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教育时评 > 正文

教育时评:别再人为制造“贫困生楼”效应

http://www.sina.com.cn 2004/09/13 10:30  中国青年报

  《江南时报》报道:新学年伊始,来自南京浦口区的姚同学在开学那天并没有住进1200元/年的公寓楼,而是与几个同学住进了500元/年的专门为贫困学生安排的宿舍,即所谓的“贫困生楼”。在扬州大学,像她这样的学生不在少数,其中包括新生、老生还有研究生。扬大一位工作人员说,“贫困生楼”很受贫困生欢迎,但也存在不同的声音。

  第一个使用“贫困生楼”概念的尚不知是谁,也许是贫困生的自嘲,也许是一般学
生的玩笑,其实没必要大惊小怪。

  大学生在校有偿住宿,首先是也主要是一种消费行为。包括学生在校就餐,其在校的消费与校园外的大众消费并无任何本质区别。以现在各式的茶楼、咖啡厅为例,既有高档的,也有中低档的,人们对此早已习以为常,仅仅把进什么档次的茶楼、咖啡厅看成一种消费偏好,并没有人将低档茶楼、咖啡厅称为“穷人茶楼”、“下等人咖啡厅”。为什么一种普通的消费选择行为到了大学校园,就变得如此敏感和复杂呢?

  大学生已具备相当成熟的认识、判断能力。正像整个社会对贫富差别、消费档次予以充分的“认同”与“宽容”一样,按说大学生也早已习惯了人有贫富、消费有档次高低的社会现实。对一些来自偏远农村的贫困大学生来说,大学校园生活也许已明显高于其原来的家庭生活,说不定其满足感、幸福感会远远超出那些来自殷实富裕家庭的学生,加之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哪来那么多的自卑、压抑、失意与被歧视感呢?

  从一定意义上说,对消费档次的敏感、对贫困的忌讳以及由此诱发的各种负面心态,并不是贫困生在进入大学前本身固有的,而是某些不健康意识以及由此形成的不健康舆论氛围强加的。这些不健康意识以及舆论,也许恰恰不是出自贫困生,而是其他一些人。

  近年来贫困大学生身上的各种问题,例如孤僻自闭、拒绝捐助、刑事犯罪等,其实相当一部分与贫困并无直接关系,但人们却总是喜欢往贫困二字上联系。这不仅是一种舆论的暗示和误导,甚至是一种舆论的强奸行为。

  平心而论,许多与贫困大学生有关的舆论观点的“始发”者,其动机也许是十分善良的,但客观效果却往往不尽如人意,甚至适得其反。究其原因,一是判断以及表达本身存在某种偏差,要么因缺乏调查研究而缺乏客观性、准确性,要么出于观点标新立异的需要而有所夸张或极端;二是常常自觉、不自觉地用计划经济年代沿袭下来的平均主义、“大锅饭”的观念、思维方式和是非标准来判断、分析今天的社会和事物。

  假如发生在扬州大学的“贫困生楼”效应以及与贫困大学生有关的舆论氛围带有某些“人为”的痕迹和主观的因素,那么,这些痕迹和因素还是早些消除为好。关于大学生贫困与富有的舆论,应该淡些、再淡些。淡了,不啻于是对贫困生心理的释压、心灵的解放;淡了,恰恰是对大学校园“平等意识”和同学关系融洽的一种维护和保护;淡了,甚至是对健康的大学校园文化一种积极的贡献。 (刘以宾)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贫困生新闻
评论

推荐】 【 】 【打印】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服饰 首饰 手机
电器 MP3 数码相机
热 点 专 题
2004雅典奥运盘点
演员傅彪患病住院
新丝路模特大赛
第61届威尼斯电影节
北京将更换出租车车型
庆祝第20个教师节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游戏天堂2新增服务器
周而复:往事回首录

   



文化教育意见反馈留言板电话:010-62630930-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