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正文

第四章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4)

http://www.sina.com.cn 2004/09/02 11:50  双博士丛书

  


  答案(3)

  三、辨析题

  1.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认识的主客体与主客观的联系与区别的认识。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30页知识点一、2.认识的本质;第39页知识点三、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答案要点](1)这两对范畴是有联系的,但不是等同的。

  (2)主观和客观通常是在哲学基本问题意义上使用,它相当于
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认识的主体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是自然、社会和意识的统一体。主体并不就是主观。认识的客体是指进入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它只是客观世界的一部分。客体也不就是客观。

  2.[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认识活动中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原理,同时涉及到客观真理范畴。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30页知识点一、2.认识的本质;第38页知识点三、1.真理及其客观性

  [答案要点]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这是由于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

  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规律的正确反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明人的认识的主体差别,而这些具有差别的认识是否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承认人的认识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

  3.[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认识中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30页知识点一、2.认识的本质

  [答案要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引入认识论,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首先是在实践基础上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是改造者,客体是被改造者,然后才是认识和被认识关系,主体是认识者,客体是被认识者。人们只有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过程中反映或认识客观世界。

  因此,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而且更重要的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此外主体之间还存在着价值关系和审美关系。

  4.[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感觉在认识中的作用的理解和掌握。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36页知识点二、3.认识活动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答案要点]亲眼所见的,有些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有些则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虚假反映或骗局。必须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加以分析,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判断真假,得到对事物的正确认识。该命题夸大感觉在认识中的作用,将感觉与事实相混淆,在理论上容易导致主观唯心论,在实际生活中容易产生荒谬的判断。

  5.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34页知识点二、1.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答案要点](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感性是理性的基础。理性是感性的指导,感性只解决现象问题,理性才解决本质问题。

  (2)古希腊哲学家的上述命题强调了理性的重要作用,指出离开理性的感性是盲目的,甚至会歪曲事物的真相,这是有合理之处的,但是,也不能因此而完全否定感性的重要作用。

  6.[考点点拨]本题所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人类认识和实践的有限性和无限性辩证关系原理。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37页知识点二、4.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答案要点]人类的认识和实践就其现实性既它们的具体实现来说是有限的。然而,有限是无限的环节、部分和因素,有限包含、体现着无限。人类认识和实践发展的本性,决定有限的界限必然不断地被打破和超越,而趋于无限。人类已有的认识和实践的成果不是限制、束缚新的认识和实践的框框,而是认识和实践进一步向深度和广度扩展的前提和基础。因而,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

  7.[考点点拨]本题通过主观唯心主义和伪科学的典型观点,考查考生对主观唯心主义认识 论的识别及对其错误实质的分析。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38页知识点三、1.真理及其客观性;第39页知识点三、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答案要点]“信”、“诚”属于主观意识和态度,灵或不灵则属于客观现实结果。意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灵,才能引起和产生信。这种说法把主观的信、诚,作为灵不灵的原因,颠倒了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也颠倒了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真理具有客观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能以主观的信、诚,以人们的信仰与否为标准。

  真理具有普遍性。这种观点宣传信、诚即能看到、感受到某种莫须有的东西,否则,就看不到、感受不到,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否定了真理的可检验性,把人们看不见、感觉不到某种莫须有的东西归结为他们的“不信”、“不诚”,这是伪科学反科学的卑劣手法。

  四、分析题

  1.[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认识的本质的理解。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30页知识点一、2.认识的本质

  [答案要点](1)材料1中洛克的认识论观点属于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这种认识论认为客观世界不依赖于人的认识而独立存在;认识的发生是外界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的结果,感觉经验是一切认识的起点;认识能够达到与对象的一致、符合等等。但是,这种认识论的直观反映概念有着重大的理论缺陷。它只从生物学的层面去理解人的认识,不了解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这样就看不到反映活动的社会性、主体性和能动性,看不到反映过程的矛盾复杂性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辩证转化,因而只能把人对世界的反映理解为一种静态的、死板的、类似于照镜子那样的消极活动。

  (2)材料2中笛卡尔和莱布尼茨的认识论是坚持天赋观念的唯理论。在唯理论看来,感觉有时会犯错误,因此不能提供真理性认识,那么不证自明的真理就只能来自理性自身。这样他们就由理性自觉论导出了天赋观念论,认为由理性直觉获得的不证自明的真理,乃是人出世之前由上帝印入人心中的。这种天赋观念论是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观点。但是这种观点以唯心主义的方式强调了认识的能动性。

  (3)材料3中的认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的能动的反映。首先,这种认识论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论路线。其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立足于社会实践的观点,全面地、正确地分析和说明了人对世界反映的社会性、主体性和能动性。最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辩证法贯彻于反映论,指出人对世界的能动反映是充满矛盾运动的辩证过程。

  2.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在认识论上不同观点的对立和和争论。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30页知识点一、2.认识的本质

