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正文

第五章 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4)

http://www.sina.com.cn 2004/09/02 11:52  双博士丛书

  


  答案(3)

  三、辨析题

  1.[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对立。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47页知识点四、2. 意识形态的本质,意识形态的阶级性

  [答案要点](1)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对立不在于是否承
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有些唯心主义哲学家并不否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例如,黑格尔就认为社会历史是一个有规律的过程,不过他把规律说成绝对观念所固有的。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对立表现在对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上。

  (2)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唯心史观则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二者的其他对立和分歧都是由这一根本对立派生和发展而来的。可见,上述命题是不正确的。

  2.[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关系的范畴及其在全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45页知识点二、4.生产关系的本质和内在结构

  [答案要点]生产关系是社会的基本关系,它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它决定着其他一切社会关系。网络是人们的一种交往工具,它会对社会关系产生深刻的影响。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关系可以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多种社会关系,但不会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

  3.[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国家的本质的理解和掌握。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47页知识点三、2.国家的起源、本质和职能

  [答案要点](1)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国家的本质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国家的主要成分是军队、警察、监狱等组织的实实在在的暴力工具。

  (2)国家具有统治和管理两种基本职能,当国家成为阶级统治的工具时,它已经在起着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当国家在管理公共事务时,它失去其阶级统治工具的作用。

  (3)国家的管理职能由统治职能决定,管理职能服从统治职能。

  (4)国家是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机关不能体现国家阶级统治工具的本质,该命题不妥当。

  4.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了考生对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之间关系的理解。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47页知识点四、2.意识形态的本质,意识形态的阶级性

  [答案要点](1)任何社会的经济、思想意识形态都是丰富多彩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我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改革的深化,开放的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使我们国家出现了所有制结构的多样性,出现了经济成分、利益主体、社会组织、生活方式、就业方式、活动方式的多样性,出现了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多样性。

  (2)但是,任何社会的经济思想意识形态都有主导的方面。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政治上,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属于领导地位;在经济上,公有制占主体地位,这些决定了在思想形态方面,马克思主义必须属于主导地位。

  (3)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是辩证观点的统一,我们既要看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思想观念的多样性,又要坚持指导思想一元性,即坚持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5.[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48页知识点四、3.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及其社会功能

  [答案要点](1)这是恩格斯关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的正确论断。因为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表现在:第一,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第二,社会意识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第三,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第四,社会意识形式之间互相影响,相互作用。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2)恩格斯的这个论断主要说明社会意识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从同一时代的不同国家来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其社会意识并不一定属于时代前列,经济发展水平并不高的国家,其社会意识不一定滞后,有的还超过生产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

  6.[考点点拨]本题考核文化的本质和功能。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49页知识点四、4.文化的本质和功能

  [答案要点]文化是包括人们的风俗习惯、行为规范以及各种意识形态在内的复合体,是人类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的总称。

  文化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多方面的功能。文化是人与人之间联系和交流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它具有维护和巩固特定社会制度,调控并保持其正常运转的功能。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失去其特有的文化,便意味着民族国家身份认同的特定符号已经消失,国将不国。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观念形态上的反映。上述说法强调了文化对一个国家生存、发展的重大作用,但不能由此把它夸大为“文化决定论”。

  四、分析题

  1.[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内容及意义的掌握。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45页知识点二、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答案要点](1)生产力中包括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的进步又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因此,邓小平同志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

  (2)科学技术不是生产力的独立要素,它可以转化为物质形态的“直接生产力”。第一,科学技术被劳动者所掌握可以提高生产技能,会极大地提高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的能力。第二,科学技术和劳动资料相结合,就会大幅度地提高工具的效能,可以创造出新的生产工具,就会帮助人们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三,运用新的科学技术可以提高劳动对象的质量,可以发展、创造新的劳动对象,使生产力扩大。第四,科学技术运用于生产管理,使生产运动处于最佳状态,也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原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就是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必然抉择,也是中华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发展科学技术也是国际间竞争的需要。科学技术实力已经成为决定国家综合国力强弱和国际地位高低的重要因素。

  2.[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有: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的观念形态,以及江泽民同志的“七一讲话”等知识点。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47页知识点四、2.意识形态的本质,意识形态的阶级性;第48页知识点四、3.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及其社会功能

