念等;广义的非理性因素还包括不能被逻辑思维完全包括的想象、直觉、灵感、猜测等。依此分析可知四个选项全正确。

  14. ABC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认识总规律的认识和理解。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37页知识点二、4.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解析]这是毛泽东在《实践论》中的一个著名论断。它科学的把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和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综合起来,就高度概括了认识辩证运动的全过程,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使认识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这也是认识发展的总规律。该题四个备选项全都正确揭示了该论断的含义,故答案为ABCD。

  15. AB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认识运动总规律的把握。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37页知识点二、4.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解析]考生一般可轻易的将B、D选出来,C项若为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上升运动,则C也合题意。A项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发展有些考生可能不大理解,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它反映了真理是一个由相对到绝对的永无止境的辩证过程。所以,A项也正确,答案是ABD。

  16. ABCD

  [考点点拨]本题实质是考查为什么真理是客观的。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38页知识点三、1.真理及其客观性

  [解析] A是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B、C、D说明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反映论,表明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因而A、B、C、D全对。

  17. AD

  [考点点拨]本题用事实材料考查考生对规律、真理的认识。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38页知识点三、1.真理及其客观性

  [解析]对材料辨析题来说,一般地只要不与材料内容相违背就为正确选项。由人们最终接受了“日心说”,可推出B不符合题意,再说B项的表述也是错误的。C项客观规律起作用是无条件的,似乎和材料不违背,但仔细分析,若客观规律起作用是无条件的,哥白尼、布鲁诺和伽利略便不会遭受厄运了。因此,答案是AD。

  18. A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真理与错误的关系和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38页知识点三、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

  [解析]该引言说明了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超出了其适用条件和范围,那么真理就会变成谬误。真理总是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据此分析应选AD。B.C两项的表述都不正确,故不选。

  19. B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真理与谬误对立统一关系的理解。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38页知识点三、2.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

  [解析] A.C是正确观点,而题干的提法是错误的。按照题干的错误观点推论,对什么是真理及真理和谬误的关系的理解自然也是错的。B.D的错误观点与题干的错误看法是吻合的。

  20. ABC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的掌握。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40页知识点三、5.真理和价值的关系

  [解析]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意识中的正确反映,具有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价值是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具有主体性、客体性和相对性。它们反映了主客体间的两种关系。真理和价值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引导而且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A.B.C.D四个选项都是对二者辩证关系的具体解释,均为正确答案。

  21. ABC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方法论要求。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40页知识点三、6.认识论与思想路线

  [解析]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是指打破旧的传统观念和偏见,勇于革新和创造,研究新情况,也就是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实事求是是指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指客观规律。不解放思想,不可能实事求是;离开实事求是,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四个选项都是这一方法论的要求,均为正确答案。




评论】 【推荐】 【 】 【打印】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服饰 首饰 手机
电器 MP3 数码相机
热 点 专 题
2004雅典奥运盘点
议机动车撞人负全责
新丝路模特大赛
新浪财经人物(1500个)
可口可乐含精神药品?
同学录开张欢迎加入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出国办护照完全攻略
张学良的红颜知己连载

   



文化教育意见反馈留言板电话:010-62630930-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