  [答案要点](1)材料1属于唯心主义先验论,材料2.3属于不可知主义的怀疑论(或不可知论),材料4属于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材料5.6均属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2)材料1中的唯心主义先验论的根本缺陷在于把认识封闭在主观精神的圈子之内,否认认识的客观来源,实际上取消了认识能否通过主观反映客观的问题。材料2.3中的不可知主义的怀疑论的根本缺陷在于把人的认识看作是一种不能证明其对错,不能证明其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的东西。材料4中的直观反映论的根本缺陷在于它仅仅从客体来说明认识的形成及其本质,把认识简单地看作是主体被动接受对象的刺激和对象把自身“烙印”在主体大脑中的结果。

  (3)材料5中包含着可以驳倒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主义怀疑论,而且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缺陷的东西,就是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沦。

  (4)材料6中揭示出的一个东西是:认识的本质,即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观的能动反映。

  3.[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认识主体含义和特征的把握,以及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如何增强主体认识能力。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30页知识点一、2.认识的本质

  [答案要点](1)认识主体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从事一定实践活动的人。作为一定认识主体的人具有自然性、社会性和意识性的特征。

  (2)认识主体是社会地历史地形成的。当代社会的急速变迁,使主体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日益突出出来。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一场新的革命,迫切增强主体认识能力,同时也为主体认识能力的增强提供了广阔的社会条件。

  (3)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中,不断增强主体的认识能力就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更新观念;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拓展自己的实践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全面改善人的素质,充分调动和发挥人的各方面潜能;以恰当的方式把个人和他人及社会结合起来,使个人主体上升为社会主体,突破个体的局限性;改造主观世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4.[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及不可知论的错误所在。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30页知识点一、2.认识的本质

  [答案要点](1)材料1的观点带有不可知论的倾向。材料2的观点是不可知论。材料3的观点是不可知论。

  (2)他没有看到人的感官的局限性是可以突破的,没有看到人的认识能力有其无限的一面。

  (3)人的感官是把人的意识同外部世界联系起来的桥梁,而不是二者分隔开来的屏障,只要我们善于运用自己的感官,我们的知觉是能达到与知觉的事物的本质相符合。通过实践,人们可以分辨感性知觉中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

  5.[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我国传统哲学中知行观的认识和了解。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33页知识点一、5.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观及其现代意义

  [答案要点](1)材料1是唯心主义的知先行后观。材料2是唯物主义的行先知后观。材料3是唯物主义的行先知后、行易知难观。

  (2)材料2与3的相同之处都是“先行知后”观。不同之处在于:材料2是纯思辨的观点;材料3用近代自然科学知识、科学技术发展史和资产阶级革命的经验来解释知行学说。

  (3)材料4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知识论,是毛泽东同志在其哲学著作《实践论》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对中国两千多年哲学史上关于知行关系问题的争议进行了批判的总结和革命的改造,将其融合到马克思主义知识论中,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知识论。

  6.[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原理。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37页知识点二、4.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答案要点](1) 认识发展过程包括: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在由实践到认识的过程中,认识经过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由认识到实践,就是用理论指导实践,改造世界,这是实现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一次意义更为重大的飞跃。只有实现了第二次飞跃,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并使理性认识得到检验和发展。

  (2)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经过事件和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实践 、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无限发展,是认识的规律。自然科学的发展也是符合这一发展规律的。自然科学的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自然科学工作者必须坚持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试验、观察和搜集材料,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分析、整理材料,揭示事物的规律性,并由抽象上升为理论。如此不断反复进行,以检验、丰富、发展自然科学。离开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离开实践的理论是盲目的理论。

  7.[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涉及认识论多方面的内容,如认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现象本质范畴,辩证思维方法等。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34页知识点二、1.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第35页知识点二、2.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第41页知识点四、1.辩证思维的主要方法

  [答案要点](1)认识事物要区分粗精、真伪、表里、内外,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抓住事物的本质;要区分事物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抓住事物的主要方面。(2)这是一种“按图索骥”的方法,把《相马经》当作教条,脱离实际,从本本出发,生搬硬套。(3)思维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中介;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客观规律在人及中的内化,它是人们认识世界、特别是理性思维的重要工具,是实践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方法具有普遍意义,它比认识结果更为重要,只有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才能增强人的认识能力,做好各项工作。认识的发展过程及科学的思维方法。

  8.[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36页知识点二、3.认识活动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答案要点](1)在人的认识过程中,除了有理性因素的作用外,还有非理性因素的参与。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以及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非理性因素对认识活动能起动力、诱导、激发等作用。在艺术活动中,由于人的认识活动中的想象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使2+5=10000成为可能。

  (2)马克思主义哲学既肯定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强调非理性因素要受理性因素的制约,同时也承认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科学需要创新才能发展,科学创新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进行科学创新既要有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对实际问题进行严格的理性分析和逻辑论证;还要具有科学的自信心和科学的怀疑精神,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力,敢于想象,勇于探索,打破陈规,突破前人的成果及思维模式。

  9. [考点点拨] 本题所考知识点: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31页知识点一、4.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第37页知识点二、5.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答案要点](1)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是认识的基础,发展的动力,认识的目的,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因此认识离不开实践;认识对实践又具有反作用,实践作为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本身只有以正确的理论来指导,才能充分发挥人对世界的能动改造作用。