  [答案要点] (1)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一个重要表现。它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社会进步;二是落后的或反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延缓历史发展的进程。社会意识是观念形态文化的重要内容。

  (2)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80年来,我们党高举中国先进文化的旗帜,努力建设和弘扬反映革命、建设和改革要求的新文化,荡涤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和国外渗透进来的腐朽没落的旧文化,从思想精神上极大地解放和激励了广大干部群众,在全党和全国人民中形成了凝聚人心、统一意志的正确指导思想和共同理想。

  (3)社会主义文化在我国已居于主导地位。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社会上还存在一些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落后文化。甚至还存在一些腐蚀人们精神世界、危害社会主义事业的腐朽文化。要通过完善政策和制度,加强教育和管理,移风易俗,努力改造落后的文化,努力防止和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和各种错误思想观点对人们的侵蚀,逐步缩小和删除它们借以滋生的土壤。

  (4)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事业。全党同志必须全面把握两个文明建设的辩证关系,在推动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努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3.[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包括文化的本质和功能,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49页知识点四、4.文化的本质和功能;第49页知识点四、5.努力创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答案要点] (1)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文化的本质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政治和经济决定文化,而文化反过来影响和作用于政治和经济。

  (2)文化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功能。①在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文化,具有维护和巩固这种社会制度,调控并保持其正常运转的功能。②文化具有知识传承的功能,以保证下一代人在上一代人的基础上向前发展。③文化对人具有教化功能,人创造文化,文化又塑造人。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大力发展生产力,加强物质文明建设为核心任务。但正如我们刚才所分析的那样,一个社会的精神文化对于社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在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同时加强精神文化建设有助于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劳动者,有助于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良好的精神环境保障,有助于体现中国现代化所特有的社会主义精神文化风貌。

  4.[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运用哲学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49页知识点四、5.努力创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答案要点] 历史唯物主义所揭示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原理告诉我们,社会结构包括经济基础和与之相适应的政治、精神上层建筑,即物质的、政治的、精神的三大部分,因而相应就有物质、政治、精神三大文明。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往往是三大文明的发展进步,三大文明既是社会发展的标志,也是进一步发展的目标。党的十六大提出三大文明协调发展,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三大文明是辩证统一的整体。物质文明是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和前提,政治文明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保障,而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提供方向指导和智力支持。三大文明辩证统一的关系和协调发展规律,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三大文明一起抓。

  5.[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42页知识点一、1.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答案要点](1)地理环境是指与人类社会所处的位置相联系和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如气候、土壤、山川、河流、矿藏、动植物等资源。它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经常的、必要的条件。地理环境的好坏对于劳动生产率、生产力发展速度有重要的影响。地理环境虽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但是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地理环境已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人化自然”,具有社会性,在社会和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中,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社会。人类一方面要按照内在需要去改造自然地理环境,另一方面又要防止“生态失调”,这是人类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材料1说明我国人均耕地少且荒漠化严重,森林覆盖率低且过度采伐,资源相对不足且浪费大,我国的自然资源“生态失调”相当严重。

  (2)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社会是人的社会,历史是人的历史。没有人口的生产,当然也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历史。人口的数量和质量,人口的增长率和人口的分布状况等,都从不同的方面对社会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如果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增长大大超过生产增长率。生产满足不了人口消费和就业的需要,就会造成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从而影响社会的发展。上述材料说明人口基数太大,增长过快,人口大大超过生产增长率,给我们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3)我国地理环境“生态失调”问题相当严重,人口问题也相当严重,资源相对不足,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可持续发展是以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重要条件,使经济发展同人口增长、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适应,实现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从人口、资源、经济、社会相互协调中推动经济建设发展,并在发展的过程中带动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解决。把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结合起来,统筹安排、综合协调,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评论】 【推荐】 【 】 【打印】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服饰 首饰 手机
电器 MP3 数码相机
热 点 专 题
2004雅典奥运盘点
议机动车撞人负全责
新丝路模特大赛
新浪财经人物(1500个)
可口可乐含精神药品?
同学录开张欢迎加入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出国办护照完全攻略
张学良的红颜知己连载

   



文化教育意见反馈留言板电话:010-62630930-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