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教育时评 > 正文

冰点时评:博士生导师为何没有评上教授

http://www.sina.com.cn 2004/09/14 10:37  中国青年报

  武汉大学17名副教授日前被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遴选为博士生导师,其中年龄最小的只有31岁。据称,这是武大历史上第一批担任博导的副教授。

  如此不拘一格选博导让人叫好,可也不免生出几分疑惑:这些副教授连博导都选上了,难道做教授还不够格吗?为什么不先实行不拘一格选教授呢?

  博导虽然不是什么职称和职务,却承担着业务性极强的重要指导工作,决不是常人担当得起的。多少年来,只有教授这样级别的人,才有资格和条件去做博导。一般来说,做硕士生导师的至少得是副教授,做博士生导师的必须是教授。只要不放松对博士生的质量要求,也就不能降低对导师的职称要求。可以说,教授是对博导的身份要求,如果达不到,即便在博导推选中获得高票,也只能说明他“群众基础”好,而无法断定他在知识结构和业务能力上能否达到要求。因此,我觉得在博导和教授的推选程序上,应该是先有教授后有博导。

  而武汉大学却破天荒第一次让副教授担任博导,而且是从20多个报名者中一下子晋升了17个。对此,武汉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张民宪作了说明,博士生导师不是固定的职称或职务,而仅是高校教学科研中的一个重要岗位,只要符合遴选博士生指导教师的条件,都可以自由申报参加博导岗位评审。

  博导都做了,难道还够不上教授的条件吗?如果真的连教授都评不上,那倒是未必适合做博导。而据介绍,这17名副教授有较明显的共同点:都具有博士学位,其中一部分有在海外深造的经历;主持过或正在主持重大的省部级课题项目;在自己的领域内有重要研究成果或论文,并得到同行的较高评价。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能成为教授呢?这或许与他们的另一个共同点即“年轻”有关,其平均年龄仅37.5岁。

  这不由得让人怀疑僵化的职称评审机制对职称评定的影响。

  长期以来,对职称的限制比较严格,其目的是限制人数,减少支出;再就是要求“全”,外语(或古汉语)、计算机、学历、论文等一个都不能少,而且是“一票否决”。有多少人为了一篇“核心期刊”论文花费心血,有多少人为了用不着的外语日夜煎熬,有多少人为了达到一定年限而苦苦等待……这样的“全面要求”让人不寒而栗。

  有些评审要求到了多此一举的地步。不管你计算机运用多么纯熟,但如果不能拿到“证书”就不能过关。笔者从事媒体工作,要想申报“副高”,必须有一定级别的“一等奖”、有论文发表、达到一定年限等。笔者终于达到这些“硬杠”了,可没想到还必须拿到计算机证书。试问,做新闻的,如今还有谁不懂电脑?电脑是我每天必不可少的工具,还考什么劳什子?可我错过考期,没拿到证书,只好明年再报了。

  职称评定中的“霸王条款”早已被指出,其危害也早已被不断披露。这种现象又一次从副教授评上博导的错位中暴露出来。如果这些副教授在教授晋级中,不因资历浅等原因而被“一票否决”,或被破格晋升,也就不会出现如此程序倒置的现象。(孙正龙)

编辑:迷路小孩



评论

推荐】 【 】 【打印】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服饰 首饰 手机
电器 MP3 数码相机
热 点 专 题
2004雅典奥运盘点
中超联赛重燃战火
演员傅彪患病住院
新丝路模特大赛
央行加息在即?
我要买房有问必答
近期降价车型一览
游戏天堂2新增服务器
话题:成吉思汗

   



文化教育意见反馈留言板电话:010-62630930-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