  (2)理论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在于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的科学。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创立,一直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提出,就是用发展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的生动历程。马克思主义理论正是在顺应时代潮流、应对时代挑战、破解时代课题的过程中不断实现新的突破、完成新的飞跃的,同时又是在总结历史经验、探索发展规律、推进历史变革中显示强大的活力和威力的。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是用发展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的典范。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始终注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新情况,根据科学和实践的新发展不断补充和完善自己的理论。

  (3)理论是用来指导实践的,是用来解决时代提出的任务的;用发展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应有之义,是马克思主义者天经地义的历史使命。

  现实的实际迫切需要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在实践上有新的发展。江泽民同志在“5•31”重要讲话中指出,坚持与时俱进,就一定要看到《共产党宣言》发表一百五十多年来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发生的重大变化,一定要看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生变化,一定要充分估计这些变化对我们党执政提出的严峻挑战和崭新课题。

  (4)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要谱写新的理论篇章;既要发扬革命传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10.[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37页知识点二、5.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及其它多个知识点的综合)

  [答案要点](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则是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即理论在实践中产生、丰富、发展、检验并反作用于实践、指导实践。

  (2)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中产生并为实践证明的科学理论,具有与时俱进品质的理论品质。实践是不断变化发展的,科学理论又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因此,科学理论需要不断扩展、深化和发展,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3)马克思主义诞生一百五十多年来,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因此,具有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必须在新的实践基础上丰富和发展。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要反对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11.[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真理论的认识和掌握。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39页知识点三、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答案要点](1)材料1.2.3的观点在真理标准问题上都属于主观真理论,都是在主观范围内寻找真理的标准。

  (2)材料3和材料1.2中的观点相比,强调了“社会的全人类经验形式”,但实际上仍是主观真理论,认为多数人的感觉、经验、思想是真理,仍是把真理停留在主观范围内,无法确定它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只有通过客观实践,才能检验一种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实际上多数人承认的思想也不一定是真理,有时真理在少数人手中。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2.[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来说明科学史上的真理与谬误问题能力。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38页知识点三、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

  [答案要点](1)三者从不同角度揭示了科学发展过程中真理与谬误的矛盾,指出科学是一个不断发现真理、检验真理、修正错误、发展真理的过程。

  (2)波普尔把科学可能错误,可以被否证作为科学的最本质的特征,把科学史简单归结为一种理论推翻另一种理论的历史。恩格斯在承认任何今天看来正确的东西都包含着明天可能发现是错误的同时,强调科学史是在真理与谬误的斗争中,不断证实真理、克服谬误、发展真理的历程。

  (3)波普尔着眼于科学理论的发展过程,指出科学的发展必须不断批评和改正错误,这对研究科学知识增长规律是有启发的,有其合理之处。但是,波普尔认为一个理论是否具有科学性的标志在于它是否具有可证伪性,这种观点是片面的,以致从片面真理引出错误结论。

  13.[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与考题要点的有机结合。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30页知识点一、2.认识的本质

  [答案要点]江泽民关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概况充分说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指引社会前进的强大力量。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的思想认识也应不断前进,应勇于和善于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要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党的基本理论指导下,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坚持科学态度,大胆进行探索,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客观实际,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

  14.[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有:认识的来源与真理性认识的检验标准、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人们对真理性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发现与发展真理性认识的主观条件等等。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31页知识点一、4.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第39页知识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答案要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真理的标准。人们对物质结构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关于物质结构模型的理论是否正确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实践标准既有确定性,又有不确定性。“3种夸克模型”是当时条件下人们实践所形成的真理认识,然而实践标准本身又是不断发展的,丁肇中博士进行的新的实验,提出了由4种夸克组成基本粒子的新的理论,取代了旧理论。

  在发展着的实践中,人们对真理的认识是无止境的,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4种夸克理论的发展,也没有结束真理,还会有5夸克、6夸克等等新理论。

  人们要发现和发展真理,必须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发扬创新精神,不要被已有的理论和实践所束缚,敢于对现有的理论提出质疑,善于思考,敢于实践,创造出新的理论与新的事物。

  15.[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本原理的深刻理解。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31页知识点一、4.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第40页知识点三、6.认识论与思想路线

  [答案要点](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基础上的认识论,它认为科学理论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对客观实际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又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实际,使客观实际向有益于人们的方向发展,这就是理论与实践、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都是理论与实践、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相统一的理论。

  (2)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经验证明只有坚持使理论与实践、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我们的事业才能顺利发展、取得成功。相反,如果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照抄照搬外国经验,不从中国实际出发,我们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和失败。

  (3)因此 ,在我们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指导新的实践。




评论】 【推荐】 【 】 【打印】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服饰 首饰 手机
电器 MP3 数码相机
热 点 专 题
2004雅典奥运盘点
议机动车撞人负全责
新丝路模特大赛
新浪财经人物(1500个)
可口可乐含精神药品?
同学录开张欢迎加入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出国办护照完全攻略
张学良的红颜知己连载

   



文化教育意见反馈留言板电话:010-62630930-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