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教育时评 > 正文

争鸣:“希望工程进城” 至少是次优选择

http://www.sina.com.cn 2004/09/15 09:42  燕赵都市报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正在运行的“希望工程助学进城计划”,近日遭到论者疑。揆其要义,大致认为希望工程旨在“促进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不应该再将“雨露恩泽”飘洒到城市的天空上,如此可能会造成另一种社会不公。(9月14日本报2版)对此说辞,笔者颇觉不妥。

  我认为,“希望工程”真正为国人打开了一个体察社会的窗口。15年来,社会大众不仅通过“希望工程”帮助了大批贫困学生;也真切了解到城乡二元体制下中国所面临的教育现状。而后一点,往往为人忽视。

  那么,我们面临一个什么样的教育现状呢?一方面,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从未达到国家法定要求,上个世纪90年代初,国家要求逐步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到上世纪末达到4%,但其后的十几年里,4%的目标从来没有达到过,甚至一度跌到了1996年的2.44%,到2003年才占到3.41%;另一方面,就是这样捉襟见肘的教育投入,在城乡和区域之间的分配也很不均衡,2002年各项教育投资用在城市的占77%,而占总人口数60%以上的农村人口只获得23%的教育投资。

  枯燥的数字指向一个简单的道理,在政府教育投入不可能大幅增加的情况下,应该尽可能考虑分配的均衡。 希望工程的关键词固然是“贫困地区”;而“希望工程进城”计划所救助的,仍然是“随农民工父母进入城市”的贫困子女,助学的人群并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以教育缩小人群差别的方向也没有变。

  中国青基会秘书长顾晓今在一次采访中说,目前有近2000万名流动儿童随农民工父母进入城市,据有关部门调查,这些流动儿童的失学率高达9.3%!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每日游走在繁华边缘,生活贫困交加,却又看到了大城市的花花世界,如果再缺失教育,很容易造成他们思想边缘化,心理扭曲从而仇视城市人。如果社会对此缺乏必要的关怀、关注,将来可能危害城市甚至整个社会的生存空间。

  须知,城市不仅是城里人的城市,它也是全社会文明和创造力的体现,这是基本的常识,与所谓“城市中心论”根本扯不上关系的。不能因为“希望工程进城”,就认为城市成为了希望工程的直接受益者,进而认为城市分走了本该农村获得的救助。

  已经度过15载春秋的希望工程,能够随着贫困人口的流动变化而及时调整、充实内容,是一件值得鼓励的事情。至于说,从根本上改变目前中国教育不公乃至社会不公的课题,从一开始就不是希望工程力所能及的,如果那样,才真正是这个工程的不堪承受之重。

  现实地看,希望工程只是一种“补益”,“补益”再声势浩大,也不可能代替政府财政投入的“主渠道”。实际上,这么多年来,一向声称“以宣传为先导”的希望工程,也一定程度影响了政府的教育政策。

  从这个意义上讲,“希望工程进城”可能不是最优、但至少是次优选择。(涂涂)



评论

推荐】 【 】 【打印】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服饰 首饰 手机
电器 MP3 数码相机
热 点 专 题
2004雅典奥运盘点
中超联赛重燃战火
演员傅彪患病住院
新丝路模特大赛
央行加息在即?
我要买房有问必答
近期降价车型一览
游戏天堂2新增服务器
话题:成吉思汗

   



文化教育意见反馈留言板电话:010-62630930-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